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34)
- 2023(18312)
- 2022(15660)
- 2021(14862)
- 2020(12211)
- 2019(27951)
- 2018(27498)
- 2017(51602)
- 2016(28885)
- 2015(32530)
- 2014(32614)
- 2013(31318)
- 2012(28781)
- 2011(25984)
- 2010(26479)
- 2009(23738)
- 2008(22197)
- 2007(19561)
- 2006(17132)
- 2005(15251)
- 学科
- 济(108234)
- 经济(108128)
- 管理(74901)
- 业(71814)
- 企(59821)
- 企业(59821)
- 方法(46129)
- 数学(39867)
- 数学方法(39347)
- 中国(37489)
- 农(28472)
- 地方(28172)
- 融(28105)
- 金融(28103)
- 财(27917)
- 银(26689)
- 银行(26633)
- 学(25745)
- 行(25641)
- 业经(25014)
- 教育(24256)
- 理论(22611)
- 制(22590)
- 农业(19321)
- 贸(18792)
- 贸易(18773)
- 务(18322)
- 技术(18291)
- 财务(18252)
- 财务管理(18223)
- 机构
- 学院(392715)
- 大学(390257)
- 济(147527)
- 管理(145553)
- 经济(144024)
- 研究(135453)
- 理学(125821)
- 理学院(124249)
- 管理学(121807)
- 管理学院(121078)
- 中国(99264)
- 科学(84936)
- 京(84079)
- 所(68253)
- 财(68006)
- 研究所(62569)
- 农(62442)
- 中心(61622)
- 范(60277)
- 师范(59736)
- 江(58731)
- 业大(57169)
- 财经(54733)
- 北京(53527)
- 经(49739)
- 院(49538)
- 农业(48836)
- 州(48523)
- 师范大学(48520)
- 技术(48464)
- 基金
- 项目(268767)
- 科学(211697)
- 研究(201290)
- 基金(190386)
- 家(166136)
- 国家(164662)
- 科学基金(140461)
- 社会(123122)
- 社会科(116601)
- 社会科学(116575)
- 省(108236)
- 基金项目(100657)
- 教育(98529)
- 划(92116)
- 自然(90817)
- 自然科(88673)
- 自然科学(88650)
- 自然科学基金(87031)
- 编号(84355)
- 资助(78425)
- 成果(69462)
- 重点(62282)
- 课题(61394)
- 发(59685)
- 部(59486)
- 创(56219)
- 创新(52297)
- 教育部(51201)
- 项目编号(51124)
- 科研(51038)
- 期刊
- 济(158838)
- 经济(158838)
- 研究(120591)
- 中国(82604)
- 教育(73264)
- 学报(61845)
- 科学(56484)
- 农(56010)
- 管理(51940)
- 财(50599)
- 大学(47039)
- 学学(43222)
- 融(42625)
- 金融(42625)
- 技术(38758)
- 农业(38430)
- 业经(26640)
- 财经(26272)
- 经济研究(25665)
- 经(22626)
- 职业(21872)
- 问题(20259)
- 业(19948)
- 图书(19139)
- 科技(18141)
- 坛(17916)
- 论坛(17916)
- 理论(17406)
- 版(17327)
- 技术经济(16978)
共检索到5812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陈基纯 王枫
专业产业契合是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现实基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动其产业转型升级,这势必对高职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更高要求。基于对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契合性的分析,发现大湾区高职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错位问题,且内部各区域契合特征差异明显。为提升大湾区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契合性,建议加强跨区域统筹规划设计,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持区域错位发展,对接地方产业群打造特色专业群;给予制度保障和政策激励,建立政府主导的产教融合机制;共建特色高职教育园区,探索大湾区高职专业建设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覃正纳 王申辰
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大湾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现实基础。基于对大湾区近三年的产业结构和高职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产业需求和人才供给的错位问题,且各城市内部契合度的差异性较为显著。为从高质量发展的视角提升大湾区高职教育与区域产业的契合性,建议加强区域协调合作,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坚持政府引导,提高专业准入标准;构建评价模型,指导专业建设;提升建设力度,凸显区位特色。从多维度增强专业与产业的契合性,促进大湾区高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陶红 单丽娜
通过对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产业结构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粤港澳大湾区高职院校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基本适应,第二产业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适应性较低,第三产业专业设置超出其发展。为此,完善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产业专业设置体系,建设适应粤港澳大湾区第二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专业设置保障机制,以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曹美苑 兰青
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在大湾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应深入研究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结构优化方向和发展策略。基于对大湾区现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探讨高职专业设置调整策略,包括构建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探索区域内学分、资格和学历互认制度,充分发挥大湾区职业教育产教联盟作用,促进高职专业集群发展,进行中长期预测规划专业布局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赵天阳 沈彬 李君婷 谭桂斌
基于当今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的现状,从产教融合的视域出发,对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学生创意园建设的四大需求进行分析,利用五大区域资源,构建新工科人才培养、“三全”育人协同、创意园区建设、创新团队管理、产学项目孵化、成果转移转化共六大机制,从组织设计、核心模块、制度建设3个维度探索学生创意园建设的有效路径。以产教深度融合视域下支撑大湾区高素质人才培养为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研究并探索构筑起高度开放、深度融合、多元协同的面向产教深度融合型、多维度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体系,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高校学生创意园“1+5+X”拔尖创新创业人才全程协同培养新路径,为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供新的方向引领。
关键词:
产教融合 粤港澳大湾区 学生创意园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方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为粤北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教深度融合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教深度融合涉及政校行企湾五方,各方利益诉求不相同,要实现协同联动,同时激发五方积极性至关重要。粤北高职院校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采取加强顶层设计、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化地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等策略。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熊玲 张莉莉 许勇 曹蔚 卢开聪
产教融合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鲜明特征和核心价值,亦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通过梳理产教融合的使命演进,借鉴国内外产教融合的先进理念,分析我国产教融合在资源聚集、培养模式、育人平台、质量监督方面的不足。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应对上述挑战的举措,即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地缘优势,以开放合作办学为理念,以服务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共建重大平台为抓手,以创新机制体制为重点,构建多元合力、多维融合、多措并举、多方共筑的四位一体建设路径,积极开展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探索和实践,为粤港澳大湾区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卢佩莹 王波
高铁的网络化规划和发展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居民跨城活动提供便捷的快速公交式服务,是粤港澳大湾区形塑"一小时生活圈"的重要支撑。高铁站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接驳在高铁出行链中占据重要位置,对更好发挥高铁时空压缩效应、提升居民高铁出行满意度、增加高铁出行选择及载客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融合交通理论与旅客换乘经历,提出高铁站与城市公共交通接驳理论框架与实地观察指标,并应用到广深港沿线香港西九龙站、深圳北站、广州南站的观察式调研中,分析和对比3个高铁站的公共交通接驳表现。研究发现:在信息衔接层面,香港西九龙站展现出更好的国际化形象与对特殊人群的人文关怀;在设施和服务衔接层面,深圳北站与香港西九龙站以商场作为公共交通换乘点/路线连接点的设计,优化了换乘环境;在车票制度衔接层面,广州南站与深圳北站更好运用信息化技术,便利换乘服务。最后,基于调研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以提升高铁站点城市公共交通接驳水准,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许长青 黄玉梅
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问题备受社会关注。通过运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15所大学校长及院士的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建立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变迁整合模型。模型解释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变迁前因、制度变迁特征以及制度变迁结果。基于"强制性+诱致性"混合制度变迁策略,提出了在政府层面加强湾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在高校层面促进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在社会层面推动湾区高等教育多元共治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兆洲 操咏慧 方泽润
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2012—2016年的数据为样本,首先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对熵TOPSIS法对各市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其次运用SFA方法测算各市创新效率;最后运用GeoDa法进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创新能力及效率均呈现三个不同的等级;区域创新能力呈现整体显著空间正自相关,而创新效率整体空间自相关表现不明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雷焕平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产业经济转型升级跑出了加速度。然而,由于政策保障不完善、人才培育机制缺乏针对性、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区域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产生结构性矛盾。要为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及时培养出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深化产教融合、重构产教关系成为关键所在,具体路径包括:强化政府顶层设计,为产教融合掌好舵;深化多方协同合作,为产教融合铺好路;健全深耕融合机制,为产教融合把好关;构建创新专业集群,为产教融合搭好桥;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为产教融合奠好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黄琦 万磊
通过对华为终端项目入驻东莞对区域整体经济增长、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产生多方面辐射效应的实证分析,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产业创新与融合的路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产业创新与融合目标是企业基于市场机制的选择;创新最先发生在领先型城市中,区位距离、产业配套能力是周边城市接受创新辐射的基础;政府的产业政策和公共服务能力对创新要素特别是人力资本流动有显著影响。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应立足优势,发挥核心城市在技术创新上的引领作用,推动核心区与外围区无缝嵌套、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密切互动。
关键词:
产业创新 产业融合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曹美苑
高职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珠三角地区作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高度聚集地,在大湾区高新技能人才供给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对珠三角现有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高职专业结构的适配性分析,探索提高珠三角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性的路径,包括构建省-市-校三级专业设置调控预警机制;依据大湾区发展规划及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优化专业结构;以地方特色发展道路建设专业(群),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珠三角高职专业结构体系;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发展,对接产业集群需求;建立产业-就业-专业结构信息发布平台,以中长期预测分析规划专业布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冯琰玮 张衔春 徐元朔
区域一体化下的跨界合作与产业协同有利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论文借助流空间网络、耦合分析、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201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的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得到的主要结论有:(1)大湾区区域合作突破地理邻近性,网络化趋势明显加强,城市网络联系指数整体上升;(2)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要素一体化过程中极化效应显著,产业发展内部差异悬殊;(3)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的耦合协调度整体上升,其空间演化呈集聚趋向,空间布局结构具有局部稳定性,整体分布格局呈“东南独高、中北趋凸、周边低凹”的特征;(4)大湾区西部及东南沿海城市耦合协调度空间增长过程具有显著的负向整合性,大湾区耦合协调度空间演化具有空间依赖性。研究表明大湾区区域合作与产业一体化具有显著的时空关联性,大湾区应持续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合作,促进产业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高度耦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边恒然 刘毅
文章以2011—2020年香港、澳门以及珠三角9市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利用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对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差距较大;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产业集聚水平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从时间跨度的均值来看,各市产业集聚水平参差不齐;从空间分布的情况来看,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以珠江为界,呈现出“抱湾处高、近陆处低”的现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