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0)
2023(11112)
2022(9777)
2021(9083)
2020(7564)
2019(17568)
2018(17487)
2017(34355)
2016(18481)
2015(20659)
2014(20532)
2013(20559)
2012(18773)
2011(16787)
2010(16591)
2009(14874)
2008(14250)
2007(12360)
2006(10596)
2005(8973)
作者
(53102)
(44267)
(43881)
(41730)
(27929)
(21226)
(19800)
(17467)
(16698)
(15705)
(15207)
(14662)
(13842)
(13786)
(13490)
(13304)
(13202)
(13197)
(12596)
(12315)
(10965)
(10673)
(10609)
(9949)
(9807)
(9674)
(9651)
(9566)
(8892)
(8773)
学科
(79680)
经济(79605)
管理(51791)
(50904)
(41513)
企业(41513)
方法(37214)
数学(32446)
数学方法(32133)
(20884)
地方(19193)
中国(18698)
业经(18187)
(17034)
(16076)
农业(14298)
技术(13017)
(12969)
贸易(12963)
(12504)
产业(12445)
环境(12327)
(11991)
理论(11870)
(11717)
地方经济(10753)
(10638)
财务(10580)
财务管理(10564)
(10468)
机构
大学(262751)
学院(261886)
管理(109049)
(105968)
经济(103827)
理学(96105)
理学院(95052)
管理学(93542)
管理学院(93082)
研究(85710)
中国(60136)
(55444)
科学(54447)
(44722)
(42201)
(40972)
业大(40302)
研究所(38995)
中心(38480)
财经(37316)
(35849)
(34604)
北京(34583)
师范(34314)
(33979)
农业(32196)
经济学(31750)
(31201)
(29679)
经济学院(28988)
基金
项目(189752)
科学(150050)
基金(138589)
研究(138291)
(120597)
国家(119661)
科学基金(103504)
社会(87769)
社会科(83344)
社会科学(83325)
基金项目(75023)
(74117)
自然(67733)
自然科(66167)
自然科学(66156)
自然科学基金(64946)
教育(62191)
(62028)
资助(56398)
编号(55964)
成果(43775)
重点(42061)
(41581)
(41114)
(39771)
课题(37661)
创新(37018)
科研(36134)
国家社会(36055)
教育部(35739)
期刊
(110034)
经济(110034)
研究(74536)
中国(42867)
学报(41024)
科学(38815)
管理(38165)
(36874)
(31186)
大学(30842)
学学(29154)
农业(26384)
教育(25990)
技术(21797)
业经(19092)
经济研究(17616)
(17551)
金融(17551)
财经(17269)
(14811)
问题(14761)
图书(13833)
科技(13793)
(13251)
技术经济(13092)
理论(12945)
现代(12083)
资源(12005)
实践(11973)
(11973)
共检索到3603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王海宁  陈媛媛  
与以往研究产业外部性对工资影响的文献不同,本文从城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以2004年全国30个省区的36个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产业的空间集聚对工资水平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了产业内集聚和产业间集聚对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只有产业内集聚可以显著地提高工资水平,而产业间集聚对工资的影响则不显著;当考察产业集聚的条件,即产业的市场结构时,我们发现产业竞争会通过产业内集聚降低工资水平,而垄断会通过产业内集聚提高工资水平,对于大部分样本来说,产业内集聚对工资的综合作用为负,这与未考察产业集聚发挥条件时的结论形成强烈对比。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雪辉  谷国锋  王建康  
文章选取2004~2013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产业集聚对地区工资差距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的地区工资水平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虽然相关性逐年减弱但仍非常显著;制造业集聚对本地区工资水平有显著负影响,服务业集聚和共同集聚显著促进本地区工资水平的提升;产业集聚过程中相邻地区间经济差距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整体上大于单纯的地理空间上相邻对其的影响,制造业集聚的溢出效应不显著,服务业集聚有显著的溢出效应,且溢出效应大于直接效应,共同集聚的直接效应显著为正,而间接效应显著为负,因此共同集聚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会增大城市地区工资水平差距。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琳琳  张俊飚  何可  
为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效率的作用机理,本研究基于随机前沿超越对数生产函数将农业碳排放纳入到农业经济核算体系之中,利用1997—2014年的面板数据对中国省域农业碳效率进行考察,并借助空间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碳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及其与农业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样本考察期内中国农业碳效率稳步增长,但受"梯度"发展模式的影响,农业碳效率具有以东部为高值"极核"区和以西部为低值"外围"区的分布结构特征。同时,区域内省份间农业碳效率的依赖性明显。而对农业产业集聚与农业碳效率关系初探后,发现二者之间整体上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特征,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农业碳效率呈现出先得到改善后不断恶化的变化趋势。同时,处于不同集聚度下的群组情况各异,其中农业高集聚度区(中西部农业主产区)的农业碳效率随农业产业集聚度提高表现出"先升后降"的曲线特征,而在农业低集聚度区(东部经济发达区),农业产业集聚提高对农业碳效率的改善作用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颖婕  
规模经济的存在虽然能够提高产业发展效率,但也会加大区域产业发展差异。本文通过构建衡量区域流通产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检验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与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这种空间差异性的存在不利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素超  王丽霞  
通过规模经济的集聚效应提升我国区域流通效率,对新常态下保持经济的中高速增长具备重要意义。本文从流通市场、流通产业和流通业务的角度综合构建了区域流通效率值评价指标,并测度了2008-2018年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流通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分析考察了我国流通产业是否存在规模经济下的集聚效应。研究发现:我国流通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东部地区的流通产业表现出较强的规模经济特征,并在空间上呈现高集聚特征;中西部地区的流通产业则不存在规模经济特征,产业空间表现较为分散;从全国层面的邻接矩阵计量分析来看,邻近地区对当前地区的流通效率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周边地区的流通产业集聚会导致空间上的经济分流。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航  
城市空间是由一系列块状功能区组成,如商业区、商务区、工业区等。这些功能区是相关功能主体空间集聚的结果,它们的空间变化带动了城市空间的演化。认为在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中,集聚以及由此形成的集聚效应具有关键作用。对集聚效应在城市功能空间演化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梳理,并以南京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程进  
马库森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了FD I的因素将产业集群分成四种类型,通过对江苏省外资产业集群的分析,我们认为江苏外资产业集群处于卫星平台型向轮轴型转变的过程中,外资大规模进入后与本地企业联系正在加强。利用G ranger因果检验,我们发现了第三产业与外资存在双向的G ranger因果关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韩坚  费婷怡  吴胜男  段进军  
区域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考虑到经济活动中影响区域创新的要素资源配置会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我们把产业集聚因素引入到创新产出和投入的生产函数中,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集聚、R&D资本投入以及R&D人员投入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Moran’s I指数验证区域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外溢效应使得邻近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能够相互影响。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创新产出具有积极正向作用,产业集聚显著影响区域创新产出;制造型产业集聚和服务型产业集聚正向影响区域创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创新差距受产业集聚程度高低的影响。最后针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孙智君  李响  
集聚对于提升文化产业的空间溢出效应,实现各区域文化产业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以文化产业集聚水平为被解释变量,以城市化经济水平和地方化经济水平为解释变量的分析框架,运用普通面板模型、单区制空间面板模型和两区制空间面板模型,探究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表明:(1)全国和东部地区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中部地区存在着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西部地区溢出效应不显著;(2)沿海地区文化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大于内陆地区,产业集聚程度高的区域对产业集聚程度低的区域的梯度空间溢出效应以扩散效应为主;(3)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存在β收敛趋势,且不存在σ和俱乐部收敛,文化产业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实现区域之间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不是恶性累积循环的发展趋势。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韩坚  费婷怡  吴胜男  段进军  
区域创新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考虑到经济活动中影响区域创新的要素资源配置会受到空间因素的影响,为研究产业集聚对于区域创新的影响,我们把产业集聚因素引入到创新产出和投入的生产函数中,采用空间计量模型考察产业集聚、R&D资本投入以及R&D人员投入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我们首先通过Moran’s I指数验证区域之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外溢效应使得邻近区域之间的创新发展能够相互影响。其次通过回归分析表明产业集聚对创新产出具有积极正向作用,产业集聚显著影响区域创新产出;制造型产业集聚和服务型产业集聚正向影响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仁发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和空间集聚理论角度,利用2003~2010年我国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运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1)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的影响为负的显著性,服务业聚集显著提高地区工资水平,且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力较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无显著性影响,消费性服务业集聚和公共性服务业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制造业与服务业、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消费性服务业的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影响具有显著性作用,而制造业与公共性服务业共同集聚对地区工资水平作用不明显。(3)从制造业集聚外部性效应来看,MAR外...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勇  柏喆  
为剖析中国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创新性地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融合起来,运用1988年、1995年、2002年、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微观数据,在对各地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集聚效应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3年中国地区工资差距增大,且地区工资差距主要体现为高技能劳动者的地区工资差距;地区工资差距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存在,主要是由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的综合影响,表现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高技能劳动者使劳动者工资差距增大,集聚效应又不断通过劳动者的地区流动助力于提高所有劳动者工资促使地区工资差距形成。进一步反事实分析发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地区工资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缩小地区工资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国峰  王永进  
优化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和城市间收入差距,是"十三五"规划的施策重点。本文运用"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分析方法,基于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首次从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两方面对中国城市间工资差距的成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研究发现: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都是城市间工资差距的重要成因,其中集聚效应的贡献占主导地位,但忽略选择效应会严重高估集聚效应的作用;特大城市中高工资劳动力和低工资劳动力并存,中等城市则主要为中等工资劳动力;大城市中的高工资劳动力从集聚效应中获益更大,城市内工资不平等更突出,高工资劳动力的城市间工资差距更明显;高工资劳动力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中的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劳动力从集聚效应中获益更大,是城市间工资不平等的重要载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海宁  陈媛媛  
文章从外部性的角度探讨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鉴于产业外部性即产业集聚会促进经济增长、全要素生产率的已有研究,文章提出了产业集聚也可以提高能源效率的假说,并借助中国2001-2007年25个工业行业的数据,采用DEA的方法测度了全要素(各类)能源效率以及产业集聚程度指标。结果发现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而能源非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资源依赖性行业及出口密集型等行业集聚程度较高;烟草行业的能源效率和集聚程度均居首位。随后文章采用实证的方法验证了产业集聚及其所引致的外部性可以有效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和单要素能源效率的假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季书涵  朱英明  
研究目标:分析产业集聚对资源错配的影响效果。研究方法:通过错配指数计算划分错配类型、面板门槛回归确定集聚发展阶段、面板聚类区分错配程度,最后对不同分类情况进行面板固定效应和Tobit模型回归分析。研究发现:影响资源错配的因素非常复杂,既与错配本身的技术因素有关,也与产业的空间集聚因素有关。产业集聚能在大多数情况下对资源错配起到积极效果,而处于产业集聚成长期且资本配置不足劳动力配置过度的行业资源错配情况最严重。研究创新:从内涵型错配和集聚发展阶段的视角,多方面分类比较。研究价值:产业集聚的资源错配效应研究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