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71)
- 2023(3696)
- 2022(3202)
- 2021(2874)
- 2020(2472)
- 2019(5469)
- 2018(5282)
- 2017(9419)
- 2016(5861)
- 2015(6490)
- 2014(6334)
- 2013(6270)
- 2012(5777)
- 2011(5327)
- 2010(5135)
- 2009(4440)
- 2008(4395)
- 2007(3777)
- 2006(3164)
- 2005(2766)
- 学科
- 济(20048)
- 经济(20032)
- 业(12441)
- 管理(11139)
- 方法(9990)
- 数学(9081)
- 数学方法(9005)
- 企(7856)
- 企业(7856)
- 农(7694)
- 学(7511)
- 农业(5867)
- 地方(5281)
- 中国(4835)
- 财(4545)
- 业经(4273)
- 环境(3751)
- 贸(3110)
- 贸易(3107)
- 易(2996)
- 人口(2833)
- 地方经济(2710)
- 理论(2702)
- 制(2638)
- 划(2613)
- 发(2572)
- 害(2563)
- 技术(2561)
- 和(2492)
- 水产(2492)
- 机构
- 学院(82709)
- 大学(81559)
- 研究(33213)
- 农(29596)
- 济(27235)
- 科学(27060)
- 经济(26647)
- 管理(25768)
- 农业(24300)
- 理学(22902)
- 理学院(22498)
- 管理学(21915)
- 管理学院(21795)
- 中国(21323)
- 业大(21256)
- 所(20046)
- 研究所(19084)
- 京(16783)
- 农业大学(16170)
- 室(14515)
- 中心(14348)
- 实验(13698)
- 省(13678)
- 实验室(13307)
- 业(12955)
- 重点(12537)
- 技术(12351)
- 科学院(12299)
- 江(12294)
- 院(11094)
- 基金
- 项目(64501)
- 科学(49234)
- 基金(46168)
- 家(43952)
- 国家(43602)
- 研究(38514)
- 科学基金(35477)
- 省(28801)
- 自然(26208)
- 自然科(25578)
- 自然科学(25561)
- 基金项目(25314)
- 自然科学基金(25110)
- 划(23968)
- 社会(22719)
- 社会科(21575)
- 社会科学(21568)
- 资助(18135)
- 教育(17485)
- 计划(16672)
- 科技(15496)
- 重点(15392)
- 发(14675)
- 编号(13794)
- 农(13693)
- 创(13616)
- 科研(13256)
- 业(13037)
- 创新(12845)
- 部(12690)
共检索到1122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静 杨桂梅 鲍宝龙
多种进化关系并不密切的细菌均能合成河鲀毒素,揭示了产河鲀毒素细菌间可能存在水平基因转移现象,但通过何种途径并不清楚。为调查产河鲀毒素的气单胞菌(Aeromonas sp.)质粒中是否存在与水平基因转移相关的元件,通过PCR扩增分别发现该质粒中存在tra,rum及vird4基因,扩增出的906 bp的tra,681bp的rum及1 319 bp的vird4,分别与多种菌株的转座酶、松弛酶和Ⅳ型分泌系统中的ATP酶基因具有高度的序列同源性,并具有这些酶的保守结构域,结果表明产河鲀毒素的气单胞菌具有通过接合转移和转座方式转移基因的能力,同时具有转移河鲀毒素至宿主的能力。对于进一步了解产河鲀毒素细菌之...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娜 韦芬 鲍宝龙
从福建东山县附近海域捕获3尾野生星点东方鲀(Takifugu niphobles),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了其组织及从组织分离到的细菌发酵产物的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含量,结果显示星点东方鲀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的TTX含量分别是56.247、0.380和0.118μg/g。根据16S r DNA测序的结果,从星点东方鲀的肠道中分离到一株鳗利斯顿氏菌属(Listonella sp.)细菌,从肝脏中分离到两种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细菌,从肌肉中分离到一株肠
[期刊] 上海水产大学学报
[作者]
杨桂梅 鲍宝龙
从中国有毒河鲀的种类和分布、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的来源、河鲀对河鲀毒素的耐受性、人工养殖河鲀的河鲀毒性等四个方面,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河鲀与河鲀毒素关系的研究进展情况,并提出了关于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来源的新观点,认为河鲀体内的河鲀毒素可能是河鲀以细菌产生的河鲀毒素类似物为前体,生物合成而成的。养殖河鲀的毒性控制,需同时考虑食物链和河鲀本身的因素。
关键词:
河鲀 河鲀毒素 细菌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毛婕 龚小玲 鲍宝龙
检查了东海区283尾野生黄鳍东方鲀(Takifugu xanthopterus)样本,发现具有河鲀毒素的黄鳍东方鲀也受到线虫的感染。11月份黄鳍东方鲀体内异尖线虫感染情况最严重。通过形态学特征和线粒体DNA鉴定,黄鳍东方鲀组织内寄生的线虫为派氏异尖线虫(Anisakis pegreffii)。免疫组学分析发现异尖线虫体内含有河鲀毒素,进一步的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检测,异尖线虫体内河鲀毒素含量为425ng/g。这是首次发现寄生在东方鲀体内的线虫具有河鲀毒素。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叶雅萍 伍和星 滕飞 鲍宝龙 龚小玲
为探究参与河鲀肝脏和皮肤累积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过程及相关调控基因,按每克体质量河鲀0.25 μg TTX剂量尾部肌肉注射人工繁育的菊黄东方鲀(Takifugu flavidus)(以下简称“河鲀”),发现肝脏中TTX质量浓度在注射后4 h时最高(19.12 ng/g),24 h下降到8.92 ng/g,TTX主要在肝实质细胞中累积;皮肤中TTX含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4 h为13.70 ng/g,24 h为22.91 ng/g;TTX主要在皮肤表皮层、基底层细胞中累积。比较对照组和注射24 h后肝脏和皮肤转录组,发现TTX注射导致肝脏组织338个基因上调,350个基因下调;而皮肤组织有598个基因受到上调,同时有595个基因下调;RT-qPCR验证slc2a12、 slc5a7、 slc25a22、 slc25a15、slc35a3、arap1、ugt2a2、ggt5、psbp2等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在注射TTX后的肝脏和皮肤中都显著上调(P<0.05),可能与TTX累积过程有关。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宁 马秋刚 计成 关舒 牛天贵
本研究对一株具有降解黄曲霉毒素B1活性的黏细菌的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到最优化的培养基以及培养条件。优化后的培养基为:酵母粉7 g/L、CaCl2.2H2O为1 g/L、MgSO4.7H2O为0.5 g/L、VB12为750μg/L;并确定其最佳培养条件为:初始pH 7.5、接种量20%、发酵时间50 h、发酵温度30℃。在上述最佳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下,该菌株降解黄曲霉毒素B1的能力为78.2%。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旭 赵斌 张香美 李平兰
试验利用溶钙圈法及牛津杯双层平板法,从国内外优良发酵肉品中分离筛选产细菌素的乳酸菌,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学鉴定,16SrDNA及种间特异性基因PCR扩增将菌株鉴定到种,并对其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初步确定细菌素种类。结果表明:在排除有机酸、过氧化氢等干扰因素后,从分离纯化到的92株乳酸菌中筛选到一株对指示菌仍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L-ZS9,该菌株所产抑菌物质对蛋白酶(酸性蛋白酶、蛋白酶K、胰蛋白酶、胃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敏感,而α-淀粉酶对其活性基本无影响,因而确定L-ZS9为细菌素产生菌。经鉴定L-ZS9为类植物乳杆菌,进一步对菌株细菌素相关基因进行PCR扩增表明,L-ZS9含有Ⅱb类细菌...
关键词:
乳酸菌 筛选 细菌素 类植物乳杆菌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华元渝 顾志峰 丁正峰 顾伟 赵洁明
以 13~ 2 2g体重的ICR小鼠作为实验对象 ,用不同浓度的河毒素 (TTX)溶液注射小鼠后 ,观察其中毒过程 ,探讨了小鼠死亡时间与性别、质量、注射的河毒素溶液浓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并对有效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ICR小鼠从中毒到死亡均出现呼吸困难和挣扎的中毒症状 ;中毒程度与小鼠的性别、质量差异无显著相关 ,而与其所注射的河毒素溶液浓度密切相关 ,毒素溶液浓度是引起小鼠中毒的关键因子。该结论采用经验方程Y =e(a/x -b) 进行了验证 ,在此基础上 ,对常规的小鼠生物法定量检测程序进行了改进 ,改进后的检测方法提高了检测的稳定性和精确性 ,可作基层的水产品安全检...
关键词:
小鼠生物法 定量检测 河鲀毒素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蔡玉梅 柴同杰 段长民 黄丽波 蔡春梅 王慧
用细菌学方法分离并初步鉴定文蛤内脏中的产气荚膜梭菌,PCR方法检测分离菌株的α、β、ε、ι、β2和肠毒素等产气荚膜梭菌毒素基因,PCR扩增片段克隆后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然后与GenBank相应毒素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离菌株α毒素全长基因克隆、测序后与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同源性比较;检测内脏产气荚膜梭菌阳性的蛤肉组织中的α毒素基因以判定食品安全性。结果表明,文蛤内脏产气荚膜梭菌分离率为71%,69%的分离菌株为C型,31%的为A型,两种毒素型均能扩增出特异性β2条带及肠毒素条带,检出基因与GenBank相应毒素基因的同源性在98%以上;蛤肉组织α毒素基因检测结果为阴性。文蛤内脏分离菌...
关键词:
文蛤 产气荚膜梭菌 毒素基因 核苷酸序列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马廷龙 龚小玲 管哲成 鲍宝龙
我国曾发生多起食用虾虎鱼的中毒事件。从发生中毒事件的广东湛江徐闻县西连镇采集了有毒虾虎鱼,经形态学鉴定为云斑裸颊虾虎鱼(Yongeichthys criniger),其体内含河鲀毒素。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云斑裸颊虾虎鱼各组织河鲀毒素(tetrodotoxin,TTX)的含量,结果显示每千克组织的TTX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肝脏(69.954 mg)、卵巢(9.510 mg)、皮肤(8.937 mg)、肌肉(5.181 mg)、眼睛(3.321 mg)。比野生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相应组织TTX含量均要高,毒性强烈。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岑剑伟 李来好 杨贤庆 魏涯 刁石强 辛少平 周婉君 石红
以鲀科鱼类为研究材料,采用超声波法提取,C18-WCX联用固相萃取纯化,使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方法测定水产品中河鲀毒素含量,通过探索提取方法和色谱条件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并确定和优化色谱分离和紫外检测条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紫外检测测定水产品中河鲀毒素的方法。该检测方法稳定性好,可操作性强,加标回收率在75%~82%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15%,检出限达到0.02mg/kg。与现行河鲀毒素检测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对仪器要求低、操作简便的特点,易于推广应用。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黄清发 孙振中 戚隽渊 孙建华 黄德凤 张玉平 刘琴
建立了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河鲀鱼中河鲀毒素的分析方法。河鲀鱼肉用2%乙酸甲醇溶液提取出河鲀毒素,石油醚脱脂,浓缩蒸干,然后用强碱将河鲀毒素水解成2-氨基-8-羟基-6-羟甲基-喹唑啉(C9生物碱),水解液经过MCX阳离子交换固相萃取柱净化、BSTFA衍生,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全扫描方式定性分析,定性离子376,392,407,选择离子扫描方式定量分析,定量离子392。河鲀毒素在0.05~5.0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R2=0.997 5,样品添加浓度为0.02、0.10、0.50mg/kg,测定6次,方法回收率为64.0%~92.8%,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4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杨鸢劼 俞菊华 陈辉 方苹 郭闯
在对养殖暗纹东方病害调查中,从呈典型症状病鱼腹腔和肠道粘液中分离到2株(J-1和H-3)菌株,经生化特性和血清型鉴定为非01群霍乱弧菌(Non-01Vibrio cholerae)。注射、创伤和浸泡3种方式进行人工感染试验表现出较强的致病性,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鱼相同。为进一步确认分离菌株的分类地位,使用P1、P2引物,以非01群霍乱弧菌N92001菌株和01群霍乱弧菌N16961菌株为对照,对分离菌株进行PCR扩增,得到451bp的DNA片段。根据现有霍乱弧菌肠毒素ctx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3,P4,以N16961菌株为阳性对照,PCR扩增结果均得到大小为400bp的DNA片段。在对H-3菌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华丽霞 孙佩 蒋秋平 曾华兰 叶鹏盛 何炼 曾静 王明娟 张敏 罗飞 杨晓丫 何晓敏 刘勇
为探明绿木霉(Trichoderma virens)胶毒素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以绿木霉菌T23为研究对象,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mediated transformation,ATMT)进行改良,并利用改良的ATMT技术对绿木霉菌T23胶毒素合成候选基因簇中的甲基转移酶基因gliN-T进行基因敲除,通过薄层色谱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基因敲除突变体培养液中的胶毒素含量变化情况,明确gliN-T对胶毒素合成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在绿木霉菌T23分生孢子液中添加终浓度为15mg/mL的细胞壁裂解酶(Glucanex),30℃处理2~3h后用于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每106个孢子转化子数从0.25个提高10个;利用改良的ATMT技术,成功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ΔgliN-T。胶毒素检测结果发现:在野生型T23的24h培养液中未产生胶毒素,而在48、72、96h的培养液中均检测到胶毒素;在相同的条件下,ΔgliN-T在4个生长时期均无法产生胶毒素,表明gliN-T的缺失抑制了绿木霉菌T23胶毒素的合成,说明该基因在胶毒素合成途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张萍 农芳丽 杜明 赵勇 刘海泉
为了了解食源性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STEC)的菌株特征及潜在致病性,分析其在被膜状态下产志贺毒素能力的变化情况。采用传统PCR技术扩增stx基因亚型,菌株1携带stx1c+stx2d亚型,菌株2携带stx1+stx2f亚型,菌株3携带stx2e亚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显示3株菌株亲缘关系较远,具有遗传多样性。分别利用结晶紫染色试验和Vero细胞毒性试验探究菌株在4℃、10℃、25℃和37℃下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结果表明温度显著影响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37℃时3株菌株的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最强。Vero细胞毒性试验结果表明,4个温度条件下,菌株2产志贺毒素能力最弱。菌株3在4个温度条件下均表现强被膜形成能力和产志贺毒素能力,尤其在4℃和10℃时,菌株3较其他2株菌被膜形成能力最强。我国市场零售肉存在STEC污染,部分菌株具有潜在致病性,尤其是强被膜形成能力、产志贺毒素能力的菌株的发现,我们应加强对食品加工处理过程中STEC的监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