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216)
2023(10376)
2022(9183)
2021(8647)
2020(7225)
2019(16751)
2018(16750)
2017(32673)
2016(17733)
2015(19845)
2014(19783)
2013(19630)
2012(17862)
2011(15966)
2010(15742)
2009(14112)
2008(13545)
2007(11528)
2006(9860)
2005(8350)
作者
(49837)
(41222)
(40759)
(38909)
(26169)
(19622)
(18530)
(16279)
(15617)
(14555)
(14191)
(13558)
(12902)
(12872)
(12641)
(12318)
(12315)
(12279)
(11674)
(11526)
(10159)
(9984)
(9843)
(9276)
(9173)
(9068)
(9023)
(8997)
(8213)
(8097)
学科
(73253)
经济(73175)
管理(49896)
(49002)
(40939)
企业(40939)
方法(34129)
数学(29486)
数学方法(29193)
(18824)
中国(17415)
业经(17276)
(16577)
地方(16181)
(14905)
农业(12628)
技术(12460)
产业(12033)
(11940)
贸易(11934)
(11707)
理论(11638)
(11528)
(11477)
环境(11258)
(10865)
财务(10808)
财务管理(10787)
企业财务(10273)
(9773)
机构
大学(246517)
学院(245424)
管理(103165)
(98282)
经济(96237)
理学(90553)
理学院(89608)
管理学(88225)
管理学院(87790)
研究(80458)
中国(57478)
(52322)
科学(50165)
(42318)
(39327)
业大(36915)
(36748)
研究所(36150)
中心(36018)
财经(34881)
(33419)
北京(32922)
(32093)
师范(31835)
(31794)
(29650)
农业(28820)
经济学(28631)
(27615)
商学(26624)
基金
项目(176344)
科学(139168)
研究(130528)
基金(128100)
(110704)
国家(109803)
科学基金(95177)
社会(81736)
社会科(77563)
社会科学(77543)
基金项目(69210)
(68932)
自然(61946)
自然科(60463)
自然科学(60451)
自然科学基金(59351)
教育(58574)
(57567)
编号(53328)
资助(52361)
成果(42342)
重点(38867)
(38746)
(38122)
(37223)
课题(35916)
创新(34579)
教育部(33361)
科研(33353)
项目编号(33291)
期刊
(103365)
经济(103365)
研究(70811)
中国(40806)
学报(37036)
管理(36827)
科学(34816)
(33523)
(29672)
大学(28130)
学学(26419)
教育(25967)
农业(24281)
技术(20862)
业经(17847)
(17415)
金融(17415)
经济研究(16352)
财经(16078)
图书(13718)
(13692)
问题(13520)
科技(12889)
理论(12787)
(12306)
技术经济(12115)
实践(11908)
(11908)
现代(11636)
商业(10931)
共检索到3412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景海  陈雪梅  
理论形成和推进需要经验研究的证实。经验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带来困难和挑战。本文指出了产业集聚经验研究的主要理论来源及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通过回顾国内外对产业集聚经验研究的成果,归纳了经验研究的三条主线,并提出了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祥  
产业集聚所产生的静态和动态外部性有助于厂商降低生产成木,开展技术创新和提高生产效率,并因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于递增收益的作用,工业部门也会向拥有较大市场需求和效率更高的地区集中,导致产业集聚会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扩大。大量文献分析了产业集聚和区域增长的这种相互强化关系,形成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在简要的评述的基础上,指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晨  郑国全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具有突出地理空间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提高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显著,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地区或者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本文对国内外与产业集聚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概念、理论、效益和评价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重点与薄弱环节。研究发现未来可在完善产业集聚效益研究、建立产业集聚区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蒋晨  郑国全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具有突出地理空间特征的产业组织形式,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以及提高竞争力方面的作用显著,现已成为许多国家、地区或者城市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式。本文对国内外与产业集聚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从产业集聚概念、理论、效益和评价四个方面对研究成果展开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找到目前在该研究领域的重点与薄弱环节。研究发现未来可在完善产业集聚效益研究、建立产业集聚区综合效益评价模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华  梁进社  
产业的空间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聚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聚成为经济学和地理学的热点课题。本文重点回顾了产业区位论、新产业区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理论等对产业集聚的理论阐述。并从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和产业集聚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突出了要素禀赋、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在产业集聚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产业集聚形成后对产业区位、产业增长以及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最后对国内产业集聚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夏永红  沈文星  李存芳  
梳理了基于离散空间单元和连续空间单元的共同集聚测度方法,并从共同集聚测度方法的发展脉络与应用、测度范围和选择合适方法的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各种共同集聚测度方法之间具有继承和交叉发展的趋势;测度范围包括异质性产业、异质性公司和异质性人群共同集聚,微观异质性主体的共同集聚是未来共同集聚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实际应用中主要依据研究目的、研究范围、数据要求以及集聚动力来源等选择合适的共同集聚测度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建设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产业部门发展、结构变动、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以能值、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入产出法、灰色系统分析和多目标规划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模拟及情景预测之中。当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欠缺,方法应用有限。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特性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及与实践的结合将得到加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丰林  方创琳  赵雅萍  
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获得了广泛发展。近年来,中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继出现,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比较缺乏。基于此,选择城市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综述其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分析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探寻其一般研究思路,以期为城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城市产业经济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一般思路。该研究思路强调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及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作用;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内核系统和调控系统;强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选择要以其动力机制的分析为基础,以保证所选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高伟  聂锐  张燚  张磊  
构建我国的国家价值链体系以实现与GVC均衡对接,关键在于形成区际产业联动格局。区际产业联动的研究涉及到区域协调发展、区域集群与外部联系和国内产业与GVC对接三个视角。区际产业联动研究方法以区域间产业结构差异分析法、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产业关联分析为主,目前开始采用复杂网络方法。研究认为,区际产业联动是以本土企业、政府和产学研机构为主体,以区域间协调发展产生帕累托最优效应为目的,所形成的与GVC并行且相对独立的网络状区域间产业链接关系,未来的研究中有必要采取网络化模拟、实证和案例方法,分析宏观联动现象的微观涌现机理。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林榅荷  吕庆华  
本文以文献回顾的方式梳理了近几年国内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的相关文献。从创意产业评价指标内容和评价方法方面着手,对指标构建视角、指标内容的异同、争议性问题进行系统评述;通过对研究进展的探析,尝试展望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今后发展趋向,即统一创意产业统计口径、完善指标的内在逻辑性和体现自身适用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鹤  刘毅  
石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防安全。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是产业部门地理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有必要考察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向。在厘清石化产业空间组织基本内涵的基础上,本文从区位因子及作用机制、空间组织模式、跨国石油公司和石化产业集群等4个方面,回顾了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相关研究及最新进展,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研究认为,今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研究应在以下方面加强:在研究尺度上,应基于全球、国家和地区3个空间尺度,研究石化产业空间组织的演变轨迹和演进机理;在研究视角上,应基于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的视角,研究跨国石油公司和主要石化产业集聚区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内在机制;在研究内容上,应基于我国石化产业空间组织演变轨迹的梳理和演进阶段的判断,结合我国石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优化我国石化产业的空间组织。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吴扬  王振波  徐建刚  
当前产业规划面临编制依据不充分、随意性大、可操作性差、落实困难等问题,是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我国产业规划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产业规划的内涵、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产业规划布局、产业协调与区域整合等,但目前我国产业规划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提出,产业规划的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要丰富和完善产业基础理论体系、注重与城市规划的协调、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定量系统模型、完善产业规划的区域协调发展理论体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增林  胡伟  李彬  刘天宝  胡渊  
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相关文献主要是在海洋经济地理和海洋经济的范畴下去回顾中国海洋产业的研究进展,缺乏从整个海洋产业全局的角度对中国海洋产业研究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科学认识和总结中国海洋产业研究取得的成就、发展过程和特点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基于Cite Space知识图谱和Excel数据统计对31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研究总体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上看,海洋产业相关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同时,海洋产业的研究团队逐渐扩充,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深度也日益加深。海洋产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布局、海洋产业集聚与集群、海洋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海洋产业贡献度、海洋产业安全、海洋产业碳排放测度等正成为新兴研究热点。但国内海洋产业研究还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海洋产业理论体系,注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同时加强对国外海洋产业研究的借鉴与比较,并将海洋环境问题作为研究重点。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世杰  胡国柳  高健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但发端于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的理论体系是否适用于处在中国的转轨经济情境仍值得探讨。本文回顾了地理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关于产业集聚形成与演化的理论解释,发现两者对处于经济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相关问题的解释能力有局限性。进而,本文梳理依托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的国内外产业集聚前沿文献成果,发现既有研究关于产业集聚发展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等问题存在较大分歧,研究分歧根源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框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当前的转轨经济情境——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将制度因素视为外生变量或既定条件,从根本上排斥了制度、政策与政府行为在产业集聚中的内生作用——而处于渐进式经济转轨阶段的中国...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屠爽爽  周星颖  龙花楼  梁小丽  
伴随中国人地关系的巨大变化,乡村聚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正在面临剧烈分化与重组。近年来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空间尺度,利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过程、机制与优化开展了诸多探讨。文章在综述乡村聚落空间演变过程研究进展基础上,归纳了由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政策制度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聚落空间演变驱动机制,梳理了聚落空间优化路径和模式研究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指出,未来乡村聚落空间研究应重点关注对小尺度空间演变过程的实证分析,加强行为主体和地方文化对聚落空间演变影响的研究,强化不同重构模式的凝炼和效应评估,并关注相关政策制度完善对聚落空间演变与优化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