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38)
2023(12439)
2022(10550)
2021(9477)
2020(8151)
2019(18631)
2018(17938)
2017(35310)
2016(19482)
2015(21385)
2014(21248)
2013(21159)
2012(19729)
2011(17817)
2010(17663)
2009(16479)
2008(16495)
2007(15014)
2006(12809)
2005(11329)
作者
(59344)
(49930)
(49669)
(47065)
(31116)
(24066)
(22606)
(19628)
(18464)
(17374)
(16882)
(16421)
(15705)
(15672)
(15523)
(15488)
(15480)
(14876)
(14266)
(14190)
(12638)
(12110)
(12028)
(11316)
(11115)
(10999)
(10932)
(10884)
(9997)
(9982)
学科
(87950)
经济(87868)
(57597)
管理(56489)
(47545)
企业(47545)
方法(39859)
数学(35484)
数学方法(35238)
(24376)
(22433)
地方(21227)
中国(19810)
业经(18731)
(17992)
(17101)
财务(17087)
财务管理(17053)
企业财务(16328)
(15701)
(15536)
贸易(15532)
农业(15103)
(14975)
技术(12868)
产业(12829)
环境(12635)
地方经济(12544)
(12160)
(11449)
机构
大学(284408)
学院(284000)
(118725)
经济(116497)
管理(108881)
研究(97808)
理学(95298)
理学院(94117)
管理学(92601)
管理学院(92084)
中国(71774)
科学(63399)
(61846)
(55594)
(52070)
(50922)
业大(47901)
研究所(46822)
中心(44481)
农业(44440)
财经(42556)
(41247)
(38730)
北京(38573)
经济学(36713)
(35553)
(35107)
师范(35055)
经济学院(33609)
(32482)
基金
项目(197443)
科学(155249)
基金(144872)
研究(135466)
(129251)
国家(128228)
科学基金(109031)
社会(87910)
社会科(83657)
社会科学(83632)
基金项目(78717)
(77316)
自然(73129)
自然科(71444)
自然科学(71419)
自然科学基金(70186)
(66517)
教育(60678)
资助(57980)
编号(52024)
重点(45273)
(43900)
(43180)
(41458)
成果(40527)
计划(38952)
创新(38904)
科研(38802)
国家社会(36553)
教育部(36198)
期刊
(123878)
经济(123878)
研究(75889)
学报(52314)
(48468)
中国(47921)
科学(45853)
(41622)
大学(37781)
管理(36705)
学学(36231)
农业(32553)
(22439)
金融(22439)
技术(21405)
财经(21197)
业经(20922)
经济研究(20685)
教育(19771)
(18201)
(18071)
问题(17477)
(14826)
技术经济(14529)
商业(14152)
科技(14052)
资源(13604)
(13371)
统计(13144)
业大(13118)
共检索到3986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郑涛  杜佳豪  万雪芬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富活力和制度优势的微观经济实体,对现代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京津冀区域经济要协同发展,区域产业结构要优化,区域内上市公司要发挥带动作用。本文采用20032016年京津冀十三市的面板数据,在验证通过京津冀十三市产业结构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的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模型进行上市公司对区域产业结构作用关系的实证研究。实证结果表明,目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未能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总资产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呈现负效应,而上市公司的数量、投融资数额、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贵  李涛  
以京津冀3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2005—2015年省域创新效率,运用ESDA和CSDA分析法,详细刻画京津冀创新效率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在京津冀内部之间的流向。结果表明:京津冀省域创新效率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创新效率在省域之间地理分异特征显著,北京和天津同属于HL型区域,河北则属于LH型区域,基本已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不存在收敛特征;创新效率空间结构属于空间滞后模式,存在扩散效应,但扩散效应主要存在于京津之间,河北受京津扩散效应不明显,反而由于回流效应导致与其差距不断增加。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张贵  李涛  
以京津冀3个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计算2005—2015年省域创新效率,运用ESDA和CSDA分析法,详细刻画京津冀创新效率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分析扩散效应与回流效应在京津冀内部之间的流向。结果表明:京津冀省域创新效率存在正向全局空间自相关,空间聚集特征明显;创新效率在省域之间地理分异特征显著,北京和天津同属于HL型区域,河北则属于LH型区域,基本已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格局,不存在收敛特征;创新效率空间结构属于空间滞后模式,存在扩散效应,但扩散效应主要存在于京津之间,河北受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云泽  刘春辉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的宏观结构中,当把研究进一步推进到工业行业内部的中观结构甚至是工业内部具体优势产业的微观结构时,产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则大大降低。京津冀地区主要城市间的专业化分工,基本上是建立在各主要城市资源差异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尽管有些产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但在许多情况下竞争是适度的,很少存在所谓的由于重复建设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后金融危机时期,为克服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实现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陈红霞  李国平  张丹  
本文以京津冀区域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从点、线、网络和域面四个基本空间要素入手,研究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空间整合规律。研究认为,京津冀区域人口和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不均衡,一方面,以自然条件为基础,呈现东南集中特征,另一方面,中小城镇分布以京广、京九、京哈铁路等为依托,呈现以北京为中心的强向心分布;城镇带分布大体可划分为京广线、朔黄和石德线、京九线、京-津、京哈和京山线、张-承六个片区;经济发展呈现空间均衡的分散化趋势;区域内部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发达,随着经济发展的空间重心变化,区域内部各地区对外交通需求建设的空间分布也有所改变。最后,综合考虑京津冀区域人口、经济、城镇和交通体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的地区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郑涛  李达  
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了京津冀城市群2004年和2014年的综合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应用ESDA方法分析了2004-2014年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从2004年京津冀一体化战略提出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各个城市均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京津冀地区合理的城市群空间布局已初现端倪,但京津与河北省内城市的发展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京津的"大城市病"现象依然严重。为此,笔者从加速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方面提出建议,为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全诗凡  
区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占据重要作用,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三大区域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近年来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文章以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和产业份额的结构变化来研究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现状及其演变过程,发现北京与天津、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低,这主要是由于北京的产业正在向天津和河北转移引起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肖文东   裘宇轩   邓卓然   倪知行  
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背景下,科技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助力作用备受重视。目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实施进入了新阶段,但京津冀地区内金融资源和产业发展相关要素流动和影响及其空间依赖性尚未获得学界足够的关注。因此,以京津冀地区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从空间效应视角出发,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高新化3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指数,综合使用“0-1”邻接矩阵、地理距离矩阵及经济距离矩阵,优选空间自相关模型(SAC)研究京津冀地区科技金融集聚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城市间的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科技金融聚集对本地及邻近地区也存在溢出效应,其中人力资本要素和政府干预程度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起积极作用,固定资产投资方向不利于产业结构升级,而外商直接投资、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并未对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清晰影响。由此,主要得到充分发挥科技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及完善科技金融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共享水平和优化资源配置等政策启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爱东  李奕男  
采用传统偏离—份额分析法,以全国为参照系,分析了天津市产业结构的发展历程;依据偏离—份额分析法的空间模型,以京津冀地区为参照系,并用城市经济引力模型的城市间产业引力来计算空间权重,分析了天津产业结构的升级空间;并使用超前系数和Moore值测评了天津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和速率。结论表明,天津市第二产业区域竞争力优势较大,第三产业发展受来自全国和京津冀区域的积极影响较大。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市产业结构升级应当继续保持第二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且发展与第二产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实现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吕明元  王洪刚  
基于京津冀一体化背景,构建包括能耗与排放指标的产业结构生态化指标体系,可涉及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和可持续化三个方面。在比较分析1991—2013年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趋势特征与差异的基础上,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ARDL模型)对产业结构生态化与能源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探讨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结构的短期与长期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水平差异明显,河北远远滞后于京津地区,京津冀总体生态化演进趋势缓慢;京津冀产业结构生态化演进对能源消费结构具有长期均衡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对能源消费结构影响最大,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较小。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亚清  马艺翔  吴振信  
通过构建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定量分析了京津冀三地污染物排放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三地污染物的排放存在负的空间溢出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及人均污染治理费用的提高均能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存在污染企业外移现象。运用脱钩指数对京津冀三地经济增长与大气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双向影响关系进行的分析表明:北京市近些年来经济增长与污染物排放相脱钩;河北省经济增长与污染物的增长呈连接状态。这进一步说明,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深入,北京存在污染企业外迁的现象,同时也验证了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王曼怡  赵婕伶  
本文以京津冀为例,分析地区金融集聚及产业布局现状,探索金融集聚对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并通过HP滤波和OLS回归分析法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实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金融集聚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促进作用,并且金融集聚程度即金融资产价值越高,金融相关率越大,则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增大,而且第三产业增速大于第二产业,由此不断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韶华   赵暘春   张伟   成梦瑞  
以产业结构优化助推京津冀稳增长与碳达峰目标协同并进为研究目的,运用岭回归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演进的碳减排灵敏度并筛选调控路径,预测减排潜力,验证协同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提升第一产业比例及第二、三产业劳均产出有助于北京、天津提前碳达峰;提升第二产业比例及劳均产出有助于河北提前碳达峰。(2)北京、河北调控后的减排潜力显著提升,说明两地可协调推进增长和减排,天津则难以协调。2030年后,京津冀调控后的减排潜力在50%以上,说明降低碳强度主要依托于产业结构演进。(3)随着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协同演进,产业协同趋势显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呈倒“U”型趋势,优化京津冀产业结构高度可为区域协同减排赋能增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