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11)
- 2023(2844)
- 2022(2449)
- 2021(2220)
- 2020(1892)
- 2019(4553)
- 2018(4484)
- 2017(8114)
- 2016(4700)
- 2015(5137)
- 2014(4980)
- 2013(4865)
- 2012(4914)
- 2011(4560)
- 2010(4903)
- 2009(4462)
- 2008(4542)
- 2007(3958)
- 2006(3646)
- 2005(3325)
- 学科
- 济(17892)
- 经济(17871)
- 管理(9363)
- 业(8548)
- 学(6872)
- 企(6305)
- 企业(6305)
- 方法(6247)
- 农(5325)
- 数学(5080)
- 数学方法(4953)
- 地方(4855)
- 中国(4568)
- 业经(3739)
- 农业(3453)
- 贸(3314)
- 贸易(3314)
- 易(3131)
- 环境(3100)
- 理论(3081)
- 和(3058)
- 财(2777)
- 发(2771)
- 资源(2727)
- 土地(2603)
- 制(2594)
- 地方经济(2428)
- 融(2365)
- 金融(2364)
- 经济学(2360)
- 机构
- 大学(72710)
- 学院(70385)
- 研究(31477)
- 济(24458)
- 经济(23863)
- 科学(23338)
- 管理(22930)
- 中国(21589)
- 京(20881)
- 农(20219)
- 理学(19593)
- 理学院(19168)
- 管理学(18571)
- 管理学院(18466)
- 所(18336)
- 研究所(17153)
- 农业(16521)
- 业大(15458)
- 北京(13872)
- 中心(12828)
- 科学院(11411)
- 范(11373)
- 师范(11232)
- 院(10852)
- 江(10637)
- 农业大学(10527)
- 财(10233)
- 省(9904)
- 室(9612)
- 师范大学(9506)
- 基金
- 项目(50453)
- 科学(38704)
- 基金(36531)
- 家(34779)
- 国家(34561)
- 研究(31971)
- 科学基金(27669)
- 自然(19964)
- 基金项目(19560)
- 自然科(19498)
- 自然科学(19491)
- 自然科学基金(19115)
- 社会(19088)
- 省(18505)
- 划(18167)
- 社会科(17986)
- 社会科学(17978)
- 资助(14508)
- 教育(13870)
- 重点(12335)
- 计划(11968)
- 编号(11781)
- 发(11485)
- 科技(11122)
- 部(10530)
- 创(10343)
- 成果(10146)
- 创新(9852)
- 科研(9833)
- 课题(9100)
共检索到107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刘玉梅 苏方宏 步凤池 何福全
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鲁、豫1978~1991年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依其系谱可归纳为四平头、旅大红骨、获嘉白马牙、金皇后、混选一号、华农二号、Lancaster、Reid YellowDent、Krug与其它十大基本种质类型,及其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含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四型25个系统。近年,形成四平头、旅大红骨、Reid Yellow Dent与Lancaster四主极结构网络。且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的自交系取代本元类自交系已居亲本自交系主体地位。现有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自交系的创新利用率约计:二元复合型20%,三元复合型9.2%,四元复合型1.9%,五元复合型0.4%。理论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基本模式主要有四×L、四×R、旅×L、旅×R与四×获5 种;复合模式则包括由诸多多元复合种质构成的如四( 获×L) 、R( 四×旅) 等。复合模式在玉米杂优育种中渐趋突出。应用基本模式良好的融合性构建复合模式,代表了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基本趋向。发掘、创新现有种质资源,引入美国玉米带和热带- 亚热带优势种质组合模式及其相应种质,分别与京、津、冀、鲁、豫优势种质组合模式的相应种质对应进行“温×热”互导,是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两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优势种质组合模式 演化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国
综述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的改良与应用情况,并分析了热带玉米种质在山区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及创新中的作用.认为利用热带、亚热带种质可以拓宽山区玉米种质的遗传基础,有利于形成新的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提高玉米育种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能力.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刘玉梅 步丰池 苏方宏 王泽立 亢伟民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步丰池 苏方宏 刘玉梅 王泽立 亢伟民
运用群体生育型特征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与演化特征及其演进趋向,结果表明,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表现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穗位叶适中,雄穗分枝较少,抗倒性和抗斑性优良,籽粒长,出籽率高;其演化特征主要由穗粒结构与第一叶面积、生育日数决定,其穗长演化将趋于稳态,穗行数、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与第一叶面积、株高将呈现较明显的持续演进态势,其中生育日数、行粒数和株高将分别向早熟、多粒和高棵方向回归。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进临近转型期。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蒙成 梁庆平 蒋益敏 吴地 吴烈
【目的】对70份外引改良玉米种质材料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抗病材料,为抗病玉米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同时采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和自然发病两种方法,对70份外引改良玉米种质材料进行南方锈病、纹枯病、大斑病和小斑病抗性鉴定。【结果】通过人工接种抗病性鉴定,筛选出高抗南方玉米锈病材料5份、纹枯病材料11份、大斑病材料4份和小斑病材料6份,中抗4种病害材料1份,高抗大、小斑病和纹枯病材料2份以及兼抗3种病害材料22份。【结论】参试的种质材料对广西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较丰富,其中一些材料具有多抗性。这些多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对广西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可拓宽抗性基因遗传基础,是今后开展抗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材料。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人工接种 抗病性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根据配合力、杂种优势、系谱关系、生理和遗传特点及形态特征等,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玉米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5个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提出了若干改良利用意见。并对种质基础狭窄、杂优群划分与利用、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改良利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彪
四川农科院作物所已收保存玉米种质资源1500份左右,其中有938份地方品种、123份省内育成的自交系和4份国外品种已编入《全国玉米种质资源的目录》并送国家长期库保存,此外还有育种基础材料400多份。经对部分资源的性状鉴定和遗传分析表明,有30多份地方品种适应性强、自身产量高、一般配合力高;有10多份自交系抗病抗逆性强、产量高、一般配合力高。这些资源可在育种中优先利用。今后须加强对资源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加快和拓宽资源的利用,开展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等特异资源的开发研究。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收复保存 鉴定评价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陈宛秋 康继伟
1985~1994年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区试和主要玉米杂交种的利用资料分析表明,四川省玉米杂交种已完全应用单交种,高峰年种植面积在66.7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1个,即中单二号;6.7万公顷以上的杂交种14个,占杂交种种植面积的70.9%。组成这些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有19个,选系方式以二环系为主,选系来源以美国玉米带种质为主。由于育成了一批新系和新杂交种,产量育种水平有所提高。
关键词:
四川,玉米杂交种,自交系选育,种质基础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海合 李凤华 才卓 杨兆顺 楼辰军 钱芳 张旭
以热带玉米和温带玉米为亲本,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质玉米杂交后代农艺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苗期全株干物质积累量温×温>热×热>热×温,地上部干物质量热×热>热×温>温×温,地下部分表现趋势与地上相反;生长初期株高温×温>热×温>热×热,随着生长进程的推移,组合间株高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不同种质间杂交后代苗期叶片数和出叶速率没有明显差异;杂交组合中含热带种质的比例越高,最大面积叶片出现的高度越高,面积较大的叶片数相对较多;热带种质所含比例越大,后代雄穗分支数越多。热带种质带来的株高增加,主要源于植株中下部节间的伸长。
关键词:
玉米 热带种质 农艺性状 差异 杂交后代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永建 张莉萍 潘光堂 荣廷昭
研究了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群体在四川生态环境下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和光周期敏感性。结果表明,参试的7 个 C I M M Y T玉米种质的主要农艺性状在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在群体内存在极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墨白961、墨白962和墨白963 属光周期敏感型种质。墨白968 属中度光周期敏感型种质, 墨白964 和墨白966 较适合于四川生态条件, 墨白967 虽然抽丝、成熟均最早且无明显的光周期反应, 但由于其综合性状表现不佳, 没有利用价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祁志云 杨华 李淑君 邱正高 张亚勤 袁亮 金川
以不同类群测验种、自育自交系及美国种质共24份,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供试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并对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用UPGMA方法,以产量特殊配合力为距离,把17个自交系分为6类,分类结果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群间特殊配合力大于群内特殊配合力。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穗长、穗粗、结实长、结实性、行粒数、粒深、单穗轴重、单穗重、千粒重和出籽率共10个性状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单穗轴粗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结实性>出籽率>穗长>粒深>千粒重>行粒数>穗粗>单穗轴重。其中,单穗重、结实性、出籽率...
关键词:
玉米种质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焦付超 李永祥 陈林 刘志斋 石云素 宋燕春 张登峰 黎裕 王天宇
【目的】玉米穗行数与产量密切相关,剖析其遗传基础对指导玉米育种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只有4行籽粒的中国特异地方品种四路糯选系和多穗行数的自交系农531为亲本,采取单粒传法(single seed descend method,SSD)构建正反交F_(2:3)分离群体。在北京昌平和河南新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进行分离群体家系的穗行数表型鉴定。与此同时,根据玉米基因组数据库上公布的标记信息,在全基因组范围内筛选获得173个具有多态性的SSR标记,用于群体基因型鉴定及遗传图谱构建。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ICIM)和复合区间作图法(CIM)进行玉米穗行数QTL定位和遗传效应分析,利用SAS软件GL...
关键词:
玉米 四路糯 穗行数 QTL 遗传解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永普 王懿波 王振华 张新 郭金生
采用 18个高配玉米自交系 ,按Griffing方法Ⅳ组配 153个杂交组合进行 1年多点试验 ,对子粒产量进行一般配合力 (GCA)和特殊配合力 (SCA)分析 ,直接以特殊配合力作为配合距离 ,按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分析 ,其结果将 18个自交系分为 10类 :Ⅰ (Lancaster类 ) :Mo17、齐 30 2 ;Ⅱ (唐四平头类 ) :黄早 4、京 7黄、掖 515;Ⅲ (改良Reid类 ) :掖 8112、郑 32、铁 792 2 ;沈 50 0 3、掖 4 78;Ⅳ(旅大红骨类 ) :丹 340、E2 8;Ⅴ :综 31;Ⅵ :自 330 ;Ⅶ :掖 10 7;Ⅷ :获白 ;Ⅸ ...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配合力 聚类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金柳艳 李明顺 鲁晓民 杨硕 孔晓民 石洁
我国抗粗缩病的玉米种质遗传基础较狭窄,为拓宽我国玉米种质,从国外引进并选育抗粗缩病的材料对玉米抗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从阿根廷引进的12份玉米自交系及群体于2013,2014年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并且采用NCⅡ试验设计与4个国内骨干自交系组配48个杂交组合,对其进行粗缩病抗性鉴定以及抗性配合力分析,试验分2期播种。结果表明: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病影响较大;自交系CA1106、CA1108、CA1107,群体CA1104、CA1103对粗缩病抗性较好,48个组合中昌7-2×CA1107抗性较好;12份新引材料
关键词:
玉米 粗缩病 抗性 配合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