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46)
- 2023(8488)
- 2022(7274)
- 2021(6991)
- 2020(5861)
- 2019(13783)
- 2018(13369)
- 2017(25445)
- 2016(13542)
- 2015(15925)
- 2014(15686)
- 2013(15794)
- 2012(15094)
- 2011(14163)
- 2010(14322)
- 2009(13563)
- 2008(13679)
- 2007(11987)
- 2006(11072)
- 2005(10609)
- 学科
- 济(60683)
- 经济(60602)
- 管理(35373)
- 业(33918)
- 企(25793)
- 企业(25793)
- 方法(25771)
- 贸(25275)
- 贸易(25263)
- 易(24635)
- 数学(21721)
- 数学方法(21465)
- 中国(19694)
- 农(18418)
- 财(13838)
- 制(13535)
- 学(13510)
- 业经(12494)
- 银(11586)
- 银行(11562)
- 融(11492)
- 金融(11491)
- 行(11207)
- 出(10834)
- 关系(10350)
- 农业(10083)
- 理论(9742)
- 和(9379)
- 地方(9050)
- 体(9035)
- 机构
- 大学(209860)
- 学院(206559)
- 济(97642)
- 经济(95990)
- 研究(82185)
- 管理(72028)
- 中国(65157)
- 理学(60474)
- 理学院(59747)
- 管理学(58812)
- 管理学院(58451)
- 科学(47067)
- 京(46774)
- 财(43655)
- 所(43632)
- 研究所(39396)
- 农(36833)
- 中心(35241)
- 财经(34169)
- 经济学(32082)
- 经(31159)
- 北京(31089)
- 江(30258)
- 院(29272)
- 农业(29235)
- 经济学院(28759)
- 业大(28368)
- 范(26710)
- 师范(26402)
- 财经大学(25332)
- 基金
- 项目(127371)
- 科学(99139)
- 基金(93858)
- 研究(92509)
- 家(83739)
- 国家(83110)
- 科学基金(68376)
- 社会(59509)
- 社会科(56442)
- 社会科学(56428)
- 基金项目(47084)
- 省(45281)
- 自然(42988)
- 教育(42071)
- 自然科(42007)
- 自然科学(41990)
- 自然科学基金(41309)
- 资助(41249)
- 划(40310)
- 编号(35350)
- 成果(30776)
- 部(30349)
- 重点(29693)
- 发(28393)
- 中国(27632)
- 课题(26007)
- 创(25811)
- 教育部(25803)
- 国家社会(25799)
- 科研(24634)
共检索到334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蒲华林 张捷
中国零部件贸易的快速增长是产品内国际分工和全球生产网络扩展的必然结果。统计数据分析显示,不同的贸易区域、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的零部件贸易具有不同的特点。零部件贸易失衡和较低的零部件进出口单位价值比表明中国还处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低端和全球生产网络的外围。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必须从零部件开始。
关键词:
产品内国际分工 零部件贸易 全球生产网络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蒲华林
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研究已渐成气候,其决定因素的理论概括和实证分析却颇为匮乏。本文从物理、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概括了九个基本决定因素,并利用中国的零部件进出口数据作为对产品内贸易的近似度量对这些基本决定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扩展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大部分因素对不同分类的产品具有相似的效应,某些因素对进口和出口的效应差异明显。综合而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的潜力巨大。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蒲华林 张捷
中国巨大的贸易顺差引致贸易伙伴的诘难,国内外学者的实证分析却表明中国从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国内价值增值非常有限。产品内国际分工与贸易主要表现为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的进出口,这一特征在机械运输设备和自动数据处理产业表现得尤其明显。通过计算1994—2007年零部件进出口的单位价值比率,发现中国出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远远低于相同编码进口零部件的单位价值。这意味着中国在进口大量高价值零部件从事终端产品低附加值出口加工的同时,也在制造并大量出口低价值零部件。中国激增的贸易顺差是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副产品,掩盖了产品价值真实的国际分配。中国要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并获得更大的国际分工利益,必须从提高国产零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傅钧文
大多数国家的经验表明,一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会改变该国的国际分工模式,具体表现为产业内贸易水平的上升。本文具体研究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得出结论:中日汽车及其零部件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在这一时期不仅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了大幅度的下降。作者对此原因作了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
加入WTO 中日 国际分工 产业内贸易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佟家栋 白雪飞
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在日韩市场上零部件生产和组装的比较优势的分布、结构和变迁情况进行了细致梳理。通过分析扩展的RCA指标,得出结论,针对日韩两国市场而言,中国在零部件生产上的比较优势总体上呈增强趋势;在组装业务上,中等技术零部件逐渐呈现萎缩态势,而高技术零部件组装的比较优势正在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同日韩两国之间的生产共享加强,而生产和组装结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升级态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郑昭阳 周昕
本文从零部件贸易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在东亚贸易结构中的地位。文中计算了中国和其他东亚经济体1992~2005年的零部件贸易额,在大量事实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中国在东亚地区以零部件进口为主,而与区域外市场之间以最终产品出口为主。同时,随着中国经济逐渐融入到东亚地区的生产网络中,东亚地区的"三角贸易"模式发生了转变:中国成为东亚地区的出口平台,进口来自于区域内较发达经济体的中间产品零部件,进行装配加工后将最终产品销往区域外市场。
关键词:
中国 东亚 零部件贸易 三角贸易模式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喻春娇 徐玲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赵青松 李彦锋
中国是全球汽车产量最大的国家,RCEP的生效实施将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的产出和贸易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中国与RCEP各成员国汽车及零部件的贸易现状及竞争与互补关系,运用动态递归GTAP模型模拟分析了RCEP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产出和贸易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呈逐年上升态势,中国在部分汽车零部件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且与RCEP成员国的贸易互补性较强。RCEP的关税减免将使中国汽车的产出与进出口额显著增加,但减少技术性贸易壁垒和提升互联互通、投资和劳动力等因素对中国汽车及零部件贸易的影响更为显著。中国企业要充分利用RCEP的降税安排,提升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扩大汽车零部件产品及电动车的出口,并做好应对贸易摩擦的准备。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谢建国 李梦月
基于中国5位数分类349种零部件产品的比较优势与技术含量指数,考量中国零部件产品出口与技术结构的演化特征,结果显示:中国零部件产品的比较优势与出口技术含量均有所提高,其中,高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尤为显著。结论表明,中国零部件贸易正在经历从低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出口到高技术含量零部件产品出口的出口转化阶段。中国零部件的出口结构仍然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
零部件贸易 比较优势 技术含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重力 陈静 Somnath Sen 白雪飞
东亚因其迅速发展的国际生产网络而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瞩目。本文在整理相关理论和实证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人均收入水平的分析提出了东亚区域内广泛存在技术梯度差异的现实。作者根据Jones等人提出的国际垂直分割理论,建立增广引力模型,在区分零部件贸易和传统贸易的情况下,利用联合国贸易统计面板数据,对东亚垂直分工网络的技术结构进行了细致梳理。结果显示,近年来日本在核心部件上的作用有所下降,而四小龙实现了技术升级,作用得到较大的提升。作为东亚生产共享网络中的重要一极,中国同四小虎之间呈现出较强的互补性而非替代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勤 黄光锋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关键词:
产品内分工 零部件 价值链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苑涛 吕越
2008年7月18日,世界贸易组织(WTO)争端解决机构专家组公布了中国影响汽车零部件进口措施案的裁决报告,我国在此次争端中败诉。我们认为,不应以贸易争端胜诉或败诉作为判断中国应对WTO是否成功的关键,从贸易争端中获得经济利益是最重要的,我国应该继续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为我国汽车整车产业和零部件产业提供支持。同时我们也应注意采取更有策略性的贸易措施来保护国内产业。
关键词:
WTO 汽车零部件 贸易争端 经济利益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黄光锋
2012年,中国对美国贸易顺差为2189.2亿美元,双方的贸易摩擦从传统的服装皮革、轮胎和机械设备升级到太阳能光伏产品等新科技领域,美国不断对中国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337条款"调查。同年,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达400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双方的贸易逆差也在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试图从产品内分工视角,对中国、美国与东盟三者之间贸易失衡的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一、中国、东盟和美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随着技术进步和贸易自由化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易雪玲 邓志高
利用G-L指数、B指数、GHM法对我国1997~2006年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整体水平和内部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发现10年来该产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平均为0.44,贸易增长方式已逐渐变为产业内贸易,但却以负垂直型产业内贸易为主。说明我国车辆及零部件制造业仍然是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的,以低质产品去交换高档产品,且多样化程度低。因此,要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