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167)
- 2023(20202)
- 2022(17158)
- 2021(15763)
- 2020(13195)
- 2019(30286)
- 2018(29705)
- 2017(57628)
- 2016(31085)
- 2015(34570)
- 2014(34312)
- 2013(33787)
- 2012(30725)
- 2011(27411)
- 2010(27375)
- 2009(25374)
- 2008(25243)
- 2007(22536)
- 2006(19665)
- 2005(17666)
- 学科
- 济(128086)
- 经济(127911)
- 业(109706)
- 管理(104531)
- 企(95697)
- 企业(95697)
- 方法(59148)
- 数学(48945)
- 数学方法(48345)
- 财(40343)
- 农(40285)
- 业经(35841)
- 中国(32038)
- 制(28968)
- 务(27651)
- 财务(27570)
- 财务管理(27523)
- 农业(26497)
- 企业财务(26165)
- 贸(23464)
- 贸易(23445)
- 学(23083)
- 地方(22917)
- 易(22797)
- 理论(22745)
- 技术(22592)
- 和(21356)
- 体(20825)
- 划(20320)
- 银(20224)
- 机构
- 学院(444703)
- 大学(442708)
- 济(183391)
- 管理(180458)
- 经济(179665)
- 理学(155871)
- 理学院(154293)
- 管理学(151776)
- 管理学院(150957)
- 研究(142315)
- 中国(110289)
- 京(93076)
- 财(88333)
- 科学(84839)
- 农(72394)
- 财经(70369)
- 所(69777)
- 江(65761)
- 中心(65721)
- 业大(64946)
- 经(64023)
- 研究所(62837)
- 北京(58200)
- 农业(56649)
- 经济学(55705)
- 范(54611)
- 师范(54078)
- 财经大学(52388)
- 州(52347)
- 院(51999)
- 基金
- 项目(299487)
- 科学(237434)
- 研究(220497)
- 基金(219542)
- 家(190011)
- 国家(188415)
- 科学基金(164070)
- 社会(141010)
- 社会科(133802)
- 社会科学(133767)
- 省(116423)
- 基金项目(115883)
- 自然(106324)
- 自然科(103918)
- 自然科学(103896)
- 自然科学基金(102054)
- 教育(101159)
- 划(96864)
- 资助(90624)
- 编号(88962)
- 成果(71379)
- 部(66857)
- 重点(66529)
- 创(63627)
- 发(63306)
- 课题(60578)
- 创新(58992)
- 国家社会(58338)
- 教育部(57930)
- 制(57687)
- 期刊
- 济(202667)
- 经济(202667)
- 研究(131411)
- 中国(82121)
- 财(70971)
- 管理(70365)
- 农(67051)
- 学报(65632)
- 科学(61863)
- 大学(51417)
- 学学(48708)
- 农业(46245)
- 教育(44296)
- 融(41180)
- 金融(41180)
- 技术(39939)
- 财经(35412)
- 业经(35221)
- 经济研究(31687)
- 经(30391)
- 问题(26569)
- 业(25870)
- 技术经济(22977)
- 理论(21101)
- 现代(20909)
- 商业(20727)
- 版(20327)
- 科技(20141)
- 财会(19843)
- 贸(19646)
共检索到652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亚斌 黎谧 冯迪
基于非位似偏好的贸易理论研究表明,收入分布将会通过需求结构影响一国的进出口商品质量结构。本文首先对我国每一细分出口产品的质量类型进行识别,进一步基于通过包含了需求结构因素的重力方程对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国在质量竞争型产品双边贸易中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不同质量类型产品的本地市场效应存在差异;同时,需求结构随需求规模在不同区间呈现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差异化影响。因此我国应配合当前的需求结构,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挖掘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内生动力。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剑培 顾乃华 潘捷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发挥内需市场的作用"这一问题,文章构建了制造业省际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理论模型,实证探究了需求规模、需求结构和要素禀赋对制造业省际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中国制造业省际贸易中,存在需求规模作用下的正向本地市场效应和需求结构作用下的反向本地市场效应;传统的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在制造业省际贸易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机制分析表明,随着本省市场需求规模的扩大,厂商和要素不断向本省集聚,进而产生集聚效应和规模经济,促进了本省制造业产品销往其他省份相对贸易量的提升。(3)本地市场效应在不同要素密集度行业、不同区位省份和15类制造业细分行业省际贸易中的作用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 省际贸易 本地市场效应 内需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丹 吴桐 汪海峰
本文以国内增加值出口为视角,利用我国与55个贸易伙伴国17个制造业行业2002—2018年的相关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深入探讨数字技术投入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技术投入水平提升显著促进了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内生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技术对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会因数字技术来源差异、产品特征差异、制造业要素密集度差异以及国家收入水平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机制检验显示:数字技术投入水平提升通过降低贸易成本、提高研发投入强度与创新成果转化能力以及推进制造业服务化促使我国制造业形成国内增加值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佟家栋 刘竹青
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东亚地区主要经济体间的双边贸易数据,研究并检验了该地区制造业部门双边贸易的本地市场效应。结果发现: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的双边贸易整体上并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只有个别行业表现出了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而由相对要素禀赋条件和人均GDP所决定的传统比较优势因素对该地区制造业贸易模式的决定和影响仍是非常重要;此外,我们还发现劳动密集型产品是东亚地区制造业部门双边贸易的主要产品,必需品又是其中的主导消费部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陈雯 李佳璐
本文运用引力模型对1995~2007年我国与25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面板数据,考察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26个分行业出口是否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整体以及26个分行业中的24个行业存在本地市场效应;资本劳动比的提高对于装备制造业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高于其对于轻工业的促进作用。对此,我国应扩大内需,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 本地市场效应 引力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勇 张杨
"新经济地理理论"强调规模经济是地区贸易和国际贸易的驱动力,这种力量被克鲁格曼称为"本地市场效应"(Home Market Effects)。本地市场效应理论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借助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笔者重点实证检验了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相关制造业的本地市场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多数制造业部门在中国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中,本地需求规模起到了主要作用,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固定成本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向心力和离心力作用。因此,在追求未来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培育相关产业的本地市场效应十分重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钱学锋 黄云湖
本文通过拓展的多国HME模型框架和经验估计方法,利用1977~2007年中国和14个主要贸易伙伴ISIC两位数制造业的贸易和产出数据,在控制市场准入效应后,对多国框架下的中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进行了估计。结果发现:中国制造业总体上存在显著的本地市场效应。加工贸易等行业异质性并不能实质上改变本地市场效应的存在性,但不同行业对外部市场准入性的依赖确实存在差异。在控制本地偏向需求后,中国制造业本地市场效应仍然稳健的存在。这表明,在劳动力比较优势日益削弱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制造业出口仍然存在强劲的内生动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奕芳
在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持续升级的背景下,通过本地市场效应保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是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新思路,而贸易过程中互联网优势的提升及产品质量的改善可成为影响本地市场效应形成与扩大的重要因素。本文将互联网、产品质量及本地市场效应三个变量同时置于一个贸易分析框架,并从数理模型的角度进一步解释了互联网和产品质量对本地市场效应的影响机制。基于中国与30个样本国(地区) 2006—2015年的相关数据,实证发现中国互联网优势的提升和产品质量的改善有利于本地市场效应的形成与扩大,且互联网在贸易中的运用能够显著强化产品质量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促进作用。互联网和产品质量对本地市场效应的作用效果会随产品种类和进口国(地区)信息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加强互联网贸易建设,努力改善出口产品质量是中国本地市场效应形成与扩大的关键,而本地市场效应则是中国对外贸易平稳发展的有效保障。
关键词:
互联网贸易 产品质量 本地市场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幸炜
虽然异质性企业出口选择理论认为,产品价格与贸易门槛正相关,即贸易门槛越高产品价格也越高,但是,我们基于中国制造业进口数据的分析发现事实与上述理论预测有很大不同。首先构建了一个Probit模型,对中国制造业产品进口门槛进行了估计,并且分析了进口价格与门槛之间的关系。分析发现,进口价格与进口门槛呈正负相关的产品几乎各占一半。其次,结合质量调整价格(quality-adjusted price)模型,考虑质量与企业能力因素,分析发现进口价格与门槛的正负关系主要取决于来源国的产品质量与企业能力。最后,我们研究了中国进口门槛的影响因素,并对进口门槛进行了排序。另外,研究还发现,中国进口产品价格与产品来源...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秀梅 孙海波
通过引入外生模仿率,将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产品质量升级联系起来,从理论层面证明二者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并结合我国制造业经济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检验了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整体估计结果显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进一步,按制造业技术升级路径将样本进行分组估计发现,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知识产权保护强度与出口产品质量之间倒U型关系仍然存在,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则表现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晴 于津平
本文综合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中国海关数据库,研究制造业数字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数字化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产品质量,通过生产效率提高和创新能力提升两个渠道产生影响。数字化的出口产品质量效应存在异质性特征,表现为数字化对低加工贸易占比、低开放程度区域与异质行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强。调节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人力资本技能水平与信贷资源的获取进一步强化了数字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效应。本文实证结论为有效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挖掘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新动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数字化 出口产品质量 制造业企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荣军 邱斌
文章运用2001~2011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Heck-man两阶段回归模型考察了不同资源禀赋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对中国企业出口二元边际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有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集约边际与扩展边际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一步,从标准化系数来看,资本丰裕型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对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然而,在劳动型地区本土市场规模对企业出口集约边际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企业出口扩展边际的影响。由于我国存在大量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对企业出口决策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生产率水平对企业出口数量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韩峰 毛欣 史桐奇 左嘉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表明中国的企业应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中探寻高质量开放之路。利用改进的城市层面市场潜力指标反映国内市场优势,基于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海关进出口贸易数据和城市面板数据的匹配数据,探讨了国内大市场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国内市场扩张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际市场则对中国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产生了抑制作用。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分析发现,国内大市场能够通过降低企业平均成本、增加企业可获得的中间品种类和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提高企业出口产品质量;考虑国内与国际市场的交互效应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能够协同推动企业出口质量升级。研究结论对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国内大市场优势、提升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耿晔强 常德鸿
将企业创新与出口产品质量纳入统一分析框架,从理论上阐释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随后利用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贸易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整体上看,企业创新显著地促进了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在进行异质性分析之后,结果表明,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对加工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也会增强创新因素对产品质量的促进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创新对出口产品质量的作用影响更多地是通过集约效应的传导。研究为中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调整外贸结构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祝树金 汤超
本文首次考察了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从管理质量、生产技术复杂性和中间投入品质量三个方面分析了企业上市影响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理论机制。在此基础上,使用2000—2013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数据库的匹配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企业上市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从长期效果看,这种促进作用存在一年的滞后期,之后显著存在并呈现出持续性。在改变回归估计方法、改变关键变量的衡量指标以及控制潜在遗漏变量后,结果仍然稳健。进一步地,使用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检验作用机制发现,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复杂性提高是企业上市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渠道,但中间投入品质量提高这一渠道并未通过检验。研究结论表明,企业进行股权融资有利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长期机构投资者高比例持股带来的管理质量提升、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改进以及多样化中间投入品的使用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这对于当前中国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出口企业培育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内外资技术差距与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研究——基于中国7个制造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
贸易自由化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微观制造业企业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研究——兼论需求导向的农业供给侧改革
中国制造业产品出口的“母市场效应”——基于ISIC面板数据的研究
扩大内需与中国制造业出口结构优化:基于“母市场效应”理论的研究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检验
出口产品质量分化与工资不平等——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对区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
服务业“营改增”对制造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德国提升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