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027)
2023(23172)
2022(19528)
2021(18058)
2020(15392)
2019(35409)
2018(35230)
2017(67752)
2016(36834)
2015(41758)
2014(41485)
2013(40983)
2012(37614)
2011(34061)
2010(34484)
2009(32633)
2008(32100)
2007(29136)
2006(25802)
2005(23063)
作者
(107847)
(89807)
(89583)
(85082)
(56973)
(43267)
(40801)
(35181)
(33949)
(32353)
(30360)
(30250)
(28467)
(28398)
(27854)
(27827)
(27045)
(26615)
(25946)
(25787)
(22268)
(22234)
(22042)
(20640)
(20283)
(20116)
(20111)
(20075)
(18310)
(17941)
学科
(152071)
经济(151891)
(119607)
管理(113062)
(99305)
企业(99305)
方法(68877)
数学(58015)
数学方法(57126)
(52131)
中国(44007)
(43093)
业经(39791)
农业(34637)
(33089)
(31051)
银行(30986)
(30878)
金融(30872)
(29728)
(29688)
地方(29657)
(28515)
财务(28417)
财务管理(28354)
(27990)
贸易(27970)
理论(27400)
(27216)
企业财务(26872)
机构
学院(533252)
大学(529441)
(213905)
经济(209173)
管理(208247)
理学(179254)
理学院(177298)
研究(173867)
管理学(173852)
管理学院(172901)
中国(137897)
(112344)
科学(107542)
(101824)
(95640)
(88516)
中心(81697)
财经(80980)
业大(80729)
(80511)
研究所(79975)
农业(74294)
(73412)
北京(70902)
(68114)
师范(67461)
(65067)
经济学(64482)
(62297)
财经大学(59762)
基金
项目(351659)
科学(276168)
研究(256122)
基金(254250)
(221182)
国家(219260)
科学基金(188789)
社会(160998)
社会科(152349)
社会科学(152306)
(138581)
基金项目(133856)
自然(123273)
自然科(120438)
自然科学(120407)
教育(118849)
自然科学基金(118255)
(115498)
资助(106001)
编号(105686)
成果(85753)
重点(78503)
(77234)
(74848)
(73321)
课题(72573)
创新(68173)
科研(67215)
教育部(66167)
大学(65870)
期刊
(238958)
经济(238958)
研究(154868)
中国(103266)
(90171)
学报(83539)
(80234)
管理(78470)
科学(77085)
大学(63853)
农业(60650)
学学(60540)
(57885)
金融(57885)
教育(56467)
技术(48300)
业经(42358)
财经(39776)
经济研究(36990)
(34180)
(32206)
问题(31865)
技术经济(27212)
统计(26560)
(26129)
理论(24872)
商业(24405)
(24368)
图书(24301)
现代(24218)
共检索到7937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宝香  
本文着眼于城市化对住房市场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从城市化工业化互动、产业结构演进、就业结构调整、居业联动等机制机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梳理入手,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效应作用渠道的理论分析。其次,立足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双重转型的现实,具体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效应的作用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住房诉求。最后,结合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和住房轮候国际经验,进行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供给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并设计具体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宝香  
本文着眼于城市化对住房市场作用机制的研究。首先,从城市化工业化互动、产业结构演进、就业结构调整、居业联动等机制机理及其相互关系的梳理入手,进行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效应作用渠道的理论分析。其次,立足我国城市化工业化双重转型的现实,具体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就业效应的作用渠道,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住房诉求。最后,结合住房市场过滤理论和住房轮候国际经验,进行我国农业转移人口住房供给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并设计具体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宝香  
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城镇化反过来又促进产业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城镇化的必要选择。同时,住房市场和城镇化之间也存在着互动关系。本文立足于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对城镇化作用机制的研究,基于农业转移人口家庭化迁移消费效应作用渠道的探索,分析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对产城融合和城镇化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目前完善我国城市低成本住房制度的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婷怡  叶倩  雷宏振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但我国早期户籍与住房制度以及城乡分割二元金融制度却成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较大障碍。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定居,其消费能力逐渐增强,消费结构逐渐升级,创造的巨大内需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双循环"格局的构建。通过构建Probit以及IV-Probit模型深入考察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实现模式、购房意愿、购房融资需求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住房实现模式而言,户主为第三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家庭拥有自有住房的可能性较低,同时对应的住房实现模式主要为租赁,但这一群体具有更高的购房需求。(2)个人特征与家庭特征均会影响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住房实现模式及购房融资行为,城市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经济资本以及社会资本的积累均对农业转移人口家庭自有住房、购房意愿以及购房融资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土地资源禀赋有助于增加农业转移人口财产性收入,降低市民化成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社会保障覆盖能够显著增强农业转移人口的购房意愿与住房融资意愿。为此,必须加大住房消费金融支持力度,弱化农业转移人口住房融资约束,同时应扩大住房保障覆盖范围,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收入水平,从而增强其住房支付能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顾岳汶  吕萍  赵祯  
为剖析农村宅基地闲置与城镇住房保障无法有效落实的资源错配问题,以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为切入点,基于行为经济学分析框架,从心理账户、禀赋效应以及参照依赖三个维度分析农村住房价值和务工地住房条件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利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务工地住房消费边际倾向高于老一代,务工地住房条件对于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影响更大;农村住房价值对新生代市民化意愿没有影响,对于老一代是负向影响;老一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农村住房效用的损失要大于务工地住房效用的增加,而新生代则更加在意务工地住房效用的提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任荣荣  贺志浩  
通过2020年46个地级及其以上市农民工问卷调查分析发现,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有一定特殊性和区域差异性。20%以上农业转移人口以单位提供的集体宿舍作为居住方式,住房政策在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上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消费尚有释放空间,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需要新思路。建议以居住年限为标准,将农业转移人口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发挥住房公积金对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支付能力的作用,多途径提高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消费意愿,增加过渡性住房供给,构建与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特点相匹配的区域差别化住房支持政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智利  韩冰洋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迫在眉睫。在借鉴众多典型的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前提下,本文作者提出了以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来置换城镇住房、获取社会保障、增加财政性收入的农村三权三利用模式,并以此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马智利  韩冰洋  
在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过程中,解决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迫在眉睫。在借鉴众多典型的宅基地置换模式的前提下,本文作者提出了以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来置换城镇住房、获取社会保障、增加财政性收入的农村三权三利用模式,并以此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步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吕炜  杨沫  王岩  
基于CFPS2010和CFPS2012的追踪调查数据,从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满意度的视角研究了市民化的福利效应。为了克服个体户籍类型的自选择偏差问题,重点考察了调查期内发生户籍身份转换的个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PSM-DID)相结合的方法构造反事实,从而在拟自然实验的环境下估计市民化对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民化能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大约3%的生活满意度,其影响一方面来源于户籍身份改变而带来的身份地位提升,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未来生活信心的增加。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市民化对促进城市内部的社会和谐,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民生福利有显著的影响。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吕炜  杨沫  王岩  
基于CFPS2010和CFPS2012的追踪调查数据,从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满意度的视角研究了市民化的福利效应。为了克服个体户籍类型的自选择偏差问题,重点考察了调查期内发生户籍身份转换的个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和双重差分(PSM-DID)相结合的方法构造反事实,从而在拟自然实验的环境下估计市民化对农业转移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市民化能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大约3%的生活满意度,其影响一方面来源于户籍身份改变而带来的身份地位提升,另一方面来源于对未来生活信心的增加。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市民化对促进城市内部的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宇  杨敬  
针对农产品企业传统一体化模式的产业链条经营问题,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从产业融合的视角出发,构建了面向开放式创新的新型产业链整合模式,并选择正大集团和中粮集团为双案例研究对象,对采取产业融合方式的过程和侧重点进行比较案例分析。研究发现,新型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既改变了传统产业链封闭性的弊端又不断带来新的创造力。通过产业融合的渗透、交叉和重组方式将产业链整合和开放式创新相联系,深化和拓展了农产品企业开放式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形成具有高度融合性及动态竞争优势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实现农业企业的产业链升级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宇  杨敬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窦殿毅  
介绍了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后的文化冲突调查情况,从人际交流的成因、认知和处事逻辑、乡土社会和城市社会约束力的异质性等多个角度、深入分析了文化冲突产生的原因和机制,并在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进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王子成  郭沐蓉  
住房是迁移者融入当地社会和实现持久性迁移的基本条件,也是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文章在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集对城市融入度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估计了住房实现模式对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相对于单位宿舍,租赁住房与自有住房均能显著提升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度,而自有住房的融入促进效应更大;在采用工具变量法矫正内生性及考虑了流动人口的个体异质性后,研究结论依然稳健;不同的住房实现模式对城市融入分维度指标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相对于单位宿舍,自有住房能显著提高迁移者经济融入、社会适应、心理认同以及文化接纳,而个人租赁住房虽有利于经济融入和文化接纳,但对其社会适应和心理认同带来显著负面效应;居住隔离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住房影响城市融入的传导机制,并表现出明显的阻滞效应,而政府介入提供保障性住房可对迁移者融入城市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吴宾  夏艳霞  
以2006—2016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关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2 356篇核心期刊文献为样本,采用共词分析法和可视化技术,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热点进行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挖掘出近年来市民化研究的六大热点主题:城镇化与市民化动力机制、市民化制度安排、失地农民的就业与社会保障、市民化意愿与影响因素、城市融入、研究范式;在对高频关键词分年段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发现城镇化与市民化动力机制一直是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主题,而其他主题则相对稳定。预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农业转移人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