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06)
- 2023(15865)
- 2022(13602)
- 2021(12907)
- 2020(10669)
- 2019(24885)
- 2018(25092)
- 2017(45961)
- 2016(25523)
- 2015(28610)
- 2014(28798)
- 2013(27502)
- 2012(25141)
- 2011(22527)
- 2010(22959)
- 2009(20691)
- 2008(20181)
- 2007(17569)
- 2006(15584)
- 2005(13764)
- 学科
- 济(88865)
- 经济(88748)
- 管理(72353)
- 业(65710)
- 企(56901)
- 企业(56901)
- 方法(37168)
- 数学(31183)
- 数学方法(30730)
- 中国(27905)
- 农(24381)
- 财(22768)
- 业经(21603)
- 制(21487)
- 学(21284)
- 技术(20521)
- 理论(20441)
- 地方(20030)
- 教育(18771)
- 农业(15737)
- 银(15699)
- 银行(15644)
- 体(15334)
- 融(15334)
- 金融(15326)
- 和(15167)
- 行(14988)
- 贸(14782)
- 贸易(14768)
- 易(14277)
- 机构
- 大学(342207)
- 学院(338347)
- 管理(130841)
- 济(125395)
- 经济(122095)
- 研究(116909)
- 理学(112240)
- 理学院(110898)
- 管理学(108791)
- 管理学院(108138)
- 中国(85132)
- 京(74363)
- 科学(73031)
- 财(59779)
- 所(58776)
- 农(54757)
- 研究所(53312)
- 江(52452)
- 中心(52258)
- 业大(50321)
- 范(49992)
- 师范(49502)
- 北京(47585)
- 财经(46241)
- 院(43135)
- 农业(42394)
- 州(42194)
- 经(42048)
- 技术(41105)
- 师范大学(39863)
- 基金
- 项目(231016)
- 科学(180600)
- 研究(174214)
- 基金(162448)
- 家(141235)
- 国家(139959)
- 科学基金(119598)
- 社会(105602)
- 社会科(99699)
- 社会科学(99672)
- 省(93026)
- 基金项目(85881)
- 教育(83562)
- 划(78440)
- 自然(76841)
- 自然科(75050)
- 自然科学(75028)
- 自然科学基金(73626)
- 编号(72724)
- 资助(65618)
- 成果(61590)
- 课题(53033)
- 重点(52307)
- 创(51385)
- 部(50204)
- 发(49179)
- 创新(47185)
- 项目编号(44940)
- 大学(44504)
- 科研(43307)
- 期刊
- 济(142704)
- 经济(142704)
- 研究(107132)
- 中国(82876)
- 教育(63224)
- 学报(55516)
- 管理(51288)
- 农(49763)
- 科学(49419)
- 财(45354)
- 大学(42872)
- 学学(38506)
- 农业(34380)
- 技术(33549)
- 融(28857)
- 金融(28857)
- 业经(23023)
- 经济研究(22268)
- 财经(22095)
- 图书(21904)
- 经(18910)
- 科技(18849)
- 业(18649)
- 问题(17364)
- 职业(17286)
- 理论(16050)
- 版(16013)
- 坛(15881)
- 论坛(15881)
- 技术经济(15627)
共检索到522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跃东 王张琦 罗尧成 田蔚风
剖析了上海理工大学"一校八院所"建立"卓越工程研究生院"的改革实践,指出这一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体系具有"点面结合、项目引领、主体多元、过程协同"等突出特征。针对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通过实施"两段式"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指导制度、提供"全方位"的管理保障、建立"实践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展"应用定位"的培养评价等举措,可以有效解决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促进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提升。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李小红
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优势,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推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的战略融合,支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河南理工大学作为煤炭高校,积极贯彻和落实"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推动行业高校科技创新,在学科建设、团队凝聚、知识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力地支撑了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协同创新 体系构建 实践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孙延明 向智男 葛瑞明 陈小平 朱敏
从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专业实践基地、双导师机制及学位论文标准、制度建设及管理几个方面介绍了华南理工大学构建与实施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做法及效果,并通过调研结果证实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对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叶海 陈荣明
"双创"文化具有引领研究生培养导向、激发研究生成长活力、展现研究生双创效能的重要价值。南京理工大学从壮大"双创"文化基因,提高研究生"双创"意识;融入"双创"文化要素,提升研究生"双创"能力;营造"双创"文化环境,提升研究生"双创"志趣三个方面入手,将"双创"文化融入研究生培养中。南京理工大学的经验表明要想发挥"双创"文化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一要凸显研究生的主体作用和核心地位;二要优化活动组织,搭建"双创"文化平台;三要形成合力,构建研究生"双创"文化体系。
关键词:
研究生 “双创”能力培养 军工文化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传杰 刘韩星 官建国 付承菊
结合高校国际协同培养研究生存在的认知偏差、体制机制障碍、有效模式缺乏等共性问题,武汉理工大学国际化示范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等进行了整体制度设计,开展了实行流入流出竞争机制、优化国际化人才选拔制度,探索多元人才联培形式、创建国际化支撑教育平台,汇聚校企世界高端人才、打造国际化优秀导师团队,搭建国际交流六大平台、营造国际化浓郁文化氛围等具体实践。认为高校在国际协同培养人才方面的改革走向是:培养理念迈向国际化、本土化融通,培养对象实施普惠式、多元化延伸,培养资源实行自主性、系统化转换,培养制度实现层级化、差异化发展转变。
关键词:
国际协同 制度设计 培养模式 研究生教育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刘萍
本研究根据高校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切实需求,从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形体类课程入手,构建起一套既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积极性的"课内外一体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将身体素质锻炼、形体训练与健美操、瑜伽、艺术体操课程群的教学内容相融合,从而使学生在健身的过程中塑造美,在塑造美的过程中健身,提高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就业竞争力。其成果对于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形体课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淑波 朴飞
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在法治人才的培养中起着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当前理工院校法治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因此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理工院校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其基本途径是强化课程思政意识与职业伦理教育,按照"金课"标准进行课程设置与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手段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整合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考评体系,构建切实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
关键词:
理工院校 法治人才 人才培养机制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梁传杰 王卫华 刘勇波
基于武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改革现实需求,架构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整体方案;分析了该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三类主体积极性不足两大瓶颈,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支撑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三项建设以及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两类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形成了较具典型示范意义的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模式。
关键词:
工程硕士 培养模式 培养机制 综合改革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付少雄 林艳青 陈晓宇
文章以中国和新加坡图情教育最具代表性学院——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WHUSIM)和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WKWSCI)为研究对象,介绍两所学院图情研究生教育概况;对比两所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和课程体系,探讨两所学院图情教育体系的特点和差异;分析中国图情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不足及其对策。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于桂娥 刘洪彬
受到市场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影响,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已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而招收跨学科研究生高校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主要是以本专业研究生为主,较少考虑跨学科研究生的专业需求,因此,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是提升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关键词:
课程体系 跨学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马东影
社会经济转型引发全社会对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肩负时代使命,积极探索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行动方案:设立“卓越学者计划”,开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殊通道;优化课程设置,构建跨学科教育与专业教育融通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实践,实施研讨式与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强化本科生科研,建立本科生参与科研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为实现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南洋理工大学形成了包括顶层设计、资源供给、评价体系、文化支撑的四维保障机制。南洋理工大学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于打造大学品牌优势、赋能新加坡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明秋 史洪伟
学科竞赛是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重要平台,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途径。结合学科竞赛的特点以及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以学科竞赛为契机,加强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重视校企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加强专业实验室建设、完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措施,推动工科院校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程平 段莹莹
在国家启动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的背景下,统筹构建并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与具体规范,以重庆理工大学会计硕士专业学位(MPAcc)培养现状及发展需求为契机,构建了MPAcc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平衡计分卡模型,并基于平衡计分卡四维度的战略关联构建了MPAcc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的战略地图,以期为重庆理工大学MPAcc教育机构成功实施培养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实现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金龙 张淑林 裴旭 陈伟
系统分析了协同创新战略与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的共同使命与共同诉求,梳理了联合培养机制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从招生指标配置机制、资源共享机制、人才培养评价机制、交流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关键词:
协同创新 研究生教育 联合培养机制 改革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高利 宋晶 束洪春
分析课程教学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利用辐射网状模型布局核心课程,以核心课程为引领推进研究生课程改革方案;方案将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层、学科基础课层、学科专业课层三个功能层,学校重点挖掘各层中的关键核心课程进行集中靶向建设,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革引导,发挥核心课程辐射作用,推动学院进行其他课程改革,同步进行培养方案的修订,实现研究生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关键词:
研究生课程改革 核心课程 辐射网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