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427)
2023(14277)
2022(11448)
2021(10387)
2020(8532)
2019(18954)
2018(18512)
2017(34813)
2016(18725)
2015(20924)
2014(21007)
2013(20684)
2012(19245)
2011(17274)
2010(17948)
2009(17144)
2008(16420)
2007(15053)
2006(13583)
2005(12888)
作者
(54896)
(45415)
(45110)
(42583)
(29022)
(21542)
(20409)
(17589)
(17550)
(16359)
(15510)
(15263)
(14888)
(14531)
(14370)
(13876)
(13394)
(13273)
(12989)
(12933)
(11489)
(11316)
(11055)
(10525)
(10332)
(10227)
(10199)
(10000)
(9240)
(9058)
学科
(86558)
经济(86452)
(82299)
(75084)
企业(75084)
管理(67772)
业经(31994)
中国(30380)
(28107)
方法(27925)
(27297)
(26972)
金融(26965)
(25185)
银行(25162)
(24563)
地方(23985)
(22194)
农业(20643)
(20222)
财务(20183)
财务管理(20162)
数学(19429)
数学方法(19309)
企业财务(19132)
技术(18730)
(17229)
理论(17205)
(16009)
(15832)
机构
学院(271515)
大学(261624)
(115392)
经济(113009)
管理(104507)
研究(92698)
理学(87389)
理学院(86481)
管理学(85386)
管理学院(84867)
中国(79258)
(56602)
(56509)
科学(53278)
(47369)
(47050)
(44750)
中心(43489)
财经(43059)
研究所(41826)
(38880)
业大(37075)
农业(36780)
北京(36186)
(36033)
经济学(34207)
(33568)
(33459)
师范(33074)
财经大学(31452)
基金
项目(167938)
科学(133300)
研究(128403)
基金(119401)
(102515)
国家(101437)
科学基金(88192)
社会(81930)
社会科(77690)
社会科学(77675)
(69327)
基金项目(62354)
教育(57508)
(55829)
自然(54244)
自然科(53005)
自然科学(52994)
编号(52917)
自然科学基金(52102)
资助(47887)
成果(42601)
(42090)
(38723)
(38137)
重点(37899)
课题(37817)
(35926)
创新(35219)
发展(34601)
(34040)
期刊
(142980)
经济(142980)
研究(85549)
中国(63817)
(47454)
管理(46563)
(46143)
(40921)
金融(40921)
学报(36823)
科学(36153)
教育(31125)
农业(30944)
大学(28827)
学学(27353)
技术(26868)
业经(26628)
财经(22212)
经济研究(21920)
(19316)
(18356)
问题(17965)
技术经济(15238)
现代(14120)
(14081)
商业(13932)
世界(13826)
国际(13177)
财会(13017)
经济管理(12912)
共检索到4430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沈璐  陈祖英  汪金祥  
以2008~2017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讨实体企业进行产融结合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产融结合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企业进行产融结合主要出于投机套利动机而非缓解融资约束动机。进一步检验发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削弱产融结合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负面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实体企业实施产融结合显著降低了企业的实体主业投资,并通过"挤出"企业实体主业投资这一部分中介效应为渠道阻碍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发展。该研究为产融结合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提供了微观层面的经验证据,并且对于政府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实施产融结合和以融促产政策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张欢  陈建英  
本文基于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未来主业的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挤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影响的净效应。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了微观企业金融化指标,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化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表明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发现金融化的损害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变宽松而加剧,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春雷  张新民  
产融结合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路径,实体产业企业经营性资产增值是一国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研究了产融结合对经营性资产增值的影响,以及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并采用2009—2016年我国非金融类实体产业A股上市公司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实体产业企业实施产融结合能够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产融结合是经营性资产增值的助力而非阻力。进一步从影响机制看,产融结合能够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并以创新能力为中介来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创新能力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是产融结合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的重要渠道。从内外部环境调节效应来看,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越高,产融结合促进经营性资产增值的作用越强,同时,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产融结合对经营性资产增值的促进作用显著强于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研究结论在微观实体层面为国家实施产融结合和以融促产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强国令  王一婕  
企业升级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而目前员工持股计划与企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仍处于“黑箱”状态。本文以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探究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表明:员工持股计划通过减少员工流动性、吸引人才流入、缓解融资约束显著促进了企业升级,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对企业升级的影响在员工薪酬较低、非杠杆融资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样本中更为显著。本文揭示了员工在企业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对促进我国企业升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赵静梅  傅立立  申宇  
本文选取2004-2012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研究风险投资与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结果发现风险投资总体上并没有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总体无效率主要由低声誉风投机构导致,其与企业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但是高声誉风投机构与企业生产效率却显著正相关。情景转换模型显示,高声誉的风投机构对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比低声誉的风投机构高1.24-1.65%。本文的研究为企业选择风投机构提供了参考,也为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增值服务提供了新的视角,对双方而言,饥也需择食,择其善者而从之。另外,本文也提出了关注风投行业系统风险、规范行业行为、做好政府定位和突破风投行业反腐禁区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永达  陆文香  
风险投资究竟如何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创新效率?该文利用2011—2015年927家中国上市科技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实证研究,并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和融资约束科技企业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显著提升了科技企业的创新效率,风险投资对东中部地区、内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高的科技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提升作用尤为明显。该文研究对于全面评估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济效果及其对中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于永达  陆文香  
风险投资究竟如何影响中国科技企业创新效率?该文利用2011—2015年927家中国上市科技企业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行实证研究,并检验了风险投资对不同区域、不同所有制和融资约束科技企业创新效率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显著提升了科技企业的创新效率,风险投资对东中部地区、内资企业以及融资约束程度高的科技上市企业的创新效率提升作用尤为明显。该文研究对于全面评估近年来中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经济效果及其对中国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影响效应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意义。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少华  张雯菁  
本文选取各省碳排放数据,以2015—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地区“碳达峰”压力对属地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区“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盈余持续性显著正相关,即地区“碳达峰”压力越大,企业盈余持续性越高。机制检验发现,“碳达峰”压力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源获取与绿色创新行为,即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绿色创新水平,促进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提升。进一步情境异质性分析发现,从资源获取角度,在政府补助较高和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企业获取资源相对便利,“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更好;从绿色创新角度,处于政策不确定性低和高科技行业中的企业,其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环境与能力相对较好,“碳达峰”压力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也更好;从行业和地区特征角度,处于重污染行业和地区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其能感受到较大的“碳达峰”压力进而采取有力措施,“碳达峰”压力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也更好。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宏观政策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范畴,使政府和企业深入理解“碳达峰”目标实施与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对于政府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引导企业碳减排、提升企业盈余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柳雅君   薛文静  
税收优惠政策在推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了助力还是阻力,这是亟须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2008—2021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税收优惠能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且可以通过促进创新产出、缓解债务风险及优化融资环境的路径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将税收优惠区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这两种不同优惠方式,加计扣除与加速折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应具有显著差异,加计扣除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呈倒“U”型关系,而加速折旧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且两者之间没有形成“1+1>2”的协同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税收优惠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质量较高和成熟期企业较为明显。研究结论有利于厘清税收优惠政策助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机制,促进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少华  张雯菁  
本文选取各省碳排放数据,以2015—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地区“碳达峰”压力对属地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地区“碳达峰”压力与企业盈余持续性显著正相关,即地区“碳达峰”压力越大,企业盈余持续性越高。机制检验发现,“碳达峰”压力会通过影响企业的资源获取与绿色创新行为,即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强绿色创新水平,促进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提升。进一步情境异质性分析发现,从资源获取角度,在政府补助较高和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地区,企业获取资源相对便利,“碳达峰”压力对企业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更好;从绿色创新角度,处于政策不确定性低和高科技行业中的企业,其开展绿色创新活动的环境与能力相对较好,“碳达峰”压力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也更好;从行业和地区特征角度,处于重污染行业和地区碳排放量较高的企业,其能感受到较大的“碳达峰”压力进而采取有力措施,“碳达峰”压力对盈余持续性的提升效果也更好。研究结论有助于拓展宏观政策环境与微观企业行为的研究范畴,使政府和企业深入理解“碳达峰”目标实施与企业盈余持续性的关系,对于政府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引导企业碳减排、提升企业盈余持续性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白福萍   商梦亭   黄宇杰  
董事高管责任保险(以下简称“董责险”)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的补充,可能会因其外部监督效应或机会主义效应,对企业ESG表现产生助力或阻力作用。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董责险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表明,董责险能够有效助力企业ESG表现提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董责险通过增强企业信息披露和内部控制对企业ESG表现产生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董责险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效果在国有企业、重污染行业以及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企业中表现更为显著。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应当进一步发挥责任保险机制的作用,完善董责险的制度设计,引导企业参保董责险,优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机制,促进企业积极履行ESG责任。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岑华锋  
职称评聘制度对高职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内化与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分析框架,对15名高职教师进行质性研究,从自主、胜任和归属三个基本心理需要维度揭示了当前高职院校职称评聘制度对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职称评聘对教师自主心理需要是一把双刃剑,职称晋升的挫败感导致胜任心理需要满足程度降低,而职称评聘过程中紧张的人际关系也导致归属心理需要无法得到有效满足。为积极发挥职称评聘对教师专业发展动机的内化作用,高职院校应根据职教属性设置职称评聘指标、净化职称评聘环境、赋权教师参与制定职称评聘制度、引导教师进行合理归因以及构建合作互助的支持性同事关系。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宋清华   郑建峡   朱晓龙  
本文对中国108家银行2007—2021年的年报进行Python文本分析,研究了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影响。结果表明,银行金融科技显著约束了同业业务规模,主要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扩张贷款规模”渠道来实现。然而,在货币政策宽松的情况下,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规模的约束效应减弱。在微观银行特征异质性检验中,大型、高资产规模、高资本充足率、低风险和东部地区的银行更易于开展同业业务,这会进一步削弱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约束效应。此外,2018年发布的“资管新规”起到了积极作用,银行金融科技对同业业务的约束作用卓有成效。本文丰富了银行金融科技在经济后果方面的研究,并为加强对银行同业业务的监管、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熊家财   刘充   欧阳才越  
促进企业主业发展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使用2011至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视角,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企业主业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有助于促进企业脱虚向实,进而助推企业主业发展。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信息不对称以及对传统金融服务溢出效应,促进企业主业发展。在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竞争激烈行业以及金融发展落后地区的企业中,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显著。本文不仅验证了数字金融对企业主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进一步创新金融模式、更好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张慧莲  郝佳根  
近几年,反经济全球化思潮泛起,并被一些国家付诸于具体的行动,引起人们对经济全球化未来发展的忧虑。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遇阻与世界经济格局的调整密切相关,未来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一是科技进步,二是中国力量。阻力则主要来自:美国从经济全球化的前沿后退,国际公共产品提供不足;主要国家的政治意愿不强,难以达成高层次的国际经济合作;现有国际组织难以有效发挥作用,彼此之间合作不力。未来经济全球化的中美"双头"模式可能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前提是中美之间不发生激烈对抗;中国要在维护既有国际经济制度稳定的前提下争取制度性权利,围绕共同的利益关切点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