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778)
2023(19567)
2022(16523)
2021(15374)
2020(12972)
2019(29353)
2018(28900)
2017(55245)
2016(29942)
2015(33507)
2014(32976)
2013(32699)
2012(29889)
2011(26828)
2010(26750)
2009(25239)
2008(24895)
2007(21989)
2006(19457)
2005(17570)
作者
(84813)
(70535)
(70201)
(66711)
(44900)
(33480)
(31829)
(27454)
(26732)
(25227)
(24007)
(23906)
(22498)
(22368)
(21816)
(21392)
(21003)
(20698)
(20247)
(20117)
(17539)
(17278)
(16951)
(16090)
(15727)
(15686)
(15681)
(15511)
(14035)
(13810)
学科
(124655)
经济(124476)
(104109)
管理(98816)
(91920)
企业(91920)
方法(53430)
数学(43091)
数学方法(42662)
(37880)
(36957)
业经(36124)
中国(33897)
(27664)
(25646)
财务(25574)
财务管理(25537)
农业(25188)
企业财务(24206)
(23516)
(23422)
贸易(23407)
(22781)
技术(22749)
地方(22736)
(21935)
理论(21653)
(20094)
(19863)
(19531)
机构
学院(427460)
大学(425638)
(178265)
经济(174771)
管理(169790)
理学(146030)
理学院(144483)
研究(143476)
管理学(142340)
管理学院(141549)
中国(111009)
(90776)
科学(85853)
(84606)
(71298)
(67680)
财经(67001)
研究所(64461)
中心(64221)
(63092)
(60932)
业大(60544)
北京(57454)
经济学(54224)
(54164)
师范(53703)
农业(52933)
(52169)
(50160)
财经大学(49614)
基金
项目(285083)
科学(226458)
研究(211964)
基金(208788)
(180772)
国家(179258)
科学基金(155142)
社会(135970)
社会科(128912)
社会科学(128883)
基金项目(110223)
(109848)
自然(99096)
自然科(96779)
自然科学(96759)
教育(95893)
自然科学基金(95047)
(91987)
编号(85785)
资助(85058)
成果(69590)
重点(63719)
(63528)
(61371)
(61066)
课题(58562)
创新(56485)
国家社会(56371)
(55214)
教育部(54960)
期刊
(201765)
经济(201765)
研究(130169)
中国(81701)
(67196)
管理(66661)
(63120)
学报(62528)
科学(60475)
大学(48330)
学学(45652)
教育(43816)
农业(43629)
(38089)
金融(38089)
技术(36628)
业经(34191)
财经(33452)
经济研究(32377)
(28814)
问题(26054)
(24848)
技术经济(21995)
(20981)
现代(20587)
科技(19966)
世界(19794)
理论(19384)
商业(19289)
(19056)
共检索到637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俞路  
制造业是产业集聚表现最为显著的产业。本文利用Maurel和Sedilot建立的产业地理集中指数对中国2007年四位数编码制造行业的集聚程度进行了精确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产业集聚程度较高,集聚程度由高到低的行业分布依次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公用事业产业。产业集聚的地域分布极不平衡,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行业大部分都集中在以广东、江苏、浙江为代表的沿海省份,而西部边远地区则远远落后,两极分化严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刘长全  
本文使用第三次工业普查的75万家企业数据,通过估计四个行业112个产业的生产函数,研究制造业的集聚经济特征、产业最优集聚规模及集聚水平的内生性问题。结果表明:集聚经济的存在形式为市级范围的本地化经济,省级范围的城市化经济虽然存在,但实际影响很小;企业层面规模报酬递减说明集聚经济更可能来源于城市经济理论所强调的技术外部性;随着集聚规模的上升,集聚经济呈先升后降的"倒U型"变化,各产业存在一个集聚效应最大化的最优集聚规模,但实际集聚规模普遍远小于最优集聚规模;与最优集聚规模相对应,以指数衡量的产业集聚水平也具有内生性。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威  
产业集聚是提高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构建了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 ,并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 ,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指出了集聚地未来的发展方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出现下降态势;(2)制造业地域分布不均,形成以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区的高值集聚块,以广东省为中心的集聚点,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省市递减,同时产业发展水平相似(高高或低低)的区域呈现集聚、片状分布格局,空间结构化严重;(3)制造业以分散—离散和集中—离散两种空间集聚类型为主,产业的空间集聚类型演化集聚与离散相交替,空间集聚类型趋向稳定。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唐晓华  陈阳  张欣钰  
随着城镇化建设、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产业集聚逐渐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区域链条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基于区位基尼系数(G)和地理集中度(CRn)测算我国制造业21个行业1997—2013年期间的集聚水平,深入分析我国制造业所具有的集聚特征与变化趋势;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Moran’s I)探究我国制造业的空间关联模式。实证结果表明:(1)我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集聚呈现倒"U"型演变过程,即1997—2008年集聚水平上升,产业集聚拐点在2003—2008年期间出现,2009年之后制造业集聚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艳  马珊  张成军  
文章选取2009—2016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制造业的集聚水平和国际竞争力,通过面板模型定量刻画了河北省制造业集聚水平与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河北省制造业呈现了集聚化发展的态势,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并有明显提高。并且河北省制造业集聚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纺织业集聚水平与国际竞争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而其他制造业集聚水平与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不显著。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阳  唐晓华  
本文利用中国21个制造业行业2006~2015年的统计数据,考察区域互动中的学习和竞争机制如何影响制造业集聚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制造业集聚、区域互动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区域互动减弱制造业集聚效应;区域互动减缓产业集聚在技术进步中的效果,但对集聚改善技术效率具有促进作用;竞争机制增进制造业集聚效应,提升行业效率;学习机制中的科研人员流动提升行业效率,而研发经费强度和研发效率减缓效率改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晓丽  宋德军  
制造业是国家发展的核心产业,流通业集聚可以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运用中国2010-2019年30个省级面板数据,对流通产业集聚度、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指数分别进行测度,基于空间视角研究物流业集聚对制造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构建门限回归模型,进一步讨论两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流通业细分行业中的仓储、邮政业集聚具有明显的直接效应;第二,流通业集聚具有显著的直接和空间溢出效应;第三,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对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四,流通业集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存在着“U”型关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昀霞  王英  
文章利用区位商指标测算制造业集聚水平。同时从技术因素角度在IPAT模型中引入产业集聚变量,通过面板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各地区制造业及21个细分行业集聚水平存在很大差异,制造业整体集聚与环境污染存在倒"N"型曲线关系,细分行业集聚则出现了倒"N"型、正"N"型、倒"U"型和正"U"型四种曲线关系。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谢里  曹清峰  
以1999年至2008年中国制造业20个分行业数据为样本构建面板模型,实证研究了FDI渗透与产业集聚的非线性关系,并进一步将所选行业按照技术水平进行分类,运用面板数据门限回归方法检验了FDI渗透的临界效应。结果表明:当FDI渗透率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中低、中高和高技术行业集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行业规模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中低技术和高技术行业集聚有负向作用,但促进了中高技术行业的集聚;当劳动力成本超过门限值时,FDI渗透率的提高对不同技术水平的行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都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褚淑贞  张丽丽  韩之俊  
产业集聚程度是衡量一个产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指标,通过计算基尼系数、集中率及赫希曼.哈菲德尔指数等指标,对中国医药制造业产业集聚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通过对排名在前八位的省市做进一步的研究,得出结论:中国医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很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几个省份。作为规模经济性较强的高技术产业,中国医药制造业只有提高产业集聚水平才能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吴学花  杨蕙馨  
文章利用集中度、基尼系数、赫芬达尔指数(N指数)等指标,对中国20个二位数制造业门类的集聚性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其中5个门类进行了细化研究,得出结论:中国部分制造业已显现出较强的集中性,且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但一些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性强、在国外具有显著集聚特征的行业的集聚性还比较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吕卫国  陈雯  
空间集聚是产业集群固有特征,也是产业集群识别和分析的核心。采用Ellison和Glaeser1997设计的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重点对江苏省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个典型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均存在明显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通过比较县域和市域两个尺度下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间共同集聚特征,发现,各集群空间集聚范围有一定差异,钢铁、机械装备制造集群、石油、化学加工集群和汽车制造集群的空间集聚范围明显超越县域在市域,电子、通讯制造集群集聚范围在县域和市域尺度同时存在,而棉毛纺织服装制造集群集聚范围主要在县域。还发现,各集群的集聚程度也存在差异,电子、通讯制造集群无论是产业内还是产业间集聚程度最高,达高集聚水平,表明电子、通讯制造集群内外部性很高,集群内企业具有很强的相互吸引作用。汽车制造集群集聚程度较低,其他集群集聚程度为中等水平。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吴三忙  李善同  
文章分析了中国制造业地理集聚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制造业地理集聚程度明显提高,制造业已显现出较高的集聚水平,东部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区域;(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不同类型制造业地理集聚的特征及时空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制造业地区专业化分工格局在中国基本形成;(3)近年来促进产业扩散的离心力作用开始显现,部分制造业呈现由东部地区向其他地区转移的态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刚  
本文基于一项调查问卷的分析,对上海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阶段的基本性质与特征作了实证研究。研究显示,上海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仍以大规模量产为主要特征,但已具备了一定的根植性,正在向依靠服务、依靠综合竞争优势的较高发展阶段演进,但尚未进入创新引领的高级发展阶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