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07)
2023(11617)
2022(9783)
2021(9246)
2020(7883)
2019(18090)
2018(17631)
2017(34941)
2016(18118)
2015(20398)
2014(20049)
2013(19319)
2012(17056)
2011(15229)
2010(14880)
2009(13261)
2008(12540)
2007(10541)
2006(8747)
2005(7328)
作者
(47223)
(39492)
(39255)
(37477)
(24732)
(18739)
(17946)
(15508)
(14896)
(13664)
(13317)
(13182)
(12261)
(12197)
(11968)
(11823)
(11760)
(11625)
(11257)
(11241)
(9589)
(9420)
(9330)
(9066)
(8856)
(8836)
(8422)
(8298)
(7806)
(7701)
学科
(76858)
经济(76758)
管理(52817)
(51661)
(42332)
企业(42332)
方法(38160)
数学(34215)
数学方法(33594)
(22973)
业经(17612)
中国(17271)
(17158)
(14985)
贸易(14979)
地方(14905)
(14581)
(13709)
农业(13352)
技术(12711)
产业(12298)
(11946)
理论(11898)
(10774)
财务(10717)
财务管理(10692)
(10542)
环境(10435)
企业财务(10097)
(9913)
机构
学院(248407)
大学(245053)
(105247)
管理(103924)
经济(103335)
理学(91778)
理学院(90880)
管理学(89157)
管理学院(88694)
研究(73062)
中国(54498)
(49063)
(45446)
科学(43114)
财经(37461)
中心(35853)
业大(35221)
(34298)
(34209)
(34124)
(33037)
经济学(32817)
(30853)
师范(30564)
研究所(30188)
经济学院(29808)
北京(29686)
经济管理(28187)
财经大学(28095)
(27523)
基金
项目(178909)
科学(144343)
基金(132997)
研究(131877)
(114482)
国家(113622)
科学基金(100773)
社会(86514)
社会科(82370)
社会科学(82355)
基金项目(71026)
(70058)
自然(65178)
自然科(63762)
自然科学(63751)
自然科学基金(62599)
教育(60951)
(58275)
资助(53525)
编号(53025)
成果(40019)
(39859)
重点(39778)
(38656)
(38624)
国家社会(36365)
创新(36052)
课题(35234)
教育部(35098)
人文(34947)
期刊
(106311)
经济(106311)
研究(65304)
中国(40483)
管理(37769)
(34522)
科学(32347)
学报(31116)
(30763)
大学(25615)
学学(24404)
技术(24216)
教育(22046)
农业(21603)
业经(20379)
财经(17974)
经济研究(17780)
(17686)
金融(17686)
(15508)
问题(14573)
统计(13402)
(12749)
技术经济(12724)
商业(12635)
(11756)
科技(11423)
决策(11149)
现代(11129)
理论(10809)
共检索到335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海燕  刘林青  
本文以产品空间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国家层面产品密度、模仿同构与产业升级的理论模型。基于115个国家(地区)跨度54年的商品贸易数据,运用OLS和系统GMM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产品密度与产业升级正向线性相关,具体形态上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倒U型关系,说明一般情况下,遵循比较优势是产业升级的最佳选择,但是当产品密度持续提升到高水平,遵循比较优势程度与产业升级负相关;对先进经济体的模仿同构在产品密度与产业升级关系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第一梯度先进国家的模仿效果优于第二梯度先进国家,这意味着盯准最富强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设计是应对产业升级不确定性的改善机制,从而回答了产业升级过程中"向谁模仿"的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海燕  于孟雨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产品复杂度、产品密度及其二者交互的结构特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利用1962—2015年148个国家794种产品的全球商品贸易四位码面板数据,分别运用OLS与Probit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1)产品复杂度越高,产业升级的难度系数递增,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越低;但是,产品复杂度的增加,抑制优势产业失势的能力提高,对产业失势具有显著阻止作用。(2)产品密度越高,产业跳跃幅度越小,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实现;同时,产品转换的风险越低,越能够加速落后产业失势,退出市场。(3)产品复杂度与产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蒙大斌  徐勤凤  刘小军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利用2002~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94种产品的数据,通过设置SLX和SEM空间计量模型,从不同的区块、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空间邻近关系检验我国省际产品密度和区域产业升级的关系。结果发现:第一,当前我国省际产品密度对区域产业升级的作用既表现在区域内同时也表现在区域外,存在明显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二,从不同区块来看,当前东部地区产品密度对于产业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非常明显,且地理邻近和经济邻近都非常显著,而中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更多体现为地理邻近,经济邻近的空间效应不显著;第三,从时间维度来看,产品密度对于产业升级的本地效应相对减弱,地理邻近的空间效应有先增强后减弱的态势,而经济邻近的空间效应逐步增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立敏  刘静雅  张世蕾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高速增长并位列全球三甲,但面临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化经验不足、国际化绩效较差等诸多问题。在国际化能提高绩效时,企业进行国际扩张是合理的选择,为什么还有许多企业在国际化绩效并不好的情况下也选择国际化?制度理论认为,企业开展的很多经营活动不是为了更高效而是为了更相似,当组织场域内的成功企业或相似企业采用国际化战略时,现有企业为了获得制度正当性,也将通过国际化经营进行模仿同构。本文基于制度理论正当性视角和组织场域的模仿同构行为,采用2009—2014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1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后发企业,中国企业绩效随国际化程度的变动关系呈现低国际...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林春艳  孔凡超  
本文结合我国1997—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静、动态空间Durbin模型研究技术创新、模仿创新以及技术引进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空间传导机制。研究表明,相比静态模型,动态空间Durbin模型中长期效应(绝对值)明显要大,且短期直接效应要显著小于长期直接效应。总体来说,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有利于本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且存在长期空间溢出效应。与之相反,模仿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且长期正向溢出效应明显。此外,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的影响作用不仅取决于本身,还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程度相关。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宇婷  王增涛  
以制度理论为基础,以2007-2013年间运营在中国的外资银行为样本,探讨了制度距离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分析了子公司对东道国企业的模仿同构在制度距离与外来者劣势关系间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制度距离(包括管制距离、文化距离以及经济距离)与外来者劣势显著正相关;模仿同构负向调节着管制距离、文化距离与外来者劣势间的正向关系,但对经济距离与外来者劣势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亭  刘林青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选取1962-2013年中美出口贸易数据,从微观产品特征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品特征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机制,即产业升级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现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还受到产品本身技术复杂性的影响。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主要依赖产品密度(DEN),即依赖于既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实现渐进式发展,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产品密度(DEN)与产品技术复杂性(PCI)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双重作用并促进新竞争优势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密度(DEN)和产品复杂度指数(PCI)在不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发现,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积累以及产品技术复杂性提高,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增强,抑制作用减弱,但是引领作用不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邕健  刘同德  
由于资源开发潜力与其密度分布的一致性,可从空间密度和人均密度两个方面构建西藏农产品密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基于西藏73个地理单元的14个农产品密度指标,对西藏农产品密度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羊类畜产品人均密度、羊类畜产品空间密度、牛类畜产品密度、油菜籽产品密度和副食品空间密度是影响西藏农产品密度的5个主因子;根据不同地理单元的因子组合特征将西藏全区划分为3种农产品开发潜力区域,高开发潜力区域集中分布在西藏中部少量地区,中开发潜力区域广泛分布在藏北高原,低开发潜力区域大量分布在西藏东部和中部地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瑞丽  孙楚仁  尹翔硕  
本文使用2000-2006年BACI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各城市每种HS6位数产品与该城市比较优势产品的关联密度。结合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所计算的产业集聚指标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内集聚角度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不同关联密度产品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当地生产结构关联密度较高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当地下一期的比较优势产品;产业内集聚会加速高关联密度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产品成为下一期城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瑞丽  孙楚仁  尹翔硕  
本文使用2000-2006年BACI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库,计算了中国各城市每种HS6位数产品与该城市比较优势产品的关联密度。结合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统计数据库所计算的产业集聚指标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从产业内集聚角度考察了产业集聚对城市不同关联密度产品比较优势演化路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与当地生产结构关联密度较高的产品有更高的概率成为当地下一期的比较优势产品;产业内集聚会加速高关联密度产品的比较优势转换,然而其本身并不必然决定该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包群  郝腾  
整合中国海关数据库、CEPII-BACI贸易数据库与工业企业数据库,测算中国出口企业所在区域的产品密度,并考察以产品密度衡量的本地生产优势对企业出口动态的实际影响。研究发现:产品密度对企业出口动态参与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提高了企业出口参与的存活时间与规模,且这种效应对位于产品生命周期上游的新产品更明显;产品密度提高了企业出口额或数量的恢复程度,缩短了出口恢复所需要的时间;产品密度对企业出口动态参与的作用还受到融资约束、市场竞争程度、城市异质性等因素的影响。在考虑产品密度的不同衡量方法以及采用工具变量方法重新估计以后,以上结论依然可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曹平  肖生鹏  林常青  
本文基于2000~2013年中国海关数据库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考察了产品关联密度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内产品关联密度与省内产品关联密度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城市内产品关联密度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作用更大;相比中西部地区企业,东部地区企业的城市内产品关联密度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促进效应更大;城市内产品关联密度主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溢出与中间品质量提升来推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出口产品质量升级。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官振中  刘广宁  王桦  
对于制造商来说,模仿产品的存在给制造商带来了竞争压力,并且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策略性也带来了利润损失。故对制造商来说,选择恰当的定价决策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构建模型比较了存在模仿产品时制造商的动态定价和价格承诺策略,并给出了动态定价策略优于(或劣于)价格承诺的条件。在动态定价下,制造商须在各个时期开始时公布零售价,而在价格承诺下,制造商在销售期开始时就公布两阶段定价。研究发现:制造商在第二阶段是否仍有需求,会对最优定价策略的选择产生调节作用,即当制造商在第二阶段仍保有需求时,价格承诺策略更优;当制造商需求仅出现在第一阶段时,动态定价策略更优。此外,研究发现制造商和模仿者在定价策略选择上存在利益的一致性。另外,对不同定价策略下利润之间是否有显著差异这一问题,耐心程度和模仿度显示出共同的调节作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黄溶冰  张竞雪  
基于组织社会学研究中的制度理论,以2016—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TF-IDF方法计算文本相似性指标,考察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同构效应及其对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存在模仿同构效应,模仿导致的样板化披露会释放更多行业层面信息,减少公司特质信息进入股价,提升了个股的股价同步性。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关键审计事项披露同构效应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机制源于行业信息“过载”而非信息“降噪”,这种机制是通过影响分析师和机构投资者判断而发挥作用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郭新燕  原毅军  
借鉴Jean-Marc Callois(2007)的微观经济模型研究了产业集群的密度、均衡规模和最优规模。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在存在交易成本的情况下,集群的均衡规模总是小于最优规模,而消费者和工人与企业对集群密度的期望是矛盾的。因此,要使集群规模最优,必须依靠政府政策的力量,政策的制定必须衡量经济体内各参与者利益。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