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33)
- 2023(15430)
- 2022(13044)
- 2021(12166)
- 2020(10358)
- 2019(23165)
- 2018(22982)
- 2017(44888)
- 2016(23688)
- 2015(26254)
- 2014(25455)
- 2013(24774)
- 2012(22098)
- 2011(19719)
- 2010(19684)
- 2009(18436)
- 2008(17626)
- 2007(15498)
- 2006(13510)
- 2005(11800)
- 学科
- 济(92095)
- 经济(91966)
- 业(77238)
- 管理(70334)
- 企(54203)
- 企业(54203)
- 农(48299)
- 方法(39684)
- 数学(35202)
- 数学方法(34741)
- 农业(32009)
- 财(27013)
- 中国(25399)
- 业经(25278)
- 制(24581)
- 银(17435)
- 银行(17422)
- 贸(17071)
- 贸易(17062)
- 体(16802)
- 易(16711)
- 务(16710)
- 财务(16658)
- 财务管理(16615)
- 行(16559)
- 地方(16420)
- 企业财务(15759)
- 融(15302)
- 金融(15298)
- 技术(15187)
- 机构
- 学院(322355)
- 大学(316691)
- 济(135609)
- 经济(132978)
- 管理(129826)
- 理学(112252)
- 理学院(111202)
- 管理学(109344)
- 管理学院(108744)
- 研究(99756)
- 中国(81885)
- 财(65252)
- 京(63516)
- 农(63292)
- 科学(58307)
- 财经(51483)
- 业大(49875)
- 中心(49455)
- 农业(48353)
- 江(47907)
- 所(47467)
- 经(46990)
- 研究所(42671)
- 经济学(41312)
- 范(38742)
- 北京(38455)
- 师范(38369)
- 财经大学(38195)
- 州(37531)
- 经济学院(37288)
- 基金
- 项目(221687)
- 科学(177008)
- 研究(166091)
- 基金(163388)
- 家(140850)
- 国家(139637)
- 科学基金(122127)
- 社会(108338)
- 社会科(102450)
- 社会科学(102427)
- 省(86810)
- 基金项目(86745)
- 自然(77560)
- 教育(75876)
- 自然科(75767)
- 自然科学(75750)
- 自然科学基金(74374)
- 划(71917)
- 编号(68281)
- 资助(65217)
- 成果(53535)
- 部(50043)
- 重点(49343)
- 发(47484)
- 创(47093)
- 制(46881)
- 国家社会(45401)
- 课题(45278)
- 创新(44011)
- 教育部(43562)
- 期刊
- 济(149029)
- 经济(149029)
- 研究(92076)
- 农(64488)
- 中国(62645)
- 财(50879)
- 管理(44914)
- 学报(44722)
- 科学(43943)
- 农业(43298)
- 融(36570)
- 金融(36570)
- 大学(36278)
- 学学(34802)
- 业经(30351)
- 教育(28794)
- 技术(28080)
- 财经(24979)
- 经济研究(21861)
- 经(21369)
- 业(21031)
- 问题(20534)
- 版(16294)
- 农村(15487)
- 村(15487)
- 理论(15055)
- 技术经济(15030)
- 世界(14958)
- 现代(14585)
- 农业经济(14547)
共检索到4715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万晶晶 王博 钟涨宝
发育农地流转市场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农户农地无偿转包一直被认为是农地交易市场发育不充分的表现。基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视角,从农地存在产权风险的原因出发,利用山东、湖北和广西三省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双重制度下农户选择以何种转包方式规避产权风险,探讨产权风险下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对农户是否选择无偿转包农地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转出中有偿转出占比为67.87%,无偿转出占比为32.13%。确权农户中无偿转出占比仅为27.27%,低于未确权农户无偿转出占比61.70%,转出对象为亲友时的无偿方式占比为69.53%,远高于非亲友时的9.26%。农地确权颁证对农户无偿转包行为没有显著影响,农户确权安全感知可显著抑制无偿转包农地行为;农地交易双方关系可显著促进农户选择无偿转包行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互作用下,农户确权安全感知的提高有助于解除农地交易双方关系对农地无偿转包的锁定效应。因此,需以农地确权为契机,提高农户产权安全感知,充分发挥农地流转中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同效应,实现市场与关系的契合,引导农户积极实现土地财产性收益,从而有利于农地流转市场转型和优化资源配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亚楠 纪月清 徐志刚 钟甫宁
农地流转市场的滞缓问题一直是政策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亲友或熟人之间的无偿转包行为被视为农地市场发育不完全的一种表现形式。文章理论分析了影响转出户是否收取租金的因素。认为由于转出农地存在产权风险,农地未来价值越高农户越可能为了追求产权安全而选取在当期无偿转出农地。基于固定观察点的实证结果也显示:非农就业不稳定(需要农地作为未来的就业保障)和城市郊区或镇政府所在地(农地未来有转入非农增值的可能)会降低租金收取的概率。
关键词:
产权风险 农地附加价值 有偿与无偿转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飞龙
审视中国农地制度70年的变革,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无疑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框架。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等不同发展阶段的农地制度,都可用两者的对抗、互溶以及转化,来加以讨论。在农地制度的变革中,既有体制模式、发展战略、改革方式等正式制度因素,还有思想观念、意识形态、道德伦理、家庭传统、风俗习惯等非正式制度因素,它们共同作用于农地制度的延续与变革。
关键词: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农地制度70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高名姿
结合中国农村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特征,本文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和资产专用性特征影响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机制,并用多项Logit模型做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村组集体组织统一流转的制度安排,显著降低了缔结口头契约和双方书面契约的概率;农户认知中的农地流转制度约束越强、交易者的连带关系越弱,选择三方书面契约的概率越大;农地用途为粮食作物种植则显著提高了缔结口头契约的概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口头契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三方书面契约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利京 赵瑾
我国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与环境问题相关的挑战.构建亲环境行为的非正式制度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命题。农户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也是实施亲环境农业的主体.亲环境农业政策最终要落实到改变农户经营意愿和提高农户亲环境农业行为上来.才能达到改善农业环境的目的。文章使用通径分析方法.基于江苏、安徽农业主产区9个产粮大县7%个样本农户的调查数据.在系统梳理非正式制度与亲环境行为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全面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不同类型的非正式制度与农户亲环境行为之间存在多样化的理论联系.而不仅是递进式、间接地影响农户亲环境行为。(2)农户搭便车行为与对同伴亲环境行为高度怀疑之间相...
关键词:
非正式制度 农户 亲环境行为 秸秆处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晓全 骆帝涛 王奇
在传统文化和习俗保存相对较好的农村,人们更重视社会关系和人情往来。当农户面对外来不确定的经济冲击时,往往会依靠社会关系网络等非正式保险制度来进行互助和分担风险。本文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全国范围内的数据,对社会网络在我国农村的风险分担功能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社会网络有助于平滑消费和分担风险,但这种风险分担是不完全的。本研究启示我们,要重视儒家传统文化在建立和发展我国现代保险市场中的影响和作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武锡申
社会资本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概念,但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不同的观点很多,促成了这种复杂性。组织的视角尤其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框架。有理由相信,一个社会的社会资本的构成、质量和数量并不必然是最优的。社会资本受到发展过程的影响,并影响发展过程。在社会资本的提高中,存在着重要的公共角色,但谁来担当这种公共角色,以及这种公共角色应当如何担当,这些问题仍然需要大量的思考。
关键词:
社会资本 道德风险 公共产品 发展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蒲晓红 王雅 赵海堂
我国正处于世界风险社会之中,聚焦于农村地区,囿于制度建设滞后和资源禀赋薄弱,农村居民往往处于风险分配的弱势境地,致使其摆脱风险场的能力较弱,从而放大其风险感知。文章基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视角,利用2017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运用OLS和PSM模型,比较分析基本养老保险和人情消费对农村居民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基本养老保险和人情消费均能显著降低农村居民的风险感知,但人情消费对风险感知的影响大于基本养老保险。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政府信任在基本养老保险与风险感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熟人信任在人情消费与风险感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应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理引导人情消费活动,注重培育政府信任,着力提升熟人信任,从而降低农村居民风险感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芳 周红 任康
作为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审计体制在改革与重构过程中存在着路径依赖和较高的改革成本。与之相比,作为非正式制度安排的审计方式更容易改变,能够在提高政府审计独立性和政府审计质量方面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交叉审计"方式下的审计质量高于"非交叉审计"方式下的审计质量;现行审计体制下特派办的审计质量高于派驻局的审计质量,实行垂直领导的特派办在审计质量上高于实行双重领导的地方审计机关。因此,在审计体制难以在短期内重构的现实条件下,可以采取更为灵活和可行的审计方式以弥补现行审计体制下政府审计独立性的不足,从而改进政府审计质量。从长期来看,改革政府审计体制则是提高政府审计质量的根本途径。但无论...
关键词:
政府审计 审计体制 审计方式 审计质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延廷 南佳艺
目前我国农户的地权诉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由地权稳定、自主经营向农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转化。这一变化的内在动力是农户急切希望改变承包地过于细碎化以及改善农业生产经营基本条件。考察我国农地制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我国农地制度变迁的基本逻辑就是农户的地权诉求决定农地制度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当下一些地方的农地制度创新试验和经验中再次得到证明。今后我国农地制度创新必须遵循这一逻辑,根据我国农户地权诉求的变化,实施农户自愿前提下的承包地连片重划,争取国家对承包地重划制度的支持,强化农民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地方政府也要给予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
农地制度 地权诉求 土地改革 制度创新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德强
农村民间金融借贷高发率是不争的事实,其产生的正面影响正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同。学者们更感兴趣的是民间金融运行机理的内因,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以往学者分析的结果给人的表象是观点各异,事实上分析的基本都是外因而非内因。本文以中国农村所特有的非正式制度为研究的视角,构建"独立国"的假设,从理论上阐述农村民间金融运行的内在原因。
关键词:
农村 民间金融 民间借贷 非正式制度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芬妮 张俊飚 何可
依靠非正式制度与环境规制规范农户生产行为,对于推动农业绿色转型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少耕免耕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和秸秆还田技术为例,构建多变量Probit模型,利用湖北省1105份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非正式制度、环境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非正式制度和环境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均存在促进作用,非正式制度中的价值导向、惩戒监督和传递内化可促进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而环境规制中的引导规制和激励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亦具有积极作用。②环境规制中的约束规制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当前环境规制存在"相对性制度失灵"现象,在约束农户生产行为方面效果欠佳。③非正式制度与环境规制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存在一定的交互影响,非正式制度可作为环境规制的替代机制,推动农户参与绿色生产行为。基于此,本文认为,非正式制度在推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中未能得到足够重视,是导致环境规制陷入"相对性制度失灵"的重要原因,今后,既要继续加强环境规制在农民绿色生产中的作用,更要培育非正式制度,构建非正式制度与正式制度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的互动机制,从而为诱导和推进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创造软硬结合的规制体系。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曹休宁 刘友金
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信誉是保证产业集群有序运作的前提,要保证企业间高效的合作就必须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与科层组织的信誉机制不同,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信任和合作主要是依靠非正式制度。文章从关系性嵌入、专用性投资,以及联合制裁三个方面对此问题进行了阐释。文章的结论是,产业集群中特有的信誉机制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
非正式制度 产业集群 企业信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郑丽 左仁淑
本文以利益相关者视角,结合非正式制度,考察会计信息对利益相关者行为决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优化供应商的行为决策,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越高,获取的商业信用就越多。进一步研究发现,外部的非正式制度——社会信任能够替代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在社会信任比较低的地区,会计信息的这一决策效应更明显。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阮荣平 于家成 李德阳 姜瑞雪
腐败的形成受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共同影响,然而现有研究更多地关注正式制度对腐败的影响,对非正式制度在腐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则关注不够。本文则从宗教这一非正式制度为切入点,利用中国各省1989—2004年贪污腐败案件数和宗教活动场所密度以及CGSS2008等数据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探究了宗教与腐败之间的关系,并且进一步考察了宗教对腐败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宗教对腐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在宏观层面,宗教活动场所密度越高的省份其腐败发生率就越低;在微观层面,与没有宗教信仰者相比,有宗教信仰者的腐败认可度更低。而宗教影响腐败的作用机制主要有二:第一,宗教通过削弱经济主体对物质财富的重视程度而降低腐败的效用。第二,宗教组织构造的社会网络提升了腐败成本。
关键词:
宗教信仰 腐败态度 腐败程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