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27)
2023(12649)
2022(10624)
2021(9520)
2020(8011)
2019(18214)
2018(17506)
2017(34542)
2016(17624)
2015(19592)
2014(19193)
2013(18975)
2012(17187)
2011(15272)
2010(14928)
2009(13509)
2008(12408)
2007(10506)
2006(9050)
2005(7802)
作者
(46828)
(39588)
(39338)
(37484)
(24995)
(18634)
(17845)
(15385)
(15008)
(13678)
(13397)
(13040)
(12349)
(12252)
(12126)
(11875)
(11797)
(11277)
(11075)
(11066)
(9593)
(9392)
(9271)
(9106)
(8983)
(8808)
(8348)
(7904)
(7809)
(7586)
学科
(100746)
经济(100673)
管理(50516)
(48069)
方法(40143)
(38559)
企业(38559)
数学(36156)
数学方法(35792)
地方(22902)
(21294)
中国(20528)
(19609)
业经(19322)
(18244)
贸易(18238)
(17763)
地方经济(15204)
(14872)
农业(14624)
产业(14069)
(12834)
环境(12824)
(12665)
技术(12505)
(11404)
(11009)
财务(10976)
财务管理(10951)
(10929)
机构
学院(250017)
大学(248144)
(123680)
经济(121876)
管理(101927)
理学(89521)
理学院(88659)
管理学(87373)
管理学院(86888)
研究(81082)
中国(60003)
(51920)
(48576)
科学(44535)
财经(42671)
经济学(40885)
(39032)
中心(37736)
(37255)
经济学院(36916)
(34671)
研究所(33860)
(32702)
业大(32624)
财经大学(31952)
(29509)
(29479)
师范(29256)
北京(29253)
经济管理(28668)
基金
项目(175425)
科学(142073)
基金(132231)
研究(129430)
(113456)
国家(112600)
科学基金(99763)
社会(89293)
社会科(85191)
社会科学(85175)
基金项目(70264)
(67378)
自然(61896)
自然科(60586)
自然科学(60575)
自然科学基金(59514)
教育(58177)
(55350)
资助(53074)
编号(49472)
(39945)
(39597)
重点(38958)
国家社会(38902)
成果(37462)
(37428)
教育部(35650)
人文(35421)
创新(35046)
科研(33420)
期刊
(131605)
经济(131605)
研究(73836)
(39810)
中国(39466)
管理(38560)
科学(31558)
学报(31066)
(28870)
大学(25494)
学学(24592)
经济研究(23559)
技术(23345)
财经(21729)
业经(20161)
农业(19968)
(19667)
金融(19667)
(19003)
问题(17611)
教育(15813)
(15064)
技术经济(14827)
统计(14131)
(12868)
商业(12390)
世界(12338)
国际(12165)
决策(11347)
现代(11156)
共检索到356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陈路  孙博文  谢贤君  
为了探索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机制和效应,从一般均衡理论模型角度出发分析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影响的理论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以及经济增长地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存在显著的非线性关系。一方面,产业集聚对本地经济增长溢出的影响,金融危机之前为正外部性,金融危机之后具有负外部性。另一方面,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有助于毗邻地区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提升。长期来看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溢出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以及总效应都有促进作用,而且对毗邻地区的经济增长溢出也有正的外部性;短期来看,金融危机之前间接效应损失大于直接效应损失,而金融危机之后则相反。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郝寿义  张永恒  
在新经济地理学自由企业家模型基础上引入政府税收,将环境规制作为政府税收的一部分,从数理上对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并利用中国2000~2013年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或单一关系,环境规制和经济集聚之间的关系会因产业类别和经济规模而存在差异;另外,环境规制的影响程度也会由于其实施阶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随着环境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率先增强环境规制将成为经济集聚的一个有利因素,但其效应可能会随着其他地区的"跟随战略"而趋于弱化。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王燕  王志强  崔永涛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自由资本垂直联系模型,利用1998年~2013年空间面板数据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表明,新经济地理学所强调的规模报酬递增机制、市场规模相对大小以及交通的相对便捷度因素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同时,地区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的相对进程等制度因素也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正效应,而人力资本相对优势对区域产业集聚无显著影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凡莉  朱英明  刘梦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构建了税收竞争决策模型,分析了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的影响。研究表明:高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明显正向促进作用,税收水平不受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低税负地区,税收竞争对产业集聚具有显著地抑制作用,税收水平容易受到相邻地区税收政策影响。其它变量,地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度、集聚经济在税负高地区和低地区都正向作用于产业集聚。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在高税负和低税负地区,并没有显著促进产业集聚,反而阻碍了产业集聚的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席艳玲  吉生保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地理分布的分析和泰尔指数的测算,发现1997—2010年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新经济地理理论中的规模经济、交通便利度和人力资本因素均对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交通便利度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呈倒"U"型,人力资本对高技术产业的促进作用需要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技术溢出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影响行业集聚的重要因素,前者表现出负的外部性,后者则产生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对不同区域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有着明显差异。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范晓莉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中国2010-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考察研发强度、本地市场效应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结果显示:第二、三产业发展水平是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西部地区第二产业促进经济增长的特征仍较为明显;扩大资本投资是拉动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东部地区资本投资引致的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凸显;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均较为显著,且东部地区的收入增长引起的本地市场效应最为突出;研发强度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之间呈现负向关系,仍存在逆周期特征,研发经费支出强度不足和区域分化特征是制约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张吉鹏  
本文回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思想脉络 ,并分析了其思想之于中国的适用性 ,然后讨论了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文章认为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现象和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 ,对这些现象和问题的分析非常重要 ;而且其基本假定、核心思想和分析方法对于中国来说也是适用的 ;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在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的界定和选择上需要考虑中国的特殊情况 ,已有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深入探讨的问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青海  张志超  蔡伟贤  
对于我国高增长低就业的现象,新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对就业问题的解决常着眼于产业政策,而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框架,以本土市场效应为理论基础并加以拓展,说明了这种现象不仅仅是产业政策所致,而且更可能是由于不正确的空间政策的问题。认为从长远角度,我国应该主要依赖于国内市场需求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就业的提高,继而提出增加人口空间密度、减少要素空间流动壁垒、增大国内市场规模、推进城市化的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覃一冬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关于经济空间集聚的研究视角,采用我国2003—2009年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城市经济集聚的决定因素。实证研究结果发现,Marshall所强调的三个外部性经济均显著影响我国城市经济集聚,但是劳动力市场外部性和知识外溢却呈现出离心力作用。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系数表明,扩大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和增加教育投入能促进城市经济集聚,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则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的一体化。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梁超  
基础设施是决定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市场潜力的大小决定了规模报酬递增的程度。本文选取1999-2008年我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工具变量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和系统GMM方法进行了计量估计。实证结果表明: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和市场潜力对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有显著的影响,此外,贸易开放度和人力资本禀赋都稳健地促进了经济集聚效应的提升,但人均GDP对经济集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鹏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渐放宽对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限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配置作用,劳动力自由流动引起工业的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本文运用中国30个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从新经济地理学的空间集聚视角,研究劳动力流动对各区域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加快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发挥工业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快各区域的工业化进程的发展,缩小各地区间的差异。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代明  张杭  罗婉婷  
研发产业的空间集散与一般产业相比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对城市和区域的产业选择及定位具有特殊意义,值得关注和研究。基于新经济地理学框架和深圳案例的分析表明,规模报酬、要素成本及交易费用是研发产业集散的内在动因,中心与外围的联系互动是其与制造业及其他产业之间关系的空间形态,其产业扩散具备特殊的内部、外部路径。据此,研发业者、中心城市和周边区域可分别采取相应的产业攻略并加强发展互动。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邓新波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制造业区域转移。制造业先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21世纪以来制造业开始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本文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利用产业集聚不同阶段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解释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原因、方向和行业。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蒋含明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通过将区域产品需求分为内部需求和外部需求构建包含企业集聚变量在内的工资方程,在省际面板数据的基础上借助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工资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在中国省域层面较为显著,地区工资水平对企业集聚的弹性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在东部地区更大,表明我国中西部地区通过不断优化投资环境、鼓励返乡农民工创业、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等举措将有助于缓解工资水平在我国省域间的趋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卢福财  詹先志  
为了探讨环境污染与制造业集聚之间的关系,获得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治理的启示,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角度出发,探讨城市环境污染程度的增加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在考虑空间关联性之后的不同作用结果。利用2005—2015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数据,通过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门槛模型,分析环境污染对制造业空间集聚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的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不论是固体废弃物污染、废水污染还是二氧化硫污染,均存在空间溢出;三种污染物中能够带来显著负作用的是固体废弃物污染,而其余两种的负作用并不显著;在一定量的积累下,环境污染会对制造业集聚构成威胁,并且这种威胁受环境污染总量和环境规制力度的约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