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171)
2023(7634)
2022(6510)
2021(6075)
2020(4923)
2019(10937)
2018(10820)
2017(20828)
2016(10898)
2015(12118)
2014(11684)
2013(11079)
2012(10038)
2011(8992)
2010(8978)
2009(8559)
2008(8495)
2007(7468)
2006(6520)
2005(5642)
作者
(28421)
(24217)
(23721)
(22495)
(15150)
(11658)
(11002)
(9355)
(8962)
(8393)
(7943)
(7863)
(7513)
(7341)
(7306)
(7257)
(7250)
(7237)
(6976)
(6819)
(5810)
(5792)
(5647)
(5407)
(5304)
(5286)
(5277)
(5238)
(4887)
(4698)
学科
(39652)
经济(39584)
管理(32653)
(29748)
(24617)
企业(24617)
(21311)
贸易(21302)
(20742)
方法(17612)
(14772)
数学(14144)
数学方法(13895)
(12333)
中国(10496)
业经(9588)
(8199)
(8177)
理论(8095)
(7708)
农业(7477)
(7329)
关系(7316)
财务(7310)
财务管理(7291)
地方(7062)
(6798)
出口(6795)
出口贸易(6795)
企业财务(6721)
机构
学院(151254)
大学(147131)
(63616)
经济(62442)
管理(55905)
理学(48199)
理学院(47747)
管理学(46809)
管理学院(46556)
研究(46230)
中国(35750)
(29522)
(28975)
科学(26769)
财经(23163)
(22601)
(22382)
(22142)
中心(21709)
(20968)
业大(20452)
研究所(19909)
经济学(19795)
(19131)
师范(18953)
经济学院(17976)
北京(17965)
农业(17929)
(17893)
(17124)
基金
项目(97916)
科学(76874)
研究(74414)
基金(70741)
(60604)
国家(60112)
科学基金(51715)
社会(47530)
社会科(45047)
社会科学(45036)
(38301)
基金项目(36443)
教育(34529)
自然(32171)
(31488)
自然科(31471)
自然科学(31464)
编号(31438)
自然科学基金(30878)
资助(29221)
成果(25251)
重点(21886)
(21571)
(21168)
课题(21018)
(20638)
国家社会(19498)
(19304)
项目编号(19289)
创新(19218)
期刊
(72231)
经济(72231)
研究(43859)
中国(26684)
(23027)
(22124)
学报(21266)
管理(21202)
科学(19172)
大学(16719)
教育(16556)
学学(15825)
农业(15523)
(14397)
业经(14296)
经济研究(13138)
技术(12871)
(12563)
金融(12563)
国际(12401)
财经(11376)
问题(10456)
(9904)
商业(8821)
(8123)
世界(7776)
技术经济(7136)
(7090)
(6861)
贸易(6861)
共检索到224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继勇  刘威  
本文在分析美中贸易的"产品内分工"特征与贸易利得衡量标准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美中贸易失衡中的利益分配实际上是一种各方"互利"的格局,但在产品内分工条件下以附加值计算的中国企业实际获益要大大小于其他经济体企业,同时,美国贸易逆差的损失可以通过其潜在收益加以弥补。因此,中国应从建立基于"所有权"原则的贸易差额统计体系、构建贸易利益分配核算指标体系、重点调整产业与贸易结构以及适当调整外资引入方向等四个方面入手,逐步增加自身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美中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实际获益。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建江  杨细珍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斐婷  
从产品内分工视角下看,中美贸易失衡是由于中国在东亚生产网络中处于低附加值部分,替代日本、韩国和东盟等经济体对美国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因此,美国实施贸易保护、要求中国提高市场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升值等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美贸易失衡问题。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李莉  
贸易利益(Gains of Trade)是国际贸易研究领域的核心问题。从亚当.斯密时代开始,人们对贸易产生原因的理论分析,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贸易利益"问题。二战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和产业分工深化程度快速扩张,国际贸易规模和形态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一定程度上颠覆了贸易利益研究的基本框架,关于贸易利益的内涵和评估标准也在不断演进之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勤  黄光锋  
本文对中国、东盟以及美国在产品内分工的程度进行了探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中国与东盟,美国的双边贸易和世界贸易结构,表明中国在产品内国际分工中处于加工装配和出口最终产品的地位,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获取的价值有限。但随着中国参与产品内国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出现沿着产业链向上移动的趋势。中国、东盟在不断融于全球生产网络的过程中,与在研发、设计和营销等环节上处于价值链上游的美国的差距在不断缩小。三方不同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水平决定的产品内国际分工是贸易失衡的根源。只要产品内国际分工格局未变,贸易失衡的状况将会持续存在。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常冉  杨来科  王向进  
文章采用贸易增加值核算法对2005-2014年中美贸易进行价值结构分解和竞争力测算,重新审视中美贸易失衡并全面剖析贸易利益结构。研究表明:传统贸易统计方法对中美贸易顺差严重高估,并对行业竞争优势产生误判。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没有带来相匹配的贸易获利,尤其知识型制造业缺乏创新技术被"低端锁定",美国服务业处于价值链上游且具备竞争优势,贸易获利能力强于中国。同时,中国出口拉动美国贸易利益的同时,推动了多区域贸易发展的格局,中国出口贸易利益分布以东亚地区为主但布局趋于多元化。美国出口利益结构均衡,对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推动作用相对突出。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张茉楠  
从本质上讲,当前全球失衡,特别是中美经济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本文通过中美两国的资产负债结构以及国际头寸表分析证明,全球利益分配方式已经不仅体现在经常项目上,金融利益所得也成为全球利益分配的重要渠道。全球利益分配变得更加错综复杂,美国既享受了跨国公司主导下的贸易利得,又享受了金融分工下的资本利得,是具有正财富收益的债务国,而中国是具有负财富收益的债权国,中国需要重新审视当前的债权国地位,加快推动包括要素市场化等在内的经济金融改革,通过与新兴经济体的金融循环,提升中国经济金融竞争力,增强国民财富效应,真正提升债权...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徐美娜  沈玉良  
自2000年起的最近十年,中美贸易摩擦频繁发生。在中国对美国出口的6800余种产品中,笔记本电脑及相关零部件已成为中美顺差形成和扩张的关键因素。本文从微观视角剖析了中美顺差形成的根源和顺差背后的利益分配。本文证明,虽然以台湾代工商为核心的笔记本电脑及零部件企业群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方式向中国大陆的产业转移,以及由此导致的货物贸易流向变化是中美笔记本电脑顺差产生的直接原因,但是中美笔记本电脑顺差根源于美国品牌商等贸易发起者主导的虚拟生产网络,而中国大陆只是制造和贸易活动的执行地。本文以惠普笔记本电脑为例,进一步证明中美贸易顺差背后的利益分配格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佘雪锋  
国际分工已深化到产品内分工阶段,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产品内分工背景下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有利条件与机制,探讨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的原产地规则、加工增值率增长缓慢和加工贸易主体结构失衡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指出加工贸易战略调整的方向在于立足中国静态比较优势,继续支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环节的加工贸易;努力创造动态比较优势,引导外资投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高附加值加工环节;完善加工贸易政策,提高加工增值率,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欧阳秋珍  陈昭  
本文从价值生产角度出发,构建了国际贸易利益失衡分配框架下的技术溢出理论模型,利用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1990~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检验国外技术溢出与国际贸易利益失衡分配的变动关系。实证研究发现:国内研发支出能够减小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单位美元包含的劳动时间差距,改善我国同主要贸易伙伴间贸易利益分配失衡状态,而且改善程度大于通过进口方式吸收国外技术溢出获得的技术进步;通过进口方式获得的国外有效技术溢出也可以缩小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劳动时间差距,然而其系数不显著;通过出口方式获得的国外有效技术溢出值使得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劳动时间差距反而增大。加入人力资本后,这3个变量系数符号没有发生变化,...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马野青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外贸顺差不断加大,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对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国内外有不同的解读。本文认为,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由产品内分工引起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结果。建立在产品内分工和我国比较优势基础上的贸易顺差不仅是可持续的,而且对我国先进要素的集聚、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就业增加、创新能力的提高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张晓磊  张为付  崔凯雯  
一、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特点2018年3月2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正式签署对华贸易备忘录,揭开了世界上最大的两大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的序幕。在此之后,中美两国之间的互相喊话不断升级,贸易摩擦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具体进展如表1所示。除了提高进口商品关税外,此次中美贸易摩擦的显著特点是美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真  
本文从价值生产角度出发,构建了国际贸易利益失衡分配框架下的技术溢出效应模型,对技术溢出的动力条件、能力条件,以及技术外溢对于溢出国和吸收国贸易利益变动的影响进行了数理证明和分析。并通过实证检验验证了有效技术外溢、自主创新以及国内人力资本存量都对我国与G7间的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汤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经历了由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向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作为发展中贸易大国,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方式也由传统的水平分工向垂直专业化分工演变,并以加工贸易为主要方式切入了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本文从产品内分工的视角,测度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水平,针对中国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各个环节,采用贸易余额贡献率(CTB)指数衡量我国各个生产环节的贸易份额和贸易余额贡献率,并以电器设备、机械器具和纺织品为例,分析这三个部门产品内贸易各环节的情况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产品内分工体系下我国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