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42)
2023(12639)
2022(10379)
2021(9543)
2020(8115)
2019(18063)
2018(17777)
2017(34074)
2016(18015)
2015(20419)
2014(20204)
2013(20283)
2012(18623)
2011(16762)
2010(16987)
2009(16372)
2008(16423)
2007(14777)
2006(13192)
2005(12583)
作者
(50723)
(42439)
(42426)
(40164)
(27180)
(20033)
(19298)
(16361)
(16063)
(15161)
(14660)
(14157)
(13965)
(13631)
(13464)
(12797)
(12793)
(12333)
(12211)
(12061)
(10779)
(10340)
(10192)
(9715)
(9577)
(9555)
(9447)
(9348)
(8409)
(8382)
学科
(85587)
(83903)
经济(83768)
(76921)
企业(76921)
管理(73409)
方法(35460)
(29739)
(29336)
业经(28514)
数学(26835)
数学方法(26698)
中国(22994)
(21707)
技术(20838)
(20670)
财务(20646)
财务管理(20623)
(19929)
贸易(19919)
(19556)
企业财务(19522)
农业(19132)
(16150)
(15660)
(15434)
(15043)
(14270)
银行(14257)
(14074)
机构
学院(271168)
大学(267380)
(128600)
经济(126611)
管理(109312)
理学(93149)
理学院(92314)
管理学(91466)
研究(90957)
管理学院(90933)
中国(75331)
(60875)
(56329)
科学(48049)
财经(47572)
(44828)
(43336)
(41977)
中心(40680)
(40597)
经济学(40116)
研究所(39779)
经济学院(36143)
北京(36135)
财经大学(35143)
业大(34592)
农业(32748)
(32303)
商学(32000)
商学院(31717)
基金
项目(169240)
科学(136575)
研究(128880)
基金(127043)
(108512)
国家(107593)
科学基金(94347)
社会(86743)
社会科(82554)
社会科学(82536)
基金项目(66036)
(63346)
自然(57555)
教育(57315)
自然科(56279)
自然科学(56266)
自然科学基金(55386)
(52363)
资助(51739)
编号(49856)
成果(40143)
(39840)
(38944)
(38389)
(37914)
重点(37648)
国家社会(37399)
(36696)
创新(35655)
教育部(35033)
期刊
(148028)
经济(148028)
研究(86813)
中国(55160)
(50625)
管理(47092)
(40767)
科学(35491)
学报(32849)
(28854)
金融(28854)
农业(28434)
大学(27075)
技术(26347)
学学(25745)
财经(24971)
业经(24623)
经济研究(24424)
教育(21936)
(21657)
问题(19406)
(19313)
国际(18453)
(17833)
世界(17535)
技术经济(17164)
现代(13730)
财会(13132)
商业(12890)
会计(12435)
共检索到4236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会清  唐海燕  
本文以中国的制造业部门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995~2008年间的面板数据集,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以检验这种新型国际分工模式是否产生了技术升级效应。研究发现,产品内国际分工从进口和出口两方面共同促进了生产率增长,但出口的贡献更大。分工的技术升级效应在近几年才开始显现且主要来源于零部件贸易。中间品出口通过熟练劳动力偏向的劳动要素配置效应以及其他途径间接推动技术进步,而中间品进口对技术升级的作用则更多地依赖投入引导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昭玲  赵媛  
产品内国际分工可以引发国际间的技术转移和技术外溢,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加入产品内国际分工体系已经成为推动其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机制,并通过经验事实与计量分析验证了产品内国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的积极作用。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胡昭玲  张蕊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达国家将制造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产品内国际分工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证分析表明,低成本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我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基础,而劳动力的素质与效率、制造业发展水平、国内经济状况与对外开放程度等宏观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对吸引和承接发达国家的跨国外包均有重要影响。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敏  
产品内分工拓宽了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分工参与度,为产业升级、产业增长提供了新的路径。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进行实证分析,挖掘该产业的国际分工特征,系统构建了基于政府、跨国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与产业之间互动模型的产业升级路径,提出了我国通信制造业跟随型升级战略与跳跃型升级战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蒋含明  
现实世界中,广泛存在着的契约不完全对产品内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引发的贸易利得分配模式,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积极而深远。在Ant ras和Chor(2013)的基础上,立足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供应商视角,提出了如何实现贸易利得在价值链上分配最大化的理论假说,接着运用跨国面板数据对相应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显示:(1)对于替代型价值链生产网络,中国制造业嵌入全球价值链更加上游的位置有助于提升贸易利得;(2)不同区域的契约执行效率以及不同行业的契约密集度对我国制造业贸易利益分配格局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3)相较互补型而言,在替代型价值链生产网络中,行业全球价值链所处位置对隐含在最终品中的真实贸易利得具备更加显著的正向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本文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借鉴并拓展Los et aL(2015)和timmer et aL(2014)的方法,测度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和要素收入份额,并构建一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指数。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发展趋势,得到结论:整体来看,中国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不断加深,要素结构在不断优化,中国在分工中的相对地位基本保持不变;分行业来看,中国大部分行业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在增加,其中分工程度最深的是电子制造业且中国在电子制造业产品内国际分工中的相对地位呈现上升趋势。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文芳  方齐云  
从国际产业转移承接国角度,借鉴Falk等提出的标准劳动需求方程模型,基于中国2002—2007年25个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劳动需求的总量效应和结构效应。研究结论显示,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促进了劳动需求总量的增长,但其对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技术行业和出口导向型行业的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中国劳动需求的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资本密集型行业和进口替代型行业的产品内国际生产分工对劳动需求的增长存在负面效应。因此,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消除行业就业壁垒和促进人力资本升级是中国深化国际分工的关键所在。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燕梅  简泽  
本文提出了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两种模式:被动吸纳型和主动参与型。两种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参与国际分工的主导权是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还是本土企业手中,反映在代表性行业层面,就是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些特征变量表现出显著的行业差异。分工模式影响到技术进步效应,对4个行业进行的微观层面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进口还是"干中学"对企业技术进步的贡献力度,主动参与型模式都优于被动吸纳型模式;在被动吸纳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小于"干中学"效应;而在主动参与型模式下,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是"干中学"效应的2倍以上。这意味着,为促进主动参与型模式下外源技术进步的内部化,企业要高度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史本叶  李泽润  
在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作为新型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垂直专业化指数进行了测算,并运用1992-2008年中国制造业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实证研究了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可以有效地促进制造业的产业升级,而且这种升级效应在初期效果显著;尽管这种效果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但升级效应的积极作用依然存在。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有为  张向阳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美、日、欧等国的计算机、电子、汽车以及通讯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先后出现了“价值链模块化”的趋势,这不仅加速了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调整,还有力地带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应该抓住世界制造业价值链模块化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制造业高端价值环节的分工中来,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唐铁球  
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国际技术溢出、产业内资源再配置四个方面,深入分析了产品内分工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并就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发现产品内分工对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产生了积极影响,并且对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娟  张鹏  
利用2002—2016年我国27个工业产业的面板数据,探究全球生产网络下服务内容嵌入方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在我国制造业服务转型过程中,不同类型行业中服务内容嵌入结果不同,明确服务要素嵌入重点、形成新动能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步骤。研究结果表明:整体产业利用生产性服务仍然更偏向以产品为中心而不是以客户为中心;当前"服务化陷阱"依然存在,相对于高端技术产业,中低端制造产业问题更为严重;生产性服务业技术水平无法满足当前高端制造业发展,服务素质偏低降低了制造业经济增长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晓磊  陆甦颖  
利用1992-2007年间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相关数据,先后测算了制造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程度和劳动力相对工资差距,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证模型分析了国际产品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是造成制造业行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主要原因,技术进步程度强化了技术、资本密集型行业中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削弱了劳动密集型行业内产品内分工对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彬  桑百川  
入世之后,中国面临的市场规模、市场准入、经贸规则等发生新变化,作为中国外贸主力的制造业,参与国际生产分工的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影响其升级进程。本文对2002、2005、2007和2010年中国制造业出口垂直专业化1水平的测算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整体上参与国际分工程度提高,但趋势在弱化,资本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更高。随后结合相关指标和对制造业的细分,分析入世后中国制造业的产业间和产业内升级状况,结果显示产业间升级有所改善,而产业内升级经历了进展、逆转和再进展的波折变化,这有别于以往的研究。通过计量模型实证验证国际分工对制造业两种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了产业间升...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胡静锋  周江  王波  
基于产业升级是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过程的认识,本文引入表征消费升级的非位似偏好与收入不平等,构建模型分析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面因素对产业升级的内生决定机理。研究表明资本生产弹性对劳动生产弹性的比值与产业升级正相关,其余劳动生产率、人均资本、相对工资率等因素发生综合影响;收入不平等程度和最低资产禀赋与产业升级正相关。基于理论分析结论,本文提出了量化产业升级进程和增长质量的指数公式,针对中国制造业样本展开实证检验与区域比较分析。实证分析表明,从2005年到2020年中国18类制造业均实现了一定程度的产业升级。绝大多数轻工业实现了资本密集型增长,多数重化工业和高技术产业趋近资本密集型增长。在区域比较方面,东部沿海省份增长质量明显强于中西部省份。一些省份的优势产业保持良好增长质量。西部省份的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迅猛,然而受产业升级滞后的影响,表现为显著的粗放型增长态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