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06)
2023(6628)
2022(6019)
2021(5495)
2020(4968)
2019(11903)
2018(11747)
2017(22901)
2016(12683)
2015(14283)
2014(14463)
2013(14465)
2012(13820)
2011(12321)
2010(12602)
2009(11695)
2008(11980)
2007(10975)
2006(9290)
2005(8224)
作者
(37771)
(31838)
(31703)
(30420)
(20004)
(15347)
(14691)
(12460)
(11766)
(11228)
(10795)
(10703)
(10130)
(10046)
(9909)
(9864)
(9816)
(9394)
(9116)
(9107)
(8056)
(7773)
(7709)
(7154)
(7142)
(7126)
(7057)
(6979)
(6374)
(6368)
学科
(55743)
经济(55695)
管理(35720)
(34822)
(27578)
企业(27578)
方法(26359)
数学(23808)
数学方法(23598)
(16481)
(14919)
地方(14632)
中国(13005)
(11846)
(11183)
财务(11166)
财务管理(11137)
(10992)
企业财务(10556)
业经(10214)
农业(10056)
(10019)
银行(9997)
(9964)
贸易(9960)
(9525)
(9468)
(9367)
金融(9364)
地方经济(7882)
机构
大学(183213)
学院(181594)
(74472)
经济(72787)
管理(68047)
研究(62832)
理学(58208)
理学院(57397)
管理学(56362)
管理学院(56021)
中国(48830)
(42149)
科学(39965)
(35238)
(33818)
(33137)
研究所(30115)
中心(30015)
业大(29208)
财经(27897)
(27398)
北京(26977)
农业(26905)
(25236)
(24104)
师范(23854)
经济学(23128)
(22161)
(21963)
经济学院(21144)
基金
项目(120759)
科学(94080)
基金(87540)
研究(85352)
(76911)
国家(76311)
科学基金(64591)
社会(53468)
社会科(50690)
社会科学(50672)
基金项目(47905)
(46241)
自然(42883)
自然科(41862)
自然科学(41849)
自然科学基金(41071)
(40217)
教育(38890)
资助(35728)
编号(34652)
成果(28385)
重点(27484)
(26951)
(26359)
(24348)
课题(23687)
科研(23674)
计划(22954)
创新(22877)
教育部(22632)
期刊
(80494)
经济(80494)
研究(52361)
中国(33408)
学报(30657)
(29724)
(29632)
科学(27204)
大学(22445)
管理(21831)
学学(21163)
农业(19781)
(17850)
金融(17850)
教育(14927)
技术(14708)
财经(13758)
经济研究(12738)
业经(12419)
(11733)
问题(11537)
(11281)
(9346)
技术经济(9271)
资源(9185)
理论(8961)
财会(8890)
统计(8792)
(8591)
商业(8303)
共检索到267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浩  马琳  
基于人口普查和夜间灯光等数据,采用优化的热点分析,从城镇人口和建设土地探讨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控。结果表明: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治要素有明显的地域性分布特征,廊坊"北三县"是首要管控地区,而廊坊安次区、广阳区、永清县与保定涿州市次之。乡镇尺度下的廊坊"北三县"空间管控也存在明显空间异质性,由此构建三级空间管治体系,其中三河市燕郊、泃阳及黄土庄、大厂县大厂、香河县淑阳是管控最严的一级管控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空间管控要依托产业、财政、土地、人口与政绩考核等,初步实现京津与河北周边的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为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探索出一条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空间管治新模式。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明生  诸子博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方法,可以对京津冀地区的空间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从空间差异逐步转向空间集聚。京津冀地区经济水平高值以京津两市为中心,逐渐集中。与此同时,空间集聚越来越显著。北京的空间经济类型发生重大改变,由HL型空间分布地带转变为显著的HH型空间分布,形成以北京、天津、唐山为中心的主要增长极;河北省石家庄市经济优势减弱;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地区的空间分布变化不显著。因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构建产业转移的合理机制,疏解首都非核心功能,实现京津冀地区的产业再集聚和分散。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中起  臧红松  彭建交  
生态环境整体性与行政区划分割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行政区域交界地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应成为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突破口。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环境问题易发难查、环境合作治理困难、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能较低等难题。为了有效治理交界地区环境问题,应构建京津冀交界地区融合性环境治理机制,警惕边界区、飞地变为污染聚集地,增强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力,并且要注重提高京津冀交界地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中起  臧红松  彭建交  
生态环境整体性与行政区划分割性的矛盾集中体现在行政区域交界地区,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应成为京津冀生态环保一体化的突破口。京津冀交界地区的环境治理中存在着环境问题易发难查、环境合作治理困难、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能较低等难题。为了有效治理交界地区环境问题,应构建京津冀交界地区融合性环境治理机制,警惕边界区、飞地变为污染聚集地,增强交界地区基层环保部门环境执法效力,并且要注重提高京津冀交界地区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翠玲  龙瀛  
准确把握城镇扩张过程中空间形态的变化规律对城镇规划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为了对京津冀远景的城镇增长进行预测,本文将北京城市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扩展到京津冀(JJJ)区域,构建了京津冀城镇空间发展分析模型(BUDEM-JJJ)。该模型以城市增长理论和约束性元胞自动机(Constrained Cellular Automata,Constrained CA)模型为基础,以京津冀区域为研究对象,以Logistic回归和单一参数循环方法(Monoloop)为模型参数识别方法,利用2000-2005年和2005-2010年两个历史阶段的城镇建设用地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参数识别,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在此基础上,对京津冀区域2049年的城镇形态进行了多种情景模拟,分析了不同发展情景(Scenario)下京津冀地区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变化,可为当前京津冀城镇发展方向的调整和下一轮的城镇规划提供参考。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基于城市经济能级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并利用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群内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影响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在增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分为发展良好、发展中等、发展一般3个层次,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城市,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三大城市群内其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陆  高素英  
在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驱动下,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成为实现区域协调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京津冀都市圈作为我国的经济核心区和城镇密集区,区域经济多中心化与板块化逐渐成为重要表现载体。基于城市区域的空间形态和功能的多中心特征,利用引力模型和城市流模型对京津冀都市圈城镇体系的空间联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都市圈空间联系呈现非均衡性多中心极化发展态势,围绕京津两大核心城市,京—津—滨走廊带已初具多中心城市连绵区域的过渡形态和结构,而外围的石家庄、唐山等地区中心城市发育还不成熟。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宫倩楠  王莹莹  童玉芬  
研究京津冀地区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压力问题,对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利用指标构建法测算2005—2015年京津冀各城市区域的人口碳排放压力,并采用MapInfo、GeoDa和ArcGIS等空间技术手段进一步分析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格局及变动。研究结果显示:(1)总体来看,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较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京津冀地区大多数城市人口碳排放压力趋小,个别城市则有所上升;(3)京津冀地区人口对碳排放的压力存在较为稳定的空间格局,其中唐山、天津和邯郸长期面临着严重的人口碳排放压力;(4)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的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当前呈现出明显的高高、低低集聚态势。需要转变京津冀地区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低碳技术,继续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加快推进京津冀地区一体化,从而优化京津冀地区人口碳排放压力空间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探究城市影响力特征对发挥城市经济牵引带动功能、城市规划定位以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意义重大。研究基于京津冀城市群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数据,运用改进的断裂点理论公式对主要城市经济影响力空间格局特征进行测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节点城市差异大梯度分化,城市等级“断层”现象显著;节点城市经济质量呈“圈层”状,由中心到外围逐渐递减;经济牵引轴带以中心城市为支撑,纵横交叉分布;城市经济影响强度随距离衰减,呈现由中心向四周递减趋势;影响范围形成以北京与天津龙头城市引领,石家庄中心城市支撑,各城市紧密连接且功能互补的多中心网络结构。对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促进区域城市高质量发展、经济影响力的有效发挥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磊  张贵祥  
基于城市经济能级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内各城市进行等级划分,借助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变化,并利用城市群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对京津冀城市群和群内城市发展质量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展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城市群内一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的辐射影响突出,集聚效应明显,城市间联系的网络化趋势在增强;城市群内各城市发展质量分为发展良好、发展中等、发展一般3个层次,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河北11个城市,北京城市发展质量指数高于三大城市群内其他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网络化的发展促使城市群内城市发展质量和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呈"带状"结构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张丹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朔黄和石德线、京九线、京-津、京哈和京山线、张-承六个片区;经济发展呈现空间均衡的分散化趋势;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随着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变化,区域内部各地区对外交通需求建设的空间分布也有所改变。最后,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牟晓霞  黄坚  
进入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新问题,也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在推动“三区一基地”建设迅速开展的过程中,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化创新成为经济高质量、高效能发展的关键。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引擎。流通业作为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通过三地关联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收益共同提升是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重塑京津冀现代产业格局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京津冀流通产业关联发展现状,并基于投入产出表测算京津冀地区流通业关联度、产业影响力系数,最终评价三地流通业总体关联情况。得出结论:京津冀地区流通业关联发展水平较高,北京和天津间的流通业关联水平最高,其次为北京与环京地区河北省城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