- 年份
- 2024(3829)
- 2023(5460)
- 2022(4798)
- 2021(4515)
- 2020(3937)
- 2019(9132)
- 2018(9071)
- 2017(17525)
- 2016(9587)
- 2015(10998)
- 2014(11087)
- 2013(10702)
- 2012(10366)
- 2011(9397)
- 2010(9763)
- 2009(9106)
- 2008(9154)
- 2007(8579)
- 2006(7597)
- 2005(6906)
- 学科
- 济(43894)
- 经济(43822)
- 管理(28535)
- 业(25957)
- 企(20848)
- 企业(20848)
- 方法(14212)
- 农(12307)
- 数学(11577)
- 数学方法(11361)
- 地方(11130)
- 中国(11028)
- 财(10455)
- 制(10448)
- 业经(10081)
- 产业(8909)
- 体(8783)
- 学(8310)
- 农业(8121)
- 技术(7835)
- 家(6954)
- 国家(6633)
- 贸(6489)
- 贸易(6483)
- 地方经济(6398)
- 易(6167)
- 理论(6064)
- 财政(5989)
- 体制(5965)
- 融(5914)
- 机构
- 大学(140600)
- 学院(139106)
- 济(59709)
- 经济(58525)
- 管理(53912)
- 研究(49145)
- 理学(45962)
- 理学院(45408)
- 管理学(44680)
- 管理学院(44408)
- 中国(36395)
- 京(33295)
- 科学(28851)
- 财(28178)
- 所(24626)
- 中心(22550)
- 农(22322)
- 研究所(21959)
- 北京(21711)
- 财经(21269)
- 江(20979)
- 业大(20060)
- 经(19152)
- 范(18275)
- 经济学(18191)
- 师范(18112)
- 院(17620)
- 农业(17069)
- 州(16547)
- 经济学院(16255)
- 基金
- 项目(90022)
- 科学(71177)
- 研究(66841)
- 基金(65328)
- 家(56283)
- 国家(55836)
- 科学基金(47987)
- 社会(43693)
- 社会科(41441)
- 社会科学(41435)
- 基金项目(34702)
- 省(34088)
- 自然(29572)
- 划(29331)
- 教育(29237)
- 自然科(28847)
- 自然科学(28840)
- 自然科学基金(28344)
- 编号(26771)
- 资助(26472)
- 成果(22888)
- 发(20302)
- 重点(20066)
- 部(19830)
- 创(18749)
- 课题(18707)
- 制(18303)
- 国家社会(18056)
- 创新(17634)
- 教育部(17094)
共检索到21708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殷阿娜 王厚双
分析了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通过构建博弈模型研究了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的政府间合作博弈演化。指出:京津冀区域地方政府间不平等的政治与经济地位以及长期"各自为战"的利益格局是造成京津冀区域发展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现实中缺乏"合作"的有效"承诺",地方政府的个体理性导致社会整体的非理性,而有效的先行"承诺"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能够促成社会最优的政府间合作,两者的形成需要中央政府的参与和调控。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梯度转移 协同发展 博弈演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晓永 张会平
对于京津冀产业结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该地区结构趋同,应进行产业整合,但缺乏深入到专业化分工层次实证分析的佐证。文章通过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分析,并辅助于区位商和产业梯度系数这两个重要指标的实证研究,认为产业结构的趋同或趋异,并不是恶性竞争存在与否的充分条件,以市场取向形成的产业结构趋同,有一定的内在必然性和合理性。京津冀产业同构既是发展的瓶颈,又是发展的基础。其成因除禀赋因素与制度因素之外,相邻地理位置产生的极化-扩散效应作为一种正效应,也是一个重要成因。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同构 产业梯度系数 成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仵凤清 高利岩 陈飞宇
科技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京津冀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增长极,在科技整体水平上存在着明显的梯度。为了更明确、更直观地表明地区之间的科技差异,文章提出以科技梯度系数衡量地区间的科技梯度,用比较科技创新效率、比较科技资金投入率、比较科技人员投入率的乘积表示科技梯度系数,并对京津冀三地的科技梯度系数进行了实证测度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们所研究的测度方法科学可靠,而且不管从科技投入还是科技创新效率来看,京津的科技梯度远高于河北。因此,三省市应加强科技合作,打造京津冀科技增长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然 马萌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都市群构成的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角,它们的发展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在我国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中北京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天津市则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港口和生态城市,地处华北、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北京、天津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所以,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分析京津冀产业转移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和政府调控两方面,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作为市场驱动的主要因素,以政府调控实现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作用,促进京津冀区域辐射互联,优势互补,产业布局优化。
关键词:
京津冀产业转移 市场驱动 政府调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升级转移 产业结构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全诗凡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经济一体化 区域分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然 马萌
从京津冀产业转移问题着手,对比分析了京津冀三地工业产业梯度,对产业转出地增加了动态产业变化分析,即构建比较行业增长率,综合判断具有产业转移趋势的行业,指出该地区产业合理布局、产业错位发展的途径,即北京应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天津应发展石油能源和设备制造业,而河北则应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转移 行业选择 产业布局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人口 京津冀都市圈 有序转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伟哲 闫志利
职业教育合作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必要前提。文章基于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依据政治哲学中的马克思主义、社群主义、功利主义和自由主义理论,提出:要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合作,需要从根本上明确中央政府以及地方政府的治理角色及相互关系,提高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同治理能力。
关键词:
京津冀 职业教育合作 政治哲学 政府角色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温平川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众多跨国IT企业更加注重以外包、合资、合作等形式实现产业的全球性战略转移。分析了信息产业转移与西部经济发展间的关系,总结了西部IT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通过梯度转移格局中的西部IT产业发展复制进化学习博弈模型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在IT产业全球性转移的趋势中,尽可能地实现产业转移双方的合作共赢,努力增大产业转入方利益的同时,促进产业转入方的技术吸收、消化与再创新利益,有利于增强转入产业的根植性。
关键词:
梯度转移 西部 IT产业 博弈 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淑芬 李晓琪 阎晓
借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的机会窗口,山西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是其推进全省产业转型的重要路径。区际产业转移和承接是两地间产业相互吸引的结果,只有两者相互耦合才是有效的产业转移与承接。文章在利用产业集聚指数、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测度京津冀地区具有转移趋势的第二产业范围基础上,结合山西产业承接能力和产业承接需求,着重通过构建产业引力模型测算山西对京津冀转移工业细分门类的吸引力情况,确定山西最可能承接的京津冀转移产业。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有转移趋势的产业集中在河北和天津两地,以资源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皮建才 薛海玉 殷军
本文从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的角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区域内的产业转移模型,本文发现,如果区域内不同地区对经济增长和功能拥挤效应的重视程度不同,那么产业从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迁往功能拥挤程度较低的地区会使整个区域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本文还发现,当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不太重视功能拥挤效应时,产业转移将使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降低,使功能拥挤程度较低的地区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而当功能拥挤程度较高的地区非常重视功能拥挤效应时,产业转移将同时提高两地的社会福利水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凤娇
京津冀协同发展内涵丰富,包括产业升级转移、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通一体化等诸多方面,作为协同发展的最核心领域——产业升级转移的研究和战略部署尤为重要。产业升级转移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依赖适当的金融引导,同时产业的创新要求金融创新与之配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孙丽云 张红丽 刘婷婷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间产业转移频繁,其中隐含着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强度。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方法,定量测度了2012年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在产业转移与碳排放转移两方面,北京均是净承接地,天津均是净转出地,河北则是产业转移的净转出地和碳排放的净承接地;(2)与假设不发生产业转移的情况相比,区域间产业转移促使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1418.00亿元,碳排放量增加3255.79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上升0.29t/万元;(3)产业转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建峰 卢燕
产业转移是京津冀区域产业实现优化配置的必然,提升京津冀区域产业转移综合效应的最优路径为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京津产业链建设,尤其是加快京冀和津冀之间产业链的构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地域分工合理、产业间联系紧凑的区域产业链布局,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价值链。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转移 价值链 综合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