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55)
- 2023(8325)
- 2022(7380)
- 2021(6825)
- 2020(5870)
- 2019(13017)
- 2018(12808)
- 2017(25357)
- 2016(13757)
- 2015(15362)
- 2014(15069)
- 2013(14992)
- 2012(13973)
- 2011(12703)
- 2010(12922)
- 2009(11978)
- 2008(12194)
- 2007(10775)
- 2006(9492)
- 2005(8795)
- 学科
- 济(60027)
- 经济(59912)
- 管理(51182)
- 业(46775)
- 企(40740)
- 企业(40740)
- 方法(30807)
- 数学(27911)
- 数学方法(27772)
- 财(22812)
- 制(17970)
- 务(15230)
- 财务(15200)
- 财务管理(15171)
- 企业财务(14678)
- 农(14024)
- 中国(13931)
- 业经(12386)
- 体(12255)
- 融(11222)
- 金融(11220)
- 银(11197)
- 银行(11189)
- 行(10587)
- 体制(10545)
- 贸(9736)
- 贸易(9729)
- 技术(9585)
- 易(9459)
- 农业(9205)
- 机构
- 大学(202029)
- 学院(197791)
- 济(89394)
- 经济(87800)
- 管理(80569)
- 理学(69884)
- 理学院(69245)
- 管理学(68476)
- 管理学院(68066)
- 研究(61057)
- 中国(49485)
- 财(48131)
- 京(40124)
- 财经(37804)
- 经(34504)
- 科学(30848)
- 江(29503)
- 经济学(29401)
- 中心(28896)
- 所(28828)
- 财经大学(28355)
- 经济学院(26664)
- 农(26601)
- 研究所(25139)
- 北京(25011)
- 业大(24861)
- 商学(23429)
- 商学院(23236)
- 州(22825)
- 范(22120)
- 基金
- 项目(128679)
- 科学(104659)
- 基金(99292)
- 研究(96101)
- 家(84271)
- 国家(83617)
- 科学基金(74100)
- 社会(66134)
- 社会科(62948)
- 社会科学(62936)
- 基金项目(52089)
- 省(47126)
- 自然(46282)
- 自然科(45296)
- 自然科学(45287)
- 教育(45202)
- 自然科学基金(44603)
- 资助(40911)
- 划(40117)
- 编号(36875)
- 部(31617)
- 成果(31593)
- 制(31309)
- 教育部(28641)
- 国家社会(28447)
- 重点(28195)
- 人文(27660)
- 创(27057)
- 性(25583)
- 大学(25540)
共检索到2969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际陆 刘淑莲
本文以后股权分置时期684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产权性质、控制权及控制人变更对掏空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以概括为三点。第一,产权性质影响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政府控制级别越低,掏空行为越严重;非政府控制公司中的掏空行为也较普遍。第二,政府控制级别越低,控制权的"壕沟效应"越强;企业家公司的控制权"壕沟效应"比资本家公司低;外资控制公司的控制权则表现为"协同效应"。第三,当控制人变更时,政府控制公司会继续掏空上市公司;非政府控制公司则支持上市公司,但其支持只是为了日后更大的掏空。
关键词:
产权性质 控制权 控制人变更 掏空行为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陈健健
本文以双重委托代理理论为依托,以2002年~2006年沪深两市所有的现金股利分配事件为样本,通过建立一系列假设并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中的确存在以高派现为手段的大股东掏空行为。此外,本文在回归分析中引入虚拟变量,对股改前后的现金股利政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对大股东通过高派现来掏空上市公司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王蓓 姚惠宇 马丽亚
本文以2005-2008年中国企业集团及其旗下上市公司的数据为样本,探讨了企业集团、金字塔式控制结构与大股东掏空的关系。采用行业业绩冲击敏感性方法,以同属于一个集团内公司间的相对控制权为基点,研究控制性大股东利用集团内部市场进行非效率资产转移与配置的可能性与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大股东掏空"行为在中国非常普遍,而且控制性大股东倾向于把资源从拥有较少所有权的底层公司转移到拥有较高所有权的上层公司。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谢梅 郑爱华
本文采用沪深两市2006年6月30日完成股改的596家工业类上市公司股改前后各两期的半年度数据,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上市公司最终控制人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了股改前后产品市场竞争、企业最终所有权性质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改之后上市公司每股收益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股改前还是之后,产品市场竞争始终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自然人或民营企业最终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而国家控制的实业公司最终控制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从产品市场竞争与最终控制人性质的交互作用来看,在股改之前,产品市场竞争与国家控制的投资管理公司控制具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股改之后,产品市场竞...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唐庆
以2009~2014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内部控制有效性与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显著负相关,即内部控制越有效,控股股东的掏空程度就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产权性质、公司规模在内部控制与控股股东掏空关系之间起调节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及中小规模企业中,内部控制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主要原因在于国企内控制度引入较早,内控强化的价值增量效应较低。这一结论表明,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可以抑制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稳步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贺勇 刘冬荣
通过构建利益相关者财务收益指标,按终极产权观点对我国的上市公司进行了股权分类,实证研究了后股权分置时代(2006~2009年)上市公司对利益相关者的财务履约情况。实证结果表明,不同终极产权性质上市公司的财务履约情况存在类别差异,国资部门控股的国有上市公司和私有产权上市公司的财务履约表现要好于其他股权性质的上市公司,股权治理结构影响着上市公司的财务履约表现。
[期刊] 预测
[作者]
朱清 张华 曲世友
现金股利政策常常成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进行利益侵占的手段,但股权分置改革前后控股股东影响现金股利政策的动机存在差异。本文选取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检验了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利益侵占水平和现金股利发放负相关;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与现金股利发放正相关,控股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会减弱利益侵占和现金股利之间的相互替代关系。研究结论说明,股权分置改革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在考虑侵占成本的前提下,会提高现金股利的发放水平。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裴红卫,柯大钢
Based on the list corporations investigated by CSRC between 1998 and 2003, this article tests whether investors can verify the accounting fraudulences hidden in the annual report of the last year before they are investigated. The conclusion is that market can identify the accounting fraudence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work out a negative respons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china stock market has not possesses the function of predicting information and on contrary, it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re exists grave defect on information disclosure(including the information investigating by CSRC). Therefore, we put forward such a viewpoiont that CSRC not only strengthen regulation but also disclose the investigation information itself in time.
关键词:
大股东 掏空 信息披露 监管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吴成颂 唐伟正 张礼娟
使用2008~2011年沪市A股制造业的数据,本文首次发现了政治关联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存在"监督效应",即政治关联高管会显著约束其控股股东的资金侵占行为(掏空);在进一步的产权性质对比研究后发现,政治关联高管对于控股股东掏空的"监督效应"在国有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显著。此外,政治关联对掏空行为的"监督效应"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而减弱,表明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本文通过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和稳健性检验,从一个侧面证实了政治关联的"效率观"。
关键词:
政治关联 掏空 产权性质 市场化程度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赵国宇
我国证券市场融资规律与新优序融资顺序理论不符,用大股东利益掏空行为可以合理解释。以2008-2010年间增发、配股、债务融资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融资偏好与利益掏空行为的内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第一大股东控制下实施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其盈余管理幅度、关联交易水平与资金占用程度更高,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更低;大股东利用股权融资行为实现了控制权隐性收益和财富转移。
关键词:
大股东 股权融资偏好 掏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黎来芳 王化成 张伟华
本文从掏空的视角对控制权与资金占用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私人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显著高于国家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显著高于非集团控制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越小;其他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中资金占用规模越小。
关键词:
控制权 资金占用 掏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吕怀立 李婉丽
基于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视角,本文采用我国沪市上市公司的集合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制衡与控股股东关联交易型"掏空"的作用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外生性出发,股权制衡度能够制约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集团之间的关联交易行为,尤其是侵占型关联交易;考虑到股权结构的内生属性,上市公司与其控股股东之间的关联交易额(尤其是侵占型关联交易额)增加比例越大,公司股权制衡度上升比例就越高。
关键词:
股权制衡 控股股东 关联交易 “掏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烨
利用2002~2003年我国A股市场数据,从上市公司至其最终控制人之间股权控制链的视角,对上市公司控制权结构与控制性股东侵占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资金侵占随着股权控制链的增长而趋于严重,这种情况在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也就是说,相对于国有控股股东,非国有最终控制人有更强的激励通过建立较长的控制链,达到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其政策含义是,治理控制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应关注上市公司的最终控制人及其与上市公司之间形成的控制权结构。
关键词:
最终控制人 股权控制链 资金侵占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罗党论 唐清泉
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侵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如何防范与治理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已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市场环境显著地影响了控股股东“掏空”的行为。换言之,地区间政府干预市场越少、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地区的上市公司越不会发生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因而如何减少政府干预,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是政府在减少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应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会直接或间接地驱动了控股股东“掏空”行为,制定监管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能遏止“掏空”的行为。这说明,制度层面的约束和公共治理对公司层面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市场环境 政府干预 控股股东 掏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亮 罗党论 姚益龙
大股东除了"掏空"上市公司外,是否还会存在利益支持行为,这种行为的真实性如何,股权分置改革又会怎样影响上述行为?本文以2002~2008年的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数据为样本,研究发现,大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不具有持续性,支持更多地表现为"制度性驱动","保壳"和获得配股再融资资格是主要目的,大股东在支持后往往会伴随着明显的"掏空"行为。股权分置改革使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有趋同趋势,表现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大股东增加了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支持行为,并且大股东会显著减少因为支持而产生的"掏空"行为。
关键词:
关联交易 支持 掏空 股权分置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后股权分置时期大股东会减少“掏空”行为吗?
股权结构、终极控制权配置与政府补助——来自农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产权视域内部控制与大股东掏空行为抑制
关键审计事项披露能抑制大股东掏空行为吗?——来自掏空关键事项的证据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制权、金字塔式结构和侵占行为——来自中国股权分置改革的证据
不同产权性质下股权结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制度变迁是否改善了公司治理效应——来自股权分置改革的经验证据
股权治理结构与盈余质量:后股权分置时代的经验证据
管理层股权激励:利益趋同还是利益壕沟——来自股权分置改革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大股东控股、报酬契约与合谋掏空——来自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