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081)
- 2023(20229)
- 2022(17490)
- 2021(16070)
- 2020(13748)
- 2019(31386)
- 2018(30805)
- 2017(59630)
- 2016(32743)
- 2015(36501)
- 2014(36404)
- 2013(36014)
- 2012(33152)
- 2011(30015)
- 2010(29775)
- 2009(27498)
- 2008(27331)
- 2007(24281)
- 2006(20707)
- 2005(18123)
- 学科
- 济(131479)
- 经济(131328)
- 管理(92484)
- 业(89769)
- 企(74085)
- 企业(74085)
- 方法(63688)
- 数学(55209)
- 数学方法(54506)
- 农(36423)
- 财(34160)
- 中国(31908)
- 学(31512)
- 业经(29262)
- 贸(25769)
- 贸易(25762)
- 地方(25747)
- 易(24999)
- 农业(23553)
- 制(23006)
- 务(22298)
- 财务(22217)
- 财务管理(22172)
- 理论(22141)
- 企业财务(21047)
- 技术(20572)
- 和(20200)
- 环境(19704)
- 银(19263)
- 银行(19174)
- 机构
- 大学(474280)
- 学院(472572)
- 济(185691)
- 管理(182244)
- 经济(181751)
- 理学(159279)
- 研究(158568)
- 理学院(157431)
- 管理学(154358)
- 管理学院(153529)
- 中国(114531)
- 科学(103559)
- 京(100106)
- 农(88300)
- 财(83644)
- 所(81754)
- 业大(78263)
- 研究所(75303)
- 中心(72171)
- 农业(70394)
- 财经(68467)
- 江(67946)
- 经(62282)
- 北京(62251)
- 范(61143)
- 师范(60347)
- 院(57323)
- 经济学(56708)
- 州(54963)
- 经济学院(51515)
- 基金
- 项目(330051)
- 科学(257184)
- 基金(239036)
- 研究(230268)
- 家(212613)
- 国家(210924)
- 科学基金(179128)
- 社会(144173)
- 社会科(136726)
- 社会科学(136688)
- 省(129879)
- 基金项目(126829)
- 自然(120684)
- 自然科(117911)
- 自然科学(117873)
- 自然科学基金(115761)
- 划(110157)
- 教育(105943)
- 资助(99466)
- 编号(91742)
- 重点(74682)
- 成果(73180)
- 部(71735)
- 发(69957)
- 创(68128)
- 科研(64411)
- 创新(63713)
- 课题(63707)
- 计划(63216)
- 大学(60459)
- 期刊
- 济(193018)
- 经济(193018)
- 研究(128811)
- 学报(86540)
- 中国(81048)
- 农(79003)
- 科学(74865)
- 财(63878)
- 大学(63577)
- 管理(63185)
- 学学(60534)
- 农业(54234)
- 教育(45955)
- 技术(38982)
- 融(35921)
- 金融(35921)
- 财经(33049)
- 业经(32679)
- 经济研究(31553)
- 业(28464)
- 经(28375)
- 问题(25879)
- 版(24563)
- 科技(23463)
- 业大(22617)
- 统计(22500)
- 技术经济(22409)
- 图书(21729)
- 商业(21397)
- 理论(21072)
共检索到6630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亭 刘林青
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三期叠加"的挑战,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来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今天,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实现"供给侧改革"也引起了格外的关注。本文从产品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全球产品贸易数据库中的1962—2013年期间的数据为依据,实证对比分析了产品复杂性水平对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优势产业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但是,在产品空间连接紧密的核心区域的优势产业数量有限,产品复杂性指数(PCI)与日本相差较远,产业的竞争力有限;(2)中国全产业的产品复杂度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产业的升级发展,同时也抑制了相关产业产品失势和市场退出,而日本全产业的产品复杂度则推动了日本产业进一步升级发展,并且有利于相关产业产品失势与市场退出;(3)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发展过程中,既存在着产品复杂度水平低,与日本差距较大带来的挑战,同时,本文又看到,制造业的产品复杂度对制造业升级发展影响相比于全产业抑制作用的弱化,以及对制造业相关产品失势与市场退出的推动作用带来的发展机遇。
关键词:
产品复杂度指数 产业升级 产品空间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亭 刘林青
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三期叠加"的挑战,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来刺激经济进一步发展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国成为"制造大国"的今天,如何消化过剩产能,实现"供给侧改革"也引起了格外的关注。本文从产品空间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全球产品贸易数据库中的1962—2013年期间的数据为依据,实证对比分析了产品复杂性水平对中国和日本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产业结构中的优势产业数量增长十分迅速,但是,在产品空间连接紧密的核心区域的优势产业数量有限,产品复杂性
关键词:
产品复杂度指数 产业升级 产品空间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董一一 宋宇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分析了基于能力积累的与更复杂产品有关的生产能力提升过程,以及随之而来的生产结构复杂性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运用中国各地区企业出口产品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基于现有能力积累,更复杂的产品生产能力提升过程总体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更复杂的产品生产过程主要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影响专业化分工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向着高复杂度产品跃进能力的有限性是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马海燕 于孟雨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研究产品复杂度、产品密度及其二者交互的结构特征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利用1962—2015年148个国家794种产品的全球商品贸易四位码面板数据,分别运用OLS与Probit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表明:(1)产品复杂度越高,产业升级的难度系数递增,实现产业升级的可能性越低;但是,产品复杂度的增加,抑制优势产业失势的能力提高,对产业失势具有显著阻止作用。(2)产品密度越高,产业跳跃幅度越小,有利于产业升级的实现;同时,产品转换的风险越低,越能够加速落后产业失势,退出市场。(3)产品复杂度与产
关键词:
产品复杂度 产品密度 产业升级 产品空间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梁会君 朱延福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日本对华直接投资(FDI)的结构发生了新变化。本文采用1989-2010年的数据,分析日本FDI和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关系,结果表明,日本FDI与中日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呈负相关;日本FDI转向以市场为导向,并没有改变中日以垂直产业内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中国的实际贸易竞争力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唐晓华 张丹宁
从复杂性和系统论的角度对产业网络进行研究已经成为产业经济学领域的一个新视角和新热点。从本质上看,"产业网络"即是产业组织的网络化发展模式,同时又是一个具备复杂性的网络系统,基于这种"双重性",本文在传统产业组织SCP范式的基础上,结合网络三要素理论,构建了产业网络"AARS"分析框架,并从"节点复杂性"、"结构复杂性"和"进化复杂性"三个层面对沈阳汽车产业进行了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来解释国家内部地区比较优势对于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机制。以中国为案例,刻画地级地区产业升级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比较优势对于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升级受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影响,沿着与现有生产结构相近的道路发展,体现出路径依赖的过程。不过,可达性高的地区产业升级对于本地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依赖要弱于可达性低的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一体化程度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具有更多"机会"和"潜力"与外界交流能够缓解自身比较优势约束,实现更大程度的升级。同时,这也作为一个经验证据说明解读经济问题时把握空间尺度的重要性。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毛琦梁 王菲
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理论来解释国家内部地区比较优势对于产业升级路径的影响机制。以中国为案例,刻画地级地区产业升级的动态演进路径,实证分析比较优势对于地区产业升级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区产业升级受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影响,沿着与现有生产结构相近的道路发展,体现出路径依赖的过程。不过,可达性高的地区产业升级对于本地累积生产能力禀赋的依赖要弱于可达性低的地区,一定程度上说明区域一体化程度是影响产业升级的重要方面。具有更多"机会"和"潜力"与外界交流能够缓解自身比较优势约束,实现更大程度的升级。同时,这也作为一个经验证据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蒋国洲 孙鹏 李海露
在国际贸易中,中越两国都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优化产业结构。采用2010—2019年联合国贸易商品统计网站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数据,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对中越产品特征差异和产业演化路径内在动力差异进行研究表明:中国显性比较优势产品数量众多,产品空间分布相对密集,网络空间大,积累的要素禀赋势能较大,显性比较优势产品在大部分产品复杂度区间数量多;相对而言,越南的显性比较优势产品数量少,产品空间由于品类发展不齐全,网络空间小,积累的要素禀赋势能较小,显性比较优势产品在各个产品复杂度区间数量少。此外,实证分析得出中国积累的生产能力要素禀赋对阻止产业失势和促进产业升级有显著作用,越南积累的生产能力要素禀赋对阻止产业失势有显著作用,而对产业升级作用不显著,此结论与中越产品特征差异相吻合。因此,在RCEP正式实施的背景下,中国和越南可通过双方生产能力要素禀赋等比较优势,拓展两国产业发展空间,实现两国产业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亭 刘林青
在当今全球经济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国家应该如何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消化过剩产能,刺激经济新的增长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特别是在美国"制造业回归"的浪潮声中,中国作为"制造大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制造业作为产业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受到了格外的关注。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从产品空间理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中美产业政策的路径选择。据此,本文以全球产品贸易数据库数据为基础,借助产品空间理论指标实证分析中美两国产业政策,是遵循比较优势还是偏离比较优势的路径,并在构建两国产品空间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比分析两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大小。最后,为我国产业升级发展路径的选择提供相对应的建议,并为我国实现从...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亭 刘林青
基于产品空间理论视角,选取1962-2013年中美出口贸易数据,从微观产品特征视角对比分析了中美两国产品特征对产业升级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产品特征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发挥双重作用机制,即产业升级与发展不仅取决于现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还受到产品本身技术复杂性的影响。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中国主要依赖产品密度(DEN),即依赖于既有产品积累的要素禀赋实现渐进式发展,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而美国在产业升级与发展过程中,产品密度(DEN)与产品技术复杂性(PCI)同时发挥了积极的双重作用并促进新竞争优势形成。进一步研究表明,密度(DEN)和产品复杂度指数(PCI)在不同产业升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阶段发现,随着生产要素禀赋积累以及产品技术复杂性提高,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增强,抑制作用减弱,但是引领作用不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董一一 宋宇
文章基于产品空间理论,在中国视域下以经济复杂度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动态影响及作用机制为抓手,阐释了经济复杂度对“双循环”的内在影响机制并进行相关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而言,经济复杂度与收入分配差距之间呈“倒U”型关系,当前阶段中国多数省份位于拐点左侧,东部地区经济复杂度对收入分配差距产生了负向影响,中西部地区影响为正,表明当前生产结构复杂程度还不足以驱动“双循环”发展。机制分析发现,经济复杂度能够通过促进中产阶层的崛起达到缩小收入差距的效果,从而利于“双循环”良性运转;人力资本结构的优化并未带来收入分配差距的缩小,使得生产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形成对“双循环”发展的阻滞;政府对地区产业的政策支持和治理能力的提升则有助于“双循环”畅通运行。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邓向荣 曹红
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增长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但在产业升级路径选择上却始终存在着遵循还是偏离比较优势的激烈争议,给产业政策合意性带来极大困惑。本文基于产品空间结构视角,利用Feenstra全球商品贸易数据及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在构建全球产品空间布局图的基础上,可视化中国1962—2014年产业升级路径,并实证检验中国与世界各国产业升级与比较优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全球产业升级偏离比较优势程度与经济增幅正相关,生产能力累积引发产业持续创新是跨越式增长的重要原因;中国50余年的产业升级具有适度偏离比较优势特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退出障碍会降低资源配置效率,抑制技术密集...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汉君
本文通过对1992年至2004年中日产业内贸易指数及其变动情况的计算和分析,得出中日产业内贸易综合指数稳定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机械、电子类商品的产业内贸易规模大、程度深。分析了中日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特点,进而提出了中日产业内贸易总体规模扩大、机电产业为重点的发展趋势。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健美
目前,中日贸易以工业制成品贸易为主,中国对日本出口的工业制成品中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不断提高。本文通过对1999-2005年中日工业制成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实证分析,得出中日产业内贸易发展迅速。同时,本文也根据中国对日本贸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