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32)
- 2023(12140)
- 2022(10071)
- 2021(9223)
- 2020(7522)
- 2019(16594)
- 2018(15969)
- 2017(29637)
- 2016(15527)
- 2015(17289)
- 2014(16468)
- 2013(16228)
- 2012(14903)
- 2011(13351)
- 2010(13404)
- 2009(12684)
- 2008(11313)
- 2007(10022)
- 2006(8986)
- 2005(8014)
- 学科
- 济(59773)
- 经济(59712)
- 业(48634)
- 管理(48023)
- 企(40995)
- 企业(40995)
- 中国(27184)
- 融(25509)
- 金融(25507)
- 银(23373)
- 银行(23336)
- 行(22676)
- 技术(20677)
- 方法(20559)
- 地方(19303)
- 数学(17685)
- 数学方法(17422)
- 农(16785)
- 业经(15600)
- 财(15277)
- 制(14118)
- 技术管理(13359)
- 农业(12347)
- 学(11453)
- 理论(11310)
- 中国金融(11081)
- 环境(10792)
- 务(9886)
- 财务(9858)
- 财务管理(9842)
- 机构
- 学院(208777)
- 大学(206041)
- 济(83696)
- 经济(81597)
- 管理(78837)
- 研究(72327)
- 理学(67201)
- 理学院(66385)
- 管理学(65242)
- 管理学院(64818)
- 中国(60236)
- 科学(44619)
- 京(44231)
- 财(38348)
- 中心(35459)
- 所(35186)
- 农(33939)
- 江(33268)
- 研究所(31966)
- 业大(30705)
- 财经(29854)
- 范(27737)
- 北京(27606)
- 师范(27413)
- 院(27281)
- 州(27241)
- 经(27055)
- 农业(26446)
- 经济学(25886)
- 技术(24091)
- 基金
- 项目(144970)
- 科学(114679)
- 研究(106597)
- 基金(103389)
- 家(90682)
- 国家(89900)
- 科学基金(77970)
- 社会(68340)
- 社会科(64927)
- 社会科学(64909)
- 省(59893)
- 基金项目(55542)
- 自然(49773)
- 划(49395)
- 自然科(48677)
- 自然科学(48669)
- 自然科学基金(47759)
- 教育(47715)
- 编号(41503)
- 资助(39863)
- 创(36769)
- 创新(33503)
- 发(33338)
- 重点(33086)
- 成果(32651)
- 课题(30316)
- 部(30003)
- 国家社会(28597)
- 制(26927)
- 科研(26907)
共检索到326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邓郴宜 万勇 汪子枭
产城人融合、绿色技术创新是新时代城市建设的两个重要着力点。文章选取2003—2020年长三角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及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从“量”“质”两个维度探究产城人融合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长三角产城人融合度逐年上升,空间上表现为东高西低,并能通过提高科技支出强度、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及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助推绿色技术创新“量质齐升”;产城人融合虽能提升不同类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质量,但仅在大城市表现出“增量”效果;以城促产的产城人融合路径能更好地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未来,需继续坚持以产城人融合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郑兰祥 郭娟 郑飞鸿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作为绿色财政领域的一项重大实践,可以通过财政手段加快推动淘汰落后产能,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成为驱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引擎。基于中国2003—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将“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视为准自然实验,通过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考察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显著提升了示范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质量与数量,在经过堆叠双重差分、两阶段双重差分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通过财政支持的科技资源配置效应和人才集聚效应以及环境规制的创新补偿效应提升示范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质量和数量;异质性分析发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在不同地理位置、资源禀赋、金融科技水平的城市间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还发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相邻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陆菊春 肖晓寒 卞文婕
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杜宾模型以及门槛模型,分析2010—2021年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驱动效应。研究发现:第一,知识产权保护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是持续变化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赋能效应转变为挤出效应且负向阻碍作用呈现出由弱到强的变化趋势,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内知识产权保护与绿色创新呈现出更为复杂的倒“U”型关系,长三角内未出现明显的非线性演化。第二,知识产权保护的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空间异质性,其中,珠三角城市群内本地知识产权保护对毗邻城市绿色创新发挥赋能效应,而长三角城市群内则呈现为挤出效应。第三,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城市绿色创新质量提升,即在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城市更倾向于进行实质性创新而非策略性创新。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高能促进研发人员及研发资金投入,在既有创新活动基础上提升城市绿色创新能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黄晶 徐志超
本文以2003~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为样本构建绿色发展综合评价指标,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探究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结果显示:(1)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2)技术创新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非都市圈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显著,但都市圈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有所减弱且溢出效应不显著;非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显著为正,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均不显著;(3)技术创新通过节能减排效应和产业升级效应对城市绿色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宜在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地区协作机制、发挥都市圈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的创新辐射带动作用方面重点发力,以促进全区域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叶耀明 王胜
以证券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体系和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中介体系都通过提供资金支持、信息与风险管理、完善公司治理等各种渠道促进了技术创新。既有研究主要强调前者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然而,金融中介在某些方面更具优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长三角地区数据样本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证明了金融中介对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型发明的推动作用。实证结果还表明金融业的改革创新对其他行业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关键词:
金融中介 技术创新 面板数据 实证分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杏村 杨阳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3)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其中,核心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扩容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方杏村 杨阳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CRITIC-熵权法测算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研究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影响。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性;(2)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产生显著的正效应;(3)环境保护税对长三角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正向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和异质性的特征。其中,核心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但间接效应并不显著;扩容区环境保护税的直接效应不显著,但间接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崔茂森 刘荣庆
数字经济和绿色创新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以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时空统计方法分析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的分布动态演进特征、区域差异以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与绿色创新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的分布格局;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度相对稳定,空间背景对耦合协调度具有较大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总体差异呈现下降趋势,差异的主要来源为区域间差异;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最后,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制定差异化的发展路径等方面提出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高丽娜 李湘君
城市层级体系是技术等级系统的空间映射,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新核心发挥辐射作用、构建城际创新空间关联的相互作用过程,显著影响城市群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选取长三角城市群2005—2016年面板数据,从空间、技术、经济3个维度,探寻邻近性作用于城市群创新系统的路径,及不同等级创新核心作用的异质性。结果显示:邻近性对城市群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影响,空间邻近、技术邻近、经济邻近发挥不同作用,形成对创新溢出效应强度与方向的差异化影响。因此,应从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城市群创新政策协调性等方面拓展邻近效应作用空间,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
关键词:
多维邻近性 创新产出 长三角城市群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永飞 王振宇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成为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提出构建融通创新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以上背景,从“融合”“畅通”两个视角剖析融通创新概念与内涵,运用fsQCA方法分析数字经济渗透效应、映射效应、规模效应影响城市融通创新水平的条件组态及实现路径。结果发现:高融通创新水平形成具有6条驱动路径,可划分为3种效应模式,其中,映射效应对6条驱动路径起重要辅助作用;提升城市融通创新水平是一个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不同因素组合通过殊途同归方式促进城市融通创新水平提升;相较于“涓滴型”城市,“策源型”城市在提高融通创新水平中其资源要素来源更加多样化,要素关联程度更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胡森林 鲍涵 郝均 曾刚
环境规制与绿色发展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是复杂且有争议的议题。基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8年的面板数据,首先科学构建绿色发展水平测度的指标体系,计算各城市的绿色发展水平及空间动态演变;其次,借鉴可拓展随机性的环境影响评估模型(STIRPAT),构建面板计量模型,深入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三角地区环境规制和绿色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绿色发展水平从东南向西北,呈现圈层式递减态势,而环境规制强度重心经历了由东南向西北转移的演变。(2)总体上,环境规制显著影响城市绿色发展,两者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过强的环境规制会抑制城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提升。(3)环境规制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紧密的联动关系,即环境规制主要通过技术创新这一中介路径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约为50.1%。因此,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来制定本地的环境规制,并重视提升本地的技术创新水平,进而实现城市绿色发展转型的目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刘欢
以长三角城市群4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单元,研究了绿色发展视角下的城市创新网络问题。通过引力模型得出各城市创新联系强度,进而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绿色发展视角下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密度较低,阻碍了创新要素的传递,网络中心势不高,集中程度低,网络凝聚力不强;根据网络节点中心度数发现,以发达城市为核心的半轮轴型集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中结构洞数目不断增加,网络结构不断优化;网络核心-边缘结构呈现,核心区域空间集聚效应明显;由块模型得出8大子群,子群特征呈现多样化。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孙明松 许培源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拓展的三地区局部溢出(LS)模型,对城市群创新中心的形成机制、结构特征和空间演化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对最具“创新城市群”特征的长三角城市群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1)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在于知识资本积累,随着知识资本集聚,城市知识生产(创新)成本逐渐降低,进而促使知识资本更为内生地集聚,如此循环反复,最终促进了城市群创新中心形成;(2)知识资本空间溢出是创新中心形成的主导因素,城市群不同地区知识资本本地溢出和跨地溢出存在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群“创新中心—边缘城市”结构;(3)城市群创新互动在于创新中心知识溢出巩固了“群”结构,边缘城市的承接作用使得“中心”更具竞争力,进而提升了城市群整体福利水平;(4)在长三角城市群,本地市场效应和知识资本溢出效应促进了创新中心的形成,市场拥挤效应则起到了抑制作用。打造城市群创新中心是推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城市群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石,文章为解决中心城市虹吸、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建设城市群创新体系、培育城市群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葛世帅 曾刚 杨阳 苏灿 陈鹏鑫
应用DEA-Malmquist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2~2018年的绿色创新绩效进行了测度,并运用Tobit回归分析法对影响研究区绿色创新绩效的因素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绿色创新绩效参差不齐,差距明显;绿色创新绩效整体有所提升,即新的知识技术等促进了绿色经济发展,但效果并不明显;对全要素增长率的贡献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水平的提高,说明技术进步仍然是区域绿色创新绩效提升的主要手段,从2012~2018年绿色创新绩效动态发展来看,更印证了提升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追求技术进步和在现有资源禀赋下对技术的利用情况的协调欠佳。(2)城市群城市间绿色创新绩效空间分异特征明显,整体上“东高西低”。绩效水平较高的城市在空间上形成一定的集聚,呈“Z”字型的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绿色创新绩效水平整体表现较为突出,安徽省多数城市绩效较差。(3)产业结构对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较显著,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区域提升绿色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增强区域间信息的通达性能够带来创新绩效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
绿色创新 生态文明 长三角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研究目标:测算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25个城市2000~2010年的环境经济绩效。研究方法:采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法。研究发现:纯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两个指标对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均非常显著,规模效率变化的贡献较小,而纯效率变化的贡献很小甚至为负值。长三角城市群相比珠三角城市群更倾向于"高投资率"模式,考虑环境因素后,珠三角城市群内部的环境技术效率水平更趋于分化,非平衡性加深。长三角城市群的整体水平略高于珠三角城市群,表明其他因素的贡献抵消了长三角城市群技术效率水平落后的负效应。研究创新:同时运用基于松弛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度和分析长三角及珠三角城市群环境经济绩效的区域差异。研究价值:传统经济绩效评价方式忽略了资源、环境作为经济发展内生变量的刚性约束和时代对绿色生产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因而存在一定偏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中三角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绿色效率的动态评估与比较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演化特征及其门槛效应研究
环境技术效率、绿色生产率与可持续发展: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协同发展的量化测评与障碍诊断
长三角城市群工业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群扩容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扩容为例
中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差异比较
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实证分析
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化测量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6城市面板数据熵值—Tobit模型实证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