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755)
- 2023(4126)
- 2022(3440)
- 2021(3245)
- 2020(2594)
- 2019(5948)
- 2018(5965)
- 2017(11323)
- 2016(6368)
- 2015(7178)
- 2014(7259)
- 2013(7021)
- 2012(6824)
- 2011(6374)
- 2010(6579)
- 2009(6128)
- 2008(6637)
- 2007(5820)
- 2006(5348)
- 2005(4906)
- 学科
- 济(25877)
- 经济(25830)
- 业(16759)
- 管理(16509)
- 企(13128)
- 企业(13128)
- 方法(11753)
- 农(10600)
- 学(9795)
- 数学(8926)
- 数学方法(8756)
- 贸(7847)
- 贸易(7847)
- 易(7649)
- 理论(6939)
- 业经(5947)
- 财(5741)
- 中国(5719)
- 产品(5185)
- 市场(5029)
- 教育(5021)
- 农业(4830)
- 和(4733)
- 制(4559)
- 融(4489)
- 金融(4485)
- 银(4242)
- 银行(4220)
- 出(4079)
- 行(4074)
- 机构
- 大学(105154)
- 学院(102209)
- 济(40421)
- 经济(39616)
- 研究(36915)
- 管理(35469)
- 理学(30960)
- 理学院(30521)
- 管理学(29870)
- 管理学院(29692)
- 中国(26188)
- 科学(24105)
- 京(22579)
- 农(20368)
- 所(19912)
- 财(18671)
- 研究所(18427)
- 农业(16547)
- 业大(16334)
- 范(15663)
- 中心(15515)
- 师范(15467)
- 江(15356)
- 财经(15232)
- 北京(14072)
- 经(13792)
- 经济学(13251)
- 师范大学(12754)
- 院(12747)
- 州(12153)
- 基金
- 项目(66410)
- 科学(51981)
- 基金(48691)
- 研究(47050)
- 家(43618)
- 国家(43282)
- 科学基金(35695)
- 社会(29359)
- 社会科(27619)
- 社会科学(27611)
- 基金项目(24998)
- 省(24962)
- 自然(23560)
- 自然科(23034)
- 自然科学(23025)
- 自然科学基金(22634)
- 教育(22348)
- 划(21994)
- 资助(20240)
- 编号(18550)
- 成果(16559)
- 重点(15548)
- 部(15253)
- 发(14037)
- 创(13538)
- 课题(13337)
- 科研(12934)
- 教育部(12847)
- 创新(12682)
- 计划(12389)
共检索到1484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钱书法 周绍东
产品内分工是企业网络分工的主要形式,它通过产品建构关系将不同企业联系在一起。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为本土企业切入国际产业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但也使本土企业面临着两种产品内分工陷阱。本文以马克思的劳动分工理论为分析工具,结合产品建构理论,探析本土企业陷入产品内分工陷阱的原因,并对两种理论的解释力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本土企业避免落入产品内分工陷阱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周勤 周绍东
本文在产品建构理论(Product Architecture Theory)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土企业陷入产品内分工陷阱的根本原因。通过建立包含产品内部界面约束度和产品价值网络紧密度的产品建构函数,提出本土企业在产品内分工体系内部谋求结构升级过程中将面临两类产品建构陷阱,第一类将导致本土企业的产品价值链低端锁定,第二类是引发本土企业系统创新瓶颈的重要诱因。本土企业要避免陷入产品建构陷阱,关键在于技术和组织双重层面的自主创新。在此基础上,给出本土企业摆脱产品建构陷阱和产品价值链低端锁定、提高系统创新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乔翔
马克思和杨小凯都系统考察了分工在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机制。相比之下,杨小凯的分工概念更具微观拓展性质,或许因此其模型体系与马克思相比也呈现出高度分散、自由交易及极度扁平的特征。杨小凯主要从一般表象角度分析了自由对称的理性行为;马克思则对这种一般表象内在的临界条件展开质疑,继而考察了非自由非对称的理性行为。整合双方的分工理论对于更全面揭示社会经济结构均衡的形成机制颇有裨益。
关键词:
分工理论 马克思 杨小凯 比较与启示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庄尚文 韩耀
马克思分工理论认为社会分工和企业内分工协同演进,社会化大生产产生了分工协调问题,而流通具有协调社会分工的重要功能。因此,流通效率的提高可以形成一个发达的现代流通体系,成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和财富增长有机统一的载体。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以流通效率的提高为核心,寻求构筑现代流通体系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法律基础和道德基础,联系生产组织和消费行为的结构性变化分析流通组织的演变机理,探索社会分工协调的自循环实现机制。并且,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应结合中国转型和开放的双重背景,借鉴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进展,探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理论观点、分析结论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分工 流通 转型 开放 贸易理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乔虎
作为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与个人劳动能力局限性之间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造就了人的"类的全面性",又导致了"个人的片面性"。从分工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分工的"自然—自发—自觉"的不同历史阶段凸显了人的发展的不同形态。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高度上对分工进行历史、辩证地考察,在人类社会历史结构的嬗变中探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当代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反过来否定和革新旧的分工形态,分工自我扬弃的过程勘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解放之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杨慧玲 张伟
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从分工经济提炼出"协作"范畴,把分工之效率源泉归结为协作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进而把人类生产当作协作网络自我演进的动态社会系统;二是将分工作为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这既是对斯密传统的继承,更是发展:马克思历史地、具体地研究了分工,最终以协作-生产效率的互动机制为基础,建立了分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体系,将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乃至于上层建筑融为一体。
关键词:
分工 协作 社会生产力 全球化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马德隆 许正中
分工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产业融合的新趋势是数字时代的鲜明特征。通过分工理论解读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进而分析对数字融合的适用性,对于丰富和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寻求数字经济政策的理论支点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通过对马克思分工理论框架的解读,从分工的理论到实践、工场手工业的混成到有机、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演进、大机器应用的影响等方面,再认识马克思的产业融合思想。其次,分析工业时代不同阶段的产业融合,提出数字时代产业融合新特征。再次,应用马克思分工融合思想,对数字融合发展的本质、界限、前提、劳动力结构的分化“、消灭分工”的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
马克思 分工 产业融合 数字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江爱平 李湘黔
产品内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发展的一种新的概念、方式和机制,是当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发展中一个新现象、新问题。研究和探讨产品内分工的演进、特点和规律,对于解读当代国际分工的深化和贸易的扩张,解读当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和经济成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
国际分工 产品内分工 产品内贸易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曹亮 席艳乐 王贺光
产品内分工理论是近期国际贸易分工理论中的研究前沿,它脱胎于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是面对新的贸易现实而产生的新型理论体系。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有关产品内分工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一个全面详细的述评。主要包括:产品内分工背景下跨国企业组织形式的选择,产品内分工对经济发展和国民福利的影响以及产品内分工与区域贸易自由化等几方面。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美云 宋宇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与西方经济学存在差异。梳理两大理论体系,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科学成分,有利于深刻理解并完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并对中国主动构建国家价值链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美云 宋宇
马克思经济学的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在理论基础、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与西方经济学存在差异。梳理两大理论体系,合理借鉴西方经济学科学成分,有利于深刻理解并完善发展马克思经济学产品内国际分工和贸易理论,并对中国主动构建国家价值链以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极具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乔榛
本文认为,应以马克思的分工理论为分析范式来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包括分工不同形式、分工形成与发展以及不同分工形式间关系等内容的一个完整体系。在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中包含了社会经济制度的演进逻辑,以及不同经济体制建立的根据,同时通过分工的发展和分工间的相互关系,还可以解析马克思的企业理论。
关键词:
分工理论 马克思主义 经济学范式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聪 何爱平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传统人口红利消退、环境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丰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思想与熊彼特系统的创新理论,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二者在经济史观、发展动因、内生增长核心、信用与资本对创新作用等有共同认识,但在方法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创新主体内涵与创新机制、创新内生增长的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比较二者的思想,将有助于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核与实现路径的把握与理解。
关键词:
创新驱动发展 内生增长 创造性破坏 异化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段文斌
对剥削的一种经济学解释──马克思与罗宾逊理论的比较南开大学经济学系段文斌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几乎是不承认剥削的。萨伊的生产费用价值理论以及“三位一体”公式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社会财富(价值)的创造是劳动、资本和土地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因而工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张平
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特征被归纳为:一是国家干预战略在中等收入阶段转型不成功;二是技术进步的干中学效应消失,自主创新没有成功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三是分配差距过大,易引起社会动荡;四是政府应对金融冲击不利,出现货币、银行、债务等危机,引起经济巨大波动。大多进入中等收入阶段的国家之前多积极采用结构主义的发展范式才能成功。中国的政府干预机制、战略产业扶植,都极大地推动中国经济的增长,但政府干预的路径也易导致路径依赖,因此转型的根本是中国改革政府干预性体制和防范外部金融冲击,从而激发创新活力和力促经济平稳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