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19)
- 2023(6226)
- 2022(5595)
- 2021(5046)
- 2020(4678)
- 2019(10797)
- 2018(10662)
- 2017(20351)
- 2016(11757)
- 2015(13511)
- 2014(13750)
- 2013(13767)
- 2012(13068)
- 2011(11965)
- 2010(12039)
- 2009(11183)
- 2008(11348)
- 2007(10526)
- 2006(8834)
- 2005(7818)
- 学科
- 济(48814)
- 经济(48774)
- 业(29198)
- 管理(28974)
- 方法(26434)
- 数学(23817)
- 数学方法(23615)
- 企(22477)
- 企业(22477)
- 农(13844)
- 学(12626)
- 财(12019)
- 中国(11167)
- 贸(9541)
- 贸易(9540)
- 易(9243)
- 农业(9203)
- 地方(9175)
- 业经(9099)
- 制(7785)
- 务(7545)
- 财务(7532)
- 财务管理(7508)
- 和(7338)
- 企业财务(7073)
- 理论(7051)
- 环境(6974)
- 银(6575)
- 银行(6525)
- 融(6235)
- 机构
- 大学(178267)
- 学院(177274)
- 济(68377)
- 经济(66868)
- 管理(63019)
- 研究(62387)
- 理学(54777)
- 理学院(54047)
- 管理学(52938)
- 管理学院(52620)
- 农(44319)
- 中国(44277)
- 科学(44082)
- 京(37586)
- 农业(35896)
- 业大(34752)
- 所(34694)
- 研究所(32128)
- 财(30021)
- 中心(28693)
- 江(27277)
- 财经(24326)
- 农业大学(23866)
- 北京(22882)
- 范(22716)
- 师范(22335)
- 经(21953)
- 技术(21345)
- 院(21215)
- 经济学(21188)
- 基金
- 项目(121024)
- 科学(92321)
- 基金(86218)
- 研究(80930)
- 家(77731)
- 国家(77123)
- 科学基金(63554)
- 省(49645)
- 社会(48670)
- 基金项目(46412)
- 社会科(46071)
- 社会科学(46050)
- 自然(43757)
- 自然科(42698)
- 自然科学(42670)
- 自然科学基金(41943)
- 划(41843)
- 教育(38105)
- 资助(35515)
- 编号(32474)
- 重点(27972)
- 成果(26569)
- 部(26310)
- 发(26261)
- 计划(25797)
- 创(25008)
- 科研(24208)
- 创新(23480)
- 科技(23369)
- 课题(22890)
共检索到249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 赵斌 张香美 李平兰
试验利用溶钙圈法及牛津杯双层平板法,从国内外优良发酵肉品中分离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学鉴定,16SrDNA及种间特异性基因PCR扩增将菌株鉴定到种,并对其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细菌素种类。结果表明: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干扰因素后,从分离纯化到的92株乳酸菌中筛选到一株对指示菌仍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L-ZS9,该菌株所产抑菌物质对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敏感,而α-淀粉酶对其活性基本无影响,因而确定L-ZS9为细菌素产生菌。经鉴定L-ZS9为类植物乳杆菌,进一步对菌株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表明,L-ZS9含有Ⅱb类细菌...
关键词:
乳酸菌 筛选 细菌素 类植物乳杆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平兰 张篪 卫军峰 江汉湖
从6种泡菜中分离出217株乳杆菌,通过琼脂点扩散交叉拮抗试验,筛选出发酵液有抑菌作用的12株植物乳杆菌。排除了酸、过氧化氢的作用后,7株的离心发酵液对来自于甘蓝泡菜的1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 96D 仍有抑菌活性,用胰蛋白酶对其处理后抑菌活性丧失,说明它们产生的抑菌物质是细菌素。其中 G_6,G_8,G_9和 H_(16)菌株抑菌效果较显著。
关键词:
泡菜 植物乳杆菌 细菌素 筛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立圳 王全溪 向思琳 高玉云 许丽惠 王长康
对乳酸菌素plnJ-K基因序列进行优化,利用基因串联表达技术构建重组串联表达载体pET-32a-pln-J-K,并将pET-32a-pln-J-K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中;对温度、时间、IPTG浓度等诱导条件进行优化,并与优化前的表达量进行对比.SDS-PAGE检测结果表明,在IPTG浓度为0.6 mmol·L~(-1),温度为37℃,时间为12 h的诱导条件下,目的蛋白的表达量最多.蛋白质印迹法鉴定结果表明,目的蛋白被正确表达.
关键词:
乳酸菌 乳酸菌素 重组串联表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卓腾 毛胜勇 朱伟云
从肉鸡空肠黏膜上分离到6株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其中3株乳杆菌(R2、R4、R6),3株肠球菌(R1、R3、R5)。生理生化鉴定表明,R2为嗜酸乳杆菌;R4为德氏乳杆菌乳亚种;R6为德氏乳杆菌德氏亚种;R1、R3和R5为粪肠球菌。产乳酸能力分析表明,培养至12h时R2产乳酸速度最快,到24h时R4产生乳酸浓度最高,为69.59mmol/L。在抑菌试验中,R2、R4对鸡大肠杆菌O1、鸡伤寒沙门氏菌O9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显著高于其它菌株(P<0.05);药敏试验结果表明,R2和R4对治疗性抗菌素青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链霉素、万古霉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对添加剂用抗菌素二硝托胺、硫酸多粘菌素...
关键词:
肠黏膜 乳酸菌 抗菌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中义 胡锦蓉 刘萍 苗士达 柴秋儿 孙君社
为获得共轭亚油酸 (CLA)乳酸菌的菌种 ,从酸菜汁中筛选出 1株CLA生成能力较强的的乳酸菌 ,发酵液中CLA生成量为 2 6 7 5 μg·mL-1。此株为革兰氏阳性杆菌 ,过氧化氢酶阴性 ,4 5℃下生长 ,15℃基本不生长。基于生化试验和培养基成分的利用情况 ,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经气相色谱检测 ,该菌种合成的CLA产物为c9,t11/t9,c11 CLA和t10 ,c12 CLA的混合物。
关键词:
共轭亚油酸 乳酸菌 植物乳杆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章健 任欣正
对青枯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产生颉颃作用的无致病力青枯菌菌株 nOE-104产生的细菌素效价为128AU/ml;丝裂霉素 C 可将其效价提高至512AU/ml;UV 照射无诱导效应.CPG 培养液中产生的 nOE-104细菌素粗提液,经硫酸铵沉淀,沉淀物于磷酸钠缓冲液中透析后,通过 DE-52离子交换柱分离纯化.纯化的 nOE-104细菌素具有生物活性,分子量为19100;电镜下观察不到其粒体;对热不稳定,50℃处理10min 即失活;有机溶剂如甲醇、氯仿等对其生物活性无影响;最适pH 为6~8.蛋白酶 K 可以完全破坏 nOE-104细菌素活性,而核酶、胰蛋白...
关键词:
青枯菌 细菌素 生物学特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严梦涵 许丽惠 游泽龙 陆芍华 何晴 郑娱 许高琳 王全溪
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I-Mutant2.0分析植物乳酸菌素PlnJ的氨基酸序列,筛选出最不稳定的氨基酸位点,进行定点突变,构建点突变重组表达质粒。对点突变重组表达质粒进行原核表达,并筛选表达最适条件;采用镍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蛋白。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指示菌,探究100℃水浴加热0、5、15、30 min对重组PlnJ抑菌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lnJ第3位氨基酸——赖氨酸(AAG)对其稳定性具有重大影响。以人工合成第5位氨基酸,即赖氨酸(AAG)突变为缬氨酸(GTG)的PlnJ核苷酸序列作为模板,成功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CR和酶切鉴定结果显示目的条带184 bp,测序后证明突变成功。重组蛋白诱导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在37℃、12 h、0.8 mmol·L~(-1)IPTG的最优诱导条件下,特异目的蛋白表达显著(27.5 ku);咪唑洗脱液浓度280 mmol·L~(-1)是最优洗脱条件,可获得较为单一的目的蛋白。采用牛津杯抑菌试验法及麦氏比浊法比较突变前后的PlnJ蛋白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突变后的蛋白[PlnJ(G5)]与突变前的蛋白(PlnJ)100℃加热0、5、15、30 min,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均差异显著(P<0.05),而对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均差异极显著(P0.05)。综上,第5位氨基酸,即赖氨酸(AAG)突变为缬氨酸(GTG)后,PlnJ(G5)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提高,且不改变其抑菌效果。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吕燕妮 李平兰 孙成虎 周伟
研究了本组纯化的戊糖乳杆菌31-1菌株所产细菌素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敏感菌株的抑菌作用,发现该细菌素在80℃热处理15 min后活性基本不变,121℃处理15 min仍保持一定活性;在pH 2~8范围内37℃处理4 h保持稳定,当pH≥9时活性逐渐降低。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木瓜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均可使该细菌素完全失活;α-淀粉酶可使其部分失活;酸性蛋白酶、溶菌酶不能使其失活。该细菌素抑菌效果明显,在3~5h内可减少敏感菌细胞数102~103个。测定了其抑菌谱,该细菌素可抑制乳杆菌属、链球菌属、片球菌属中的大部分菌株,还可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芽孢杆菌中的部分菌株。该细菌素...
关键词:
戊糖乳杆菌 细菌素 理化特性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军 张旭 马长伟 李平兰
为了解受群体感应信号肽介导的产细菌素乳杆菌作为发酵剂的潜力,以前期研究获得的1株LactobaciLLus parapLantarum L-Zs9菌株为研究对象,L.pLantarum L-Y9为对照,将L.parapLantarum L-Zs9+aip(信号肽)、L.parapLantarum L-Zs9和L.pLantarum L-Y9分别复配商用木糖葡萄球菌制备发酵香肠,测定不同发酵剂条件下各组香肠的微生物指标、理化指标和感官指标。结果表明:L-Zs9+aip组效果最佳,与L-Y9组有显著差异(p0.05)。L-Zs9作为发酵剂能够更迅速启...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尚楠 刘丽莎 任发政 李平兰
选择产细菌素双歧杆菌L-SN菌株与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混合发酵剂配伍共同发酵生产酸奶,通过测定4℃贮藏条件下酸奶的pH、可滴定酸度、活菌数、持水力和黏度等指标的变化探讨产细菌素双歧杆菌对酸奶后酸化效果及品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双歧杆菌L-SN的加入能有效抑制酸奶的后酸化,以添加水平为(2~5)×106 cfu/mL为最佳,可在20d贮藏期内维持酸度为100~110°T、pH 4.1~4.2、活菌数≥106 cfu/mL,并能显著提高酸奶的持水力和黏度,赋予酸奶良好的色泽、口感和组织状态。
关键词:
酸奶 双歧杆菌 后酸化 酸奶品质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会贤 梅星星 蒋瑞瑞 郭克豹 孙向丽 康相涛 王彦彬
【目的】从健康鸡肠道中分离筛选优质乳酸菌,为制备禽用微生态制剂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用30日龄健康青年鸡,取其盲肠内容物,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筛选出具有产酸能力的乳酸菌,对其进行耐pH 3.0胃酸和3g/L牛胆盐筛选试验及菌株生长曲线、产酸能力测定,并通过平板抑菌试验筛选出具有较强抑菌效果的菌株。最后对此菌株16SrrNA进行克隆测序,经BLASt比对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从所取鸡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得到L1~L9 9株乳酸菌,其中L2、L4和L9株耐pH 3.0和3g/L牛胆盐的综合能力较强。经过比较3株菌的生长曲线和产酸曲线,发现L2菌株耐酸耐牛胆盐、生长迅速、产酸能力强,且...
关键词:
乳酸菌 16SrRNA 大肠杆菌 鸡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春燕 李籽潼 乌日娜 张旋
为研究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在酸胁迫条件下的应激反应,本试验测定了在不同pH值梯度条件下,Lactococcus lactis LN26菌体浓度、胞内pH、H+-ATPase活性、胞内ATP浓度、细菌素产量。结果表明:随着酸度的增加Lactococcus lactis LN26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在pH值3.0条件下,菌体浓度最低;酸胁迫增强了H+-ATPase活性,在pH值3.0处理时,H+-ATPase活性最高;酸胁迫对乳酸链球菌素的合成具有抑制作用。pH值为6.0时最适合乳酸链球菌素产生菌Lactococcus lactis LN26的生长以及乳酸...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凡凡 苗芳 王旭哲 唐开婷 马春晖
为给今后复合发酵添加剂的开发提供新的途径,研究了纤维素分解菌与乳酸菌复合发酵情况下二者数量均达到最优值的发酵剂量。采用响应曲面设计法,设计乳酸菌(LAB)和真菌的数量为响应值,求出响应值均为最大时的自变量值。自变量为同、异型发酵LAB和纤维素分解菌添加比例及添加剂量,其中同型[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异型[布氏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chneri)]发酵LAB的添加量均为1×105、3×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嘉琪 赵玲艳 邓雪盈 邓放明
为了筛选产黑芥子酶的乳酸菌,从发酵萝卜叶与芥菜中分离得到39个菌株,利用氯化钯检测法测定黑芥子酶活性,从中筛选得到3株能有效降解生长环境中硫代葡萄糖苷的产黑芥子酶菌株(B244、161、602菌株),通过形态特性、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B244菌株为戊糖片球菌,161、602菌株为发酵粘液乳杆菌;对影响黑芥子酶活性的硫苷提取物浓度、蛋白胨添加量、起始pH和培养温度进行3株菌的单因素对比培养研究,戊糖片球菌显示出更高的黑芥子酶活性。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戊糖片球菌的产黑芥子酶最优培养条件为:在LB培养基中添加硫苷提取物至浓度为4.2 mmol/L,蛋白胨含量14.3 g/L、起始pH 6.9,在40 ℃,培养16 h,该菌株的黑芥子酶活性达117.2 U/L,较优化前提高152.8%。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嘉琪 赵玲艳 邓雪盈 邓放明
为了筛选产黑芥子酶的乳酸菌,从发酵萝卜叶与芥菜中分离得到39个菌株,利用氯化钯检测法测定黑芥子酶活性,从中筛选得到3株能有效降解生长环境中硫代葡萄糖苷的产黑芥子酶菌株(B244、161、602菌株),通过形态特性、生理生化实验,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B244菌株为戊糖片球菌,161、602菌株为发酵粘液乳杆菌;对影响黑芥子酶活性的硫苷提取物浓度、蛋白胨添加量、起始pH和培养温度进行3株菌的单因素对比培养研究,戊糖片球菌显示出更高的黑芥子酶活性。响应面优化试验得出戊糖片球菌的产黑芥子酶最优培养条件为:在LB培养基中添加硫苷提取物至浓度为4.2 mmol/L,蛋白胨含量14.3 g/L、起始pH 6.9,在40 ℃,培养16 h,该菌株的黑芥子酶活性达117.2 U/L,较优化前提高152.8%。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