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10.1.136.207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616)
2023(21892)
2022(18430)
2021(17057)
2020(14516)
2019(33024)
2018(32576)
2017(62558)
2016(33842)
2015(38095)
2014(37398)
2013(36726)
2012(33729)
2011(30124)
2010(30464)
2009(28587)
2008(27666)
2007(24853)
2006(21922)
2005(19738)
作者
(95400)
(79417)
(78940)
(75160)
(50572)
(37871)
(35856)
(30798)
(30203)
(28453)
(27009)
(26945)
(25310)
(25291)
(24627)
(24532)
(23616)
(23215)
(22917)
(22823)
(19713)
(19471)
(19310)
(18286)
(17717)
(17653)
(17642)
(17586)
(15970)
(15748)
学科
(135841)
经济(135658)
(115464)
管理(111082)
(102158)
企业(102158)
方法(61935)
数学(51163)
数学方法(50537)
(43426)
(39747)
中国(39012)
业经(38218)
(32923)
(30899)
金融(30891)
(29769)
(29764)
银行(29714)
财务(29674)
财务管理(29619)
(28502)
企业财务(28187)
农业(27411)
地方(26548)
技术(26264)
理论(25982)
(25489)
(23550)
(23276)
机构
学院(474338)
大学(472907)
(192308)
管理(189439)
经济(188163)
理学(162505)
理学院(160817)
管理学(158119)
管理学院(157237)
研究(152697)
中国(123014)
(100221)
(95001)
科学(91058)
(76357)
(75251)
财经(74626)
(72050)
中心(71671)
业大(68426)
(67887)
研究所(67548)
北京(63136)
农业(59484)
(58825)
经济学(58379)
师范(58221)
(57762)
(55727)
财经大学(55437)
基金
项目(315085)
科学(249332)
研究(232950)
基金(229510)
(198415)
国家(196714)
科学基金(171070)
社会(147984)
社会科(140350)
社会科学(140317)
(123304)
基金项目(120729)
自然(110237)
教育(107743)
自然科(107739)
自然科学(107713)
自然科学基金(105845)
(102672)
编号(94741)
资助(94618)
成果(76957)
重点(69939)
(69770)
(68028)
(66244)
课题(65416)
创新(63018)
国家社会(61128)
教育部(60515)
(60249)
期刊
(213632)
经济(213632)
研究(141428)
中国(98099)
(77822)
管理(75332)
学报(71200)
(70045)
科学(65879)
大学(55697)
(54477)
金融(54477)
教育(53396)
学学(52581)
农业(47504)
技术(45028)
财经(37755)
业经(35746)
经济研究(33410)
(32397)
问题(27090)
(26632)
技术经济(24642)
科技(22557)
理论(22508)
(22070)
现代(21913)
财会(21802)
统计(21452)
图书(21273)
共检索到717443条记录
相关度优先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杨筝  李茫茫  刘放  
研发投资的信息不对称性和高风险性,致使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足量研发资金支持。在资本市场发展不足的背景下,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相互参股所形成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和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手工搜集所有类型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数据,选择2009—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研究样本对产融结合如何影响实体企业技术创新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发现:"金融+实体"的产融结合模式显著促进实体企业技术创新,且这种促进效应在融资约束更大、监督作用更强的企业中更显著,而"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的产融结合模式对技术创新具有抑制作用。机制检验发现: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主要通过融资约束与风险分担两个机制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但相对于融资约束机制,风险分担机制的促进作用更强。这表明,产融结合特别是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这一模式成为正式金融发展不足的一种有效补充。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红建  曹瑜强  杨庆  杨筝  
本文基于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回报率的事实,在市场套利分析框架下实证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是抑制还是促进了企业创新?控制内生性后检验结果发现,整体上,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企业创新,对于融资约束程度不同的两类公司,两者之间并无显著差异;套利动机越强的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效果越显著,而盈利能力越强的企业套利机会越少,且套利机会成本越高,因而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显著性越弱。从生产率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并没有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从经济后果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却显著提升了下一期经营业绩。进一步检验还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挤出企业创新存在拐点,当实体金融化程度超过23%时,两者之间逐渐开始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现为一种"促进效应"。综上可知,由于过去我国金融资本超额利润率的事实,实体企业通过对金融资产投资以分享金融业的高额利润,表现为一种市场套利行为。虽然短期有助于提升企业经营业绩,但从长期来看,实体企业金融化套利动机会显著抑制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胡若琳  任金政  王遂昆  
近年来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现象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担忧,为探究如何引导实体经济回归正轨,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相关数据,分析技术创新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技术创新能够引领企业“去虚归实”;股权激励机制的引入削弱了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水平的抑制作用。经济后果分析表明:技术创新通过抑制企业金融化,最终能够达到降低企业经营风险并提高企业价值的效果。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技术创新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和强融资约束企业中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为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以及引导金融回归实体提供新的参考与依据。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邢会  夏志林  马佳  
本文选择2011—2019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机构持股不仅能够显著缓解实体企业投资不足,也能够抑制实体企业投资过度;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随着企业面临融资约束的增强,金融机构持股缓解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越强,当企业承担代理成本增大时,金融机构持股抑制企业投资过度的作用越强。本文厘清了金融机构持股实体企业的产融结合模式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机理,丰富了产融结合的研究内容。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郝颖  于冰  李雪轶  
基于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的经济实践,文章以2010—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整体而言,产融结合能够提升企业绩效,而且在治理相嵌的调节作用下,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增强;具体而言,缓解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剩余负债能力是产融结合提升企业绩效的重要渠道;进一步检验发现,产融结合对企业绩效的这种影响会因企业产权性质和成长性水平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效应。文章有助于阐释产融结合的影响机制,为进一步加强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促进企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泰云  邢斐  李根丽  
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行为会阻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从公司治理视角探究抑制企业金融化的可能路径尤为必要。本文以2008—2018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机构交叉持股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构交叉持股能够显著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其中提高企业主业业绩和增加创新投入是两条潜在的作用渠道。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企业,机构交叉持股对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在审计质量较低和股权集中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不仅以企业金融化为切入点证实了交叉机构投资者具有积极的外部治理效应,而且为规范管理者行为和引导企业“脱虚向实”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杜勇  张欢  陈建英  
本文基于当前实体经济虚拟化这一热点问题,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未来主业发展的影响。理论上,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未来主业的发展具有"蓄水池"和"挤出"两种不同的效应,二者的相对大小决定了金融化对实体企业未来主业发展影响的净效应。本文以2008—2014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基于公司资产负债表数据,构建了微观企业金融化指标,实证结果发现:总体上,金融化损害了实体企业的未来主业业绩,表明金融化的"挤出"效应大于"蓄水池"效应。考虑到外部环境的调节效应,本文发现金融化的损害效应随着货币政策变宽松而加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芮  曹廷贵  
以2007—2017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为样本,本文研究金融化对企业总体技术创新、突破式创新以及渐进式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且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较大。在此基础上,将经济不确定性纳入研究框架发现,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不仅会扩大金融化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抑制作用,且这一抑制作用因企业所有权和所属产业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对于低创新强度的国有企业和非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会扩大金融化对其渐进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高创新强度的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则会扩大金融化对其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不同期限的金融资产投资对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的影响,发现长期金融化会显著抑制企业不同类型技术创新,而短期金融化的影响则不显著。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汪合黔  陈开洋  赵鹏  
本文以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为切入点,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企业产业资本盈利能力,以期理解微观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结果显示,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显著降低其产业资本收益率,该负向影响在持股金融机构后5年内仍存在。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后,企业内部配置更多金融资产,挤出用于产业设备更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拖累实体产业资本收益率。此外,持股多类型金融机构和持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能有效缓解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松  谢雪妍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持股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却忽略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持股金融机构是否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的视角,采用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客户数据,考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可以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融资约束,且当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越强、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能力越弱时,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该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指标和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分别通过提高对主要供应商的付款能力、减少主要客户的抵押贷款比率两种不同的机制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供应链溢出效应提高了主要供应商、客户的投资效率和创新水平。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这一结论对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强化供应链稳定、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唐松  谢雪妍  
推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是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方向。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持股金融机构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却忽略了这一行为可能带来的外部溢出效应。本文基于持股金融机构是否可以缓解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融资约束的视角,采用2008—201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前五大供应商、客户数据,考察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可能路径。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可以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客户的融资约束,且当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越强、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能力越弱时,供应链溢出效应越显著。该结论在替换主要变量指标和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分别通过提高对主要供应商的付款能力、减少主要客户的抵押贷款比率两种不同的机制缓解其主要供应商和客户的融资约束;供应链溢出效应提高了主要供应商、客户的投资效率和创新水平。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具有正向溢出作用。这一结论对于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强化供应链稳定、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罗知   李琪辉   姚巧妮  
企业是提供就业的主体,本文选取2012—2019年非金融上市企业数据,考察企业金融化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行为显著缩减了劳动雇佣规模,而员工配置效率并未提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未来主业业绩的提升有助于削弱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挤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企业金融化会通过增加融资成本和缩减实业投资,抑制企业劳动雇佣水平。异质性分析表明,对劳动雇佣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影子银行水平较高的地区及中长期配置过多金融资产的企业。拓展性分析发现:金融强监管政策的实施能够有效抑制企业金融化,提升企业劳动雇佣意愿,扩大就业规模。本文通过研究企业金融化对劳动雇佣的影响,结合监管外生冲击探讨企业“脱虚向实”所产生的就业促进效应,从企业实践和政府引导两个层面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和稳定就业提供政策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万立全  邓坤  
当前,学术界关于连锁股东经济后果的研究存在“治理优化”和“市场合谋”两种观点。文章以2007—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连锁股东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连锁股东不仅有效促进创新投入,而且显著增加专利申请数量,即发挥了“治理优化”效应。连锁股东通过提高高管薪酬激励和降低代理成本,激发企业创新动力;通过获取商业信用,增加企业创新资源。审计质量对高管薪酬激励的中介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垄断性行业对经理人代理成本的中介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文章丰富了连锁股东研究的相关文献,为市场监管部门引导和规范连锁股东行为、助力企业创新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参考依据。
0
文献操作(0)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