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44)
2023(5561)
2022(4693)
2021(4125)
2020(3131)
2019(7177)
2018(7059)
2017(13074)
2016(7051)
2015(7775)
2014(7811)
2013(7811)
2012(7810)
2011(7296)
2010(7531)
2009(6937)
2008(6818)
2007(6264)
2006(5868)
2005(5746)
作者
(21469)
(18002)
(17949)
(16797)
(11536)
(8597)
(8121)
(6903)
(6893)
(6531)
(6205)
(5943)
(5917)
(5860)
(5691)
(5523)
(5303)
(5224)
(5187)
(5098)
(4751)
(4515)
(4361)
(4215)
(4137)
(4077)
(4034)
(4021)
(3716)
(3572)
学科
(38640)
经济(38606)
(19183)
管理(18268)
地方(16142)
中国(14419)
(13640)
企业(13640)
(11618)
业经(10293)
地方经济(9382)
(8666)
农业(8297)
(7718)
金融(7718)
方法(7695)
(7450)
银行(7442)
(7396)
(7370)
技术(7176)
发展(6444)
(6423)
环境(6391)
(6284)
贸易(6274)
(6211)
数学(6165)
数学方法(6118)
(5963)
机构
学院(104881)
大学(101550)
(45533)
经济(44534)
研究(42385)
管理(36406)
中国(32680)
理学(29699)
理学院(29279)
管理学(28840)
管理学院(28631)
科学(24923)
(23335)
(22159)
(20541)
研究所(19696)
(18726)
中心(18665)
(17742)
(16006)
师范(15856)
北京(15591)
财经(15227)
(15211)
(14852)
(14240)
农业(14190)
业大(13961)
(13652)
经济学(13558)
基金
项目(62637)
科学(49223)
研究(48818)
基金(42706)
(36730)
国家(36342)
社会(30842)
科学基金(30595)
社会科(29257)
社会科学(29254)
(26314)
基金项目(22147)
(21421)
教育(21212)
(20749)
编号(20345)
自然(17448)
成果(17163)
发展(17133)
资助(17025)
自然科(16991)
自然科学(16989)
(16802)
自然科学基金(16658)
课题(15328)
重点(14518)
(13364)
(13027)
创新(12528)
国家社会(12493)
期刊
(62672)
经济(62672)
研究(36811)
中国(28460)
(19541)
管理(15697)
教育(14977)
(14533)
科学(14509)
学报(14213)
(13843)
金融(13843)
农业(13463)
业经(12163)
大学(10972)
学学(10180)
技术(9921)
经济研究(9844)
问题(8048)
财经(7546)
(6754)
(6581)
世界(5957)
商业(5881)
(5868)
改革(5711)
(5711)
(5659)
论坛(5659)
(5624)
共检索到1816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朱仁友  陈永正  
一、所有权重新发散的历史前提 所有权的凝聚状态在历史上长期存在,从伴随私有制出现一直延续到近代。其间,尽管出租和借贷等经济关系的发展使得从广义来看的所有权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发散,但是,由于在农业和手工业中小私有和个体劳动的普遍存在,以及个人所有权的主体基本上处于单元状态,就使所有权在多数情况下是凝聚的。所有权的这种凝聚重新走向发散,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准确地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近代兴起而推动的。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宋协利  
所有权与产权[美]保罗·米尔格罗姆一、所有权的概念对所有权的经济分析可以归纳为两个问题,即对剩余决定权的拥有和剩余收益的分配。(1)剩余控制即使是对最简单的实物资产来说,所有权的概念也是复杂的。拥有某项物品的人拥有使用该物品的一定权利和义务。从经济角...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于秋华  慕青  
产权、所有权、所有制于秋华,慕青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产权改革、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制度等与产权相关的问题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然而,在产权改革的目标和如何进行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等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却存在着很大的分歧。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海林  
作者从所有制历史的发展过程,阐释了所有权的内涵的变化。产权是所有权内涵的继续分解。作者根据产权主体的不同把产权划分为所有者产权和经营者产权,二者维护着不同的目标,所有者产权强调资产的增殖,经营者产权强调效益。正是这两者在商品经济运行中相互作用,产生了现代经济运行所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作者根据这一思路提出了我国国有制企业体制改革的思路。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蓉晖  
产权与所有权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产权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四种财产权,产权体现了主体对物的排它的支配关系,是一组财产权利,其中包括所有权,而所有权是全部财产权利的核心内涵,所有权体现了主体对物的最高支配权或绝对支配权。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张明龙  
所有权着重说明由财产所引起的人与物的关系 ,产权着重说明财产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所有权表现为对财产归属问题的权利规定 ,产权则表现为以财产所有权为基础形成的社会性行为权利 ,外延比所有权宽得多 ,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若干权利的集合体。所有权较少考虑权利界定的成本 ,产权必须考虑界定过程的技术成本和交易成本。所有权建立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 ,产权则以动态分析为基础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哈罗德·德姆塞茨  徐丽丽  
本文对产权理论进行了拓展。除了关注外部性问题重要性的变化之外,作者还对交易的相当不同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这些内容基本在朝着使资本主义比集体主义更有生产力的方向变化。虽然文中强调的交易本质或许与外部性问题之间没有某种必然的联系,但是并不排除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所以,文章讨论了参与交易活动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特征。此外,为了对其他主要的概念性和理论性讨论作补充,文章考察了相关历史事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玛格丽·M·布莱尔  
共同的“所有权”玛格丽·M·布莱尔在目前正激烈进行着的有关大型公众持股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控制方面的争论中,“所有者”是最易产生误导的一个词汇。在大量的关于接管和董事会重组(boardroomshake-ups)的媒体报道中,以及在过去几年里因这些事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夏冬  
通过对我国607家企业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外部法人的所有权会影响经营者所有权及政府所有权对企业治理的作用;进而认为,外部法人的所有权要对企业治理产生良性作用,需要以一定的企业产权环境为条件,即外部法人所有权的份额应当与其它所有者的所有权份额相适应。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朱家祥  张文睿  
实证研究中,常在线性回归中加入交叉项来对调节效应建模。然而基于交叉项系数的统计显著来宣称调节效应,存在可能的误导。调节效应不能通过纯粹的统计分析来证实。如果缺乏可信的理论,以数据挖掘的方式来搜索调节效应很容易掉入虚假调节效应的陷阱。本文提出一系列预检验来避免虚假的调节效应,并建议了研究调节效应的实证策略。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袁中文  
目前许多企业都采用计时工资发放标准,如果是按单一的"工时×单价"计算,不会造成员工利益受到损害。但是,如果计时工资要采用平均发放,或者设定一些条件和标准,在员工没有达到标准进行扣除时,由于计发标准和扣除标准不一致,或者偷换概念,则会使员工利益受到损害。本文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简单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了差异问题。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廖力平  
西部开发存在历史、理论和资源三大陷阱,分别由计划经济体制、政府与民众所求的差异和不经济的空间格局造成。若要跨越三大陷阱,这就要做到:投资项目由企业按市场经济规律决定取舍;政策要帮助穷人,不帮助穷地区;公共基础设施由国家投资,压缩西部不经济的空间格局。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丁道勇  
应用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共时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发现中国德育理论的发展起点,不仅是对德育现实问题的反思。出于德育研究者群体自身的合法性需求,在理论发展过程中与西方德育理论之间表现出强烈的同质化倾向。这意味着研究者更注重对同侪理论的模仿,而缺乏实际的问题指向,形成一种同质化陷阱。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刘五书  
发行彩票是政府筹措资金、弥补政府公共支出不足的一种手段。然而,发行权一旦为某个或几个权利集团控制,发行彩票不仅偏离博弈规则,达不到博弈的终极目的,而且,还会引起社会动乱,甚至造成对该政权挑战的渊薮。清末、民国时期,我国彩票发行权为地方军阀或与其有奥援的商人垄断,而这些人见利忘义,将发行彩票酿成践踏社会公德的滥觞,对清王朝和国民政府的倾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这一严重的社会现象作一剖析,以史为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