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84)
- 2023(14642)
- 2022(12006)
- 2021(11007)
- 2020(9401)
- 2019(21454)
- 2018(20964)
- 2017(40908)
- 2016(20918)
- 2015(22809)
- 2014(22294)
- 2013(22296)
- 2012(19985)
- 2011(17447)
- 2010(17650)
- 2009(16682)
- 2008(15542)
- 2007(13557)
- 2006(11667)
- 2005(10399)
- 学科
- 济(97834)
- 经济(97736)
- 业(90480)
- 企(82181)
- 企业(82181)
- 管理(76277)
- 方法(44482)
- 数学(36374)
- 数学方法(36001)
- 财(31068)
- 业经(30644)
- 中国(28857)
- 农(28604)
- 融(27139)
- 金融(27138)
- 银(24446)
- 银行(24439)
- 务(24031)
- 财务(23987)
- 财务管理(23960)
- 行(23606)
- 企业财务(22818)
- 农业(21281)
- 制(20799)
- 技术(18887)
- 地方(18827)
- 理论(16957)
- 体(16036)
- 划(15860)
- 和(15509)
- 机构
- 学院(293674)
- 大学(287203)
- 济(131261)
- 经济(128846)
- 管理(125284)
- 理学(108028)
- 理学院(107117)
- 管理学(105691)
- 管理学院(105149)
- 研究(86191)
- 中国(74549)
- 财(61642)
- 京(57321)
- 财经(49690)
- 科学(47018)
- 经(45213)
- 中心(43241)
- 江(42639)
- 农(42291)
- 经济学(40530)
- 所(39125)
- 业大(38913)
- 财经大学(37035)
- 经济学院(36952)
- 商学(35321)
- 商学院(35024)
- 研究所(34988)
- 北京(34943)
- 州(34262)
- 经济管理(33959)
- 基金
- 项目(198369)
- 科学(160627)
- 基金(148705)
- 研究(147494)
- 家(126335)
- 国家(125238)
- 科学基金(112745)
- 社会(98597)
- 社会科(93986)
- 社会科学(93965)
- 基金项目(79723)
- 省(77408)
- 自然(72188)
- 自然科(70533)
- 自然科学(70516)
- 自然科学基金(69307)
- 教育(66901)
- 划(62971)
- 资助(59546)
- 编号(57925)
- 创(44779)
- 部(44500)
- 重点(43555)
- 成果(43520)
- 发(42687)
- 国家社会(41759)
- 创新(41150)
- 业(40007)
- 教育部(39479)
- 制(39446)
- 期刊
- 济(140130)
- 经济(140130)
- 研究(83203)
- 财(51823)
- 管理(51729)
- 中国(49060)
- 融(39374)
- 金融(39374)
- 农(38806)
- 科学(35711)
- 学报(32888)
- 技术(30110)
- 大学(27604)
- 学学(26860)
- 农业(26017)
- 财经(25065)
- 业经(24492)
- 经(21636)
- 经济研究(21430)
- 问题(20106)
- 教育(18795)
- 技术经济(17266)
- 财会(16192)
- 业(15666)
- 现代(15478)
- 商业(14015)
- 贸(13968)
- 统计(13758)
- 策(13600)
- 世界(13282)
共检索到4284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海彤 王化成 曹丰
推进产融合作是我国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对其效果与作用机理的剖析颇具意义。为了检验金融部门的支持是否有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源配置效率,本文利用“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设立构建准自然实验,考察了产融合作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融合作引导金融部门支持实体经济,提升了企业投资效率。在影响机制方面,针对投资不足企业,产融合作增大了企业外部融资规模,从而缓解了投资不足;针对投资过度企业,产融合作则抑制了企业外部融资,从而减轻了过度投资。同时,企业融资约束越严重、信息不对称问题越突出,产融合作改善企业投资效率的作用越发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成长性越高,产融合作减轻投资不足的作用越明显;企业成长性越低,产融合作抑制过度投资的作用则越显著。从经济后果来看,产融合作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改善提高了企业价值。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本文为理解产融合作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供了新证据,对于完善产融合作试点工作以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旺 强皓凡
本文将国家推行的产融合作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探究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客观审慎评估该试点政策的有效性。文章研究发现:产融合作试点政策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不显著;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影响在地理层面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产融合作试点政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不同地区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政策效力在西部地区和中小型城市表现的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产融合作试点政策能够通过资源配置效应、创新激励效应和创业激励效应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夏后学 王鹏程 谭清美
推动军民知识产权双向转化运用是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形成支持全面创新基础制度的必然选择,亦是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内在要求。基于知识产权军民融合试点政策这一准自然实验,选取2011—2022年我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知识产权军民融合对民营企业研发活力的影响效应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知识产权军民融合有助于提高民营企业研发投入,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其它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知识产权军民融合通过信息传递、治理赋能、降低融资成本以及研发合作促进民营企业研发投入,其作用效果受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等摩擦因素影响;在不同规模、发展阶段、要素水平企业中,知识产权军民融合的影响效应表现出显著异质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吴净
基于我国2003—2016年28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和民营上市公司匹配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方法(DID)评估了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建设对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并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进一步进行了验证。实证结论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提高了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科技金融试点对民营企业创新的提升作用随政策推进呈现递增趋势,但是存在两年滞后期。进一步异质性检验表明,科技金融试点城市政策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城市行政等级越高,科技金融提升民营企业创新的作用越强。同时,人口规模越大的城市,科技金融对于民营企业创新水平的影响效果越显著。
关键词:
科技金融 民营企业 PSM-DID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王青 孙海添 王子瑄
本文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构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9—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测算样本企业的融资效率,分析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融资效率的影响因素及调节作用。研究显示,样本企业的融资效率整体水平和资金配置阶段效率较低,且企业间效率差异较大。进一步分析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显著提升了企业的融资效率,且对民营企业、非重污染企业、中小型企业和区域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有更显著的正向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综合改善内部治理结构和外部融资环境,通过降低两类代理成本和提高环境信息披露质量来实现企业融资效率的提升。本文为低碳城市建设和推进企业绿色转型创新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志伟 张秋生
本文以地方政府开通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作为公共数据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公共数据开放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研究发现,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有助于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公共数据开放主要通过缓解代理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不确定性感知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异质性检验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对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在技术密集型、集团化程度低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研究结论为政府引导企业利用数据要素提升投资效率、优化市场配置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运森 黄健峤
资本市场的持续对外开放是党的十九大强调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沪港通开通这一准自然实验,检验了股票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沪港通的开启促进了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提高,这一影响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不透明、治理水平低的公司;机制分析发现,沪港通开启后,公司信息质量的提高和分析师预测准确度的增加是股票市场开放影响标的公司投资效率的重要渠道;最终标的公司在沪港通开通后经营业绩也得到提升。本文结论表明,股票市场开放改善了公司的投资效率,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这对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系列改革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股票市场开放 投资效率 沪港通 资源配置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潘柳芸 张永生 刘家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企业作为经济发展与污染排放的主体,其环保投资的动力来源是什么?文章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企业在文明城市评选过程中如何进行环保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其一,企业在文明城市评选过程中会减少企业环保投资。该结论在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排除其他政策干扰、反向因果检验和PSM-DID等稳健性检验方法后依然成立。其二,机制分析表明,企业“内部自利”对企业环保投资产生显著抑制效应,且政治联系和过度自信会加强上述抑制效应。其三,上述“内部自利”抑制效应尤其体现在国有、低污染行业、经济发达以及文化底蕴欠缺地区的企业。文章从微观企业层面实证检验了企业在文明城市评选中进行环保投资决策的主导力量,为考察宏观政策对微观企业影响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蒋水全 谭蕴林 孙芳城 尹长萍
推动低碳城市建设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基于2008—2021年深沪两市A股工业企业的年度数据,将三次低碳城市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递归式中介效应模型等实证考察了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机理及环境审计在此过程中的交互关系。检验结果表明:(1)低碳城市试点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企业的碳排放量,且该效应在高碳行业企业、工业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企业及媒体关注度较高企业中表现更为突出;(2)低碳城市试点与环境审计在促进企业减少碳排放方面存在互补关系;(3)机制检验表明,技术创新在低碳城市试点促进企业减碳方面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宋晓敏 宋鑫伟 郭檬楠
城市低碳转型是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08—2020年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城市低碳转型对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低碳转型显著降低了企业审计费用,城市低碳转型主要通过信号传递机制和审计风险机制降低企业审计费用。具体的,城市低碳转型可以提高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降低企业环境违规行为;也可以减少审计师的努力程度,降低企业财务重述概率。此外,城市低碳转型降低企业审计费用的效应在高碳行业、非国有企业和非资源型城市的企业更为明显。本研究有利于厘清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绿色低碳转型政策对企业审计费用的影响机制,为理解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费用决策行为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赖晓冰 岳书敬
“智慧城市”政策作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其政策效应的微观反映可能会影响企业网络化、信息化乃至数字化转型进程。基于上述事实,本文利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设计准自然实验,并采用Python工具对2007—2019年上市企业年报进行文本挖掘,构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指标。在此基础上,借助双重差分模型(DID),从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考察智慧城市试点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智慧城市试点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换言之,与非试点智慧城市相比,在开展智慧城市政策试点的区域中,其辖区内企业数字化转型水平因这项政策红利而得到明显提升。该结论在经过平行趋势检验、PSMDID、安慰剂检验、替换估计模型、替换变量等多重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智慧城市建设主要借助“资金”“人才”两条路径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储能,一是利用技术资本积累效应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资金约束问题,二是通过人力资本聚集效应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改善人才约束困境。进一步研究显示,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驱动效应受到来自企业层面、行业层面以及市场层面等异质性因素干扰,特别是对于非国有企业、传统行业和发达金融市场,智慧城市建设发挥的数字化转型政策激励效应尤为明显。本文结论为深入厘清当下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热潮嵌入了制度变迁领域的理论解读,同时也为政府后续制定“靶向性”数字化激励举措提供现实依据。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梦 常哲仁
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低碳转型的重要政策。本文基于2006—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能够显著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试点政策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环保投资水平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从异质性角度看,位于高法治水平与高市场亲密程度城市的企业、高碳行业企业、国有企业、老企业与家族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表现更容易受到试点政策的影响。此外,媒体关注可以正向调节试点政策对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积极影响。本文的结论拓宽了试点政策效应评估的研究,有利于政府、企业与媒体形成绿色低碳转型合力,可以为实现环境保护与企业绩效增长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姜浩 邓峰
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但目前基于微观企业层面、采取定量方法对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企业数字化战略选择的相关研究缺乏。在数字经济时代下,为给中国进一步推动企业利用制度优势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经验证据,从制度层面的视角,以微观企业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对象,利用Python软件对2004—2020年中国上市企业年报关键词进行文本挖掘,构建企业数字化转型评价指标,运用多时点的双重差分(DID)模型考察创新型城市试点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相较于非试点城市,试点城市内的企业更加易于开展数字化转型,且这一政策效果在非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行业的企业中更为显著;而且,创新型城市试点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促进科技人才集聚和优化创新环境(硬环境和软环境)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产生影响。据此,提出进一步总结创新型城市试点建设的经验、因企制宜地采用差别化的激励扶持政策,以及重视资金、人才、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传导渠道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治 彭百川 郭晶晶 谭欢
以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作为准自然实验,依据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考量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企业环境-社会-治理(ESG)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有效提升企业的ESG表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和环境治理投资来提升企业的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国有企业,非重污染企业,企业市值压力和财务风险更低的企业、市场关注度更高的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作用更显著。鉴于此,地方政府应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分类推进重污染行业的低碳转型。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于波 刘璐 王威
优化营商环境,有利于改善市场融资状况、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基于信用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0年长三角地区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营商环境对企业贷款可得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优化营商环境,能够显著提高企业贷款尤其是短期贷款的可得性。第二,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增强银行风险承担意愿、提升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和激发企业家精神等途径,提升企业从银行贷款的可得性。第三,营商环境优化显著提高了民营企业和融资约束较高企业的贷款可得性。在金融聚集程度较高的城市中,营商环境的优化效应更为明显。第四,营商环境在促进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同时,也通过替代效应使企业商业信用融资减少。为此,建议进一步深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基于现代信用体系的企业融资新机制,加快信用城市试点经验成果的复制与推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知识产权战略与民营企业创新——基于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数字经济发展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国家低碳战略提高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低碳城市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智慧城市试点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实证研究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企业投资——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基于碳交易试点市场的准自然实验
无形资产融资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基于专利质押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城市低碳治理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基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投资效率:一项准自然实验
全球气温控制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巴黎协定》的准自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