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75)
- 2023(10169)
- 2022(8863)
- 2021(8022)
- 2020(6862)
- 2019(15791)
- 2018(15628)
- 2017(29456)
- 2016(16438)
- 2015(18788)
- 2014(19267)
- 2013(19283)
- 2012(18571)
- 2011(17016)
- 2010(17312)
- 2009(16143)
- 2008(16132)
- 2007(14976)
- 2006(13162)
- 2005(12198)
- 学科
- 济(74624)
- 经济(74558)
- 业(42032)
- 管理(41028)
- 企(31259)
- 企业(31259)
- 方法(28585)
- 数学(24854)
- 数学方法(24627)
- 中国(22956)
- 农(22369)
- 地方(22053)
- 学(17985)
- 业经(16274)
- 财(15410)
- 农业(15265)
- 贸(13675)
- 贸易(13663)
- 易(13148)
- 银(13014)
- 银行(12967)
- 制(12854)
- 融(12683)
- 金融(12680)
- 行(12537)
- 地方经济(12294)
- 发(11831)
- 环境(11709)
- 和(11246)
- 技术(10746)
- 机构
- 学院(246269)
- 大学(244261)
- 济(97865)
- 经济(95571)
- 研究(92668)
- 管理(85983)
- 理学(72260)
- 理学院(71295)
- 管理学(69884)
- 中国(69460)
- 管理学院(69429)
- 科学(61195)
- 京(54263)
- 农(53417)
- 所(50412)
- 研究所(45837)
- 财(44315)
- 农业(42339)
- 中心(42239)
- 业大(41699)
- 江(40241)
- 北京(34797)
- 财经(34206)
- 范(34044)
- 师范(33568)
- 院(32845)
- 州(32139)
- 省(31212)
- 经(30779)
- 技术(29759)
- 基金
- 项目(158287)
- 科学(120832)
- 研究(112251)
- 基金(109779)
- 家(97759)
- 国家(96904)
- 科学基金(79760)
- 社会(67487)
- 省(65163)
- 社会科(63781)
- 社会科学(63760)
- 基金项目(57961)
- 划(54895)
- 自然(52157)
- 教育(51241)
- 自然科(50816)
- 自然科学(50792)
- 自然科学基金(49833)
- 编号(46370)
- 资助(45825)
- 发(40585)
- 成果(38284)
- 重点(37087)
- 部(33665)
- 课题(33592)
- 创(32626)
- 发展(31669)
- 计划(31477)
- 展(31117)
- 科研(30636)
- 期刊
- 济(116403)
- 经济(116403)
- 研究(72266)
- 中国(54694)
- 农(49782)
- 学报(46572)
- 科学(39788)
- 财(34024)
- 农业(33851)
- 大学(33489)
- 学学(31651)
- 管理(31330)
- 教育(28420)
- 融(24674)
- 金融(24674)
- 技术(22826)
- 业经(20520)
- 经济研究(18285)
- 业(18096)
- 财经(16737)
- 问题(15619)
- 经(14410)
- 版(13165)
- 图书(12673)
- 技术经济(12671)
- 科技(12178)
- 业大(12145)
- 贸(12004)
- 商业(11867)
- 资源(11432)
共检索到3840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郑鸿飞 孙谧 王跃军 郝建华 高强
通过以三丁酸甘油酯和α-乙酸萘酯为底物,建立了一种快速、准确的酯酶产生菌的筛选方法,并从样品中分离到1株产酯酶活力和稳定性较高的菌株EB-1,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subtilis subsp.subtilis模式菌株的同源性高达99.79%;又根据其产黑色素这一特性,最终将其确定为Bacillus subtilis var.niger,其16S rDNA序列在GenBank的注册号为EU016526。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衣尧 郑兰红 陈世建 盛军 孙谧
对5株海洋微生物进行发酵培养,发酵液离心后,收集上清液,采用饱和正丁醇萃取制备海洋微生物的代谢产物,采用MTT活性跟踪法,以BEL-7402、RKO、A549、U251和MCF-7等细胞系为模型,对代谢产物进行抗肿瘤活性的筛选。结果显示,菌株S-1和N16代谢产物的活性组分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菌株S-1对MCF-7、U251和BEL-7402三种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44、102和82μg/ml;菌株N16对MCF-7和BEL-7402两种肿瘤细胞的IC50值分别为84、133μg/ml。对菌株S-1和N16进行了16S r RNA序列分析、生理生化特征鉴定,结果显示,菌株S-1为短芽孢...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张艳 郑媛 王海英 孙谧
分别采用海藻酸钠包埋法、明胶包埋交联法、壳聚糖吸附交联法制备固定化海洋芽孢杆菌酯酶ETM-b,并对其固定化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壳聚糖制备的固定化酶效果最好,壳聚糖2%、戊二醛浓度1%、小球与酶液4∶3(g/ml)时制备的固定化酶的活性回收最高,达到66%。壳聚糖制备的固定化酶使用10次,相对活性保留70%,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固定化酶在非水介质中具有转化α-乙酸萘酯(α-Naphthyl acetate)的能力,在异辛烷、正辛烷、正己烷中活性表现最高。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田晓清 张衡 马丽艳 樊成奇 苑丽东 杨桥
利用东海水产研究所开展的2012年东南太平洋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yi)渔场生态环境调查,对该海域75个站点进行了海洋微生物样品的采集;通过菌株的16S rRNA测序及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了从所采样品中分离获得的海洋微生物菌株的物种多样性;通过菌株发酵、代谢产物提取及其抗菌滤纸扩散分析,对其发酵代谢产物粗提物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通过类胡萝卜素合成通路中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crtB)及脱氢酶(crtI)基因分析,对筛选到的抗菌活性菌株进行了基因筛选。结果表明,累计分离获得可培养海洋微生物菌株628株,其隶属12个属,其中的优势菌属包括亚硫酸盐杆菌属(Sulfitob...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段嘉 程功 胡永飞 李晶 律娜 朱宝利
利用宏基因组学方法,以人肠道微生物样品为原材料,构建了1个约30 000个克隆的fosmid文库。以三丁酸甘油酯为底物,通过功能筛选,获得1个酯解酶阳性克隆。对该阳性克隆构建亚克隆,挑选具有酯解酶活性的阳性亚克隆进行测序分析,最终获得1个肠道微生物来源的酯解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JQ972699)。结果表明,文库克隆的平均插入片段约为40kb,没有重复插入片段克隆。获得的酯解酶基因推演蛋白与Pyramidobacterpiscolens W5455的patatin样磷脂酶同源性最高,氨基酸一致性为9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通过Vd型分泌方式进行分泌并发挥功能。本研究是通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李永 田国忠 朴春根 郭民伟 林乐民
实验应用PCR扩增i、PhyClassifer分析、序列同源性及系统发育分析等方法对海南省灰叶丛枝病病害进行了分子检测及其病原的鉴定、系统进化研究。iPhyClassifer结果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为花生丛枝组(16SrⅡ组)16SrⅡ-A成员。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16SrⅡ、16SrⅡ-A成员同源性最高,如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的序列同源性为99.9%r,p基因为99.9%。基于16S rRNA和rp两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灰叶丛枝病植原体与花生丛枝病植原体、甘薯丛枝病植原体起源相同,且关系相当接近。根据以上结果,灰叶丛枝病植原体归为花生丛枝组(16S...
关键词:
灰叶丛枝病 植原体 分子鉴定 系统发育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马召稳 李元晓 梁含 王占彬 李旺
苜蓿(Medicago sativa)作为反刍动物最主要的粗饲料蛋白来源,可通过青贮保持其最佳的饲用价值。本研究旨在分析苜蓿青贮的主要微生物组成,并在此基础上筛选到苜蓿青贮的主要菌种,研发适合苜蓿青贮的微生物添加剂。首先利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对天然半干苜蓿青贮中的微生物种群数量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利用MRS、NA、LB、PDA以及麦氏培养基,采用有氧和厌氧两种培养方式从天然苜蓿青贮饲料中筛选微生物菌种;对筛选到的微生物菌种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鉴定确定其种属。结果表明,苜蓿青贮中的主要微生物群落(鉴定到属的水平)为海洋杆菌属(Oceanobacillus)、乳杆菌属(Lactobacilli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is),分别占到24.9%、14.3%、13.9%。在37℃有氧和厌氧条件下以不同培养基共分离出30株菌株。经过形态学和保守序列比对确定,其中15株为植物乳杆菌(L. plantarum),8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 subtilis);2株地衣芽孢杆菌(B. licheniformis);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屎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ium)、阿氏芽孢杆菌(B. aryabhattai)、短小芽孢杆菌(B. pumilu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 amyloliquefaciens)各1株。所筛选菌株和鉴定结果与宏基因组测序的分析结果相一致,表明所筛选的菌种可靠性。
关键词:
苜蓿青贮 宏基因组 微生物 筛选鉴定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杨向科 邹艳丽 孙谧 郑家声
以一些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和真菌对海洋微生物溶菌酶的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洋微生物溶菌酶对受试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尤其对临床分离的致病菌及养殖致病菌效果显著。海洋微生物溶菌酶对试验菌株的生长繁殖和代谢均有影响,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指数期初期。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海洋微生物溶菌酶对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效果不同,推测其作用机理与二者细胞壁结构不同有关。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溶菌酶 抑菌作用 抑菌机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永洙
研究依莎褐蛋鸡和艾维茵肉鸡发育正常及迟缓鸡群的盲肠细菌种群结构和多样性变化。使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技术,结合割胶回收DNA进行克隆和测序,分别对4、6、10、16、20和40周龄蛋鸡及1、2、4、6、7和8周龄肉鸡发育正常、迟缓鸡群盲肠内容物的细菌群落进行特异性引物图谱指纹和聚类分析,鉴定特异性和共性群落。结果表明,Lactobacillus属在两品种发育正常鸡群盲肠内容物细菌的相似性均高于迟缓鸡群,两品种各周龄和发育正常、迟缓鸡群间指纹图谱平均条带数差异显著(P<0.05)。而Bacteroides属在发育正常鸡群盲肠内容物细菌的相似性与迟缓鸡群较为相近;发育正常、迟缓鸡...
[期刊] 海洋水产研究
[作者]
张艳 李秋芬 王印庚
研究了可用于大菱鲆工厂化养殖水质净化用的硝化细菌的筛选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实验筛选得到了1株高净化能力的硝化细菌X3,其在28℃水温下对大菱鲆养殖水体中NO2--N的净化效果可达31.9%。采用16SrRNA序列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鉴定,认为属于红球菌属(Rhodococcus sp.)。
关键词:
养殖水质 硝化细菌 大菱鲆 应用
[期刊] 渔业科学进展
[作者]
周强 崔正国 王加鹏 曲克明 马绍赛 毛成全
利用人工湿地系统探讨了海水养殖外排水中不同形态氮的去除效果,分析了系统内部微生物空间分布、基质酶活性对氮去除效率的影响,深入研究了系统内部各微生物间相互作用、基质酶活性与微生物空间分布关系。选择互花米草为人工湿地植物,种植密度为64株/m2;基质填料选择细纱、高炉矿渣和珊瑚石。在3种不同工况条件下,研究人工湿地系统中氮的去除效果、微生物数量和基质酶活性。结果显示,系统对TN、NH4-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02±12.69)%、(82.91±17.51)%;系统中不同基质层次的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不同,基质中、上层好氧微生物数量和脲酶、脱氢酶活性显著大于下层,系统下行池中、上层硝化细...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脱氮 去除率 酶活性 微生物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国庆 于明志 洪晓月
通过研究核糖体28SrRNA的D1~D2部分序列来阐述蜱螨亚纲叶螨科6个属11个物种的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结果证实了形态学上定义的叶螨属(Tetranychus)、全爪螨属(Panonychus)、双叶螨属(Amphitetranychus)、裂爪螨属(Schizotetranychus)、缺爪螨属(Aponychus)和岩螨属(Petrobia)等6个属分别形成一个单系,然而在叶螨属内截形叶螨(T.truncatus)、土耳其斯坦叶螨(T.turkestani)、神泽叶螨(T.kanzawai)、朱砂叶螨(T.cinnabarinus)和二斑叶螨(T.urticae),及全爪螨属内苹果全爪螨(...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田思璐 袁羽 徐乐 欧阳萍 陈德芳 黄小丽 耿毅
为探究四川某养殖场沼泽绿蛙(Rana grylio)暴发性高死亡率疾病的病因,对病蛙进行病理学检查和病原分离,并结合电镜观察、PCR检测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分离病原进行鉴定。患病蛙主要病症为皮肤溃疡与四肢肿胀;剖检见肝、脾与肾肿大。组织病理学观察见肝、脾、肾与肠道等组织器官发生变性、坏死与炎症反应。接种病料的鲤鱼上皮瘤(eithelioma papulosum cyprini, EPC)细胞25℃培养4 d呈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ytopathic effect, CPE), TCID_(50)为10~(4.12)/0.1 mL。电镜观察到大量正六边形、对角线直径约165 nm的病毒粒子呈晶格状排列。对内脏组织及接种细胞进行蛙病毒主要衣壳蛋白(major capsid protein, MCP)基因的特异性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基于MCP基因全序列的同源性和遗传进化分析显示,分离病毒与蛙病毒属病毒同源性在99%以上,且属于FV3类群。以上结果表明分离病毒(TSL210813)为蛙病毒,是本次沼泽绿蛙疫病的病因。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春志 王秀华 黄倢
从患病的大菱鲆成鱼体内分离到一株致病菌(编号1101),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该菌具有较强的毒力(LD50=3.34×106CFU/mL),并能从病鱼中重新分离出此菌。应用API20E自动鉴定卡及16S rR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该菌进行了综合鉴定。结果显示菌株1101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API20E鉴定系统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相似率达99%。测定了其16S rRNA序列,长度为1419 bp,在GenBank上经同源性比对与迟缓爱德华氏菌聚为一类,同源性达99%,据此鉴定为迟缓爱德华氏菌(Ewardsiela tard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菌株1101对多粘菌素较敏感,而对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