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47)
2023(7759)
2022(6623)
2021(6010)
2020(4727)
2019(10689)
2018(10121)
2017(18567)
2016(10358)
2015(11005)
2014(10507)
2013(10162)
2012(9477)
2011(8401)
2010(8298)
2009(7335)
2008(7161)
2007(5982)
2006(5228)
2005(4400)
作者
(32435)
(27306)
(26931)
(25455)
(17102)
(13320)
(12177)
(10647)
(10600)
(9635)
(9400)
(9375)
(8915)
(8546)
(8506)
(8373)
(8350)
(8115)
(8043)
(7923)
(6943)
(6518)
(6430)
(6275)
(6135)
(6010)
(5950)
(5850)
(5589)
(5431)
学科
(41306)
经济(41262)
管理(25990)
(25696)
(19026)
企业(19026)
方法(17258)
数学(15759)
数学方法(15625)
地方(12599)
(12339)
中国(10239)
(10161)
(9222)
业经(9200)
(8996)
贸易(8990)
农业(8761)
(8648)
环境(7540)
地方经济(6604)
技术(6564)
(6009)
(5523)
产业(5505)
(5341)
金融(5339)
(5323)
财务(5320)
财务管理(5308)
机构
大学(142890)
学院(142641)
(56813)
经济(55962)
研究(53735)
管理(52871)
理学(46822)
理学院(46130)
管理学(45250)
管理学院(45014)
中国(37787)
科学(37630)
(35620)
(34010)
业大(29940)
(28688)
农业(28584)
研究所(27026)
(26750)
中心(23841)
(22173)
北京(20071)
(19560)
农业大学(19342)
(18612)
财经(18305)
师范(18233)
(18208)
科学院(17462)
经济学(16938)
基金
项目(109399)
科学(85729)
基金(80331)
(74248)
国家(73655)
研究(70698)
科学基金(62178)
社会(46676)
社会科(44361)
社会科学(44348)
基金项目(43876)
(43548)
自然(43285)
自然科(42308)
自然科学(42292)
自然科学基金(41567)
(37732)
教育(31309)
资助(31081)
编号(25789)
重点(25585)
(24140)
计划(23325)
(23259)
(22814)
创新(21876)
科研(21767)
科技(21026)
(20171)
国家社会(19607)
期刊
(57107)
经济(57107)
研究(35997)
学报(33281)
(30205)
科学(27591)
中国(27108)
大学(23673)
学学(22715)
农业(20475)
管理(17494)
(15697)
(11581)
教育(10884)
(10493)
金融(10493)
业经(10186)
技术(9969)
业大(9923)
经济研究(9831)
资源(9190)
财经(8482)
(8479)
科技(8171)
农业大学(8124)
问题(7782)
(7243)
林业(7189)
商业(6932)
技术经济(6354)
共检索到20029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康  龙瀛  杨宇  
文章基于2000年和2010年两次人口普查的短表和长表数据,分别从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就业人口等指标构建了测度指数对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城市群区域的收缩状况进行了考察,并结合国内外经验和研究区实际,识别分析了影响收缩的五个方面因素。结果表明:(1)京津冀和长三角分别有1/5和近1/2的市县区呈现局部收缩,且这种收缩还在加剧:(2)京津翼的收缩区集中在承德和张家口并遍布翼中南平原,长三角的收缩区呈现空间集聚和连绵状,集中于苏北、浙西南和除合肥、芜湖以外的安徽大部:(3)收缩类型大致可分为:欠发达外围收缩、特大城市中心城区收缩、工矿业收缩、行政区划调整收缩及县域、乡村、小城镇收缩五类;(4)区域经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边缘区GDP快速增长导致区域GDP格局显著变化不同,边缘城市的人口增长并不显著且集中在部分城市;尽管人口与经济不一致指数分布格局呈现相对稳定的"核心—边缘"格局,但人口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性增强推动了长三角人口与经济总体协调性的提高。本文尝试从市场、政府及人均GDP等因素对长三角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协调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朱杰  
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1995—2000年间,长江三角洲地区省际迁入人口达679万,占全国省际迁移总数的21%,纷纷涌入的外来人口对当地工业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背景,引入流空间分析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手段,分析了人口吸引中心和来源地分布以及迁移流流场特征,并从迁移距离、经济水平差异和空间可达性角度对人口迁移格局形成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揭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浙江省的人口吸引能力不断加强,迁入人口来源地主要位于中国南部,并呈现出"大尺度集聚、小尺度分散"的特征;②影响因素分析则表明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推力"作用大于"拉力",空间可达性指标成为影响迁移决策的首要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闫东升  杨槿  
人口与经济是反映区域差异的两大主要指标,其空间分布与区域差异的形成有密切关联。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产业结构是影响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在产业转移加快的背景下,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协调性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重心、不一致指数及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分析2000-2013年长三角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核心区经济增长有所放缓、边缘区经济增长加快,但人口向核心区集聚态势依然存在;基于不一致指数与不均衡指数的分析表明,与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刘江  
"十一五"规划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同时,首次提出,在研究制定"十一五"规划中,把区域规划的编制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并决定先期启动长江三角洲地区和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这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王燕  李想  吕程  
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对接协作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突破口,其中交通一体化作为基础条件应当先行启动,率先突破,特别是区域铁路网络一体化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章基于非线性分形模型,测算京津冀铁路网络均匀度和复杂度,考察铁路规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发现,尽管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相比,京津冀铁路拥有较高的网络密度,但存在过度集中于北京枢纽的结构性问题,加之近十年来京津冀铁路规模扩张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门限作用。为更好地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并带动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北方腹地的发展,未来京津冀铁路网络建设必须以协调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坤  黄震方  曹芳东  余凤龙  汤傅佳  
城市旅游绩效是综合衡量城市旅游业生产活动过程和效果的重要手段。论文基于旅游发展规模和质量视角,利用旅游业绩指数和Bootstrap-DEa测算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绩效,并采用空间变差函数和sDM探讨城市旅游绩效的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呈现相异的空间格局,城市旅游业绩高值区分布于上海、杭州和南京等中心城市及其邻近地区,低值区多位于皖北和苏北地区;城市旅游效率高值区逐渐呈现"皖北—苏南—上海—皖南—浙东"的"Z"字形分布,低值区不断向苏中、苏北和皖中地区集聚。2)区域城市旅游业绩和效率格局的演变过程存在明显差异,城市旅游业绩格局发生变异的随机成分不断降低,而旅游...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建军  郑广建  刘月  
基于交通流视角运用首位度、功能多中心指数、交通流量重心和集中化指数等分析方法,通过ArcGIS等软件分析了具有"同城效应"高速铁路网络对长江三角洲空间联系格局演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日趋完善的高速铁路网络增强整个区域的联系强度,不同城市间空间联系强度有一定变化,特别是南翼和北翼直接联系的提升使上海的节点功能降低甚至是消失,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城市的协同发展;2赫希曼—赫芬达尔指数的降低,功能多中心指数的增加,交通流量重心在苏州境内向南京—杭州沿线的偏移,都说明高速铁路交通流量分布更加均衡,整个区域正在由单功能中心向多功能中心转变,但是与欧洲莱茵鲁尔地区等城市圈还存在一定差距;3集中化指数的降低表明高速铁路目前存在递增的边际效用,在当前阶段修建新的高速铁路比提高已有高速铁路的通行频次能更有效地促进长江三角洲一体化。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黄桂田  尹志锋  
对珠江三角洲16市和长江三角洲7市2002—2005年面板数据的分析表明,全员劳动生产率、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着与平均工资较为稳健的正向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外商投资所处类型企业的工资有正向影响,但并未产生外溢效应;对外贸易与工资水平大多呈负向关系;职业教育对工资呈现正向影响关系;失业率与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一般会降低总体平均工资水平。这些结果意味着,决定和影响工资水平的市场性因素发挥着不同程度的正向作用。但考虑到工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严重不匹配,平均工资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尤其是对外贸易与工资之间的负相关,显示出在进一步加强市场机制对劳动力定价作用的同时,必须要有政策性的外部冲击,以形成有效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安同良  王磊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究区域层面的R&D行为模式。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GDP增长率、产业结构水平与R&D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提高会显著带来R&D强度的提升;国有制的比重、政府对R&D活动的直接补贴与R&D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颂心  徐如浓  黄靖  
基于长江三角洲区域27个市域面板数据,测算2006—2018年各市农业碳补偿率,并在利用Moran’s I研究碳补偿率空间分布情况基础上,构建Durbin空间模型分析探讨空间溢出效应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长江三角洲区域农业碳补偿率具有区域集聚特征,最高值分布逐步由西翼转变为东西两翼,较高值主要位于南部浙江省和西部安徽省,较低值主要分布靠北的上海市和江苏省。(2)区域间农业碳吸收水平呈相互促进、协同提升演变特征,正向溢出效应较为明显,邻近地区农业碳补偿率每提高1%,则本地农业碳补偿率相应上升0.441%,但随时间的推移,邻近地区彼此关联度逐渐有所减弱(3)绿化程度、种植业优化结构的固碳作用最明显,而化肥强度、农药强度和畜禽养殖优化结构是农业碳补偿率提升最重要抑制要素。建议长三角洲区域各市加强协同联动,调节控制关键因素,针对性探索多元减排增汇举措。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虞虎  陆林  朱冬芳  
城市旅游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部门,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运用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旅游发展6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2003年和2008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法分析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城市旅游协调水平在研究期间相对稳定,具体可被划分为4个等级,第一、二等级城市数量较少,得分显著高于第三、四等级城市。城市旅游协调水平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北部城市得分高于南部城市,基本格局保持稳定,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为...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亚楠  黄绍荣  格日乐图  严力蛟  
【目的】城市交通噪声对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影响日益严重,城市道路林带在衰减交通噪声方面优势明显。合理选取城市绿化带降噪能力衡量指标,使城市绿化带建设能够达到最优降噪效果。【方法】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4条纬度带上11个县(市、区)交通主干道的道路林带作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维绿量作为衡量林带降噪能力的指标,结合不同类型林带的占比、三维绿量值以及三维绿量值与乔木及乔木混交林枝下高,综合对比分析林带降噪效果,进行初步评估。【结果】11个县(市、区)中南京玄武区、镇江润州区交通干道道路林带的降噪效果更优,连云港连云区、丽水庆元县的交通干道道路林带的降噪效果较差。具有合理配置的乔灌混交林更利于降噪,由模拟模型计算得到的11个县(市、区)的附加降噪量与统计获得的三维绿量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结论】林带三维绿量结合乔木枝下高这一参数综合分析认为:枝下高低于2 m的林带降噪效果更佳。图2表4参37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时梦雅  何元斌  
在我国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大势下,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利用Matlab构建包含预期及政策因素的空间误差模型。研究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的住宅价格整体由预期及投机性需求因素决定,且市场参与者的预期因素还会对政策调控产生一定负反馈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