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980)
2023(18206)
2022(15602)
2021(14238)
2020(12136)
2019(27823)
2018(27389)
2017(52780)
2016(28670)
2015(32133)
2014(31558)
2013(31035)
2012(28514)
2011(25315)
2010(25148)
2009(23094)
2008(22862)
2007(19945)
2006(17375)
2005(15208)
作者
(82191)
(68729)
(68069)
(64855)
(43737)
(32608)
(30988)
(26921)
(26070)
(24353)
(23401)
(23164)
(21726)
(21593)
(21200)
(21039)
(20454)
(20317)
(19638)
(19575)
(16984)
(16767)
(16683)
(15803)
(15280)
(15172)
(15171)
(15035)
(13661)
(13656)
学科
(122339)
经济(122205)
(102753)
管理(93572)
(91864)
企业(91864)
方法(56320)
数学(46056)
数学方法(45421)
业经(36152)
(34891)
(34211)
中国(28200)
(24881)
财务(24809)
财务管理(24774)
农业(24564)
(24421)
企业财务(23494)
地方(23053)
技术(22928)
理论(21527)
(20968)
(20904)
(19702)
贸易(19694)
(19268)
(19078)
环境(17916)
(17916)
机构
学院(408644)
大学(405873)
管理(166038)
(164219)
经济(161014)
理学(144146)
理学院(142614)
管理学(140032)
管理学院(139300)
研究(131800)
中国(99213)
(87922)
科学(83501)
(74326)
(68443)
(65714)
业大(62637)
财经(60363)
研究所(60171)
中心(59871)
(59500)
(55018)
北京(54993)
农业(53927)
(51511)
师范(50982)
经济学(49103)
(48367)
(47609)
财经大学(44955)
基金
项目(283479)
科学(224534)
基金(207285)
研究(205086)
(180867)
国家(179342)
科学基金(155756)
社会(130010)
社会科(123339)
社会科学(123308)
(110740)
基金项目(110187)
自然(102738)
自然科(100429)
自然科学(100402)
自然科学基金(98582)
教育(93037)
(93008)
资助(85169)
编号(82936)
成果(65101)
重点(63316)
(61622)
(60643)
(60576)
创新(56089)
课题(56070)
科研(54367)
国家社会(53765)
教育部(52688)
期刊
(178073)
经济(178073)
研究(114691)
中国(70557)
管理(64339)
学报(64230)
(61903)
科学(60512)
(58818)
大学(49151)
学学(46575)
农业(43305)
教育(39061)
技术(37469)
业经(31399)
(31164)
金融(31164)
财经(29277)
经济研究(27945)
(25239)
(24605)
问题(23485)
技术经济(21963)
科技(19948)
现代(19592)
图书(19286)
(19259)
统计(19030)
资源(18781)
商业(18763)
共检索到5849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袁海红  张华  曾洪勇  
针对国内产业集聚测度研究在方法、空间尺度以及行业层次选择等方面的不足,本文选择DO指数利用北京企业微观数据进行了不同空间尺度细化行业的产业集聚测度研究,并对产业集聚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①40%的行业在5%的置信水平下是显著集聚的,集聚行业数量在1km处最大,最大集聚程度发生的空间尺度则相对较大;②高技术行业最集聚,多数行业集聚范围大而短距离内集聚程度不高,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最分散,分散行业中有多个为重污染行业,分散尺度过大且分散程度高;③小企业是集聚的主体,大企业是集聚的主要推动力;④相同二位数行业下的三位数行业空间分布模式类似,大类行业与下属行业的分布模式有所不同;⑤随着时间...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兵  蔡宏波  徐慧慧  
在重新测度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指标基础上,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与相关城市变量,深入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外资进入影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缩小企业工资差距,通过调节变量回归分析也证实了二者的调节机制同样会缩小工资差距,且服务业集聚会调节外资进入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无论是高EG地区还是低EG地区,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对工资差距均呈现负效应,且其对缩小低EG地区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比高EG地区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和公共性服务业的外资进入与集聚对工资差距的影响与上述结果一致,其对缩小公共性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明显强于生产性服务业,但对消费性服务业的影响并不显著。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兵  蔡宏波  徐慧慧  
在重新测度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指标基础上,本文利用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服务业企业数据与相关城市变量,深入考察了服务业集聚对外资进入影响不同地区、不同行业服务业工资差距的调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水平的提升总体上有利于缩小企业工资差距,通过调节变量回归分析也证实了二者的调节机制同样会缩小工资差距,且服务业集聚会调节外资进入的负向工资溢出效应;无论是高EG地区还是低EG地区,外资进入和服务业集聚对工资差距均呈现负效应,且其对缩小低EG地区工资差距的调节效应比高EG地区更为明显;生产性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陈良文  杨开忠  沈体雁  王伟  
地区间劳动生产率差异是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根据北京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分析发现,市内各地区的劳动生产率差异非常显著,其差异程度不亚于各市间、各省间的差异水平。我们从经济集聚密度的视角对北京市内的劳动生产率差异进行解释,结果发现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劳动生产率对单位面积上产出和单位面积上就业的弹性分别为11.8%和16.2%,高于欧美的4%—5%的平均水平。这一分析结论验证了集聚经济效应的存在,也为解释我国地区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理论视角。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张万里  魏玮  
使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数据,运用熵权法得出综合EG指数和考虑非期望产出的生产率,利用中国207个地级及以上行政级别市30个二分位数制造业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在区分要素密集度的基础上,通过构建非线性面板平滑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不同地区要素密集度下集聚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最初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产生负向影响,即由集聚效应转变为拥挤效应,并造成环境污染;分地区方面,考虑非期望产出的东部地区过度集聚现象比中西部地区要好一些;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生产率提升存在积极作用,只是不同地区要素密集度制造业随着集聚水平提高而增加,正向作用效果的强弱不同;除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外,其他类型制造业道路密度与生产率呈负相关,地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并没有伴随集聚水平的提升而提高,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随着集聚水平提高而产生的拥挤效应并不明显;相关多样化对生产率存在正向作用,并且会随集聚水平提高而加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学锋  黄玖立  黄云湖  
本文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利用1999~2007年中国地级市工业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检验了城市集聚经济和产业集聚经济与企业税收负担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中国的地方政府并没有对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征税,向下的税收竞争仍然是地方政府之间策略性反应的常态。这意味着通过集聚经济创造的集聚租来引导地方政府实现自发的税收协调机制在中国并不存在。中国式分权与以GDP为主的官员绩效考核机制相捆绑的制度安排形成了地方政府之间为增长而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和国内市场分割、中国城市集聚经济不足、不稳定与趋同以及依靠"政策租"而形成的虚假产业集聚可能是阻碍这种自发协调机制运行的原因。我们认为,通过相应的政策和制度安排,这...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颜燕  贺灿飞  刘涛  满燕云  
基于2008年我国地级市新建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将集聚经济纳入地方政府竞争模型,考察工业用地价格竞争行为如何与集聚经济交互作用,共同影响企业的区位选择。研究发现,在全国尺度和东部地区内部,由于集聚经济的存在,土地价格竞争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十分有限。虽然低地价总是有利于吸引投资的,但集聚经济的影响会超过土地价格竞争的影响,在企业区位选择中起到核心作用。然而,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进行竞争时,由于集聚经济都比较弱,土地价格成为影响企业区位选择的核心要素。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苏丹妮  盛斌  
本文考察产业集聚及其不同集聚模式对企业减排的影响。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显著降低了企业污染排放强度,且这主要是专业化集聚带来的,多样化集聚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加入产业集聚二次项和三次项后并未发现现有宏观数据得到的非线性关系的存在,突出了从微观视角理解集聚减排效应的必要性。深入集聚外部性,通过专业化集聚释放的劳动力蓄水池、中间投入共享和知识溢出三个外部性降低中间品价格、改善企业生产率、提高企业污染处理技术水平是产业集聚实现企业减排的重要机制。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东童童  
从所有制视角出发,基于企业微观行为理论,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9-2009年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数据模型,探究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产业共聚意愿形成机制和中国工业企业二位数产业共聚动因。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不同所有制企业具有不同的产业共聚意愿,外商企业共聚意愿最强,私营企业次之,国有企业最弱;国有与集体企业易在采掘业、金属制品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形成共聚,私营企业与外商企业在多个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二位数产业中形成共聚,港澳台企业与外商企业易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形成共聚;整体上,我国二位数产业共聚呈现向中西部扩散态势,但技术密集型产业共聚更趋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所有制因素与产业因素和地区因素共同作用时,能够增强单个因素的作用效果,尤其对技术密集型产业共聚作用更为显著;私营企业与外商企业产业共聚、港澳台企业与外商企业产业共聚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方忠权  郭思茵  王章郡  
以广州市会展企业名录为数据基础,运用缓冲区分析和Ripley K函数分析方法,探讨广交会的举办地流花地区会展企业时空分布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①1957—2011年,流花地区会展企业的空间分布密度在逐渐加强,主要沿城市交通干道分布;企业空间分布的范围在逐步扩大,主要向东部天河一带扩散;②流花地区会展企业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集聚状态,考察1991、2002和2011年3个时间节点,显示会展企业分别在0.5km、0.66km和0.87km的尺度空间呈显著集聚。同时,空间集聚的范围逐渐扩大,集聚的强度在1991年后明显降低;③影响会展企业空间集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大型展馆、交通和商务环境,城市规划及政府的产业发展政策也影响企业集聚,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会展企业在特定地段呈显著的集聚状态。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桑瑞聪  彭飞  康丽丽  
对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行为在我国产业转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微观层面来说,地方政府行为主要是对企业的投资成本产生影响,从而引发产业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00—2010年间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498家上市公司的企业层面数据,利用随机效应面板数据的Probit模型,分地区和分行业就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地方政府行为对产业转移的影响存在地区和行业异质性。(1)从转出地来看,广东和江苏企业重点关注的则是地方信息化水平,浙江企业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较敏感,而上海企业对投资地的税负较为敏感;(2)从承接地来看,东部沿海和中部地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炜  林善浪  
高速公路的建设究竟是会导致地区生产要素的外流,还是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在本地,学界存在不同的证据与观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利用人工搜集的1998—2007年地级市层面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及中国工业企业库微观企业数据,采用面板DK标准误回归模型分别从地区与行业层面实证研究了高速公路发展对于地级市制造业集聚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级市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的增加,总体产业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分布现象,且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分行业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矿产品加工业,重化工业及技术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叶炜  林善浪  
高速公路的建设究竟是会导致地区生产要素的外流,还是吸引生产要素集聚在本地,学界存在不同的证据与观点。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利用人工搜集的1998—2007年地级市层面高速公路里程数据及中国工业企业库微观企业数据,采用面板DK标准误回归模型分别从地区与行业层面实证研究了高速公路发展对于地级市制造业集聚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地级市高速公路里程密度的增加,总体产业呈现先"集聚"后"扩散"的"倒U型"分布现象,且东、中、西三大地区的影响效果不同。分行业来看,高速公路的发展对于东部地区矿产品加工业,重化工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以及中西部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密集型行业的集聚有显著的促进效应。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亚丽  项本武  
城市聚集经济是指产业活动在城市聚集所产生的促进企业生产率增长的外部规模经济收益。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大样本数据,构建企业生产率决定模型,对中国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基础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城市本地投入-产出联系、劳动力市场共享、技术外溢为企业提供了显著的外部规模经济,构成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基础,其中,本地投入-产出联系影响最强,技术外溢次之,劳动力市场共享较弱。基于分行业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虽然不同微观基础对不同行业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基本结论一致。强化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产业支撑的关键。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林灵  阎世平  曾海舰  
长期以来,关于我国本土企业是否存在内生经济增长特有的人力资本溢出效应,一直缺乏直接的微观经验证据。本文首次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大样本数据,通过考察产业集聚与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绩效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存在产业集聚带来的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只是显著存在于中小企业集群中:在中小企业集群地区,产业集聚程度上升将会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而在非集群地区,产业集聚对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没有产生影响。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表明,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提高会改善该地区没有人力资本投入的企业绩效;对于中小企业集群地区没有人力资本投入的企业,地区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给其带来的边际绩效显著高于非集群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