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8)
2023(9575)
2022(7856)
2021(7102)
2020(6032)
2019(13622)
2018(13614)
2017(26827)
2016(14337)
2015(16235)
2014(16346)
2013(15921)
2012(14317)
2011(12982)
2010(13309)
2009(12374)
2008(12145)
2007(11027)
2006(9643)
2005(8846)
作者
(40430)
(33963)
(33661)
(32189)
(21370)
(15940)
(15213)
(12974)
(12652)
(12074)
(11477)
(11434)
(10896)
(10749)
(10478)
(10441)
(10160)
(9792)
(9715)
(9509)
(8514)
(8215)
(8205)
(7708)
(7543)
(7530)
(7465)
(7311)
(6747)
(6519)
学科
(68188)
经济(68106)
管理(45306)
(40979)
(35063)
企业(35063)
方法(28582)
数学(25463)
数学方法(24935)
地方(16698)
业经(15736)
(15656)
中国(15614)
(15579)
(15109)
产业(11321)
(11149)
技术(10719)
(10562)
地方经济(10408)
理论(10060)
环境(9998)
农业(9945)
(9731)
金融(9727)
(9600)
银行(9592)
(9432)
贸易(9426)
体制(9266)
机构
学院(208890)
大学(206765)
(89126)
经济(87345)
管理(82580)
理学(71584)
理学院(70825)
管理学(69445)
管理学院(69043)
研究(67302)
中国(50779)
(42864)
(41461)
科学(39707)
(32785)
财经(32534)
(31700)
中心(30721)
研究所(29487)
(29290)
(28455)
业大(28058)
经济学(27881)
北京(26626)
(26131)
师范(25909)
经济学院(25050)
(24986)
(24684)
财经大学(24064)
基金
项目(141345)
科学(113681)
研究(104794)
基金(103290)
(88788)
国家(88152)
科学基金(77341)
社会(68859)
社会科(65618)
社会科学(65606)
(56792)
基金项目(54056)
自然(48532)
教育(48242)
自然科(47429)
自然科学(47421)
(46653)
自然科学基金(46532)
资助(42214)
编号(42130)
成果(33657)
重点(32307)
(31718)
(31028)
(30731)
(30367)
课题(29669)
国家社会(28807)
创新(28516)
教育部(27046)
期刊
(99545)
经济(99545)
研究(60630)
中国(41547)
管理(32773)
(32334)
科学(27815)
学报(27343)
(26456)
大学(21999)
教育(21764)
学学(20885)
技术(20430)
农业(17913)
(17888)
金融(17888)
业经(16954)
财经(16385)
经济研究(16087)
(14204)
问题(12891)
统计(12196)
(11716)
技术经济(11133)
决策(10185)
科技(10174)
商业(10114)
现代(9555)
(9207)
理论(9029)
共检索到3068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孙晓华  郭旭  张荣佳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们运用熵指标方法测算京津冀、长三角和西兰银三个典型经济区2004—2011年的产业集聚水平,发现不同地域呈现出差异化的产业集聚模式:长三角为高度专业化,京津冀为高度多样化,西兰银则属于中度多样化和中度专业化。进而利用政府主导的他组织机制和市场自发的自组织机制,对不同地域产业集聚模式的形成机制加以解释。最后以典型经济区地级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就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到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有利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而无关多样化的经济效应不显著的结论。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刘卫红  
本文以产业集聚理论为指导,结合大遗址保护与利用特性,通过对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概念、内涵的探讨,分析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的原因、形成机制和模式,提出大遗址区域产业集聚应以大遗址为依托和吸引,跳出遗址保护遗址,通过大遗址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其他关联产业的发展和反馈,实现对大遗址的保护传承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于丽丽  赵新正  谢楠  
上海的创意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并且呈现出不断向创意产业集聚区集聚的发展趋势。在良好的经济环境、雄厚的文化基础、丰富的创意人才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等因素的推动作用下,上海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已经达到75家,并且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依托传统文化集聚的苏州河沿岸带和依托大学集聚的大学圈。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葛立成  
无论产业集聚还是城市化问题 ,迄今均已有大量的研究和成果。但对两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空间的关联性 ,似尚缺乏足够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浙江省的实证分析 ,揭示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 ,并进一步提出了从注重廉价劳动力指向→城市化指向、从注重纵向的产业专业化→横向的产业多样化、从注重产出结构→就业结构、从注重要素支撑→制度创新转变等对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吴丰林  方创琳  赵雅萍  
产业集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形式,获得了广泛发展。近年来,中国各地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相继出现,发展势头较快,但是,指导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尚比较缺乏。基于此,选择城市产业集聚为研究对象,综述其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进展,分析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探寻其一般研究思路,以期为城市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城市产业经济的合理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回顾了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的研究进展,并对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提出城市产业集聚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的一般思路。该研究思路强调动力机制与模式研究,以及产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关系的基础作用;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对城市产业集聚系统划分为内核系统和调控系统;强调城市产业集聚发展模式的选择要以其动力机制的分析为基础,以保证所选发展模式的科学合理。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曹叔亮  
高职教育园区的集聚模式主要有:市场推动模式、政府主导模式、混合作用模式;高职教育园区的集聚类型主要有:指向型集聚、经济型集聚、规划型集聚;高职教育园区集聚效益主要包括外部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创新效益、竞争效益等;高职教育园区集聚效益主要受市场需求程度、政府支持力度、院校数量与规模、院校的办学能力、院校间的协同关系、院校间的共享能力等因素影响。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刘洪君  朱顺林  
产业集聚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综合体,其内部成员间也存在着类似生物种群之间的共生关系。文章从共生理论的视角出发,剖析产业集聚现象,并结合宁波软件产业具有为制造业服务、嵌入多个生产行业的特征,探析了宁波软件产业集聚的内部共生机制和软件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共生机制,进而提出今后一个时期宁波软件产业集聚发展的可选择模式:平等型共生网络发展模式和嵌套型共生网络发展模式。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丽莉  李光泗  
服务业的发展规模与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伴随服务业的深入发展,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快速的集聚发展趋势。一、发展历程及阶段性特征(一)初期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1949年~1978年),我国服务业发展有三个特点:第一,服务业不太受重视,产业地位相对于工业、农业较低;第二,增长较慢,且波动较大;第三,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步下降,由1957年的30%下降到1978年的23%。(二)快速发展阶段1979年~1989年,我国服务业高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由1979年的865.8亿元增加到1989年的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陈宇斌  王森  
基于数字金融驱动创新的契机,着眼于空间异质性视角,考察了数字金融集聚空间分布模式之单中心化、多中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集聚单中心化空间分布模式多集中于中西部省份,多中心化空间分布模式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省份;(2)数字金融集聚单中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抑制作用,揭示了资源过度集聚的负外部效应,而多中心化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提升作用,并且随着城市空间分布模式多中心化强度的增加,这种提升作用更为明显;(3)数字金融集聚单中心化空间分布模式使消费支出和教育投入过度的地理集中化,进而抑制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多中心化驱动下消费支出和教育投入的空间合理配置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孙艳萍  胡开顺  
在全球化环境下 ,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模式。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集聚多动态联盟体系的产业集群模式 ,并从制造业全球化、制造模式敏捷化的角度出发 ,分析了这种产业集群模式的经济、技术背景及其形成机理 ,指出区域产业集群过程是一个区域比较优势不断强化的过程。一个区域要想通过产业集群来促进经济发展 ,必须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加快培育竞争、开放的市场 ;(2 )形成独特的区域比较优势 ;(3)创造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王艳荣  刘业政  
本文在对以往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理论模型,利用安徽五大农业产业集聚区的样本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从资源禀赋、产业环境、外部环境和竞合互动的视角,对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资源禀赋的存在促进了产业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改善,进而引起产业内的竞合互动,最终促成农业产业集聚的形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江征  
产业集聚是产业演化发展中的一种地缘现象,具体指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它们同处在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实证研究表明,一些具有产业集聚特征的地区获得了成功并保持了竞争力,是因为这些地区具有高效的本地企业网络、快速的信息扩散和专业诀窍的传输。除了保持了自身的竞争优势之外产业集聚还推动了区域和国家的发展进步。因此,对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产业集聚:全球化背景下的本地化趋势 1.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一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国亮  
利用修正后的E-G系数对中国海洋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演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借助Moran’s I指数探讨了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1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具有空间分异显著、空间连续性增强以及"单中心"与"多中心"交替转换等特征,而且分为空间大尺度变迁、邻近地理变迁和空间更加集中变迁三种类型;2知识外溢和海陆联动有助于海洋二三产业协同集聚,周边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对本地区的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形成也有积极作用;3运输成本的阀值的存在使得海洋产业从协同集聚向空间分离转换,促使海洋产业间从以互补效应为主向以挤出效应为主转变;4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并受区域边界约束,其中,长三角海洋产业协同集聚在500km范围内存在溢出效应,珠三角的作用范围限于广东省内,而京津唐的辐射范围只有75km。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志敏  
目前,不同学术领域的学者们虽然基于不同视角和方法各自对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进行了阐释,强调了个别关键要素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是并没有说明这些关键要素是在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发挥主导作用。本文从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研究现状出发,介绍了不同学术领域学者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局限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和阐述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李锋  赵曙东  史小庆  汤永林  
本文从实证角度对江苏产业集聚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总体上江苏制造业近年来在地理上更加集中了,其中苏锡宁常在化纤、电子、仪器等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呈现明显优势。进一步分析,目前江苏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是FDI推动型集聚,跨国公司垂直专业化生产对集聚网络深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