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58)
- 2023(13033)
- 2022(10871)
- 2021(9967)
- 2020(7868)
- 2019(17987)
- 2018(17119)
- 2017(32509)
- 2016(17314)
- 2015(19223)
- 2014(19072)
- 2013(18702)
- 2012(17627)
- 2011(16094)
- 2010(16999)
- 2009(15813)
- 2008(15083)
- 2007(13781)
- 2006(12863)
- 2005(12014)
- 学科
- 济(73546)
- 经济(73474)
- 业(52819)
- 管理(49982)
- 企(42454)
- 企业(42454)
- 中国(31057)
- 融(27574)
- 金融(27574)
- 银(26120)
- 银行(26106)
- 行(25422)
- 地方(24346)
- 农(23893)
- 方法(21079)
- 财(20139)
- 业经(19512)
- 制(18479)
- 数学(17461)
- 数学方法(17184)
- 农业(16521)
- 贸(14477)
- 贸易(14459)
- 易(14034)
- 策(13936)
- 发(12831)
- 务(12144)
- 财务(12101)
- 财务管理(12077)
- 地方经济(12069)
- 机构
- 学院(243127)
- 大学(239021)
- 济(105131)
- 经济(102688)
- 管理(90428)
- 研究(89998)
- 中国(75492)
- 理学(75340)
- 理学院(74470)
- 管理学(73389)
- 管理学院(72895)
- 财(52554)
- 京(51895)
- 科学(50353)
- 所(45011)
- 中心(42540)
- 研究所(40032)
- 江(39929)
- 财经(39166)
- 农(38682)
- 经(35374)
- 北京(33985)
- 范(33766)
- 师范(33464)
- 院(32682)
- 州(32439)
- 经济学(31785)
- 业大(30977)
- 农业(29425)
- 财经大学(28763)
- 基金
- 项目(150691)
- 科学(119340)
- 研究(116646)
- 基金(106978)
- 家(92607)
- 国家(91361)
- 科学基金(78015)
- 社会(74310)
- 社会科(70627)
- 社会科学(70609)
- 省(59990)
- 基金项目(54667)
- 教育(52846)
- 划(49906)
- 编号(48099)
- 自然(46996)
- 自然科(45877)
- 自然科学(45867)
- 自然科学基金(45038)
- 资助(44076)
- 成果(41000)
- 发(38657)
- 课题(35275)
- 重点(34413)
- 部(32966)
- 发展(31872)
- 创(31809)
- 展(31314)
- 性(30471)
- 国家社会(30462)
- 期刊
- 济(129328)
- 经济(129328)
- 研究(83157)
- 中国(60104)
- 融(42879)
- 金融(42879)
- 财(39591)
- 农(38050)
- 管理(37478)
- 教育(32700)
- 科学(31800)
- 学报(31662)
- 大学(25254)
- 农业(25226)
- 学学(23491)
- 业经(21992)
- 技术(21768)
- 经济研究(20530)
- 财经(19503)
- 经(16814)
- 问题(16137)
- 贸(13767)
- 国际(13433)
- 业(13295)
- 世界(12629)
- 坛(12160)
- 论坛(12160)
- 现代(11871)
- 技术经济(11562)
- 理论(11418)
共检索到4077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烽
产城融合发展是国家级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大部分新区不同程度地存在投资乏力、发展动能不足、收支失衡、人口与产业聚集能力较弱、债务风险偏高等问题,其根本原因是新区产业发展与新区建设相分离,缺乏良好的产城融合。为实现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应加强新区间的协同合作,避免同质化竞争,寻求产业错位发展;加快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破解劳动力、土地等要素约束,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统筹推进传统基建和新基建,推动新区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新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补齐民生短板,统筹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强化新区城市品质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促进产城融合。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产城融合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郭晗 任保平
构建黄河流域的空间治理体系,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要求确立生态文明的治理理念和空间发展的治理目标,构建流域管理的治理机制和网络治理的治理模式。黄河流域的空间经济环境特征,集中体现为经济空间与生态资源的不平衡。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面临资源刚性约束、空间开发失调、基础设施与中心城市发展滞后、产业关联不足、治理效率低下等多重制约。针对这些制约因素,未来黄河流域应实施分类治理、系统治理和协同治理,并完善流域分工体系与政策体系,以高质量的空间治理体系来推进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师博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再生产各环节的转型升级。人工智能能够促进创新和技术外溢、培育高端生产要素、革新生产模式,在生产环节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借助影响分配结构、提升分配效率,在分配环节深化共享发展理念;以发展数字平台经济优化交换模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交换环节践行协调发展和开放发展理念;通过催生和加速绿色消费与智能消费、改进教育和医疗消费质量,在消费环节贯彻绿色发展和协调发展理念。人工智能与社会再生产相融合,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经济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理念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许爱萍
城市化、工业化发展伴生出大量产业新城是产城融合问题提出的起点,新城产城融合的动力来自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互动,并实现动力循环。新城产城融合大致可划分为产城绝对分离、产城相对分离、产城无序融合、产城有序融合4个阶段。新城产城融合的本质是城市发展向人本导向转变,向人自身要动力的价值取向变化;产城融合有利于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也有利于催生高效益经济动能,避免产生城市系统性风险。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突破产城融合的制度障碍;以产立城,夯实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底盘";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单位土地产出效率;补齐社会短板,提高新城承载力等路径,提高新城经济发展质量。
关键词:
产城融合 产业新城 集群 宜居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维伟 刘耀彬 陆海空
探讨国家级新区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采用广义合成控制法评估其政策效应大小,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对其作用机理展开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级新区总体显著地驱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设立于东部地区、正厅局级以及2013年以前的国家级新区政策效应更加明显。国家级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不存在时滞性,且通常拥有8年的政策时效性。中介效应分析进一步表明,相较于带动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国家级新区主要通过就业结构优化和生态环境改善驱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可见,在后续国家级新区批复设立和推进过程中,一方面,需要给予中西部地区更多的关注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注重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最终实现中国区域均衡协调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罗文
召开第五次国家级新区工作经验交流会暨新区工作推动会,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级新区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一年来新区建设情况,研究推动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思路与政策措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同志对国家级新区改革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多次作出指示批示,强调国家级新区要在稳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国家级新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周霞 王楠 毕添宇 陈震 季鹏
国家级新区是国家区域空间生产策略的体现,新时期高质量发展对其空间优化提出新要求。基于产城融合、区域协同与双效提升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体系,构建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效果—效率双评价四分图模型,比较分析浦东、滨海等6个国家级新区2011~2017年空间优化水平。研究发现:(1)6个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水平整体呈现马太效应,低效果—低效率的新区间差距呈扩大趋势。(2)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水平存在南高北低的区域差异,南部4个新区中,2010年前成立的新区空间优化水平更高。(3)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效果与效率总体均值呈现类雁形与"乀"形变化。从以动态评价赋能精准施策、以绿色创新推动产城融合、以开放协调带动新区合作、以双效提升引导差异化发展等方面提出国家级新区空间优化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昊 曹颖轶
选取2002—2021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DID模型评估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产城融合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国家级新区显著提升了所在地区的产城融合,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理区位、城市行政级别、新区布局以及规划面积等维度,国家级新区对产城融合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周边地区的产城融合存在虹吸效应。为此,建议合理布局国家级新区,加快探索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产城融合。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昊 曹颖轶
选取2002—2021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时点DID模型评估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产城融合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国家级新区显著提升了所在地区的产城融合,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在地理区位、城市行政级别、新区布局以及规划面积等维度,国家级新区对产城融合的促进作用存在显著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家级新区设立对周边地区的产城融合存在虹吸效应。为此,建议合理布局国家级新区,加快探索国家级新区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从而有效促进城市的产城融合。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师鹏
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和社会快速发展为高职院校的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对职业教育与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此情况之下,需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体系进行全面研究,对产教融合教学模式深入研究,对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创新改革,制定具有较高针对性和执行性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制度,为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教学的深入开展指明方向。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教育质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梦卿
<正>2022年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提出,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要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产教融合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在于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1917年黄炎培先生就提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丁锋
非效率投资影响企业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以2007—2021年上市企业的财务数据为样本,探索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如何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实证结果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能显著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展现出了良好的投资优化治理效果。异质性检验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能显著降低高科技企业、非国有企业的非效率投资水平,但对于非高科技企业而言则难以体现出显著效果,对国有企业也是如此。机制检验发现,这一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企业环境不确定性并提升内部控制水平,有助于企业非效率投资水平的降低。文章为理解政府在改善数字基础设施的努力及其成效提供了经验证据的支持,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优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宋琪 刘佳琪
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助力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经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六个维度建立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PSM-DID模型评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存在直接正向影响,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间接影响,且对不同区域与行政等级城市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以上结论为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推动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和城市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于小强 邓聪慧 刘文蕙
从科层制理论与渠道权力理论视角,提出"政治权力结构-权力运行规则"的融合性分析框架,对湘江新区与属地行政区的融合发展机理开展定性分析。研究发现,湘江新区与行政区之间的融合发展得益于两区"合二为一"的领导权力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平衡两者在功能、发展目标、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方面的差异,借助高层级的行政关系使两者开展合作,进而促使"两区"之间形成高级的协调机制,而国家和省政府对湘江新区高级别的赋权支持和政策扶持形成的经济激励机制,在微观上促成"两区"融合发展。研究对融合发展的现实启示在于,一是要从顶层设计层面理顺权力主体的体制机制关系,让"两区"融合发展的经济目标从根本上趋于一致,配套相应的行政绩效考核体系和政策激励;二是用"单头多线领导"取代"双线并行"的领导方式,高层级行政机构要为"两区"协调发展提供政治保障;三是善用经济政策,通过财政扶持、人才引进、教育医疗资源倾斜等配套措施联动,实现区域融合共赢。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苏锦旗 唐诗瑶 张营营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0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多期DID模型,探讨了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能够显著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经过多项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作用机制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可以通过提升市场交易效率和城市生产效率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异质性分析表明,大数据试验区设立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效果会因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初始产业结构以及科教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营商环境和环境规制对大数据试验区设立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