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07)
- 2023(1054)
- 2022(954)
- 2021(870)
- 2020(734)
- 2019(1825)
- 2018(1774)
- 2017(3508)
- 2016(1871)
- 2015(2188)
- 2014(2158)
- 2013(1983)
- 2012(1966)
- 2011(1538)
- 2010(1586)
- 2009(1407)
- 2008(1467)
- 2007(1253)
- 2006(1004)
- 2005(900)
- 学科
- 济(6392)
- 经济(6384)
- 文化(3696)
- 企(2937)
- 企业(2937)
- 地方(2882)
- 管理(2881)
- 方法(2793)
- 业(2583)
- 理论(2400)
- 中国(2380)
- 教育(2213)
- 业经(2176)
- 产业(2063)
- 市场(1987)
- 和(1931)
- 文化产业(1770)
- 文化市场(1770)
- 经济理论(1476)
- 农(1456)
- 数学(1384)
- 企业经济(1380)
- 数学方法(1338)
- 学(1318)
- 研究(1314)
- 政治(1234)
- 思想(1207)
- 思想政治(1170)
- 政治教育(1170)
- 治教(1170)
- 机构
- 大学(23014)
- 学院(22699)
- 京(9251)
- 研究(8209)
- 管理(7961)
- 济(7542)
- 经济(7351)
- 理学(6694)
- 北京(6685)
- 理学院(6519)
- 管理学(6332)
- 管理学院(6277)
- 中国(5847)
- 科学(5193)
- 范(4381)
- 师范(4357)
- 所(3980)
- 师范大学(3602)
- 中心(3593)
- 研究所(3577)
- 业大(3510)
- 江(3054)
- 财(2987)
- 院(2982)
- 农(2894)
- 教育(2800)
- 南京(2560)
- 州(2441)
- 科学院(2432)
- 技术(2398)
共检索到367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辛杰 林士杰 赵婉莹
“孝文化工资”将企业对员工的“仁”和员工对父母的“孝”相结合,使以“仁孝”为核心的“家文化”逐渐内化为员工为人处世的准则。山东京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京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实践相融合,通过四个阶段的发展演进,逐步建立起以“仁孝”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体系和管理模式,现已发展成为拥有高端化工、教育与艺术、现代服务、生态环保、新材料、现代物流、新兴资源、投资与金融、现代生态农业等业务板块的企业集团,先后上榜“山东企业1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500强”“中国企业500强”,荣获“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等称号。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超维
为了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管理者首先需要学会提出问题。提问是提高组织价值的有力工具,是促进交流、激发创新、融洽关系、发现机会和风险的有效手段,是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的进阶"神器"。没有说出口的好问题管理者出于各种心理,往往在不经意间错过了好问题,也在不经意间错过了提升组织绩效、发现机会和风险,甚至是改变组织命运的机会。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唐怀坤
通过制度规定和奖励措施使员工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是企业传承和分享知识的有效举措。中通服咨询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通服设计院)是中国通信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港交所上市)的下属咨询设计战略单元,公司系通信、信息化、建筑和节能环保的咨询、设计和总包的甲级咨询设计企业。中通服设计院自2012年开始进行了三个阶段的知识管理摸索和实践,不断迭代发展,实现了知识管理从"知识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胡伟略
一些知名学者称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孝”是中国文化的“根荄所在”。中国的孝文化与人口有什么联系?我认为与老龄问题有关。人口是主体,经济是基础,文化主要是知识与观念。文化,不象有形的物质财富,它是不能通过再分配的办法来解决的。社会的文化特征,必须来自于传统,并通过人们的学习、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严含 葛伟民
该文提出了一个产业经济学方面的全新概念:"产业集群群"。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提出了"集聚"、"集群"概念的由来并给出了基本定义,论述了"产业集群"的8个特征;论述了产业集聚和由集聚引起的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十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群群"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述了"产业集群群"理论的主要基础和对相关学科的推进作用。第三部分进行了集群模式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提出了五种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群类型并指出了其对产业集群实践的意
关键词:
集聚 集群 产业集群群 虚拟集群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严含 葛伟民
该文提出了一个产业经济学方面的全新概念:"产业集群群"。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基本概念及其内涵和外延,提出了"集聚"、"集群"概念的由来并给出了基本定义,论述了"产业集群"的8个特征;论述了产业集聚和由集聚引起的产业集群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十方面的主要原因包括"产业集群群"形成的原因。第二部分论述了"产业集群群"理论的主要基础和对相关学科的推进作用。第三部分进行了集群模式分析,探讨了"产业集群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提出了五种产业集群和产业集群群类型并指出了其对产业集群实践的意义。
关键词:
集聚 集群 产业集群群 虚拟集群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肖斐
TOC理论的实践应用促使企业不断审视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助力企业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决策,突破不同阶段的发展瓶颈,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洁士美建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洁士美)运用TOC瓶颈理论和方法,分析挖掘企业发展过程的关键制约因素,围绕解决瓶颈问题优化资源配置,助力公司从创业到突破运营管理瓶颈再到可持续发展的三步进阶。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项润
完整的质量体系在以产品质量为中心的旧架构基础上,需要重建为顶层的精神(文化)质量、次层的管理质量、底层的产品质量的新架构。现实中存在这样两种司空见惯的现象:一是错误的质量逻辑,即高质量=质量型=产品质量;二是用数量型思维解决质量型问题的病态认知。应当认识到,高质量不等于质量型,两者显然不是一回事;其次,质量型属于管理形态,数量型属于物理形态。质量型是相对数量型提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瑾 侯二秀 董丹阳 王媛媛
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式分别为整合资源、简单创新生态系统和复杂创新生态系统。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草)是一家集种业科技和生态修复为一体的科技型企业。现蒙草已在新加坡、蒙古、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和地区建立起生态修复科研及草种业合作关系。创新生态系统三阶段1.诞生阶段(2001~2008年)
关键词:
蒙草 创新生态系统 整合资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龙玉祥
城市品牌战略,是指在城市整体发展过程中,全面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和满意度,以提升城市竞争能力的城市经营战略。孝文化是孝感市的特色文化,也是孝感市实施城市品牌战略的最佳切入点。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的实施,须以孝文化为支点,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以人为中心,培养良好的市民素质;以产业为龙头,打造孝感市强势工业品牌;以CIS理论为依据,塑造个性化城市形象。
关键词:
孝文化 孝感市 品牌战略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文倩
"孝"意识是中华伦理道德的原点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思想莫不发端于此。在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中,"孝"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伦理及政治功能向来为人们所重视。"孝"的发生发展是民族心理中族类不朽精神的逐步张显过程,传统文化尤其是其分支民间文化中"无后为大"的孝意识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人超越死亡焦虑的强大精神支柱。
关键词:
孝 重生 族类不朽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永强
当代由于社会制度变迁、家庭结构转型、价值取向变化等原因,传统孝文化正逐渐弱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孝意识缺失。当前,应充分挖掘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意蕴,采取有效途径,发挥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孝文化 大学 教育意蕴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周贤君 王愚
行孝是几千年来人们推崇与奉行的事亲奉上的传统美德,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石。探讨中国孝文化的当代价值,对于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社会公民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孝文化 内涵 特点 当代价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卫东 杨全胜
文章首先测算了CGSS样本中"1970—1979年毕业群体""1980—1989年毕业群体""1990—1999年毕业群体"和"2000—2010年毕业群体"的机会不平等指数,然后采用PSM(倾向匹配得分)的方法,构造了所有个体在达到"反事实"的最高教育情况下的收入分布,并且再一次测算出"反事实"的情况下,四个群体所面临的机会不平等指数,最后通过比较实际的机会不平等指数和"反事实"情况下的机会不平等指数的差异,来进一步地判断教育是否能够显著降低机会不平等,从而具有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的效应。结果发现,教育能够有效打破社会阶层固化,减小机会不平等,但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改变的幅度会减低,改变比例从20世纪70年代的77%下降到了21世纪00年代的40%左右。
关键词:
教育 社会阶层 机会不平等 PSM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永森
注册制改革稳步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加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加强,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成效显著2021年,注册制改革这一顶层设计稳步推进,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更加完善,市场基础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继续提升市场法治化水平,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推进,“零容忍”方针深入贯彻,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成效显著,维护了市场良好运行秩序,投资者保护集体诉讼制度得以确立和实施,投资者保护有效性增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