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92)
2023(4244)
2022(3586)
2021(3332)
2020(2696)
2019(6229)
2018(6177)
2017(10659)
2016(5641)
2015(6108)
2014(5962)
2013(5562)
2012(5049)
2011(4509)
2010(4740)
2009(4061)
2008(3863)
2007(3675)
2006(3099)
2005(2582)
作者
(14255)
(12231)
(11846)
(11095)
(7551)
(5711)
(5238)
(4595)
(4454)
(4271)
(4019)
(4003)
(3953)
(3766)
(3672)
(3614)
(3594)
(3521)
(3508)
(3370)
(3084)
(2956)
(2902)
(2824)
(2748)
(2737)
(2651)
(2601)
(2458)
(2411)
学科
(22964)
管理(21696)
(20748)
企业(20748)
(18099)
经济(18089)
技术(14456)
技术管理(11342)
中国(6683)
理论(6192)
(5523)
业经(5507)
教学(5489)
教育(5270)
方法(4823)
(4249)
(4114)
学法(3925)
教学法(3925)
农业(3879)
(3794)
地方(3779)
研究(3515)
学理(3510)
学理论(3510)
数学(3510)
(3460)
数学方法(3449)
(3409)
银行(3399)
机构
学院(73302)
大学(70150)
管理(30525)
(27995)
经济(27310)
理学(26364)
理学院(26128)
管理学(25810)
管理学院(25657)
研究(22790)
中国(15376)
(13907)
科学(12740)
(12400)
技术(11513)
(11393)
中心(10451)
(10217)
(10173)
(10149)
师范(10064)
职业(10059)
(9787)
业大(9712)
研究所(9253)
财经(8923)
(8738)
北京(8659)
商学(8378)
商学院(8278)
基金
项目(50712)
研究(42002)
科学(41237)
基金(34031)
(28911)
国家(28599)
科学基金(25602)
社会(25508)
社会科(24125)
社会科学(24122)
(23603)
教育(21644)
(18736)
基金项目(18608)
(18351)
编号(17688)
创新(15879)
自然(15466)
自然科(15203)
自然科学(15200)
自然科学基金(14979)
成果(14128)
课题(13775)
资助(11990)
(11789)
重点(11767)
(11516)
(11482)
规划(11422)
(11311)
期刊
(32116)
经济(32116)
中国(22415)
研究(21664)
教育(19785)
管理(14520)
技术(10594)
(9762)
科学(8841)
(8263)
学报(7903)
科技(7633)
职业(7331)
农业(6704)
大学(6671)
(6164)
论坛(6164)
业经(6070)
学学(5922)
(5595)
金融(5595)
技术经济(4859)
技术教育(4660)
职业技术(4660)
职业技术教育(4660)
经济研究(4310)
(4299)
财经(4081)
(3638)
(3518)
共检索到1135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马廷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质量问题逐渐突显,并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要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将提高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综观最近一段时期人们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讨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质量,二是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两个方面的内涵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一方面要在提升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质量的前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周伟  李全生  
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本文就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谈一点粗浅看法。一、对创新人才的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发展史,每一次的创新都能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创新是一种质变,没有创新便没有今天繁荣的世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如此。正如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创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新呢?1.对创新的认识所谓创新,就是在有意义的时空范围内率先推出有价值的新的“产品”,包括精神形态...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王迎军  
拔尖创新人才是未来社会的引领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对于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来说,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王启田  
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先导,以互惠互利为原则,整合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经营等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形成了多样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多方共赢,提高了办学效益。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左健民  
尽管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正式文本中产学研合作被描述为一种以企业产品研发和科技创新为目的的机制,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产学研合作都可对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产学研合作中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若干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实效的策略。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段远源  张文雪  
当今时代,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自主创新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标志,创新人才成为国家人才战略的核心。持之以恒地培养和造就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一大批创新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培养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需要研究和更新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也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陈乃芳  
对外交流合作是北京外国语大学人才培养的基石和特色;经济全球化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北京外国语大学把创新作为对外交流合作的时代内涵和不竭动力,在学科建设、留学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校际交流合作、承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郝福锦  蔡瑞林  
以全国著名创业园常州科教城为例,从目标设置、工作措施和组织实施三个方面描述了其高层次人才互聘"350计划",研究发现,正是由于坚持政府主导、需求协同、管理协同、组织协同,确保了人才互聘计划真正落地并促进了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同时,强调依托创新基金探索建立人才互聘的长效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与开发制度、建立收益分配的激励机制和风险分担的责任机制,才能更好地借助产学研之间的高层次人才互聘,促进产学研之间的协同育人与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守攻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需要强有力的科技和人才支撑。作为首批经国务院批准的学位授予单位之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是我国林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林业科研领域的国家队,本院在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田敏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合力来自于系统的校企合作体系建设和合力机制的打造。必须通过多模式、全方位、立体式的校企合作,实现对学院教育教学过程的全覆盖,校企合作才能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凝心聚力。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桂芹  
中国实现"强国强军梦",必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实现科学技术进步和快速发展重要而关键的助推器。然而,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科技创新的发展的效果与进程,产学研合作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技术进步、高校科研发展、社会科技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文章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剖析创新型人才培养所面临的突出困难,提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协同机制。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毛智勇  杨帆  
随着我国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应用型人才成为社会重点需求的人才之一。几年来,各高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和研究。实践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文章重点介绍了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在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对所提出"企业全程介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与构建产学合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五种保障性机制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唐力  张文娟  
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教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探索独立设课、多层次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个性化平台,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谭天伟  
创新文化决定创新能力的高低,是创新能力的根源。求异也是创新的基本思路,是一种鼓励学生创新的做法。创新文化不是短期形成的,不能急功近利。大学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精神支柱,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大学多年来形成的核心学术价值取向。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人才创新文化是创新与文化的交集,它是特定的群体或社会普遍认同、崇尚并参与下形成的创新氛围。创新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人类的本性和本能,也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苗勇  徐瑾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基地,施行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其教育质量和培养水平的体现。正视高职院校创新教育中尚存在的问题,从校园文化建设、教师素质的提高、课程教学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及创新活动平台构建等方面着手,有助于培养并提升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