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48)
2023(7187)
2022(6285)
2021(5434)
2020(4887)
2019(11599)
2018(11295)
2017(22456)
2016(12235)
2015(14040)
2014(14290)
2013(14438)
2012(13697)
2011(12424)
2010(12525)
2009(11689)
2008(11828)
2007(10775)
2006(9113)
2005(8120)
作者
(36938)
(31006)
(30931)
(29547)
(19271)
(14754)
(14264)
(12316)
(11519)
(11025)
(10368)
(10201)
(9861)
(9784)
(9681)
(9634)
(9572)
(9268)
(8842)
(8731)
(7845)
(7615)
(7589)
(7095)
(6968)
(6936)
(6888)
(6687)
(6255)
(6254)
学科
(60966)
经济(60914)
(33037)
管理(32367)
方法(27863)
(25572)
企业(25572)
数学(24942)
数学方法(24764)
(16205)
地方(15585)
中国(13922)
业经(12638)
(12326)
(10814)
贸易(10812)
(10748)
农业(10693)
(10389)
产业(10128)
(9395)
地方经济(9013)
技术(8609)
(8352)
环境(8109)
(7488)
银行(7467)
(7466)
金融(7464)
(7198)
机构
大学(182966)
学院(182901)
(80503)
经济(78978)
管理(71228)
研究(62034)
理学(61500)
理学院(60788)
管理学(59838)
管理学院(59489)
中国(45763)
(41129)
科学(38321)
(33953)
(32983)
(31910)
业大(29095)
研究所(29083)
中心(28810)
财经(27407)
(27253)
北京(26234)
农业(26219)
经济学(25162)
(24718)
(23317)
师范(23107)
经济学院(23056)
(21799)
(21408)
基金
项目(122330)
科学(95877)
研究(88855)
基金(87755)
(75789)
国家(75199)
科学基金(64253)
社会(56893)
社会科(54159)
社会科学(54142)
(48699)
基金项目(46986)
(41061)
自然(40448)
教育(39714)
自然科(39479)
自然科学(39467)
自然科学基金(38770)
资助(35861)
编号(35790)
(28601)
成果(28522)
重点(27657)
(26840)
(25727)
课题(24893)
创新(24149)
科研(23464)
发展(23434)
国家社会(23290)
期刊
(85901)
经济(85901)
研究(51394)
中国(33921)
(29522)
学报(28362)
(26072)
科学(26036)
管理(23462)
大学(21032)
农业(20001)
学学(19773)
技术(16347)
教育(15690)
业经(14994)
经济研究(14076)
(13892)
金融(13892)
财经(13285)
问题(12526)
(11562)
(11159)
技术经济(10614)
统计(10391)
商业(9765)
(9616)
(9419)
理论(8809)
科技(8640)
决策(8615)
共检索到2643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魏丽华  
产业协同是区域协同的重要载体和实体支撑,区域协同的本质是产业协同,区域竞争实力的增强有赖于产业协同水平的提高,产业协同的深度和广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区域协同的进程。产业协同是一个由多元要素构成的复杂开放系统。而作为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产业协同的程度和水平必然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具体而言,主要包括协同空间、协同成本、协同能力、协同制度、协同创新五个方面。围绕上述五个方面选择相关指标构建产业协同指标体系和模型,测算京津冀地区产业协同进程可以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三地产业协同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其中,北京具有最广阔的协同空间、最强大的协同能力、最优良的制度环境、最先进的协同创新水平,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直接决定着三地的协同进程;天津具有良好的协同空间、协同能力、协同制度和协同创新,是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河北具有最狭小的协同空间、薄弱的协同能力、欠佳的协同制度、最低的协同创新水平,但同时也具有最低的协同成本、增幅最大的协同能力和协同创新水平,尽管目前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比较落后,但仍有进一步赶超和发展的基础和机会。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元  
京津冀三地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并不非常显著,三地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出震荡上扬趋势。京津冀三地的金融能力协同度明显显著于金融规模协同度。对京津冀三地金融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中看出,金融机构规模指标中河北省的金融机构数、从业人员数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差距较大;金融能力指标中贷款对GDP的贡献度较小,河北省较低的居民收入影响了存款转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江元  
京津冀三地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度并不非常显著,三地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出震荡上扬趋势。京津冀三地的金融能力协同度明显显著于金融规模协同度。对京津冀三地金融基础数据对比分析中看出,金融机构规模指标中河北省的金融机构数、从业人员数与北京市、天津市相比差距较大;金融能力指标中贷款对GDP的贡献度较小,河北省较低的居民收入影响了存款转化。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李健  范晨光  苑清敏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目标选取指标体系,运用距离协同模型对京津冀1995—2014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反映此间的区域协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1995—2000年,京津冀发展度缓慢增长,协同度变化较小;2001—2003年,协同度有小幅提升,发展度开始加快增长;2003—2010年,发展度快速增加,协同度快速下降;2010年之后发展度增长有所放缓,协同度稍有提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逐渐开始发挥作用。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晗  舒丹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尽管产业协同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相似度依然较高,特别是津冀的优势产业仍高度趋同,存在明显的竞争倾向,未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仍存较大提升空间。河北作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其承接能力关系到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布局以及协同的发展成效。本文利用多指标面板数据就影响产业承接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承接地各城市间产业承接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其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资源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等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区域内产业承接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道玲  任可  秦强  
对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并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对比,研究发现,政府意愿、市场需求、民众意愿、基础保障4个因素均深度影响城市群的产业协同效果。对于京津冀城市群产业协同而言,政府意愿尤其是中央政府意愿强,民众意愿高,但市场需求尚需进一步激发,基础保障存在差异,配套措施有待完善。作为国内发展较早的两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协同中地方政府意愿较强,市场需求大,民众意愿高,基础保障到位;珠三角城市群的政府意愿正在不断增强,市场需求大,民众意愿高,基础保障完善。基于三大城市群产业协同驱动因素比较,城市群产业协同驱动有3种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行政推动、以市场为主导的主体互动、多重力量下的网络协同。建议京津冀持续发挥政府优势,发挥关键企业带动作用,加快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强化民生保障设施建设,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建华  
产业升级转移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已达成共识的三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也是金融协同发展得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金融协同支持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弛  张磊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京津冀职业教育具有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的双重积累价值,是区域教育战略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基于教育生态学的视角,构建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即生态平衡与协同的关系结构,进而审视了京津冀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剖析了京津冀职业教育生态系统的结构性失衡与功能性失衡原因,最后提出京津冀区域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生态协同路径,使其外部环境、内部结构和生态链形成自我完善、自主发展的动态平衡过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魏丽华  
产业转移与承接是产业协同的主要表现形式。本文根据产业转移的绝对数量和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利用2007年和2010年30个省(区、市)之间的投入产出表建立产业协同定量测度模型,将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协同与长三角地区进行对比,基于两大区域产业协同呈现出的不同特征,指出了今后各自产业协同的发展方向。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宏曼  郎郸妮  
选取区位商作为衡量指标,从制造业整体及其具体行业分析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究影响该地区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劳动力、技术要素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主要影响因素,而资本要素对产业集聚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应从产业对接、配套服务体系和生产要素流动政策等方面探讨制造业产业集聚,以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艳  孙晓然  
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河北省目前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和障碍,指出河北省具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低层次城镇化水平和低契合度产业链条、不断加剧的生态负外部性效应、严重不足的城市有效承载力存量、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缺失却大大阻碍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质量。为此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发展多元化经济,夯实城镇化的产业基础;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福利水平;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合理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建设,搭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坚实平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艳  孙晓然  
有效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河北省目前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分析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优势和障碍,指出河北省具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产业优势、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低层次城镇化水平和低契合度产业链条、不断加剧的生态负外部性效应、严重不足的城市有效承载力存量、城市公共服务功能的缺失却大大阻碍了河北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速度和质量。为此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发展多元化经济,夯实城镇化的产业基础;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福利水平;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凤娇  
京津冀协同发展内涵丰富,包括产业升级转移、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通一体化等诸多方面,作为协同发展的最核心领域——产业升级转移的研究和战略部署尤为重要。产业升级转移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依赖适当的金融引导,同时产业的创新要求金融创新与之配合。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费萌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对三地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实现协同发展,如何提高经济增速,如何解决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是京津冀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结合当前京津冀产业发展数据以及经济增长数据,目前京津冀三地的产业投资发展趋势整体表现为企业资本实力增强,投资增长迅速,北京成为资本辐射中心,联合创新形成新动力,北京的核心引领作用逐步加强。但是受到区域产业的限制,京津冀地区在发展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只有制定有针对性的策略,才能满足京津冀产业发展要求,使京津冀地区在产业协同发展中取得实效。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魏丽华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增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竞争力,积极践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本质上包含产业间的协同、地域间的产业协同以及产业内各子系统的协同。深入分析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现状及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并据此总结出加快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思路,对于加快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三地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