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43)
- 2023(13369)
- 2022(11704)
- 2021(10887)
- 2020(9093)
- 2019(20500)
- 2018(20462)
- 2017(39013)
- 2016(21054)
- 2015(23544)
- 2014(22891)
- 2013(22456)
- 2012(20374)
- 2011(18279)
- 2010(18160)
- 2009(16583)
- 2008(15862)
- 2007(13763)
- 2006(11958)
- 2005(10256)
- 学科
- 济(83779)
- 经济(83704)
- 管理(65304)
- 业(60998)
- 企(52550)
- 企业(52550)
- 方法(38038)
- 数学(32572)
- 数学方法(32204)
- 中国(21950)
- 农(20720)
- 地方(20659)
- 财(19555)
- 技术(19544)
- 业经(19374)
- 学(17909)
- 理论(14748)
- 农业(14185)
- 环境(14054)
- 制(13968)
- 和(13797)
- 贸(13493)
- 贸易(13483)
- 技术管理(13255)
- 易(13006)
- 务(12554)
- 银(12542)
- 划(12505)
- 银行(12501)
- 财务(12489)
- 机构
- 大学(290127)
- 学院(288920)
- 管理(120100)
- 济(112159)
- 经济(109676)
- 理学(104949)
- 理学院(103800)
- 管理学(102056)
- 管理学院(101533)
- 研究(93826)
- 中国(69106)
- 京(61728)
- 科学(59633)
- 财(49161)
- 所(45638)
- 业大(43161)
- 中心(42685)
- 农(42471)
- 研究所(41958)
- 江(41124)
- 财经(40057)
- 北京(38814)
- 范(38784)
- 师范(38436)
- 经(36465)
- 院(34974)
- 州(34088)
- 农业(33173)
- 经济学(32640)
- 师范大学(31146)
- 基金
- 项目(206841)
- 科学(164086)
- 研究(152354)
- 基金(149875)
- 家(130179)
- 国家(129117)
- 科学基金(112201)
- 社会(95933)
- 社会科(90949)
- 社会科学(90926)
- 省(82308)
- 基金项目(80644)
- 自然(73270)
- 自然科(71584)
- 自然科学(71571)
- 自然科学基金(70288)
- 教育(69564)
- 划(68861)
- 编号(61955)
- 资助(60125)
- 成果(48936)
- 创(46940)
- 重点(46146)
- 发(44572)
- 部(44566)
- 创新(43089)
- 课题(42635)
- 科研(39026)
- 国家社会(38933)
- 项目编号(38533)
- 期刊
- 济(118858)
- 经济(118858)
- 研究(82729)
- 中国(54983)
- 管理(44829)
- 学报(44131)
- 科学(41821)
- 农(37369)
- 财(35571)
- 教育(34903)
- 大学(33458)
- 学学(31217)
- 技术(26974)
- 农业(26735)
- 融(21903)
- 金融(21903)
- 业经(20312)
- 经济研究(18901)
- 财经(18388)
- 图书(16728)
- 科技(16701)
- 经(15638)
- 问题(14914)
- 技术经济(14863)
- 理论(14327)
- 业(14096)
- 资源(13449)
- 实践(13330)
- 践(13330)
- 现代(13006)
共检索到411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段云龙 乐念 王墨林
本文考虑到各省产学研三大创新主体之间存在科研交流与合作,因此将超效率DEA模型与网络DEA模型结合起来研究各省产学研之间协同创新效率,打开了区域共生系统协同创新的"黑箱"。研究结果表明:①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单位三大主体的创新效率极其不均衡;②不考虑共生关系时得出的结果存在偏误,而从区域共生系统下各地区协同创新耦合度得分的结果来看,得分偏高的地区都处在经济发达和科研水平较高的地区,西北地区的耦合度得分偏低;③目前区域共生模式中暂时还不存在一体化共生模式,大部分城市都处在点、线共生模式中,并且各地区会沿着点、线、面、一体化的"正金字塔型"方向转化,最终发展成为"倒金字塔型"的格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区域协同创新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臧欣昱 马永红 王成东
在定性分析基础上,系统揭示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构建其作用模型并形成相应研究假设;建立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效率视角选择其测度方法并构建相应测度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测度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的驱动强度及影响因素的影响水平,进而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揭示我国区域协同创新驱动因素及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策略建议。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协同创新主要受政府、市场和企业三方因素驱动;环境质量因素和创新主体能力因素对协同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而创新主体距离对区域协同创新具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菁菁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企业R&D能力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非线性且存在"拐点",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该"拐点"的位置;企业规模、员工的培训强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企业战略开放程度和政府资金支持未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董锋 树琳 李靖云 乔均
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背景下,首先从人力投入、财力投入、科技产出和经济产出四个方面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DEA方法中的超效率SBM模型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1~2014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全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呈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现象,同时各地区协同创新效率具有显著差异性。随后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提升路径的结构方程模型,选择江苏省为代表研究区域,将超效率SBM模型测算的江苏省效率值作为因变量,对江苏省效率提升路径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要素层次变量和过程层次变量对江苏产学研效率的总影响大小排名为合作紧密关系>企业吸收能力>企业参与程度>学研方参与程度。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黄菁菁
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利用辽宁省20102012年的企业面板数据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知识成果转化效率低下;企业R&D能力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非线性且存在"拐点",企业家精神能够影响该"拐点"的位置;企业规模、员工的培训强度和政府政策支持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都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企业战略开放程度和政府资金支持未能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石贵舟 余霞
高校转型发展是国之所需,社会之所盼。产学研协同创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加了科技训练,拓展了办学空间,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既适应了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形势,又促进了高校的转型发展。高校转型发展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实用性、适用性,有利于推动高素质人才培养、丰富实践教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应从转变办学理念,明确应用技能办学定位;转变学校管理,优化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转变培养目标,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转变科研方向,凸显应用技能服务地方;转变办学条件,拓宽产、学、研、用基地建设等几方面促进高校转型发展。
关键词:
产学研 协同创新 高校转型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许辉
区域创新网络是由分布在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介机构、政府和行业商业协会、风险投融资机构等共同构成的创新网络有机体。本文在剖析了协同创新机制和保障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区域创新网络的政策建议:高等教育走出校园,探索校地合作模式;创新合作治理机制;加强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建立多层次资本体系;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制度;塑造区域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网络软环境。
关键词:
区域创新网络 协同创新 机制 产学研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增耀 章小波 沈能
基于价值链活动,本文将创新过程划分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子阶段(知识创新和产品创新),并构建了两阶段非合作博弈的创新效率评价方法,对中国(区域)知识创新效率、产品创新效率及整体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将空间溢出和价值链溢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中检验中国创新效率的多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创新价值链不同环节之间存在显著主从关联,知识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之间相互牵制成为制约中国创新的共同因素。两阶段效率失衡问题明显,产品创新效率明显低于知识创新效率。创新价值链中知识创新的前向关联溢出效应显著,而产品创新的后向关联效应缺失。中国创新效率空间依赖性明显,具有地理空间集群特征,这种溢出效应在东部地区显...
关键词:
创新效率 非合作博弈 空间溢出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汉华 钟琪
利用SBM-DEA模型测算了2001~2015年我国30个省的协同创新效率,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门槛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研发要素流动对协同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中的非线性调节作用。研究发现:2001~2015年各区域协同创新效率整体明显提高,并趋向于均衡发展,但存在一些省份在高水平聚拢和低水平集聚;研发人员流动和研发资本流动都能显著提升区域协同创新效率;研发投入强度存在"高水平陷阱",在低水平时更有利于发挥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过高的政府支持和过低的金融支持均会显著地抑制研发要素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李彦华 牛蕾 张克勇 张月婷 马洁
文章以我国东、中、西、东北四大经济区域内农林类院校为研究主体,运用两阶段DEA及Malmquist指数模型对其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分析,以了解不同区域内农林类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在知识研发及知识转化阶段的不同表现。结果表明:我国四大经济区域中农林类院校知识转化阶段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远低于知识研发阶段,东部地区创新效率在两阶段中呈现较高值,西部地区较为薄弱,其中投入与产出规模比例协调度低、科研资源利用不足、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不平衡均是影响创新效率水平的重要因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吴悦 顾新
本文总结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及其知识协同的概念与特性,基于知识协同的前提条件从准备、运行、终止三个阶段构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协同过程模型,并对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予以描述。同时从环境因素、协同意愿、产学研合作模式、知识差异四方面探讨了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协同过程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作用的框架模型。
关键词:
产学研协同创新 知识协同过程 影响因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彤彤 吴修国
文章基于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多数省份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距离生产前沿面有距离。省际对比看,创新效率最高的江苏、广东技术超效率值分别为1.535和1.466,上海产学研协同创新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无效,其他省域纯技术和规模都无效。区域对比看,东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次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企业资助力度"、"政府对高等学校资助力度"等因素均与创新效率呈现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姜彤彤 吴修国
文章基于DEA-Tobit两步法对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多数省份产学研协同创新活动距离生产前沿面有距离。省际对比看,创新效率最高的江苏、广东技术超效率值分别为1.535和1.466,上海产学研协同创新纯技术效率有效,而规模无效,其他省域纯技术和规模都无效。区域对比看,东部地区产学研协同创新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高,中西部地区次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对企业资助力度"、"政府对高等学校资助力度"等因素均与创新效率呈现较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种照辉 高志红 覃成林
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构建区域协同的国家创新体系。现有研究表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提升了试点城市的创新水平并带动了其他城市的创新发展,但其是否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经验证据。本文认为,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会促使试点城市的创新环境改善、创新要素聚集和创新能力提升,从而推动创新创业活动的增加并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由此产生的合作创新需求增长以及合作创新环境改善会进一步促进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创新合作,进而有利于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且试点城市的合作创新能力越强、合作创新环境越好则这种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越强。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9年276个地级市的数据,用人均合作专利数来刻画城市间合作创新水平,进而运用双重差分法分析试点政策对城市合作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政策的实施对试点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合作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该结论在经过删除省会城市样本、PSM-DID检验、试点时间滞后处理、控制其他试点政策影响、安慰剂检验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表明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促进了试点城市的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可以通过加快试点城市的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来促进区域协同创新;试点政策的区域协同创新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比中部和西部地区更为显著,表明提高合作创新能力和改善合作创新环境有利于该政策效应的充分发挥。相比已有文献,本文从区域协同创新视角拓展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的政策效应分析,并为创新型城市建设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从创新创业活动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进行的作用机制分析以及地区异质性考察则有利于试点政策的完善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推进。本文研究表明,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在加快试点城市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因此,应继续大力推进和推广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构建布局合理的创新型城市网络,并强化创新合作和创新驱动,进而推动形成区域协同的高水平国家创新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