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870)
2023(16734)
2022(13766)
2021(12558)
2020(10686)
2019(23768)
2018(23018)
2017(44281)
2016(23743)
2015(26251)
2014(25902)
2013(25578)
2012(23159)
2011(20608)
2010(20956)
2009(20181)
2008(19721)
2007(18020)
2006(16071)
2005(14810)
作者
(69689)
(57859)
(57835)
(54494)
(36810)
(27578)
(26067)
(22382)
(22103)
(20678)
(19919)
(19249)
(18651)
(18526)
(18255)
(17579)
(17080)
(17067)
(16830)
(16558)
(14407)
(14226)
(14135)
(13259)
(13085)
(12931)
(12844)
(12794)
(11678)
(11424)
学科
(99047)
经济(98898)
(98393)
管理(89582)
(89198)
企业(89198)
方法(42574)
(36325)
数学(33735)
数学方法(33434)
业经(33072)
(31554)
中国(29396)
(29134)
金融(29132)
(28168)
(27447)
银行(27402)
(26414)
(24822)
财务(24780)
财务管理(24742)
企业财务(23568)
技术(22764)
农业(22384)
(19737)
(18215)
贸易(18198)
(17905)
理论(17811)
机构
学院(343205)
大学(338389)
(146737)
经济(143898)
管理(137769)
理学(117950)
理学院(116797)
管理学(115253)
管理学院(114604)
研究(110496)
中国(93727)
(74272)
(70351)
科学(64625)
(62606)
财经(57557)
(55644)
(52962)
中心(52878)
(52294)
业大(51628)
研究所(49653)
农业(49236)
经济学(44886)
北京(43770)
财经大学(42582)
(41641)
经济学院(40602)
(39377)
商学(39201)
基金
项目(223525)
科学(177641)
基金(165402)
研究(160844)
(144673)
国家(143397)
科学基金(124542)
社会(105930)
社会科(100674)
社会科学(100645)
(88140)
基金项目(87697)
自然(80733)
自然科(78967)
自然科学(78942)
自然科学基金(77641)
(72790)
教育(72649)
资助(66592)
编号(62378)
(50593)
重点(50284)
(49642)
成果(49299)
(47492)
(46866)
创新(46624)
(46205)
国家社会(44636)
课题(43194)
期刊
(166089)
经济(166089)
研究(100739)
中国(71453)
(62884)
(58199)
管理(57308)
学报(52807)
科学(49847)
(47500)
金融(47500)
大学(40889)
学学(39502)
农业(38516)
技术(31136)
财经(30129)
业经(28235)
教育(27063)
经济研究(26041)
(25860)
(22973)
问题(21191)
技术经济(19547)
(17135)
财会(17126)
现代(16671)
科技(16601)
商业(16496)
(16172)
理论(16060)
共检索到5270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羽飞   刘培琪   原长弘  
在我国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的形势下,产学研融合成为制造业领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普遍选择。立足国家战略需求,聚焦制造业领军企业这一技术创新关键主体,基于中国独特的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利用制造企业500强名单中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影响,以及外部政府与市场双元驱动制度情境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第一,产学研融合广度与深度均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第二,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广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第三,政府支持与市场化程度可强化产学研融合深度对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绩效的正向影响。结论可丰富产学研融合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相关研究,对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借助产学研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瑞琪  原长弘  
探索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关键因素,运用多案例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中国制造业500强中8家企业为典型案例,以来自企业官方网站、企业新闻、学术文献等二手资料作为数据来源,识别出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背后的7个关键成功要素。其中,技术立企战略是前提;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技术领军人才引进与培养、雄厚技术积累是基础要素;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设计与开发于一体的研发平台建设是平台支持;市场竞争具有有效的激励机制;政府提供经费和配套政策支持。由此提出企业应加强创新的内功修炼、重视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政府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加强对基础研究支持等建议,以促进中国制造业领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超鹏  严泽浩  
随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关键核心技术已经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本文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对中国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引入其他风投机构投资相比,企业引入政府引导基金型风投机构的投资之后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高被引专利数量、新技术专利数量以及专利独创性都比融资之前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政府引导基金对企业在非关键核心领域的创新质量却没有显著的提升作用。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政府引导基金主要通过提升对企业创新失败风险的容忍度以及发挥资金引导作用以缓解企业外部融资约束来促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综合以上发现,本文认为政府引导基金可以融合“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优势,在引导和促进企业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重要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孟雪辰  占迎  周吉峙  
为避免陷入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产业关联的上游制造业新企业进入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造成的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窘境,尝试从行业层面探索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效应的外部性。利用我国30个省份高技术产业研发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构造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跳跃性量化指标,以分配系数衡量不同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实证检验其如何影响新企业进入。结果发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利于新企业进入,尤其是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主要影响机制为使得产业关联度高的上游企业需求获取效率降低、技术转换频率增加,产生需求获取成本与技术转换成本吓阻效应;而且,中西部、高市场化水平的地区与低沉没成本、高规模经济的行业会受到更为显著的进入抑制作用,尤其长江经济带技术突破的新企业进入抑制力度远远高于样本总体平均水平。为了坚决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筑牢实体经济发展根基,从优化重点区域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鼓励新进企业与在位企业开展创造性合作、建设创新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和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与行政审批改革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磊华  何海燕  常晓涵  袁伟  
大国战略博弈与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背景下,推动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意义重大。以《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实施的准自然实验为切入点,利用双重差分法考察军民深度协同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结果发现,军民深度协同有助于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当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其它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军民深度协同通过提升军地联合技术研发能力与军民两大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以及缓解军民协同企业创新资源压力等“三轮驱动”机制,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一步研究发现,军民深度协同可以助推军转民企业与民参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结论对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阳   许晖   王千金  
西方对华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在关键产业、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日益凸显,如何突破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并实现持续性创新,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议题。本文基于迭代式创新理论视角,选取制造业新材料领域一家单项冠军企业作为案例研究对象,深度解构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过程与内在机理。研究发现:(1)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不确定情境可以从技术创新突破问题和技术创新突破方法两个维度划分,且不确定情境呈现非线性动态演化轨迹;(2)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迭代式创新可以解构为“学习—优化—验证”的策略组合,且过程中不同阶段三模块呈现差异化特征;(3)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过程中的主导逻辑体现为从“因果逻辑(目标→手段)”向“效果逻辑(手段→目标)”,再向“双主导逻辑(目标?手段)”过渡,不同主导逻辑下的创新目标、手段、对标等会适应性调整与匹配;(4)单项冠军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迭代式创新突破的主要矛盾为“兼顾工艺、设备技术的延续与破坏,实现成熟技术优化与前沿技术突破”。本文最终形成的理论框架既是对迭代式创新理论解释边界的拓展,也是在“小院高墙”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对单项冠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路径理论规律挖掘的新尝试,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滋  张树满  
本文采用纵向案例研究法,深入探究中国高铁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路径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在我国高铁产业经历的技术积累、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3个阶段中,政产学研用融合体系逐步深化和成熟,高铁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经历了模仿创新、二次创新、集成和原始创新的演化;另一方面,政府在宏观调控和顶层设计下,以满足用户需求为目标,建立大项目联合攻关管理机制,保证多主体、多要素、多项目之间的协同,充分发挥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优势,从而加速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本研究拓展了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学研深度融合相关研究,并为中国制造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实践提供重要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筱恬   关月   于淼  
国有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在“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中如何对创新网络多主体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是推进科技创新的关键。选取中核工程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竞合关系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探究国有企业作为核心企业对创新网络竞合关系的治理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对协同创新网络主体存在行政要素驱动、技术要素驱动和利益要素驱动3类竞合关系;(2)针对不同类型竞合关系,分别采取行政协调、柔性治理与规范合作3种细分机制,促进创新网络主体良性合作,同时对价值创造与分配中存在的竞合关系进行有效治理。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国有企业情境下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为国有企业管理协同创新网络主体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龚红  李昌昊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国企业正面临由贸易之争转变为科技实力之争带来的“卡脖子”技术困境。基于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现实问题,以中国上市公司发明专利为数据集,分析企业知识开发模式对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结果表明,内部创新模式与外部创新模式均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突破具有促进作用,但相比之下,外部模式产生的影响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竞争强度在知识开发与衍生技术之间起促进作用;选择外部知识开发模式不仅有利于衍生技术数量增长,而且有助于专利质量提高;衍生技术的成果转化会反馈新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研究结论对我国企业高效选择创新路径,实现“卡脖子”技术突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霍影  江晓林  孙辉  
本文选择芯片行业巨头英伟达藉由“市场先制行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进行突破性创新的发展历程进行单案例探索。研究发现:英伟达从进入行业到深耕行业再到引领行业,依靠先于市场变化的突破性创新,依次形成了企业自有的关键核心技术、关键核心技术通用创新平台和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构建的创新生态系统。以此为演进节点,在关键核心技术、核心开发用户和关键核心市场3方面持续取得突破性创新,进而从后发企业发展成在位企业再演变成为领军企业。提出“市场先制行动”的多维构念,刻画出后发企业基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进行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过程模型,揭示出“核心用户”和“关键市场”才是拥有关键核心技术企业形成“卡脖子”优势的原因。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岩   苏路通  
技术研发是企业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根本途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独立与合作研发活动,两类创新活动及其协同效应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显著影响。基于知识基础理论,利用中国ICT产业2005—2020年发明专利数据,探究企业多元研发模式协同性、内部知识资源与能力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企业独立与合作研发模式互补性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促进作用,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存在负相关关系,两类研发模式协同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2)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中介两类研发模式互补性和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3)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负向调节研发模式互补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间的关系,但会缓解平衡性与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之间的负向关系。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理论,为ICT企业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动态调整研发策略,从而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冬林   丁文龙  
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主导下的新生产力形态,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2008—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文本数据和国家出台的相关科技创新规划中划定的关键核心技术明细,运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方法识别关键核心技术,实证检验了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关键核心技术能够显著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且主要通过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和价值链位势来实现;知识产权保护和市场化程度在关键核心技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在高竞争行业企业、国有企业以及高数字化转型程度、高技术多元化程度的企业中,关键核心技术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显著。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政府既要完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又要提高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价值链位势攀升,还要深化知识产权领域体制机制改革,建立以各类经营主体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环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冯启良   安琪   方炜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如何提升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决策经验与实践证据相对匮乏,尚未得到充分探讨。基于TOE理论框架,以80家中国高技术制造企业为样本案例,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 QCA)探讨高技术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结果发现:单个前因要素并不构成高创新绩效产生的必要条件,但是数字技术水平和企业研发投入在高创新绩效产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存在4种高创新绩效提升策略,具体包括数字—整合创新型、数字—感知创新型、数字—协同创新型以及数字—研发创新型策略。特定条件下,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感知能力存在替代与互补关系。基于组态视角探究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绩效提升策略,以期拓宽TOE理论框架适用范围,为企业制定、优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策略提供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天柱   马青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从动态能力演化视角出发,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构建四阶段机理模型,指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是企业动态能力演化与生态化创新相互促进的正反馈过程,由前序、转换、跃迁和扩散4个能力演化阶段构成。其中,前序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和捕捉能力,转换阶段的重点是感知能力、捕捉能力和重构能力,跃迁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内重构能力,扩散阶段的重点是跨组织层面生态化重构能力。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通过接力创新完成“应用—研发”逆向突破、采用不同技术路线构建“技术—产品”体系、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以及培育平台化创新生态系统4个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机制。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瑞   戴伟  
我国高科技企业受国外限制的事件频发,充分暴露出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短板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的“卡脖子”制约成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中之重。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征,很难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解决。因此,需要政府发挥作用,利用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通过举国体制进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然而,传统科技举国体制也存在一些弊端和风险,新时代下应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制度框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统筹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短期目标与长期规划、科研人员的无私奉献和物质激励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