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98)
- 2023(13148)
- 2022(11527)
- 2021(10600)
- 2020(9036)
- 2019(20784)
- 2018(20846)
- 2017(40372)
- 2016(22023)
- 2015(24854)
- 2014(24848)
- 2013(24644)
- 2012(22413)
- 2011(20128)
- 2010(20165)
- 2009(18581)
- 2008(18264)
- 2007(16000)
- 2006(14013)
- 2005(12440)
- 学科
- 济(89497)
- 经济(89368)
- 管理(68261)
- 业(64213)
- 企(54143)
- 企业(54143)
- 方法(38983)
- 数学(33283)
- 数学方法(32936)
- 财(24395)
- 农(24183)
- 中国(22254)
- 业经(21542)
- 制(20382)
- 地方(19530)
- 学(18071)
- 农业(15961)
- 贸(15117)
- 贸易(15111)
- 务(15108)
- 财务(15038)
- 财务管理(15006)
- 技术(14918)
- 易(14611)
- 环境(14444)
- 理论(14412)
- 和(14373)
- 体(14335)
- 企业财务(14249)
- 银(13426)
- 机构
- 大学(313351)
- 学院(310888)
- 管理(126792)
- 济(125368)
- 经济(122680)
- 理学(109870)
- 理学院(108664)
- 管理学(107002)
- 管理学院(106421)
- 研究(102300)
- 中国(75292)
- 京(68908)
- 科学(62010)
- 财(58857)
- 所(50375)
- 农(46769)
- 财经(46654)
- 业大(45850)
- 中心(45790)
- 研究所(45545)
- 江(44904)
- 北京(44012)
- 经(42288)
- 范(40006)
- 师范(39682)
- 院(37268)
- 经济学(37229)
- 农业(36257)
- 州(36160)
- 财经大学(34726)
- 基金
- 项目(214120)
- 科学(168982)
- 研究(159095)
- 基金(155467)
- 家(133898)
- 国家(132812)
- 科学基金(115078)
- 社会(100728)
- 社会科(95521)
- 社会科学(95498)
- 基金项目(83253)
- 省(83180)
- 自然(73940)
- 自然科(72137)
- 自然科学(72124)
- 教育(71773)
- 自然科学基金(70816)
- 划(69890)
- 编号(65002)
- 资助(63306)
- 成果(53064)
- 重点(47259)
- 部(47163)
- 发(45726)
- 创(44887)
- 课题(44498)
- 制(42614)
- 创新(41894)
- 国家社会(40972)
- 教育部(40785)
- 期刊
- 济(139503)
- 经济(139503)
- 研究(93611)
- 中国(60095)
- 管理(47257)
- 学报(46735)
- 财(45255)
- 科学(43774)
- 农(43212)
- 大学(36125)
- 学学(33779)
- 教育(33580)
- 农业(29861)
- 技术(26974)
- 融(25095)
- 金融(25095)
- 业经(23168)
- 财经(22803)
- 经济研究(21278)
- 经(19437)
- 问题(18521)
- 图书(15912)
- 理论(15783)
- 科技(15718)
- 技术经济(15331)
- 业(14837)
- 现代(14670)
- 实践(14442)
- 践(14442)
- 版(13741)
共检索到4549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齐子翔
产业的区际转移是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有限理性和行政边界的刚性约束,造成了地方政府间的税收争夺,阻碍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影响了价值链的有序延伸,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财税体制改革的视角,通过对横向分税制的探索,试图构建产业区际转移利益协调机制,以期能够打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的羁绊,突破地方政府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现行体制机制的障碍,以经济的内在联系为基石,化解区际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地方政府利益冲突,理顺产业发展链条,促进区域合理分工。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李书锋 张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京津冀区域污染现状已成为全国瞩目的焦点。本文以京津冀地区污染现状为基础,从投入力度偏低、产业结构调整难、区域合作下的联防联控联治工作尚未进入实质阶段等方面,剖析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下的治污难点,并就此提出了京津冀区域联合治污,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污染溢出 京津冀 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卜洪运 黄杰
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协调发展研究对促进经济和环境共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先对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耦合原理进行分析,然后通过设计京津冀产业结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基于耦合理论的协调度模型,实证分析了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的协调关系。结果显示,2000-2008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处于濒临失调阶段,2009-2015年京津冀产业结构和环境质量则上升到勉强协调。最后通过GM(1,1)与二次指数平滑相结合的不等权组合预测方法对协调度预测,结果显示未来七年协调度一直在0.59以下,即京津
关键词:
产业结构 环境质量 熵平衡方程 协调度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体雁 齐子翔 王彦博
本文首次将市场设计引入区域经济领域。在京津冀区域,企业空间布局的非均衡引致产业同构、产能过剩和区际矛盾。本文通过将北京转出企业与津冀承接开发区双边匹配的市场设计,突破行政边界刚性约束的羁绊,打破地方政府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制造业产能由北京向天津、河北梯度有序转移,缓解首都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压力,疏解非首都功能;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市场设计,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产业链条合理延伸,避免津冀各级地方政府因争夺北京产业转移而产生区际矛盾,重塑京津冀区域良性互动、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本文创立"双边优先级匹配"算法,并通过模拟实验验证该算法的稳定性、有效性,为政府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机...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转移 市场设计 双边匹配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刘洁 姜丰 钱春丽
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多个重点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但在协调发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构建京津冀协调发展指数,增加了对京津冀地区经济与人口协调性的测度,对京津冀协调发展现状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京津冀协调发展程度仍呈下降趋势。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性障碍,从而影响京津冀城市群这一复杂系统的整体性功能。基于此,应从系统思维、系统理论与方法审视和解决制约京津冀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在组织管理上建立总设计师和总指挥两条指挥线相统一的社会系统工程管理体系,并进一步完善协调合作机制、财税协调机制以及市场一体化机制。
关键词:
京津冀 协调发展 系统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曾珍香 段丹华 张培 王欣菲
文章把京津冀区域系统视为一个特殊的复杂巨系统,从耗散结构理论视角,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系统耗散结构特征,认为增加"负熵流"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实现基础;基于协同学理论,从区域系统功能结构、空间结构两个维度,剖析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驱动机制——竞争与协同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键词:
京津冀区域 协调发展机制 复杂系统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关键词:
京津冀 产业升级转移 产业结构
[期刊] 改革
[作者]
齐子翔
以京津冀省际经济利益为例,选择省际纳什均衡作为协调路径,以空间计量为手段,以合同契约为形式设计省际经济利益协调机制。中央政府应创新出更加有效率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与权威仲裁机构,形成改革的内生动力和协调前提,重构不同区域在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降低省际经济利益协调费用,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然 马萌
从全球范围内来看,由都市群构成的经济圈已成为世界经济竞争的主角,它们的发展对一定区域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京津冀在我国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中北京市是全国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中心的天津市则是我国著名的国际港口和生态城市,地处华北、环绕京津的河北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与北京、天津具有天然的互补性。所以,本文以京津冀产业转移为研究对象,分析京津冀产业转移动力,包括市场驱动和政府调控两方面,将生产要素禀赋差异和产业结构差异作为市场驱动的主要因素,以政府调控实现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的引擎作用,促进京津冀区域辐射互联,优势互补,产业布局优化。
关键词:
京津冀产业转移 市场驱动 政府调控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安锦 薛继亮
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匹配程度影响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为此,笔者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2001—2012年京津冀都市圈的面板数据建立联立方程实证研究劳动力市场变化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内生性,进一步论证如何化解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有序转移的难题。研究结果发现:京津冀都市圈劳动力市场变化与其产业结构的转型是相互作用的;其中资本、劳动和市场等因素对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高度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则主要受到宏观经济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产业和劳动力的聚集和分散效应都会带来产业结构变迁和人口转移的匹配性,提升居民就业能力、协调城镇化发展以及促进劳动力市场完善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产业分工格局,...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人口 京津冀都市圈 有序转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朝才
都市圈是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区域空间组织形式的必然表现形态,它既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结果,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国外相比,国内就都市圈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于都市圈发展实践的研究,对其理论研究的重视相对不足。但学术界比较一致认为,都市圈建设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区域发展模式。实践表明,都市圈在促进城市间的竞争与合作、突破行政区经济、优化经济资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王凤娇
京津冀协同发展内涵丰富,包括产业升级转移、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交通一体化等诸多方面,作为协同发展的最核心领域——产业升级转移的研究和战略部署尤为重要。产业升级转移需要配套的金融服务、依赖适当的金融引导,同时产业的创新要求金融创新与之配合。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志升
随着我国新时期区域经济战略的重大规划和调整,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已经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对于京津冀来说是推动经济新一轮腾飞的关键时刻,亟需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积极推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差异化发展,构建我国北方强大的经济核心体系。
关键词:
京津冀 协调发展 机制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喜才 房风文
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面临资源不均衡、发展不平衡,地域和行政壁垒强、体制机制不灵活,共建共享不充分、协同机制未建立等问题。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涉及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企业、行业协会等多个相关利益者,他们在动力机制、行动策略和行动结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行动逻辑。未来应在顶层设计、产教对接、沟通平台建设和监测评估等方面加强统筹,出台强有力政策,协调各方利益,提高协同成效。
关键词:
京津冀 高等教育 利益相关者 协同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浩 蒲海霞
在分析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学、协同学的相关理论与框架建立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地区2005-2015年期间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水平逐年提升,而且城市化发展水平总体高于产业结构发展水平;(2)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度保持在较高水平,但存在一定的起伏波动。北京的协调度水平高于天津和河北,三地之间的协调度差距呈逐渐扩大的趋势;(3)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综合发展度逐渐提高,北京的综合发展优势随时间推移更加显著,天津与河北的综合发展度差距逐渐缩小;(4)京津冀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度总体呈平稳增长态势,但地区间仍存在明显差异,津冀两省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与北京相比差距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