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06)
- 2023(15652)
- 2022(13804)
- 2021(12805)
- 2020(10905)
- 2019(25390)
- 2018(25340)
- 2017(49578)
- 2016(27234)
- 2015(30622)
- 2014(31083)
- 2013(31026)
- 2012(28730)
- 2011(25986)
- 2010(26007)
- 2009(24033)
- 2008(23729)
- 2007(21225)
- 2006(18181)
- 2005(15959)
- 学科
- 济(115504)
- 经济(115382)
- 管理(75887)
- 业(73697)
- 企(60417)
- 企业(60417)
- 方法(55807)
- 数学(48801)
- 数学方法(48182)
- 农(29995)
- 中国(28962)
- 财(27478)
- 学(26422)
- 地方(24863)
- 业经(24316)
- 农业(20001)
- 贸(19730)
- 贸易(19724)
- 制(19365)
- 易(19090)
- 理论(18205)
- 务(17684)
- 财务(17608)
- 财务管理(17567)
- 和(17415)
- 技术(17129)
- 环境(17002)
- 企业财务(16641)
- 银(15763)
- 银行(15704)
- 机构
- 大学(397920)
- 学院(395679)
- 济(157205)
- 管理(156098)
- 经济(153613)
- 理学(135992)
- 理学院(134404)
- 研究(132663)
- 管理学(131904)
- 管理学院(131193)
- 中国(95785)
- 科学(85918)
- 京(85014)
- 财(69668)
- 农(68552)
- 所(68017)
- 业大(62894)
- 研究所(62460)
- 中心(60009)
- 江(57093)
- 财经(56861)
- 农业(54330)
- 北京(53278)
- 范(52310)
- 师范(51803)
- 经(51554)
- 院(47968)
- 经济学(47522)
- 州(46543)
- 经济学院(43119)
- 基金
- 项目(273401)
- 科学(214047)
- 基金(198166)
- 研究(194510)
- 家(173699)
- 国家(172327)
- 科学基金(147317)
- 社会(121610)
- 社会科(115300)
- 社会科学(115268)
- 省(107276)
- 基金项目(105911)
- 自然(98094)
- 自然科(95812)
- 自然科学(95786)
- 自然科学基金(94030)
- 划(90542)
- 教育(88811)
- 资助(82590)
- 编号(78619)
- 成果(63295)
- 重点(61200)
- 部(59834)
- 发(58170)
- 创(55842)
- 课题(54132)
- 科研(52692)
- 创新(52220)
- 教育部(50595)
- 计划(50523)
- 期刊
- 济(166204)
- 经济(166204)
- 研究(111814)
- 中国(68422)
- 学报(66411)
- 农(61250)
- 科学(60321)
- 管理(53780)
- 财(52244)
- 大学(49116)
- 学学(46444)
- 农业(42470)
- 教育(38936)
- 技术(33541)
- 融(29636)
- 金融(29636)
- 业经(27892)
- 财经(27065)
- 经济研究(26482)
- 问题(23687)
- 经(23128)
- 业(21882)
- 技术经济(20214)
- 图书(20012)
- 统计(19606)
- 科技(19147)
- 版(19010)
- 理论(18671)
- 商业(17782)
- 资源(17735)
共检索到5593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刘振灵
针对以往研究中产业集聚测度多使用单个指标的不足,在归纳和梳理国内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使用主成分分析、集成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产业集聚进行测度的方法。以我国辽宁中部城市群为分析对象,使用标准差系数、绝对集中指数、相对集中指数、熵指数、H指数和区位商指数,基于2001和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其产业集聚变化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多数产业的集聚性呈动态演变;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产业集聚的分工体系在城市群已初步显现;抚顺等矿业城市的产业集聚表现出很强的资源导向性。最后,给出了城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何文韬
基于产业动态与经济地理的交叉研究,文章以辽宁省中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产业集聚区与企业区位的空间分布特征,构建反映地理位置关系的状态变量与距离变量,在考虑企业异质性的前提下,使用分位数回归和生存分析方法研究产业集聚对中小企业初始规模及其持续生存的影响。研究表明,辽宁多数中小企业分布在产业集聚区及周边区域。产业集聚产生明显的正向集聚效应,能显著提高企业初始规模并降低退出风险。并且随着企业与产业集聚区的距离越远,所选择的初始规模越小,退出风险越高。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海滨 刘振灵 张天森
根据SSA模型的基本思想和原理,以辽宁省作为参照研究区域,利用1998-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不断提高,区域产业竞争能力正逐步增强,同时对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该城市群中矿业城市产业转型的建议。
关键词:
动态SSA模型 辽宁中部城市群 产业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磊 王雅莉 张明斗
集聚与扩散是旅游产业空间均衡的主要动力轨迹。本文以辽宁省14个主要城市为变量,构建13个指标,使用SPSS20.0作为分析工具,通过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和空间发展路径。结果表明,辽宁省旅游产业集聚与扩散效应的主要影响因子包括市场因子、产业因子和空间结构因子,其空间发展路径为多核式集聚——蔓生接触式扩散——差异多样化生长点——跳跃边缘式扩散。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化竞争机制的效率政策、夯实产业基础的发展政策、强调特色开发的市场政策和发挥创新的供给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邬冰
2002~2012年是"东北振兴"战略实施的十年。由于当前辽宁经济持续下滑,其经济空间集聚产业关联性成为学术界挖掘区域经济失衡发展的重要方式。利用2002年和2012年辽宁投入产出表数据,计算集聚产业关联程度,对辽宁省规划的八类主导产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结果发现,东北振兴十年来,辽宁集聚产业具有高投入、低产品附加值特征,第二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大,第一、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辐射和拉动作用相对较小,冶金和石化等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状态,高新技术产业的关联效果偏低,辽宁经济空间的产业内集聚效应高于关联产业的集聚效应。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刘强 陆小莉 徐生霞
产业集聚与城市集群是集聚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维度的表现,当前中国城市群的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定的集聚效应,而这对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修正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AHHI),结合Copula建模思想,构建了一种城市群产业集聚空间辐射效应的非线性测度方法;并从产业集聚与地理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耦合机制研究的角度,对城市群发展不同辐射路径进行了系统探讨;在此基础上,采用面板变系数模型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异质性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2000年至2017年期间中国城市群的产业集聚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群稳步递增、东北及中西部城市群逐年下降的态势。空间辐射效应方面,一是产业集聚的非线性辐射效应呈现出较大“地域差异性”,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辐射效应最强,而哈长城最弱;二是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水平高度耦合,而与地理区位的耦合效应较差。在产业集聚水平影响因素分析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集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充分考虑产业集聚水平的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更加重视城市群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区域一体化的实现提供源动力。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光龙
城市群经济效应研究是城市群研究重要视角,本文研究表明城市群的发展带来了生产要素和产业集聚,各种产业在城市群内及城市群周边的集聚,形成功能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存在明显产业集聚效应。本文以中原城市群为对象,对城市群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城市群发展和规划提出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城市群经济性 产业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马延吉
区域产业集聚是城市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产业集聚与扩散推动城市群大中小城镇的发展。城市群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扩展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与再集聚。区域产业集聚与城市群的协调发展推动了地区经济整体发展。辽中南城市群在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的过程中推进了新的产业集聚。煤炭产业、钢铁产业、石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装备制造业在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中培育新的优势,沈阳、大连等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发展促进了核心城市新产业的培育与壮大。调整城市群产业集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推进老工业基地区域经济全面振兴。
关键词:
城市群 产业集聚 格局 辽中南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惠 侯光明 孔德成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以2000—2015年我国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方法,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我国主要城市群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对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金融业集聚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万惠 侯光明 孔德成
以经济增长理论为出发点,结合金融集聚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机理,以2000—2015年我国25个城市为研究对象,以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为基础方法,建立空间计量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我国主要城市群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的计量估计和检验,对影响我国城市群金融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析结果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
城市群 金融业集聚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琳彦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研究已成为产业集聚理论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新方法的不断涌现不仅丰富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种类,同时也增加了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选择。但是由于不同的方法假设条件和应用范围等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地选择合适的测度方法是研究测度方法必须面临的问题。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理论,对产业集聚的测度方法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E-G指数、M-S指数、K函数、D-O指数、M函数以及Moran's I指数进行了研究,将其归为三类:基于总体经济活动的集聚测度法、距离空间测度法和空间自相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付金朋
利用2010—2019年辽宁省与江苏省2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三阶段DEA模型,以准确测度城市绿色发展动态效率并观测其省域差异,进而结合系统矩估计方法,分析空间集聚驱动城市绿色发展效率提升的内在机制,探讨辽宁省与江苏省城市绿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城市绿色发展效率呈现“南升北稳”的扩大趋势,空间集聚与科教支持共同促进了江苏省城市绿色发展的持续“自我强化”。辽宁省则因城市规模总体偏小,难以按照城市价值链布局产业。同时,科技、教育投资回报不够显著,导致其城市绿色转型动力不足。为此,辽宁省应依托城市价值链,推进城市化发展及产业的重组与整合,提升城市人才吸附效应,实现城市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差异化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莉萍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两个体系,通过各自的耦合元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和互动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耦合效应。文章基于中原城市群产业及城市化的发展现状,通过构建衡量产业集聚程度与城市化程度的区位商指数,对中原城市群第二产业集聚指数、第三产业集聚指数与城市化指数的耦合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耦合优势对中原城市群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原城市群产业集聚与城市化进一步耦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产业集聚 城市化 耦合效应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雁云 秦川
产业集群与城市群是经济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产业集群与城市群的发展构成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的耦合系统。基于我国14个城市群面板数据的检验证明,产业和城市集聚的耦合指标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小,且具有滞后性。应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产业发展的协调和规划,从整体上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城市群 耦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振灵
回顾偏离-份额(Shift-share Analysis,SSA)模型的基本形式及其主要拓展模型,将动态化分析的思想引入模型,构建起DSSA模型(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Model),选择辽宁中部城市群及其中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其产业结构演进。研究结果表明,DSSA模型更加科学、合理,在区域分析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辽中城市群产业结构持续改善,矿业城市抚顺和阜新的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落后于城市群的变化;最后,给出矿业城市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