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3)
- 2023(12879)
- 2022(11207)
- 2021(10527)
- 2020(8719)
- 2019(20318)
- 2018(20108)
- 2017(38980)
- 2016(20915)
- 2015(23590)
- 2014(23385)
- 2013(23165)
- 2012(21153)
- 2011(18822)
- 2010(18808)
- 2009(17458)
- 2008(15692)
- 2007(13481)
- 2006(11804)
- 2005(10208)
- 学科
- 济(80082)
- 经济(79999)
- 管理(58182)
- 业(56473)
- 企(47273)
- 企业(47273)
- 方法(36274)
- 数学(31546)
- 数学方法(31170)
- 中国(26654)
- 融(26565)
- 金融(26561)
- 银(24656)
- 银行(24621)
- 行(23764)
- 农(21960)
- 地方(21042)
- 财(21022)
- 业经(19361)
- 制(16884)
- 学(16487)
- 农业(15253)
- 理论(14565)
- 务(14375)
- 财务(14313)
- 财务管理(14291)
- 贸(13624)
- 贸易(13611)
- 企业财务(13568)
- 易(13180)
- 机构
- 大学(283371)
- 学院(283022)
- 管理(114335)
- 济(109482)
- 经济(106846)
- 理学(99390)
- 理学院(98289)
- 管理学(96615)
- 管理学院(96122)
- 研究(92077)
- 中国(73949)
- 京(60121)
- 科学(57675)
- 财(50111)
- 所(45009)
- 中心(43984)
- 农(43445)
- 业大(42030)
- 研究所(41268)
- 财经(40674)
- 江(40359)
- 北京(37966)
- 范(37667)
- 师范(37350)
- 经(36901)
- 州(36041)
- 院(33962)
- 农业(33951)
- 经济学(32498)
- 财经大学(30424)
- 基金
- 项目(199777)
- 科学(156509)
- 研究(147914)
- 基金(143796)
- 家(124156)
- 国家(123079)
- 科学基金(106380)
- 社会(91701)
- 社会科(86854)
- 社会科学(86829)
- 省(78972)
- 基金项目(77757)
- 自然(69422)
- 自然科(67773)
- 自然科学(67760)
- 教育(67006)
- 自然科学基金(66493)
- 划(65883)
- 编号(61336)
- 资助(58818)
- 成果(49019)
- 重点(44132)
- 部(43228)
- 发(42964)
- 创(41854)
- 课题(41698)
- 创新(38939)
- 科研(37978)
- 项目编号(37899)
- 大学(37411)
- 期刊
- 济(116789)
- 经济(116789)
- 研究(83242)
- 中国(52912)
- 学报(43056)
- 管理(40354)
- 科学(40001)
- 农(39271)
- 财(37078)
- 融(36297)
- 金融(36297)
- 大学(32562)
- 教育(31394)
- 学学(30498)
- 农业(27037)
- 技术(24801)
- 业经(19674)
- 财经(18790)
- 经济研究(17868)
- 图书(16063)
- 经(15873)
- 问题(15200)
- 理论(15102)
- 实践(14079)
- 践(14079)
- 科技(13909)
- 业(13575)
- 技术经济(13178)
- 资源(13114)
- 现代(13036)
共检索到4112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兴莲 陈佶玲
产业与城市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驱动力,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两者的融合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是产城融合的核心。产业、城市、人三者融为一体,可以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了产城互动的作用机理,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从科学规划、设施配套、交通组织以及生态统筹方面提出了实现产城融合的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兴莲 陈佶玲
产业与城市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产业为城市发展提供驱动力,城市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两者的融合发展都离不开人,人是产城融合的核心。产业、城市、人三者融为一体,可以推动工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促进产业与城市协同发展,提升产业功能和城市功能。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分析了产城互动的作用机理,并借鉴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经验,从科学规划、设施配套、交通组织以及生态统筹方面提出了实现产城融合的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凯 袁中金 王子强
当下产城分割之殇及其治理方式引起了学术界热议,从透析产城分割的"病因"入手,将产城融合视作一个动态演进过程,提出了一个工业园区从初建到成熟过程中历经生产功能扩张、服务功能集中、服务功能串联、主体功能渗透四个阶段的空间形态演化观点。同时结合苏州工业园区的案例,进行实证研究。
关键词:
产城融合 工业园区 空间形态 演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何磊 陈春良
"产城融合"体现了区域产业空间与社会空间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苏州工业园区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经历了"以产兴城"、"产转城升与产城共荣"两个阶段。苏州工业园区在产城融合发展方面对其他后进地区可能构成的经验借鉴,其与深受产城分离发展困扰的其他经济开发区路径上的分疏,应该是在理念引领、规划前瞻、产业结构优化和城市功能提升等方面的综合性胜出。这些方面的汇集协同让苏州工业园区"幸运地"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城镇化的新路。
关键词:
产城融合 工业园区 新型城镇化道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二旺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工业园区的产城融合也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其中,生态工业园区凭借发达的生态产业链、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处于产城融合的前沿,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运营机制方面,产程融合出现了政府开发、大型国有企业开发、公私合作伙伴关系三种模式;在空间布局方面,产程融合不仅需要处理好中心城区与产业新城的衔接,还需要统筹协调产业新城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在制度创新方面,园区管理体制、户籍管理制度、社区文化体系以及环境治理体系面临着挑战。
关键词:
产城融合 生态工业园区 服务业 空间布局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邓波 张林栗
通过回顾国内外产城融合的相关文献,运用耦合系统模型,对南昌经开区、南昌小蓝开发区和南昌高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的耦合关联度和耦合发展度进行测定,以南昌高新区2006-2012年主要经济指标为样本,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拟建的龚杏产业城经济规模进行预测。分析发现,高新技术型园区产城融合的关联度和发展度优于综合型园区。因此,拟建的龚杏产业城将以高新技术型园区为发展方向,在促进产业集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产城融合的新型园区。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子强 祁鹿年
城市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如何盘活存量用地资源,实现用地功能的有序更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探索弹性、灵活的编制方法,以主动的规划策略应对未来城市用地更新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规划思路转变、规划应用以及实践探索3个层面切入,探析弹性用地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用地功能的更迭,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化需求。
关键词:
弹性用地 用地更新 主动式更新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子强 祁鹿年
城市发展已进入了新常态,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已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如何盘活存量用地资源,实现用地功能的有序更新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探索弹性、灵活的编制方法,以主动的规划策略应对未来城市用地更新中遇到的不确定性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论文从规划思路转变、规划应用以及实践探索3个层面切入,探析弹性用地是如何用最低的成本,实现用地功能的更迭,以适应灵活多变的市场化需求。
关键词:
弹性用地 用地更新 主动式更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钟诚 尹金 毛小明
我国工业园区经过近40年发展,由最初满足单一生产需求的工业园区,发展到现在已初步具备生产、生活、生态等各方面复合功能的综合性工业园区,体现了产业与城镇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要求。工业园区大多经历了先产业化、后城镇化的发展轨迹。当前产城融合已经成为建立综合性工业园区的重要指标。促进产城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促使城镇化建设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而政府和企业因其自身的有限理性,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着动态的演化博弈过程。通过研究政府和企业的策略选择,找出ESS稳定策略的影响因素。为此,提出了规划产业新城和多规合一、政企协同共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拓展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进城镇化多维度协调发展、优化绿色生态环境的约束机制等促进产城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工业园区 产城融合 有限理性 演化博弈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林闽钢
本文聚焦苏州工业园区产业综合体从生产型网络向学习型网络的转型,分析了该产业综合体治理结构的形成,探讨了跨界高科技产业是如何嵌入在我国特定区域之中,并被社会建构的,其中特别分析了地方政府作为地方治理的主体之一,它的作用和角色已从"配合"开始演变成为"领航",地方政府通过对高科技园区的社会建构也从被动的角色向积极的角色转变,并由此形成了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全球本地化的发展模式,揭示了区域发展模式在每一个阶段都应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蒋勤峰 周峰 赵辉 冯朗仙 任盛叶
政府投资产业载体项目采取代建制进行建设是一种常见的模式,近年来被广泛应用。本文以苏州工业园区纳米城某项目为例,具体分析产业载体代建项目的特殊性,重点阐述建设单位在项目管理中的探索与实践,希望以此促进产业载体代建项目管理模式的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赵琪龙 郭旭 李广斌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将开发区主导下的苏南乡村空间演化划分为前开发区时代、开发区时代和后开发区时代三个阶段,并对各个阶段的乡村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进行解析。分析发现:(1)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工业园区乡村空间呈现出两种转型趋势,即乡村空间向城市空间转型、生产空间向消费空间转型;(2)前开发区时代,其空间重构由乡村自下而上驱动;开发区时代,由政府主导、市场辅助;后开发区时代,则是由市场主导,政府辅助,政府主导的乡村空间转型虽能快速实现城市化,但也有其缺陷;后开发区时代,空间作为稀缺资源应由市场来配置。
关键词:
乡村空间转型 开发区 苏州工业园区 苏南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顾伟国 杨海华
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使职业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携手共进,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要求。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特征及角色规范为中德校企"双元制"合作育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依据苏州工业园区德资企业用人情况调研结论及上述相关理论,从规范政府、企业和学校在校企合作育人中的角色定位,逐步建立发展中德"双元制"教学培训中心和建立健全运行资金保障机制,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作积极探索。
关键词:
德国 双元制 校企合作 合作育人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肖启义
工业园区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现代化、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达州市金融支持工业园区发展的实例,阐述了园区发展土地、资金、项目等要素是制约园区发展的重要瓶颈,分析了制约金融支持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金融支持 园区发展 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汪德根 宋玉芹 刘昌雪
商务旅游在世界范围内呈快速发展趋势,我国也将商务旅游列为专项旅游重点发展。商务旅游城市是推动商务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石,加快商务旅游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当前旅游研究热点。从商务旅游城市角度出发,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选取人口、经济、商务旅游、环境以及科技等影响商务旅游城市发展因子,构建商务旅游城市发展系统动力模型,并对苏州工业园区2006-2020年商务旅游城市动态发展趋势进行模拟评价。结果表明:商务旅游城市发展动力系统紧密联系,各子系统在仿真期间保持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不同子系统增长幅度有所差异;各子系统内部因子的发展趋势和增长幅度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商务旅游城市 系统动力学 苏州工业园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