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94)
2023(16193)
2022(13331)
2021(12412)
2020(9956)
2019(22892)
2018(22753)
2017(44345)
2016(24369)
2015(27240)
2014(27224)
2013(26564)
2012(24256)
2011(21861)
2010(21962)
2009(19741)
2008(19090)
2007(16991)
2006(15089)
2005(13320)
作者
(68678)
(56989)
(56350)
(54089)
(36272)
(26978)
(25795)
(22282)
(21572)
(20484)
(19288)
(19114)
(18119)
(17975)
(17612)
(17560)
(17089)
(16879)
(16288)
(16132)
(14074)
(14040)
(13781)
(12916)
(12769)
(12688)
(12595)
(12566)
(11396)
(11225)
学科
(98194)
经济(98094)
管理(70760)
(67446)
(55514)
企业(55514)
方法(39387)
数学(33356)
数学方法(32942)
(28929)
中国(27956)
业经(24799)
地方(23082)
(22973)
(20657)
农业(19330)
环境(18201)
(17622)
(17570)
贸易(17562)
(17010)
(16109)
理论(16105)
(16005)
技术(15858)
(15369)
产业(15092)
(14607)
银行(14569)
(14135)
机构
学院(339724)
大学(337755)
(136760)
管理(135839)
经济(133774)
理学(117155)
理学院(115882)
研究(115499)
管理学(114027)
管理学院(113404)
中国(84848)
(74435)
科学(70587)
(61457)
(56944)
(52607)
研究所(51818)
中心(51630)
(50237)
业大(49633)
财经(48924)
北京(47486)
(45929)
师范(45561)
(44350)
(42638)
农业(40783)
(40583)
经济学(39884)
师范大学(36521)
基金
项目(231948)
科学(182801)
研究(174339)
基金(166344)
(143589)
国家(142341)
科学基金(122644)
社会(108991)
社会科(103252)
社会科学(103228)
(90967)
基金项目(88085)
教育(79002)
自然(78206)
(76569)
自然科(76273)
自然科学(76259)
自然科学基金(74860)
编号(72600)
资助(67366)
成果(59199)
重点(51813)
(51605)
课题(50408)
(50337)
(48370)
创新(44932)
项目编号(44478)
国家社会(43997)
科研(43325)
期刊
(154060)
经济(154060)
研究(102283)
中国(63994)
管理(50765)
学报(50268)
(49003)
科学(47935)
(44584)
教育(41001)
大学(38618)
学学(36004)
农业(34085)
(29972)
金融(29972)
技术(29844)
业经(27116)
经济研究(24385)
财经(22881)
问题(20491)
(19605)
图书(18378)
(17201)
科技(16771)
现代(16577)
技术经济(16378)
理论(16304)
商业(15452)
(15150)
实践(14946)
共检索到5001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叶堂林  曾梦华  
随着气候问题和能源危机的加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将取代化石燃料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碳经济将是我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京津冀未来的主导优势产业,并根据这些产业的低碳程度,构建出京津冀产业低碳化的模型,得出京津冀产业的改造、鼓励、提升和淘汰等低碳升级路径,最后归纳出能源替代、产业替代、节能减排、固碳技术等低碳升级策略。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雪芹  张贵  
京津冀区域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最活跃的经济区域之一,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序幕正式拉开。而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协同创新特别是产业协同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所在,是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型创新模式,是破解京津冀区域发展瓶颈、建设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的必然选择。根据京津冀产业发展基础和特征,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形成过程与三地产业发展需求,京津冀三地应按照"强点、成群、组链、结网成系统"的协同创新路径,最终形成由研究、开发、应用三大群落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并通过编制京津冀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搭建跨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编制产业协同创新路线图及重点行动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璐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京津冀一体化是继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之后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发展战略。在京津冀区域经济合作中,充分发挥各地产业优势,实现三地产业的有效对接,对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彦明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体制机制、系统动力方面存在瓶颈制约。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探索协同发展路径,统筹规划,综合施策,从规划同编、分工同链、市场同体、科技同兴、金融同行、交通同网、生态同建、公共服务同享等方面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孙彦明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在体制机制、系统动力方面存在瓶颈制约。需要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积极探索协同发展路径,统筹规划,综合施策,从规划同编、分工同链、市场同体、科技同兴、金融同行、交通同网、生态同建、公共服务同享等方面促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马俊炯  
本文分析京津冀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三地产业协同发展的合作方向及路径。从必要性来看,三地产业协同发展是优化国家区域发展布局、形成新的增长动力的必然要求,是减少重复建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地发展中面临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从可行性来看,三地经济发展阶段不同,产业发展处于不同梯度,存在一定互补性,为实现区域内产业合理分工、协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潜力模型计算得出北京、天津和河北省11个地级市的潜力值,根据不同潜力能级划定出三地开展产业合作的空间圈域——京津核心区,唐山、保定、廊坊、沧州、石家庄、邯郸产业协作区和秦皇岛、邢台、衡水、张家口、承德联动支撑区。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伟  蔡培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区域优势互补原则与合作共赢理念,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着力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本文采用区位商、梯度系数测度法等方法,在从多角度对京津冀产业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京津冀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温锋华  谭翠萍  李桂君  
从区域产业关联及其分工合作角度出发,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网络及其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促进区域内分工合作更紧密,布局更合理,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运用"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系数"度量京津冀三大板块及各市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得出在2001-2014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环京津区域始终是发展核心区;各市间产业联系强度差异悬殊,中部地区关联较强,且强关联城市呈规律性分布。其次,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等工具对以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各市的主导产业与对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温锋华  谭翠萍  李桂君  
从区域产业关联及其分工合作角度出发,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网络及其优化策略进行研究,促进区域内分工合作更紧密,布局更合理,推进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首先运用"产业空间联系强度系数"度量京津冀三大板块及各市之间的产业关联程度及其分布规律,得出在2001-2014年间,京津冀区域各城市间产业联系强度总体呈增长态势,环京津区域始终是发展核心区;各市间产业联系强度差异悬殊,中部地区关联较强,且强关联城市呈规律性分布。其次,运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熵"等工具对以上结果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各市的主导产业与对外产业联系强度结合分析,提出京津冀的产业协同优化策略,并提出"中心区—主轴线"发展、交通建设、人才引进、机制完善等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马慧肖  李爽  
近年来,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互联网产业和商贸流通业都是发展较为迅速的产业,二者的融合能够在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同时,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深入分析了该地区互联网产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的现状与升级策略,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产业融合相关的理论,也是本文研究的理论来源;第二部分分析了京津冀地区互联网产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现状;第三部分针对京津冀地区省市的层级划分,提出了促进互联网产业与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升级的具体策略。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李从欣  李国柱  
本文根据指标体系设计原则,构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熵值法、TOPSIS法三种单一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运用肯达尔一致性系数进行事前相容性检验,建立了平均值法、Borda法、Copeland法三种组合评价模型,运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进行事后一致性检验。最后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潇尹  何德旭  杜彦其  
文章基于山西省产业低碳化金融支持现状,从不同的支持主体出发构建金融支持双向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金融政策应该与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加大对低碳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创新投融资模式等策略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潇尹  何德旭  杜彦其  
文章基于山西省产业低碳化金融支持现状,从不同的支持主体出发构建金融支持双向路径,并针对性地提出金融政策应该与产业政策和财政政策相结合、加大对低碳企业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大力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及创新投融资模式等策略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祝尔娟  
进入"十一五"时期,京津冀都市圈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正处于要素一体化阶段,面临着在区域范围内实现产业集聚、扩散、整合、链接以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紧迫任务。从京津冀三地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产业层次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看,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具有强劲的驱动力与现实基础。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凌志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推进,以产业升级转移为切入点,深入推进京津冀产业转移,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有效调整,构建京津冀区域产业生态系统,服务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解读京津冀产业共生现象,从技术创新促进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生态位演进两个方面分析京津冀产业结构的协同演化机理、京津冀产业结构现状及产业生态演进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