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821)
2023(5517)
2022(4498)
2021(4237)
2020(3274)
2019(7894)
2018(7579)
2017(15047)
2016(8082)
2015(9136)
2014(9085)
2013(8810)
2012(8175)
2011(7384)
2010(7434)
2009(6978)
2008(6824)
2007(6233)
2006(5572)
2005(5336)
作者
(21766)
(18159)
(18139)
(17270)
(11713)
(8735)
(8166)
(7029)
(6998)
(6531)
(6241)
(6159)
(5808)
(5748)
(5745)
(5689)
(5385)
(5300)
(5289)
(4870)
(4457)
(4383)
(4234)
(4218)
(4172)
(4021)
(3980)
(3639)
(3573)
(3514)
学科
(39440)
经济(39399)
(22786)
管理(21154)
方法(20153)
(17718)
企业(17718)
数学(17617)
数学方法(17518)
(13327)
贸易(13322)
(13084)
中国(12467)
(11184)
(10491)
(10375)
出口(8073)
出口贸易(8073)
(8073)
业经(7362)
(7200)
金融(7200)
农业(6865)
(6790)
(6659)
理论(6439)
(6383)
劳动(6366)
(6100)
银行(6093)
机构
大学(122150)
学院(119193)
(60327)
经济(59430)
管理(46475)
理学(40279)
理学院(39940)
管理学(39408)
研究(39355)
管理学院(39199)
中国(32238)
(28985)
(24836)
财经(23459)
经济学(21726)
(21650)
经济学院(19779)
科学(19336)
(18723)
财经大学(17928)
中心(17810)
(16895)
研究所(16526)
北京(15664)
(14787)
(13986)
(13950)
商学(13837)
师范(13834)
业大(13803)
基金
项目(76234)
科学(62084)
基金(59450)
研究(56764)
(50707)
国家(50323)
科学基金(44265)
社会(40027)
社会科(38164)
社会科学(38156)
基金项目(30414)
自然(26961)
(26584)
教育(26449)
自然科(26416)
自然科学(26409)
自然科学基金(25971)
资助(25561)
(22762)
编号(21442)
(18882)
国家社会(17856)
成果(17522)
教育部(17228)
重点(16775)
人文(16458)
(15681)
大学(15600)
(15468)
(15297)
期刊
(62678)
经济(62678)
研究(39242)
中国(23594)
(22084)
管理(17946)
学报(15508)
科学(14857)
(14710)
金融(14710)
财经(13403)
(13382)
大学(13115)
学学(12386)
(11668)
经济研究(11298)
教育(10442)
(10097)
问题(9015)
农业(8980)
技术(8872)
国际(8411)
业经(8382)
世界(7585)
理论(6537)
技术经济(6162)
统计(5912)
商业(5611)
实践(5571)
(5571)
共检索到1833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亮亮  
我们使用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考察经济产出和劳动就业的波动性、相关性及两者间的协同共动性特征,探讨了经济产出和劳动就业在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下的时变脉冲响应,并进一步通过构建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K-DSGE)模型寻求经验事实的理论解释,理论模型的动态分析很好地匹配了经验证据。据此我们发现:经济产出和劳动就业间的协同共动性特征在金融危机后发生了明显的结构性转变。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的迅速下降是金融危机后产出和就业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两者联合动态结构性转变的重要驱动因素,同时经济结构转变和系统性经济政策的实施减缓了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模型中名义粘性的设定对冲击的扩散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且不同的名义粘性对产出和就业波动的影响不同。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刘宗明  
利用SVAR方法揭示了投资冲击对劳动就业的动态影响以及劳动就业的动态特征,从而确立了相关经验事实。在动态一般均衡框架内构建了包含多种结构特征的新凯恩斯主义宏观模型,并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模型的结构参数,进而对不同结构模型的动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刚性价格模型不能解释劳动就业的相关经验事实,而刚性工资模型和刚性价格-工资模型对经验特征具有良好的解释能力。同时,还就投资冲击对劳动就业波动的解释力和历史贡献进行了评估,方差分解的结果说明投资冲击对劳动就业波动具有很强解释力,历史分解和反事实模拟的结果显示投资冲击对2005年后劳动就业的繁荣有显著拉动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如果没有正向投资冲...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亮亮  
通过带有随机波动的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VP-VAR)模型,揭示不同宏观经济冲击对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和真实工资波动的时变动态特征。为寻求经验证据的理论解释,进一步构建包含劳动力市场摩擦的NK-DSGE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性技术冲击对就业的响应存在明显的抑制效应,但却能有效提高真实工资水平,而投资专有技术冲击对就业和工资的响应都存在抑制效应;扩张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冲击能够有效促进(抑制)劳动就业与真实工资水平的变动,且脉冲响应的时变特征明显;此外,在理论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机制和名义粘性,对有效解释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波动特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乔榛  刘赣州  
自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1979)、斯蒂格利茨与夏皮罗(Stiglitz & Shapiro,1984)提出效率工资假设后,经济学界多用它来解释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现象,即为什么厂商不愿意在不扩大工资规模的条件下,采取降低平均工资,以雇用更多的工人,减少失业,从而提高利润呢?或者说,为什么厂商觉得在存在非自愿失业的条件下,降低工资会得不偿失呢?本文试图把效率工资理论运用到分析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汪争  
本文首先基于国际贸易理论,探讨了劳动力市场波动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提出了相关理论假说。随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数据,分析了行业层面劳动力市场需求弹性对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较大的行业劳动力需求价格弹性会抑制企业的出口强度。这种抑制作用对于规模较小、劳动密集型程度较大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更为显著。这一结论对于不同的指标衡量方法、不同的样本以及在控制了可能的反向因果关系后仍然保持稳健。最后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慧珺   赵扶扬   傅春杨  
本文在一个DSGE模型中引入劳动力市场摩擦及企业的进入退出机制,通过四种不同形式的劳动力市场冲击考察了疫情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结果表明,疫情冲击将首先导致失业增加,然后传导至企业端,引起单个企业产出下降和中小企业退出,进一步抑制对劳动力的需求,形成正反馈循环。在劳动力市场摩擦和企业数目下降两个机制的互相强化下,短期冲击会带来持续性的影响,仅存在一个季度的冲击也会导致宏观经济的波动持续数年。最后,本文通过政策分析为稳定就业、纾困中小企业等举措的有效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王永进  盛丹  
本文基于劳动力市场摩擦的视角构建理论模型,考察了经济波动对产业结构微观机制的影响:当发生负面经济冲击时,由于差异化产品生产企业的工资无法灵活调整,这就使得密集使用差异化中间投入的产业用工需求、利润和产值的大幅下降。因此,频繁的经济波动会增加这些产业的运行成本,并降低其技术进步与产值占比。在此基础上,本文采用跨国分行业数据验证了经济波动影响产业结构的现象,并利用2008年金融危机这一"准自然实验",结合2007和2009年微观企业数据对理论模型的核心机制进行检验。研究发现,对于密集使用差异化中间投入的产业而言,经济波动显著降低了其技术进步与产值占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田敏  刘建江  
全球金融危机虽已过去十多年,但如何解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及衰退的问题依然是一个难题,目前也没有形成一致结论。从居民预期行为角度解析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波动成为近年来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亦是构建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本文首先从理论进展层面介绍了异质性预期的相互转换机制对房价波动的解释能力;进一步地,从经验层面介绍了个体预期及城市间的相互传染对金融危机的解释能力;最后,独特地获取了国家景气监测中心的非公开微观调查数据,并利用统计分析初步检验中美两国消费者预期行为的基本特征及与房地产市场波动的相关关系,窥见其中异同点。在此基础上,本文对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和说明。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唐茂华  
传统理论从工资收入差异角度阐释了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动因,但对我国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基于对中国劳动力转移现实背景的抽象描述,认为决定劳动力能否实现从农村到城市的永久性转移的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转移能力——城市生活能力。我国“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户籍制度约束,而是不变制度工资、家庭决策和非人力财富匮乏导致劳动力缺乏城市生活能力。“两栖”劳动力转移的长远意义在于为下一代的永久性转移积累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财富。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实现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市民化,保障他们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改革农村教育制度,使之向务实有效方向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鄢平  贺建风  
文章从劳动力市场要素变化和劳动者就业惯性着手,建立了一个新的分析视角,分析了"民工荒"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策略。文章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我国东部地区"民工荒"产生的原因,一是中部地区的重新崛起使中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跨行业转移,从而减少就业惯性阻力;二是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了就业惯性力量。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朱思洲  
劳动力价格波动与居民消费价格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实证分析发现,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会引起CPI的快速变化,CPI的变化会缓慢引起劳动力价格的变化。劳动力价格的传递效应为非完全传递,劳动力价格的上涨幅度总是大于价格的波动幅度。同时,城乡劳动力价格与CPI的关系存在差别,城镇收入的波动受到CPI的影响要大于且快于农村收入的波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马草原  程茂勇  侯晓辉  
在探讨中国城市劳动力跨部门流动的制约因素时,不仅要关注行业技术特征及劳动复杂程度的异质性,也应当重视所有制的影响。本文在委托-代理框架下构造了理论模型,基于企业微观劳动力配置机制的视角,在考虑行业异质性的同时,重点分析了国有部门委托人约束不足与劳动人事制度引起劳动力流动性下降的作用机制,以及劳动力跨所有制流动不够通畅的形成原因。然后,基于CHIP(2013)微观调查数据的回归模型,检验并分析了行业技术特征和所有制性质对劳动力流动的不同影响,实证结论较稳健地支持了理论推断。本研究有两方面的政策含义:一是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出资人和企业经营绩效的相关性,进而强化国有企业的委托人约束;二是以国有资本功能的分类界定为前提,加快制订和落实差异化的企业用工改制方案,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劳动人事制度。在健全国有资本监管体制、理顺委托-代理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国有企业劳动力配置的持续优化,促进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流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周磊  孙宁华  钱国军  
本文在包含搜寻摩擦的DSGE模型中考察了新冠肺炎疫情引致的水平冲击和不确定性冲击对劳动力市场波动的宏观影响和微观机理,量化分析不同财政政策规则“稳就业”的效果。研究表明:疫情冲击在短期内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岗位空缺下降,其中,水平冲击与不确定性冲击的交互作用是劳动力市场波动的主要驱动力;水平冲击在供需两端的叠加作用加剧了失业,其在供需两端的抵消作用则降低了工资波动;不确定冲击通过预防性储蓄效应抑制了总需求,加剧了劳动力市场波动;在不同财政政策中,政府购买规则在短期内“熨平”劳动力市场波动的效果优于税收规则,但也造成了对私人消费的挤出。此外,财政政策的时滞制约了其“稳就业”功能的充分发挥。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董楠楠  杜洁  
“扩大进口”和“充分就业”通常被认为是两难选择,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重点。本文尝试探究不同层次技术水平的进口中间品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从理论上证明存在“非线性空间效应”,并进一步通过中国微观企业和中观城市数据研究发现,总体上中国劳动力市场形成了城市群集聚现象,城市进口中间品技术水平对劳动力市场就业存在“先抑后扬”的直接效应和“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空间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创新表现出自主创新规模的“技术红利”效应、技术吸收能力表现出“人才红利”效应,两者与进口中间品技术水平的正向协同作用显著。拓展分析表明,城市群内产业关联、有效竞争和集聚效应是影响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董兵兵  
波动相关性是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核心。文章从宏观经济学、行为金融学、市场微观结构三个视角全面分析了金融市场波动相关性的成因,涵盖市场价格的长、中、短期变化,力图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描绘出金融市场波动相关的全景视图,为系统解释波动相关性的形成机理提供理论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