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32)
2023(16429)
2022(14235)
2021(13190)
2020(11134)
2019(25151)
2018(24719)
2017(47387)
2016(25766)
2015(28542)
2014(27447)
2013(27040)
2012(24643)
2011(22135)
2010(22022)
2009(19836)
2008(19153)
2007(16519)
2006(14324)
2005(12105)
作者
(73621)
(61465)
(60916)
(58088)
(39087)
(29560)
(27458)
(24044)
(23268)
(21634)
(20756)
(20749)
(19538)
(19232)
(18877)
(18649)
(18493)
(18294)
(17635)
(17420)
(15381)
(14749)
(14683)
(13908)
(13836)
(13492)
(13463)
(13402)
(12240)
(12217)
学科
(98287)
经济(98177)
管理(74069)
(71102)
(59599)
企业(59599)
方法(45350)
数学(39313)
数学方法(38907)
中国(28402)
(25464)
(25248)
业经(22170)
(22001)
贸易(21990)
(21879)
地方(21789)
(21378)
技术(20686)
农业(17307)
理论(16429)
(16340)
环境(16093)
(15390)
财务(15322)
财务管理(15300)
(15059)
企业财务(14481)
(14192)
(13864)
机构
大学(354544)
学院(352491)
管理(140961)
(139116)
经济(136157)
理学(123498)
理学院(122048)
管理学(119890)
管理学院(119267)
研究(118664)
中国(85588)
(77205)
科学(76757)
(61513)
(60917)
(59060)
业大(57796)
研究所(54519)
中心(53226)
(49955)
财经(49828)
农业(48687)
北京(48374)
(45940)
(45630)
师范(45403)
(43681)
经济学(41964)
(40332)
经济学院(38198)
基金
项目(254774)
科学(200384)
基金(185616)
研究(179788)
(164442)
国家(163110)
科学基金(140169)
社会(114608)
社会科(108785)
社会科学(108759)
基金项目(100217)
(99719)
自然(93627)
自然科(91544)
自然科学(91519)
自然科学基金(89884)
(84631)
教育(81820)
资助(74705)
编号(71128)
重点(56943)
(56380)
成果(55257)
(54910)
(54051)
创新(52047)
课题(49050)
科研(48877)
计划(47681)
国家社会(47363)
期刊
(143097)
经济(143097)
研究(100131)
中国(65256)
学报(62392)
科学(55264)
(54129)
管理(50244)
大学(46342)
(44589)
学学(43796)
农业(37460)
教育(37300)
技术(28725)
(26055)
金融(26055)
业经(23938)
经济研究(23855)
财经(23409)
问题(20420)
(20264)
(20048)
科技(19902)
图书(17616)
技术经济(16958)
(16862)
业大(16529)
理论(15891)
商业(15811)
资源(15752)
共检索到4987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唐恩斌  
基于2000—2019年京沪高铁沿线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匹配差分和空间计量模型,研究了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发现:京沪高铁整体上提升了通车城市的创新能力,距离通车时间越近提升效应越大,对沿线规模越大、等级越高和金融越发达的城市创新能力贡献越大;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创新能力产生了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溢出范围主要为邻近城市;产业结构、金融发展水平和创新活跃度对城市创新能力呈空间正溢出,人力资本、政府科技支持和外商投资呈空间负溢出。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珩  佟琼  
根据2008-2017年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可达性模型和DID模型,刻画京沪高铁对各沿线站点城市出行机会和区域经济的影响,研究京沪高铁的开通对京沪沿线城市出行机会公平与区域经济公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和提速减少了沿线站点城市的平均旅行时间,缩短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平均旅行时间的差距,促进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间出行机会的公平;虽然京沪高铁的开通很大程度促进了沿线站点城市GDP的增长,但是京沪高铁的开通产生了虹吸效应,出现了工作城市与居住城市的分离,使人才向具有资源优势的城市移动,加大了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间GDP的差距,京沪高铁的开通不利于京沪高铁沿线站点城市实现区域经济公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馨月  孔繁利  
文章通过梳理高速铁路发展对沿线区域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利用引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该影响效应和机理进行了检验,以2005—2018年京沪高铁沿线18个城市和京广高铁沿线24个城市为样本,就高速铁路开通对区域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总体上看,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程度,但同京广高铁相比,京沪高铁沿线城市经济联系程度更高。京沪高铁和京广高铁均显著提升了沿线城市的引力值,同时两条高铁线对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引力值提升作用高于普通城市,从整体上看,京沪高铁引力值提升程度高于京广高铁。京沪高铁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而京广高铁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如果未考虑空间溢出效应,会高估资本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黄振宇  吴立春  
本文以京沪高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京沪高铁对其沿线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京沪高铁对沿线城市发展同时具有虹吸效应和溢出效应,虹吸效应促进了高铁沿线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的极化发展,溢出效应则表现为沿线一线城市第二产业明显地向沿线其他城市的溢出。京沪高铁建设推动了沿线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但对不同城市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影响差异化相对显著,端点大城市的房价增幅快于中间非端点城市房价的增幅,成交面积恰好相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孙方  王莹  张文新  
鉴于已有研究多关注高铁对社会经济的宏观影响,高铁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不足,对中小城市的关注不足,本文以京沪高铁13个地级站点城市为对象,采用特征选择模型,研究了高铁对国民经济各行业部门的影响。结果显示:高铁站点的位置、等级与开发范围是影响城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受高铁影响显著的行业类型有:电力、煤气及水生产供应业,建筑业,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通过对比中国案例与欧洲案例的相关研究结果发现,高铁对中等城市的影响效应具有一定的共性特征,但由于中外城市在宏观区域背景、经济发展阶段、地方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类型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导致高铁对城市产业的影响效应也有较大差别。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戴学珍  徐敏  李杰  
选择京沪高速铁路沿线72个城市为样本,从效率与公平两个角度探讨了京沪高铁的开通给不同规模、不同区位条件的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带来的可达性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研究表明,京沪高铁的开通提高了沿线城市,尤其是站点城市的可达性效率,增强了高铁沿线的"廊道效应";同时,高铁的开通增大了站点城市和非站点城市之间以及非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加剧了样本区域发展的不均衡,但减小了站点城市内部的差异,促进了其均衡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卓君  郑伯红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视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邹卓君  郑伯红  
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是当前城市空间扩展的重要载体,但二者在产城融合发展过程中均面临困境。研究发现,高铁站区和城郊产业园区之间空间区位耦合、发展阶段契合、产业功能互补,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以高铁站区为枢纽,构建园—站—城三元互动体系,促使二者协同发展形成高铁产业新城区,是解决困境的有效途径。但运用系统分析模型对京沪、京广高铁沿线的高铁站区与城郊产业园区协同发展现状进行评价时发现,二者普遍处于弱协同阶段。为此,文章从物质空间、产业空间和交通组织三个方面提出了二者协同发展的空间对策,以期为二者的开发建设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黄苏萍  李燕  
高铁对强化城市群科技创新系统并提升其向外辐射能级具有重要作用,但现有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内开通高铁的2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使用可达性度量潜力模型法分析高铁对沿线城市科技创新潜力演变的影响,发现高铁开通前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值差异不大,高铁开通后则差异凸显,部分城市科技创新潜力因高铁影响出现重新排序。基于2005-2015年面板数据并采用系统GMM双重差分法检验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的影响效应,表明高铁对沿线城市群科技创新有促进效应,但该促进效应需要与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人力资本、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林晓言  李明真  
高铁作为最具效率的现代化交通出行工具,其形成的交通网络对沿线地区和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基于粤桂地区2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DID模型检验高铁对城市科技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和高铁服务强度促进了粤桂地区沿线城市的科技创新水平,但对核心城市(广州、南宁)的影响更大,同时经济发展和产业格局对城市的科技创新也起到了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果具有稳定性。因此应当重视高铁对城市科技创新发展的积极意义,但也要注意到高铁沿线与非沿线城市之间的创新差距,加大对非高铁沿线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政策支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尹音频  王海滨  
以沪昆铁路沿线区域及城市经济发展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溢出效应。认为沪昆线的基础设施投资既产生了提高沿线区域及城市的运输能力、扩大沿线贸易量、调整沿线产业结构、促进沿线经济增长的空间正溢出效应,也产生了加剧沿线地区及城市要素的非均衡流动、非均衡经济增长的空间负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龙志军  邬丽萍  
为探清广东省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格局,通过构建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指标体系,分析广东省21个城市20年的创新能力空间格局及演变,并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城市创新能力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分布呈现出愈来愈典型的幂律分布特征,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等极少头部城市创新能力极高且趋于极化,粤东西北地区的尾部城市创新能力较低、这类城市占绝大多数且其创新能力差异趋小;广东城市创新能力空间不平衡在扩大,主要原因是珠三角和粤东西北的地区间差距在扩大,而且珠三角地区内部差异迅速扩大所贡献的比重在增加;广东城市创新能力出现“俱乐部集聚现象”,表现出以深圳、广州为核心,周边城市创新能力逐层递减的“中心-外围”的空间结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邻近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也影响了本地创新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广东创新能力平衡发展和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萍  
旅游产业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强、企业地域空间聚集特征明显、易形成网络式发展格局、旅游企业之间存在合作竞争关系等特点。高速铁路的建设与投入运营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被充分挖掘出来,使旅游市场需求变得多元化,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区位可达性与产业链条的拓展。文章通过对高速铁路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点—轴"空间结构中"轴"与"点"的选择进行分析,最终得出促进高铁沿线城市旅游产业协调发展应该从构建基于高铁沿线的区域旅游协作组织,政策引导区域旅游产业集群效应发挥与处理区域旅游的梯度发展与系统效益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海龙  谢亚林  王虎  郭鹏军  李曼  
高铁开通使原有列车时间、通车频次等发生变化,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方式不得不由普铁改为高铁,从而产生"被高铁"现象。基于京广高铁沿线城市的小时工资和小时经济额度,测算了"被高铁"程度,结合Between-groups linkage法对京广高铁沿线城市"被高铁"指标进行了系统聚类,并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京广高铁沿线城市居民小时工资在空间分布上差异明显;除北京、广州和深圳的居民不会受到"被高铁"的影响,其他城市居民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被高铁"影响;"被高铁"程度的聚类结果与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联系密切,且在空间上呈现"南北为零,中部较高"的格局;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和普铁价格时间比是影响"被高铁"程度的主要原因。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凌云  陶东杰  
研究目标: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基于知识生产"面对面交流"理论,构建实证模型,利用2003~2016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法进行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基准回归结果表明高铁开通显著地提高了高铁沿线非节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动态效应分析和工具变量估计仍然支持这一结论。异质性分析发现,对于高铁沿线非节点城市,与节点城市的距离越近、对应的节点城市创新水平越高,高铁开通对其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越大,且主要发生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表明高铁开通具有知识溢出效应。进一步排除竞争性假说,证实了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创新:从知识溢出效应角度考察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利用工具变量方法缓解了已有研究中的内生性问题。研究价值:有助于全面评价大规模高铁建设的经济效应,同时为高铁时代地区间如何创新协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