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55)
- 2023(9431)
- 2022(7966)
- 2021(7117)
- 2020(5952)
- 2019(14021)
- 2018(13801)
- 2017(26660)
- 2016(14027)
- 2015(15647)
- 2014(15561)
- 2013(15321)
- 2012(14288)
- 2011(13181)
- 2010(13778)
- 2009(12503)
- 2008(12110)
- 2007(10864)
- 2006(9960)
- 2005(9199)
- 学科
- 济(73287)
- 经济(73235)
- 业(34713)
- 管理(33435)
- 企(26723)
- 企业(26723)
- 方法(26490)
- 数学(23209)
- 数学方法(22670)
- 中国(22070)
- 地方(21859)
- 农(18536)
- 业经(17033)
- 农业(12441)
- 地方经济(12425)
- 产业(11836)
- 贸(11814)
- 贸易(11796)
- 融(11440)
- 金融(11440)
- 学(11330)
- 易(11273)
- 理论(10929)
- 银(10858)
- 银行(10848)
- 发(10802)
- 制(10768)
- 行(10597)
- 财(10090)
- 技术(9958)
- 机构
- 学院(199174)
- 大学(195621)
- 济(86590)
- 经济(84868)
- 管理(75335)
- 研究(71702)
- 理学(63900)
- 理学院(63182)
- 管理学(61676)
- 管理学院(61304)
- 中国(53780)
- 京(42970)
- 科学(41957)
- 财(37180)
- 所(35901)
- 研究所(32206)
- 中心(31962)
- 江(31493)
- 农(30825)
- 财经(28605)
- 北京(27921)
- 范(27774)
- 师范(27553)
- 业大(27299)
- 经济学(26433)
- 院(26103)
- 经(25633)
- 州(25465)
- 农业(23598)
- 经济学院(23584)
- 基金
- 项目(128515)
- 科学(102176)
- 研究(97050)
- 基金(90951)
- 家(78476)
- 国家(77834)
- 科学基金(67089)
- 社会(61712)
- 社会科(58723)
- 社会科学(58708)
- 省(53010)
- 基金项目(47032)
- 教育(44838)
- 划(43485)
- 自然(41269)
- 自然科(40392)
- 自然科学(40386)
- 自然科学基金(39593)
- 编号(39586)
- 资助(37853)
- 发(33513)
- 成果(32034)
- 重点(29633)
- 课题(29220)
- 发展(28325)
- 展(27897)
- 创(27472)
- 部(27289)
- 创新(25563)
- 国家社会(25200)
共检索到3163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何青松 臧旭恒 赵宝廷
区位因素形成的外生比较优势与集聚因素形成的内生比较优势是共同决定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心外围模型仅考虑了集聚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本文则将区位因素也纳入该模型。结论表明,区位优势利于集聚的发生,对区位因素依赖大的产业具有更大的集聚倾向,但并非所有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都可以形成产业集聚,当集聚因素作用足够大时,失去区位优势的集聚仍可以维持稳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宋可 胡汉辉
影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有很多,文章着重从历史和预期的角度分析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把已有的两个区域的历史预期模型扩展到多个区域的情形。认为在不同的情况下,历史和预期分别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最后结合当前经济危机的形势,分析了经济危机对产业集聚形成的影响。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历史 预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高云虹 符迪贤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引入异质劳动力构建一般均衡模型,通过考察高、低技能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及其相互影响发现:当交易成本较低时,两类劳动力的流动均可促进流入地产业集聚;当交易成本较高时,两类劳动力需集聚到一定程度,才能促进高技能劳动力流动,进而促进产业集聚发生。进一步地,采用2002—2012年31省(市、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两类劳动力流动均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同时二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高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低技能劳动力对工业集聚存在显著反向影响;在西部地区,两类劳动力都未能对工业集聚产生显著影响。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围绕一个中心加大两个力度努力实现耕地的动态平衡河北省土地管理局河北省土地管理局局长宋锡林在会议上。河北是个农业大省,人口6400多万,人均耕地1.52亩,现有耕地中,有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耕地后备资源匮乏。"九五"期间,我省土地管理工作面临着三方面压...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何雄浪
文章扩展了贸易成本的范围,认为贸易成本不仅包括产品运输成本,而且也包括要素流动成本,并引入前后向产业联系,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可解的中心—外围模型,并探讨了在各种条件下相应的经济学含义,认为在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对落后地区的技术支持必不可少,并应重视区域间产业发展的互动,否则,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难以有效推进。
关键词:
专业化产业集聚 要素流动 区域工业化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刘家义
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切实提高审计水平,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很繁重,审计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进一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王杉 茅宁
在人才高度市场化、市场高度细分化的环境下,流动团队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组织形态。本文整合国内外关于流动团队有效性的研究成果,首先通过对流动团队特征的分析,界定流动团队的含义并阐述与其相近的概念的区别,据此提出流动团队有效性的内涵及其测量维度。其次,以团队有效性理论为基础,详细分析了影响流动团队有效性的前因变量、过程与机制及调节变量。最后,本文构建了一个扩展的IMOI模型,即跨期视角下流动团队有效性整合模型。该模型表明,流动团队具有跨期性和成员重复合作的特征,这促使团队成员在前期合作中积累的情感、知识、技能、经验等隐性的基因可以有效地传递到新的流动团队中。因此,跨期性的流动团队具有灵活、适应性强等鲜明特征;同时,团队成员重复合作作为传承的基因在跨期团队中的传递,有助于在传统IMOI模型的动态性、反馈和调整的基础上形成对流动团队有效性的全新理解。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兰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长期的办学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思路和学院定位。2006年,学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回顾与总结学院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经验,深入讨论研究,制定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2006—2010年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学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赵伟 王春晖
集聚是当代空间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核心命题。关于集聚的原因,不少研究多半忽略了一个重要现实存在,即交易费用。NEG经典模型以"冰山移动"方式处理的贸易成本虽隐含了交易费用,但笼统的模型刻画并未将这种成本和别的成本加以区别。基于同类产业集聚与异类产业协同集聚并存的产业集聚这一经济现实,本文以区域二重开放和产业集聚的视点,将贸易成本区分为显性贸易成本(运输成本)及隐性贸易成本(交易费用),通过构建单一区域两部门经济模型予以刻画。研究证明,隐性贸易成本(交易费用)的大小是新厂商是否选择集聚布局的重要因素;二重开放下,区分两种贸易成本对于解释集聚与协同集聚的互动机理至关重要。
关键词:
区域开放 集聚 交易费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胡立新
本文在对解释产业集聚现象的相关理论进行归纳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细分化研究的必要性。进而构建了一个在已经存在非产业集聚的产业领域和既有市场的状况下,后发地区是如何通过产业集聚取得竞争优势和抢夺市场份额的经济模型,并总结了该模型对后发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周杰 赵西萍
绩效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强有力手段,目前被众多企业所采用。为客观、公正地反映员工真实情况,提高绩效考评的信度和效度, 保证绩效考评成功实施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明确绩效考评的最终目的和基本实施途径。
关键词:
绩效考评 员工参与 能力开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蔡瑞林 陈万明
无论在内涵界定、履行方式、本质属性等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经典理论与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均存在显著差异。据此,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的雷达模型,认为企业在整个生命周期需要同时面对组织治理、人权、劳工实践、环境、公平运营实践、消费者问题、社区参与和发展七个主题的责任,而且具有多元性、同时性、权变性、自愿性的特点。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万光彩 刘莉
本文在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基础上,通过引入可变的技术进步变量,修正了新古典的总供给曲线,指出除预期的通货膨胀率、产出缺口外,技术进步也是影响总供给曲线的重要变量;同时将总需求曲线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从而推导出了"通货膨胀率—产出增长率"系统下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作为对扩展后模型的检验,本文利用该模型阐释了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高增长与低通胀并存"现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群锋 杨汝岱
网络是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途径。已有文献关于网络对国际贸易影响的研究,多集中于对外部网络的讨论。本文试图将企业自生贸易网络引入到标准引力模型框架中研究网络对于企业出口行为的影响。本文认为企业当期的出口网络会影响下期的出口行为,并以此构建企业自生贸易网络搜寻强度指标,在标准引力模型框架中讨论企业自生贸易网络以及相应的虚拟地理距离对出口动态的影响。研究发现,引入自生贸易网络及相应"虚拟距离"后,引力模型能对企业出口行为有更好的解释力。网络搜寻强度提高一个标准差,会使得出口关系的出口概率上升3.1%、存活概率上升3.0%、出口额上升36.5%;贸易网络的出口促进效应,会依对应"虚拟距离"衰减,且企业自生网络对应的"虚拟距离"比物理距离有更强的解释力。文章还从信息传播、制度质量、产品差异等角度对影响机制做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贸易网络 出口行为 信息壁垒 引力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