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30)
- 2023(5881)
- 2022(4897)
- 2021(4654)
- 2020(4026)
- 2019(9711)
- 2018(9829)
- 2017(18877)
- 2016(10274)
- 2015(11828)
- 2014(11573)
- 2013(11157)
- 2012(10306)
- 2011(9352)
- 2010(9917)
- 2009(9067)
- 2008(8961)
- 2007(7959)
- 2006(6922)
- 2005(6198)
- 学科
- 济(43368)
- 经济(43329)
- 管理(25248)
- 业(24068)
- 方法(21963)
- 企(20031)
- 企业(20031)
- 数学(19512)
- 数学方法(18973)
- 农(10623)
- 中国(10207)
- 学(9801)
- 业经(8544)
- 理论(8391)
- 地方(8317)
- 贸(8253)
- 贸易(8249)
- 易(7943)
- 财(7015)
- 农业(6694)
- 和(6499)
- 制(6487)
- 技术(5925)
- 融(5712)
- 金融(5710)
- 银(5586)
- 银行(5563)
- 划(5381)
- 行(5348)
- 环境(5320)
- 机构
- 大学(148242)
- 学院(147557)
- 济(56866)
- 管理(56019)
- 经济(55660)
- 研究(53623)
- 理学(48530)
- 理学院(47864)
- 管理学(46464)
- 管理学院(46225)
- 中国(38979)
- 京(35869)
- 科学(35556)
- 所(28724)
- 农(28644)
- 研究所(26445)
- 业大(25209)
- 中心(23627)
- 财(23585)
- 北京(23393)
- 农业(22874)
- 江(21385)
- 范(20202)
- 师范(19990)
- 院(19004)
- 财经(18895)
- 经(17194)
- 州(17033)
- 技术(16882)
- 科学院(16854)
- 基金
- 项目(101697)
- 科学(79514)
- 基金(73692)
- 研究(69733)
- 家(66353)
- 国家(65914)
- 科学基金(55681)
- 社会(42602)
- 社会科(40427)
- 社会科学(40411)
- 省(39213)
- 自然(38541)
- 基金项目(38427)
- 自然科(37733)
- 自然科学(37724)
- 自然科学基金(37030)
- 划(34981)
- 教育(32849)
- 资助(31448)
- 编号(27786)
- 重点(23641)
- 成果(22749)
- 发(21747)
- 部(21613)
- 创(21398)
- 计划(20600)
- 创新(20103)
- 课题(19944)
- 科研(19578)
- 大学(18312)
共检索到2176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基本模式主要有四×L、四×R、旅×L、旅×R与四×获5 种;复合模式则包括由诸多多元复合种质构成的如四( 获×L) 、R( 四×旅) 等。复合模式在玉米杂优育种中渐趋突出。应用基本模式良好的融合性构建复合模式,代表了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基本趋向。发掘、创新现有种质资源,引入美国玉米带和热带- 亚热带优势种质组合模式及其相应种质,分别与京、津、冀、鲁、豫优势种质组合模式的相应种质对应进行“温×热”互导,是优势种质组合模式演化的两条主要途径。
关键词:
玉米 种质资源 优势种质组合模式 演化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刘玉梅 苏方宏 步凤池 何福全
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鲁、豫1978~1991年主要玉米杂交种的亲本自交系依其系谱可归纳为四平头、旅大红骨、获嘉白马牙、金皇后、混选一号、华农二号、Lancaster、Reid YellowDent、Krug与其它十大基本种质类型,及其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含二元,三元、四元、五元四型25个系统。近年,形成四平头、旅大红骨、Reid Yellow Dent与Lancaster四主极结构网络。且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的自交系取代本元类自交系已居亲本自交系主体地位。现有多元复合种质衍生型群自交系的创新利用率约计:二元复合型20%,三元复合型9.2%,四元复合型1.9%,五元复合型0.4%。理论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苏方宏 刘玉梅 步丰池 王泽立 亢伟民
基于群体生育型结构决定其功能的规律,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特征和演进趋向,以及该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化特征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结果显示,符合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趋向,希冀突破第Ⅳ演化阶段玉米杂交种产量水平的强优势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因素组合选育模式,主要有二:1)“穗行数(X_3)+百粒重(X_6)+穗粗(X_(16))+行粒数(X_(12))”,其决定株粒重的多元线性回归式是Y=117.89+1.08X_3+1.83~(**)X_6+2.17~(**)X_(12)+23.24~(**)X_(16),与Y的复相关系数R=0.543~(**)决定系数R~...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步丰池 苏方宏 刘玉梅 王泽立 亢伟民
运用群体生育型特征与演化的观点,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化进程至端的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与演化特征及其演进趋向,结果表明,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基本特征表现为株型紧凑或半紧凑,穗位叶适中,雄穗分枝较少,抗倒性和抗斑性优良,籽粒长,出籽率高;其演化特征主要由穗粒结构与第一叶面积、生育日数决定,其穗长演化将趋于稳态,穗行数、穗粗、百粒重、行粒数与第一叶面积、株高将呈现较明显的持续演进态势,其中生育日数、行粒数和株高将分别向早熟、多粒和高棵方向回归。第Ⅳ演化阶段群体生育型演进临近转型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世煌 吴连成 王铁固 李明顺 邓凌伟 张明友 白锦雯
以13个玉米改良群体和4个标准测验种为材料,采用NCⅡ遗传设计,测定并分析了群体产量配合力、杂种优势、杂优模式和农艺性状。结果表明,WBM C4、豫综5号、辽旅综群、中群14 黄综群5个群体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群体与测验种的52个杂交组合中,12个组合产量与单交种对照相当,特殊配合力较高,其中掖478×黄综群、黄早4×中群14、丹340×黄综群、黄早4×豫综5号4个组合比对照增产,对照优势为2 29%~4 82%。研究结果既说明了中国玉米群体改良取得的研究进展,又为这些改良群体进一步改良、利用和杂优组合模式构建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
玉米种质 群体改良 配合力 杂优模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懿波 王振华 王永普 张新 陆利行
根据配合力、杂种优势、系谱关系、生理和遗传特点及形态特征等,结合育种实践,将我国玉米种质分为改良Reid、Lancaster(Mo17和自330两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和其它(外杂选、综合品种选、Suwan和低纬度种质4个亚群)5个杂种优势群9个亚群,提出了若干改良利用意见。并对种质基础狭窄、杂优群划分与利用、种质改良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种质,杂种优势群,改良利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宗华 汤继华 王庆东 胡彦民 季洪强 陈伟程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河南省审定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在1981~2003年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南省审(认)定品种的主要自交系可分为Reid、温热、四平头、旅大红骨、Lancaster和综合种选系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河南省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12种,其中Reid×唐四平头、Lan.×旅大红骨两种主要模式的应用面积分别为26.47%和20.6...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赵殿轩 刘玉梅 步丰池 苏方宏 王泽立 亢伟民
在实验基础上,从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角度分析了冀鲁豫夏玉米区六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三十年间玉米杂交种种性提高的自然现象,明确了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以产量行为与抗斑一倒行为的持续改良为基本途径演进。极端杂交种株粒重提高了48.4%,叶斑指数与倒折率分别下降了4.3与1.2个百分点。演进过程界定为四个演化阶段:Ⅰ.六十年代,以新单1、白单4为代表;Ⅱ.七十年代前期,以群单105、丹玉6为代表;Ⅲ.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初,以郑单2、博单1为代表;Ⅳ.八十年代前期至九十年代初,以烟单14和掖单2为代表。玉米杂交种群体生育型演变进化遵循“多元动态代谢结群,系统吐纳循序渐进”的生物进化规律。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曾孟潜 吉海莲 李九云 三森·健葩彤
简要总结了玉米杂种优势群及其杂交利用模式概念的形成历史,分析了导致它们在几十年中能成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讨论了相关的问题和今后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滕文涛 曹靖生 陈彦惠 刘向辉 景希强 张发军 李建生
以中国大面积推广的71个优良玉米杂交种的84份自交系为材料,在利用SSR分子标记计算的遗传距离将其划分为7个杂种优势群的基础上,根据杂交种的年种植面积,分析了1992年至2001年我国杂种优势群及其模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群的主次地位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要的杂种优势群是Lancaster、Reid、唐四平头、自330和E28。到21世纪初,主要的杂种优势群则为Reid、温热I、自330、唐四平头和Lancaster,其中温热I是一个含热带玉米种质的新类群。十年来,我国玉米杂种优势模式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出现了含...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彭泽斌 刘新芝 贾建修
以唐四类群和Reid类群中有代表性的自交系为材料,对唐群×R群杂优利用模式中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群内组合产量各性状的特殊配合力(sca)小,杂种优势低;群间组合产量各性状的sca大,杂种优势强;群间杂交种各性状表现出4种杂交反应模式和单株产量高、穗长、粒多、千粒重高的特点,但亦有抗病性等方面的不足。因此育种上一方面应对模式中的自交系进行改良提高,继续加以利用;另一方面,还应拓宽种质,鉴定出新的杂交类群,构建更高级的杂优模式
关键词:
玉米,杂种优势,配合力,杂交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姜龙 陈殿元 周岚 于海燕 于晓明 高华洋 徐辉
【目的】研究Iodent种质与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杂种优势关系,为改良我国早熟类玉米种质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0份Iodent自交系与4份我国玉米主要种质类群的骨干自交系PH4CV、铁C8605-2、昌7-2和S122采用NCⅡ设计组配80份杂交组合,进行2年田间试验,在成熟期收获中间行中间位置10株果穗进行室内考种,分析Iodent自交系与4份主要种质类群骨干自交系的杂种优势关系。【结果】2017-2018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玉米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综合性状一般配合力(GCA)效应表现较大的群体为I112、I125、I126和I128。玉米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效应表现最大的组合为S122×I132,效应值为14.10;位列第2-5位的组合依次为PH4CV×I120(8.23)、S122×I123(7.38)、铁C8605-2×I127(7.15)和S122×I126(7.06);而组合铁C8605-2×I123的SCA效应值最小,为-12.12。以所配组合单株产量SCA效应值为依据进行分类,选择数值最小的SCA作为划分类群的依据,结果显示I112、I119、I130属于Lancaster类群,I123、I125、I126、I133属于塘四平头类群,I128、I131、I132、I134属于Reid类群,I114、I117、I118、I120、I121、I122、I124、I127、I129属于旅大红骨类群。Iodent种质自交系在我国早熟玉米区主要杂种优势利用途径有旅大红骨群×I132、Lancaster群×I120、Reid群×I118和塘四平头群×I127等。【结论】Iodent种质自交系与Lancaster、国内Reid、塘四平头和旅大红骨四大类群自交系杂交时单株产量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其中与旅大红骨类群杂种优势最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祁志云 杨华 李淑君 邱正高 张亚勤 袁亮 金川
以不同类群测验种、自育自交系及美国种质共24份,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供试材料进行杂种优势群划分、并对主要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用UPGMA方法,以产量特殊配合力为距离,把17个自交系分为6类,分类结果与自交系的亲缘关系基本一致,群间特殊配合力大于群内特殊配合力。通过相关分析可以看出:穗长、穗粗、结实长、结实性、行粒数、粒深、单穗轴重、单穗重、千粒重和出籽率共10个性状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单穗轴粗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性状对产量单穗粒重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单穗重>结实性>出籽率>穗长>粒深>千粒重>行粒数>穗粗>单穗轴重。其中,单穗重、结实性、出籽率...
关键词:
玉米种质 杂种优势 相关分析 通径分析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铁双贵 卢彩霞 丁勇 郑用链
采用NCⅡ遗传交配设计 ,以分属于不同杂种优势群的 6个自交系做测验种 ,与 6个合成群体组配成 36个组合。结果表明 :单株产量的GCA以LBM最高 ,其次为WBM ,从株型、穗型性状的SCA分析合成群体与自交系组成了 9个优良杂种优势模式。单株产量最高的组合为HZ85×WBM ,其均值为 10 8 75g。通过对优良杂优模式内的变异参数估计 ,在群体内有丰富的变异个体 ,具有很强的选择潜势。组合内个体产量分布以及出现的频率对选系和轮回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导意义。人工合成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分属于不同的杂种优势类群 ,具有多元种质的特性。作为选系和轮回选择群体 ,具有明显的选择潜势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陈彦惠 张传贞 徐洪杰
采用NCⅡ交配设计,研究分析了我国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优良玉米自交系的基本遗传参数及其与国内血缘自交系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这一优势群的优良自交系中,多数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大,具有进一步改良提高的潜力。单株产量、行粒数、株高、穗行数的显性方差大于加性方差,其余性状的显性方差小于或等于加性方差;国内血缘自交系与之杂交,单株产量的一般配合力较高,说明二者的基因型间普遍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因此,应根据"国内系×国外系"杂优利用的原则,在具有国外血缘杂种优势群中,通过回交、二环系法和轮回选择等途径,对自交系加以改良利用。并讨论了杂种优势类群和模式的建立。
关键词:
玉米,杂优类群,遗传分析,数量性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