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468)
2023(13066)
2022(10988)
2021(10195)
2020(8661)
2019(19327)
2018(18831)
2017(35632)
2016(18377)
2015(20220)
2014(19110)
2013(18290)
2012(16149)
2011(14433)
2010(13873)
2009(12372)
2008(11512)
2007(9671)
2006(7891)
2005(6430)
作者
(47101)
(39479)
(39153)
(37116)
(24969)
(18796)
(17678)
(15298)
(15000)
(13554)
(13448)
(13162)
(12349)
(12271)
(12058)
(11865)
(11799)
(11489)
(11312)
(11150)
(9559)
(9361)
(9349)
(9146)
(8936)
(8704)
(8405)
(8379)
(7743)
(7711)
学科
(72886)
经济(72828)
管理(58129)
(55320)
(48225)
企业(48225)
方法(35287)
数学(30590)
数学方法(30139)
技术(19125)
中国(18702)
(18056)
(17481)
业经(17046)
(16331)
地方(13971)
技术管理(13666)
理论(13343)
(12316)
贸易(12306)
农业(12075)
(11962)
(11678)
(11513)
财务(11468)
财务管理(11446)
环境(11223)
(11015)
(10965)
企业财务(10877)
机构
大学(244182)
学院(243910)
管理(103185)
(101163)
经济(99383)
理学(90791)
理学院(89959)
管理学(88478)
管理学院(87991)
研究(72757)
中国(54477)
(48210)
(44564)
科学(43535)
财经(36843)
中心(35698)
业大(33906)
(33896)
(33845)
(32314)
经济学(32151)
(31939)
(31115)
师范(30779)
研究所(29780)
经济学院(29070)
北京(28736)
财经大学(27971)
商学(27571)
商学院(27290)
基金
项目(179643)
科学(145704)
基金(133815)
研究(132659)
(115735)
国家(114823)
科学基金(102153)
社会(88219)
社会科(83941)
社会科学(83925)
基金项目(71484)
(70994)
自然(65297)
自然科(63985)
自然科学(63971)
自然科学基金(62861)
教育(62087)
(59070)
编号(52244)
资助(51988)
(43382)
成果(40159)
重点(40056)
(39835)
创新(39667)
(38493)
国家社会(37862)
教育部(35393)
人文(34943)
课题(34851)
期刊
(98605)
经济(98605)
研究(65006)
中国(43924)
管理(39410)
(34495)
学报(33956)
科学(32966)
大学(27098)
(27078)
教育(26593)
学学(25359)
技术(24489)
农业(19164)
(17846)
金融(17846)
财经(17630)
业经(16845)
经济研究(16820)
(15298)
科技(13692)
图书(12941)
技术经济(12904)
问题(12587)
(11884)
统计(11393)
理论(11150)
商业(11002)
(10905)
(10520)
共检索到3361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文静  张卫  
本文从产学合作知识耦合视角出发,首次将产学合作与内部研发纳入统一的知识生产函数框架以考察区域创新系统中产学合作的创新效应。本文利用2005—2015年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产学合作知识存量显著提升了所在区域企业的创新产出,但同时对企业内部研发存在一定程度的"挤出效应",若干稳健性检验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发现:研发强度高的区域产学合作的协同创新效应更强,反映了企业吸收能力对产学合作创新效应的重要影响;随着产学合作程度的加深,其对内部研发的"挤出效应"表现出增强趋势。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林波  吕慧文  
文章基于自然生物群落概念,从组成要素、存续状态、演绎形式等层面,挖掘产教融合生态内涵,剖析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系统结构特征。分别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和形式化描述语言,横向梳理产教融合生态群落形成发展路径,纵向建立产教融合系统循环逻辑框架。运用催化反应机理,阐述产教融合系统在动力介入下的运行过程,提出深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的保障措施,期望对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的发展阶段提供借鉴与参考。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永周  贺海涛  刘旸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的共享与扩散,实现资源的互补与优化配置,产生创新的非线性效应。本文在阐述协同创新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产学研知识资源的特性,提出知识势差是知识转移的内生动力,知识耦合是知识创造的自然基础,构建以知识资源匹配、知识转移与创造、知识协同创新为主要阶段的过程模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石秀  侯光明  王俊鹏  
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协同关系在学界已达成共识,但由于其演化过程的复杂性与动态性难以用一般的经验研究方法直接观察,现有研究中鲜见两者协同关系的动态演化分析。针对上述理论缺口,根据社会技术系统理论描述企业创新行为,提出M-T创新系统耦合概念,建立其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利用Vensim PLE进行仿真运行,以探讨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的演化机理。结果显示:M-T创新系统演化具有典型的增长性、一致性与复杂性。管理创新系统和技术创新系统在耦合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又因发展阶段各异,整体上显示出从交替主导到趋于一致的演化特征,并带来创新效率的增加。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卓  刘一新  谷静  
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是了解区域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工具。从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创新环境支撑能力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4个维度,构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测评体系,并用耦合协同度模型进行测量,最终以江苏省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江苏省区域协同创新能力正处于中度协同向高度协同过度的阶段,且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能力都处于较好的发展水平,而资源协同配置能力是影响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增长提速的重要因素。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武华维  王超  许海云  巩永强  夏冬  董振飞  
[目的/意义]有效评价区域科学—技术—产业(STI)协同创新水平对于制定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有着重要意义。[方法/过程]文章在知识耦合理论的基础上,以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活动为知识主体,三类创新活动中的知识内容为耦合对象,主题词为表征的知识元素作为知识内容的特征交集载体,通过量化的知识元素交集来评价区域STI协同创新的水平,以中医药领域31个省(市)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结果/结论]研究发现,STI彼此之间的知识关联水平不高;进一步利用耦合系数计算发现大部分省市STI三者整体的知识耦合度高,但是各省市知识内容宽度分布在很低的水平;因此,利用协同创新水平函数测度发现中医药领域STI协同创新水平不高,而且多数的省市的协同创新水平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敏  王静娴  
文章基于知识生产函数理论,探讨"知识流"在企业创新空间系统中的耦合机理,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为企业的创新决策提供理论基础。研究发现:创新三维空间的不同维度均对企业内生创新有正向效应;创新三维空间为知识流在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快速和高效流动提供了有效的耦合载体;知识流、吸收能力和整合能力是创新空间作用于企业内生创新的耦合机制的核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蔺鹏  孟娜娜  马丽斌  马英杰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描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耦合互动机理,并运用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2006-2016年数据实证检验金融创新子系统与科技创新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及协同联动效果。主要研究结论 :2006-2016年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具有明显的顺周期特征,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则在整个阶段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区域金融与科技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推动京津冀区域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有机联动和协同演进,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区域金融协同创新的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有效整合区域金融资源和科技资源,健全金融和科技协同创新联动机制;二是优化区域科技创新的融资结构,增强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的能力,提升金融创新支撑科技创新的效率;三是推动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应用金融科技,促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和有机联动,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和科技要素流动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姚艳虹  张翠平  周惠平  
提升知识创新能力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本文在对知识域耦合与知识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以及两者之间因果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协同网络中知识域耦合对知识创新能力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域耦合正向影响知识创新能力,同时伴随有阶段性结构突变的非均质性特征;网络惯例与知识域耦合及创新知识增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互补性知识在协同合作后期分别与知识域耦合、创新知识增量正相关,替代性知识则相反;企业的知识吸收水平、合作意愿与知识域耦合、创新知识增量正相关。因此,企业应保持适当惯例,有效进行外部知识搜寻,增强合作意愿,提高自身知识吸收水平,通过促进知识域耦合以提升知识创新能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翔  张海晶  程发新  史烽  
文章基于我国200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Romer知识生产函数和空间计量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地理距离约束下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并结合空间权重矩阵阈值调整模型,进一步分析了随地理距离衰减的产学协同创新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真实存在,地理距离对产学协同创新的抑制作用在减弱;研发物质资本和研发人力资本均具有强外部性特征,且研发人力资本的空间外部性最为明显;产学协同创新在整体上存在明显的衰减效应,但是存在两个局部集聚区,即局部集聚区Ⅰ(时间距离在150分钟之内)和局部集聚区Ⅱ(时间距离在350到500分钟之间),其中局部集聚区Ⅰ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岑晓腾  苏竣  黄萃  
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的复合系统,其主要包含支持子系统内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效果,以及发展子系统内的创新投入和协同能力,兼具线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等复杂系统特征。本研究基于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系统间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绩效来看,沪嘉杭三地绩效均呈现上升趋势,嘉兴增长率最高,且区域内子系统中支持子系统和发展子系统绩效跟上一级系统发展趋势保持一致;另一方面从区域科技协同创新关系来看,三地之间协同程度也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总体协同程度较高,嘉兴协同发展成绩突出,其中上海子系统协同基础良好,增长缓慢,嘉兴子系统协同基础较差,但增长迅速。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庆金  袁壮  蒋天峰  
考虑随机因素干扰的情形下,运用HJB方程和动态规划方法分别求解Nash非合作博弈和协同创新博弈模型下大学与企业的知识共享策略。结果表明:(1)两种博弈情形下,知识共享的成本越高,共享的知识量越少,知识共享边际收益越高;(2)协同创新博弈模式下的知识共享量、系统总收益均高于Nash非合作博弈,更易于达到Pareto最优,即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提升系统总收益;(3)在合作情形下,大学与企业的决策目标定位于整体收益最大化,使得双方在知识共享努力程度与整体收益情况均优于Nash非合作博弈,在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效协调下,合作策略是大学与企业构建协同创新系统,促进系统内知识共享的最优选择。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蔡翔  张海晶  程发新  史烽  
本文以产学协同创新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以协同创新联系强度和铁路运行时间为距离变量的修正引力模型,测度了我国产学协同创新的空间联系效应,揭示了产学协同创新空间联系及其动态规律。研究表明:产学协同创新产出空间联系的地区差距明显,北京(京津冀)与上海-江苏(长三角地区)依然是产学协同创新空间联系的集中区域;湖南与周边地区的空间联系大大增强,两湖地区(湖北-湖南)成为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的新兴中心区域;以北京、江苏和湖南为中心的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空间辐射扩散现象明显,西部地区相互吸引力有所增强,大学-企业协同创新空间联系效应开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态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彦文  马延吉  
通过构建区域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对2009—2014年全国31个省市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的创新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企业创新发展水平呈稳定的上升趋势,高校和科研机构则呈现波动上升和缓慢增长的趋势,并且一直滞后于企业。(2)产学研创新系统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但空间分异显著,东部沿海和长江沿岸地区处于高度耦合协调状态,东北和中部地区处于中度耦合协调状态,而西部地区则徘徊不前。(3)政府扶持程度、产学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海滨  牛秀红  周佳宁  
构建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而绿色创新系统内部耦合协调程度是系统能否有序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将区域绿色创新系统划分为创新投入子系统、创新效益子系统和绿色效益子系统,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方法、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绿色创新内部耦合性和协调性发展情况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创新绿色系统整体处于低耦合、低协调发展阶段,结合耦合度和协调度划分全国省市自治区可分为三个区域—拮抗耦合中度协调地区、低度耦合中度协调地区、低度耦合低度协调地区。在此基础上,针对各区域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