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600)
2023(18046)
2022(15388)
2021(14409)
2020(11754)
2019(26960)
2018(26691)
2017(50025)
2016(27192)
2015(30206)
2014(30187)
2013(29701)
2012(27610)
2011(24923)
2010(25035)
2009(22800)
2008(22078)
2007(19405)
2006(17183)
2005(15240)
作者
(78868)
(65672)
(65016)
(61731)
(41436)
(31638)
(29639)
(25745)
(24914)
(23404)
(22423)
(22124)
(20968)
(20828)
(20150)
(20121)
(19405)
(19302)
(18689)
(18651)
(16309)
(16171)
(15808)
(14919)
(14649)
(14583)
(14523)
(14407)
(13290)
(12970)
学科
(112136)
经济(112028)
管理(78303)
(75013)
(61223)
企业(61223)
方法(43760)
数学(36986)
数学方法(36501)
中国(33461)
(31720)
地方(31454)
业经(27068)
(25305)
(24256)
技术(22622)
农业(21986)
环境(20636)
(19513)
理论(18694)
(18657)
贸易(18637)
(18629)
(17930)
(17652)
银行(17608)
(17194)
金融(17191)
地方经济(16964)
(16947)
机构
学院(379668)
大学(378842)
管理(148986)
(147705)
经济(144347)
研究(133401)
理学(128163)
理学院(126571)
管理学(124373)
管理学院(123670)
中国(99142)
科学(84888)
(84296)
(67390)
(65972)
(63401)
研究所(61557)
中心(60206)
业大(57666)
(56981)
(54243)
北京(53973)
师范(53760)
财经(52085)
(49417)
农业(49180)
(47337)
(46737)
师范大学(43558)
经济学(42922)
基金
项目(262992)
科学(206936)
研究(194069)
基金(187461)
(164314)
国家(162897)
科学基金(139327)
社会(121093)
社会科(114560)
社会科学(114532)
(104565)
基金项目(100252)
自然(89972)
教育(88746)
(88600)
自然科(87809)
自然科学(87791)
自然科学基金(86183)
编号(79580)
资助(75212)
成果(64160)
(60247)
重点(59822)
(57400)
(56711)
课题(56184)
创新(53011)
科研(49441)
国家社会(49102)
教育部(48079)
期刊
(169013)
经济(169013)
研究(112730)
中国(81565)
学报(60081)
(57685)
科学(57015)
管理(56003)
教育(49997)
(48004)
大学(45220)
学学(42113)
农业(40336)
技术(34840)
(32659)
金融(32659)
业经(29543)
经济研究(25694)
财经(24204)
(21941)
问题(21603)
图书(20928)
科技(20842)
(20788)
资源(19988)
技术经济(18817)
现代(17288)
理论(17095)
(17038)
商业(16937)
共检索到5701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温科  张贵  
从生态位视角对2006—2017年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发展情况及耦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三地创新资源控制能力发展不均衡,天津成为京津冀创新资源竞争的中心,北京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迅速,河北的区域创新生态发展缓慢;北京-天津的区域创新生态耦合状态最好,而天津-河北的耦合状态好于北京-河北。对此,提出天津作为河北创新发展的主要协同对象,需通过完善区域创新生态构成体系、提高区域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以及提升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等方式,推进京津冀三地区域创新生态持续快速发展及有效耦合。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樊鹏飞  梁流涛  李炎埔  段琳琼  王楠楠  陈常优  
城镇化协调发展是提升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关键,对于解决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系统耦合视域下解构城镇化内部协调发展机理,利用计量模型和空间分析工具,对2014年京津冀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城镇化内部各维度指数空间差异显著,经济城镇化指数差异最明显,生态城镇化指数差异最小,经济和土地城镇化指数的空间差异基本一致;(2)综合城镇化指数呈现出"核心-外围"分布格局。由于城镇化市场机制不强,产业梯度差异较大,公共服务投入悬殊,区域协调机制不健全,导致城镇化发展"涓滴效应"不强;(3)城镇化协调发展度呈现出"东北部高-南北两头较低"的分布格局。东北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兵  赵雪  梁林  曾建丽  
通过改进Lotka-Volterra模型构建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的协同演化模型,分析两者的演化路径,并以京津冀为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研究表明,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正负作用力的推动下,二者将发生协同演化,实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提升;区域发展阶段不同,二者的演化路径也不尽相同,根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动力学模型的定态稳定解得出两者11种协同演化路径。进而,通过计算得到京津冀创新生态系统与人才配置协同演化满足路径10的实现条件,并提出了优化协同关系的战略措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栗志慧   刘洁  
构建良好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对于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生态系统的视角分析了区域创新生态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构建考虑数字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运用VIKOR方法,对京津冀城市群2010—2020年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大城市群2010—2020年区域创新能力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资源和创新绩效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要增强创新主体,加快建设智慧政府,布局数据化平台和人才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进一步促进京津冀城市群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靖鲲鹏  宋之杰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打造科技创新环境,建立健康的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国家创新软实力。本文在"高技术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三螺旋结构下,对正交投影法进行优化,运用Sigmoid函数进行数据归一化,采用考虑跨期的熵权法,对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进行研究,计算其进化动量。结果表明:京津冀及长三角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安徽、河北、天津仍处于非健康状态;从进化动量看,京津冀地区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有扩大趋势。因此,文章提出以下建议:优化区域技术创新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投入创新资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钱晓英  王莹  
随着近年来雾霾日益严重,以空气质量为代表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文章通过建立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两个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度模型以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三省市2004年—2012年间的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间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亚明  党春梅  唐朝生  刘邦凡  
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是提高区域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京津冀区域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乏力等一系列问题。文章基于生态位态势理论,构建涵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市场、旅游资源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协调度模型并分别计算得出京津冀区域旅游两维度和三维度综合协调指数,进而分析了京津冀各地旅游协调性存在的问题,最终从政府统筹、旅游品牌建设、资源错位开发以及生态与经济耦合视角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通过研究三地产业发展的共生耦合机理,构建共生耦合主体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找出上下游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当地监管部门之间需着重关注的六类共生耦合关系。通过对共生耦合主体的两两静态博弈以及三者动态博弈分析,深入挖掘各主体加入生态产业链需具备的微观成本收益、宏观奖惩政策等条件。提出京津冀跨区域横向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机制的构建方法和原则,指出将奖励政策向科研服务机构倾斜,通过长效科研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入生态产业链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长效激励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监管一体化,完善以克服区域壁垒为目标的一体化发展机制;通过信息共享促进资源技术的共享,打造以信息平台为基础的共享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指出京津冀一体化政策要在科研、金融等方面提供强有力支持,所在地监管部门要在奖惩、监管方面提供强有力保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史宝娟  郑祖婷  
通过研究三地产业发展的共生耦合机理,构建共生耦合主体利益相关者关系模型,找出上下游企业、科技服务机构、当地监管部门之间需着重关注的六类共生耦合关系。通过对共生耦合主体的两两静态博弈以及三者动态博弈分析,深入挖掘各主体加入生态产业链需具备的微观成本收益、宏观奖惩政策等条件。提出京津冀跨区域横向生态产业链共生耦合机制的构建方法和原则,指出将奖励政策向科研服务机构倾斜,通过长效科研扶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入生态产业链条,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长效激励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监管一体化,完善以克服区域壁垒为目标的一体化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孟晓哲  
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融合成为现代产业的发展方向。在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协同发展创新型教育成为加速产业融合的基础,对京津冀产业升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京津冀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网络系统,在产业融合视角下建立京津冀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评价指标,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天津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较好,河北较差,京津冀创新型教育协同发展在资源共享、网络协同、教育改革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毛世平  杨艳丽  王晓君  马红坤  
本文基于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首先分析了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经验,总结了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和问题,最后凝练出相应的借鉴与启示。研究表明,美国密苏里州和法国奥罗阿大区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完善的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以企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及产学研合作机制密切相关;京津冀区域农业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涉农企业创新能力不强、资金支持力度较弱、缺乏深层次的协作机制等问题。据此,提出支持企业成为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加大农业科技协同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创新区域农业科技协同发展模式的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叶堂林  毛若冲  
立足于两系统的耦合作用机理,从要素投入、市场产出、环境支撑三个维度构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从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两个维度构建产业结构升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及其耦合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京津冀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构升级态势良好,两系统的耦合总体处于稳定阶段;北京、天津、河北两系统的耦合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制约耦合度提升的因素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玉  潘瑜春  唐林楠  
通过构建时空耦合测度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时空耦合协调特征,以期为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①研究期间,中度耦合水平的县域占全区县域总数的98.2%以上,总体处于中度耦合水平,距离良性共振耦合尚有差距。②2000—2014年,受区域农业禀赋、经济发展基础、政策倾斜等要素的影响,县域耦合协调性不高,多数处于拮抗阶段和磨合协调阶段,时序演变具有阶段性。③县域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以滞后和同步发展类型为主;农业超前发展、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基本同步的县域数目增多,农业发展滞后的县域数目减少。其中,拮抗滞后(Ⅰ)、拮抗同步(Ⅱ)、拮抗超前(Ⅲ)、磨合滞后(Ⅳ)、磨合同步(Ⅴ)、磨合超前(Ⅵ)是主要的耦合协调发展类型。42000—2014年,县域耦合协调性的空间集聚性显著,且呈现阶段性变化。建议未来因地制宜地采取调控手段和政策,促进区域农业产业和农民收入协调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马丽斌  马英杰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机理,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创新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协同联动效果。主要研究结论 :2006-2016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则在整个阶段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区域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联动和协同演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区域金融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健全金融和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二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的能力,提升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应用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联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要素流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