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98)
2023(14370)
2022(11767)
2021(10356)
2020(9020)
2019(20282)
2018(19938)
2017(38369)
2016(20528)
2015(22512)
2014(22112)
2013(22083)
2012(20121)
2011(17884)
2010(18308)
2009(17327)
2008(17483)
2007(16027)
2006(14275)
2005(13304)
作者
(58754)
(49389)
(48743)
(46477)
(31154)
(23296)
(22260)
(19050)
(18498)
(17604)
(16769)
(16275)
(15801)
(15721)
(15366)
(14981)
(14706)
(14336)
(14133)
(13851)
(12269)
(12122)
(11989)
(11266)
(10980)
(10917)
(10895)
(10865)
(9785)
(9521)
学科
(94619)
经济(94487)
(89461)
(81074)
企业(81074)
管理(77864)
方法(37710)
业经(31769)
(30750)
(29189)
数学(28884)
数学方法(28618)
中国(22492)
(22434)
(21826)
财务(21795)
财务管理(21768)
农业(20779)
企业财务(20677)
技术(20224)
地方(18745)
(17316)
(16245)
理论(15983)
(15498)
(15353)
(15037)
贸易(15027)
体制(14736)
(14513)
机构
学院(299069)
大学(294955)
(131339)
经济(129050)
管理(120667)
理学(103780)
理学院(102688)
管理学(101229)
管理学院(100647)
研究(97439)
中国(77051)
(64473)
(62811)
科学(56307)
(51497)
财经(48678)
(48356)
(46825)
业大(44062)
(44055)
中心(43770)
研究所(43100)
北京(40707)
农业(40263)
经济学(39766)
经济学院(35871)
财经大学(35785)
(35759)
(35057)
(34484)
基金
项目(195054)
科学(156870)
基金(144236)
研究(144029)
(124218)
国家(123125)
科学基金(108351)
社会(95890)
社会科(91186)
社会科学(91165)
(77044)
基金项目(76377)
自然(68468)
自然科(66951)
自然科学(66934)
自然科学基金(65876)
教育(64568)
(63280)
资助(57851)
编号(55935)
成果(44492)
(44216)
重点(43745)
(43240)
(43141)
(41730)
(41579)
创新(40467)
国家社会(40078)
课题(39051)
期刊
(152524)
经济(152524)
研究(90512)
中国(62964)
(52533)
管理(51707)
(48680)
学报(42241)
科学(41916)
大学(33987)
农业(33302)
学学(32177)
技术(27899)
(27275)
金融(27275)
业经(26954)
教育(26829)
财经(25189)
经济研究(23997)
(21879)
(20207)
问题(20002)
技术经济(17889)
现代(15614)
(15418)
商业(14876)
世界(14833)
科技(14242)
财会(14045)
(13623)
共检索到458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邢会  谷江宁  张金慧  
本文利用京津冀2011~2019年13个城市面板数据,研究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与两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的不同影响,并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上探究要素禀赋结构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两业协同集聚模式是现阶段京津冀城市群的合理选择,对京津冀制造业TFP提升起促进作用,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单一产业集聚对京津冀制造业TFP提升起抑制作用;交通仓储邮电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以及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随着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两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TFP的提升作用更加明显。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邢会  谷江宁  张金慧  
文章使用中国2009—2019年273个城市面板数据,探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作用,并考虑不同要素禀赋结构、自然禀赋和制度禀赋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两业协同集聚与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我国大多数城市仍处于拐点左侧;进一步研究发现,劳动要素和技术要素丰富的城市更容易跨过拐点,发挥对城市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效应;自然禀赋丰富的城市更容易跨过"U"型拐点;《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颁布会强化两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高行政等级城市不利于两业协同集聚效应的发挥。研究结果为产业协同集聚理论提供了新视角,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先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强  王丽君  徐生霞  
通过对区位熵的加权处理,给出产业协同集聚的测度方法;在此基础上,借助2006—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门槛模型分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总体上,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带动效应,而这种效应表现出阶段递减特性。从分解效应看,产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技术效率的正向带动效应表现出单门槛非线性特征,而对规模效率的影响具有双门槛效应;分区域看,相较于西部地区,产业协同集聚对东中部地区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强;分行业看,科学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均呈现倒U型特点,而金融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表现出临界减小特征。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宏曼  郎郸妮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文章利用2004—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探讨了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特征,其具有显著的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特点。(2)从单因素考虑,制造业集聚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现"U型"关系。(3)从协同效应来看,城市规模能够提升制造业集聚的边际效应,但是制造业集聚阻碍了城市规模效应的发挥,两者协同效应的发挥需要互相匹配;以制造业集聚效应为标准,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存在较大范围的提升空间。(4)从城市绿色技术效率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内在路径差异来看,制造业集聚、城市规模对不同路径具有作用相反的影响。这一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制造业集聚与城市规模协同性影响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绪华  陈默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英  马立平  
研究目标: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变迁中的TFP变动情况。研究方法:采用窗口相邻联合参比Malmquist模型等多种DEA模型,从京津冀总量、三次产业和门类行业三个层面测算其TFP变化率,并对其变化率进行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纯技术和规模技术变化的分解。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三地技术进步提升明显,要素生产能力差距缩小。第二,三地三次产业生产技术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产业三地区要素生产能力差距一直较大,整体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资本深化现象较为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地区要素生产能力差距逐渐缩小,但天津第二产业技术效率改善最为明显,河北第三产业技术效率改善最为明显。第三,门类行业TFP变化率在三地间和行业间上存在较大异质性。研究创新:应用窗口相邻联合参比Malmquist模型测算决策单元较少时的TFP变化率。研究价值:丰富了TFP测算的研究层面和方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郭威  司孟慧  
采用中国2005-2017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动态面板模型,旨在探究中国金融集聚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证券及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集聚度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金融集聚通过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实现对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作为控制变量的环境规制、能源结构和人力资本有助于推动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外商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反而抑制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由此,提升制造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既需要发展国内地区金融中心,增强对区域制造业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也需要中国的政策指引,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积极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柳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中的普遍现象,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起到什么影响?本文通过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估算各制造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将Malmquist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进而分析产业集聚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主要是通过对技术效率提高产生影响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非促进技术进步的发生。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马宇博  裴桂芬  
通过构建五投入两产出的全要素生产率测评指标体系,并基于京津冀13个城市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DEA-Malmquist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评,分别从空间差异与时序差异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4.2%,主要依靠技术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拉动,技术效率贡献较小;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时空差异,13个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呈现逐渐增长态势,但京津两地优于河北省多数城市,河北省内各城市也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以上结论,提出提升京津冀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构建京津冀区域创新格局的发展对策。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植  
本文通过索洛余值法估计了京津冀三地2006年到2016年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对产出的弹性,并进一步计算了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指数。比较估算结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京津冀三地的科技水平差异较大,以保守的估算结果看,北京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河北的2倍多;第二,北京的科技水平进步最快,天津次之,河北最慢;第三,北京的科技创新优势未在科技创新上对天津和河北形成明显的溢出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李江辉  王宾  
本文在梳理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基础上,基于非参数DEA-Malmquist指数方法,测算了2008—2016年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时序变化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科普全要素生产效率是有效的,科普Malmquist指数大致呈现"M"型波动,而科普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源于科技进步带来的影响。同时,北京市科普资源配置效率明显优于天津市和河北省。最后,针对京津冀地区科普发展现状和实证结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宫兴国  王南  赵桐  
文章基于微笑曲线理论分析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特征,将制造业企业按行业要素禀赋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三类。将资本结构理论与市场竞争理论结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京津冀地区162家上市制造业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融资渠道对不同类型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提出适合不同类型转型升级的最佳融资渠道,并分析京津冀地区各行业的资金供需情况。指出应根据不同行业的融资特点,加强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资本市场建设,同时增加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企业的政府补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