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184)
2023(18325)
2022(15504)
2021(14090)
2020(12096)
2019(27136)
2018(26635)
2017(50726)
2016(27558)
2015(30466)
2014(29613)
2013(29116)
2012(26615)
2011(23938)
2010(23523)
2009(21707)
2008(21356)
2007(19121)
2006(16157)
2005(13936)
作者
(79231)
(66694)
(66381)
(62828)
(41941)
(32169)
(30030)
(25984)
(24942)
(23356)
(22466)
(22300)
(20931)
(20694)
(20636)
(20425)
(20335)
(19717)
(19043)
(19036)
(16512)
(16169)
(15989)
(15094)
(15092)
(14777)
(14701)
(14457)
(13340)
(13219)
学科
(116416)
经济(116305)
管理(81566)
(80268)
(66559)
企业(66559)
方法(55646)
数学(49350)
数学方法(48808)
(29979)
(29951)
中国(28882)
业经(25810)
地方(24825)
技术(23031)
(22359)
(21307)
贸易(21299)
(20673)
农业(20383)
(19740)
(19380)
财务(19337)
财务管理(19293)
企业财务(18364)
(17118)
银行(17058)
(16884)
金融(16881)
环境(16757)
机构
学院(386826)
大学(386355)
(159878)
经济(156922)
管理(153401)
理学(134375)
理学院(132943)
管理学(130631)
管理学院(129930)
研究(126674)
中国(94386)
科学(80371)
(79486)
(70819)
(68478)
(63031)
业大(61475)
中心(60132)
研究所(57897)
财经(57764)
(56653)
农业(54341)
(52704)
经济学(49669)
北京(48714)
(47411)
师范(46785)
(45955)
经济学院(45279)
(44799)
基金
项目(272977)
科学(216356)
基金(200369)
研究(192089)
(177313)
国家(175910)
科学基金(151532)
社会(124165)
社会科(118115)
社会科学(118083)
(108027)
基金项目(106704)
自然(100426)
自然科(98261)
自然科学(98228)
自然科学基金(96542)
(91134)
教育(88053)
资助(80973)
编号(75113)
重点(61856)
(60986)
(59523)
(59024)
成果(58635)
创新(56509)
科研(53261)
国家社会(52405)
计划(51798)
课题(51460)
期刊
(162127)
经济(162127)
研究(101745)
中国(70693)
学报(65386)
(59827)
科学(59122)
管理(55513)
(55284)
大学(48829)
学学(46485)
农业(40606)
教育(34511)
技术(33706)
(32190)
金融(32190)
财经(28182)
业经(27640)
经济研究(27225)
(24249)
(22827)
问题(21763)
科技(21279)
统计(20197)
技术经济(20070)
(19507)
(19102)
商业(18303)
(17502)
理论(17393)
共检索到5458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亮  
为促进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发展,通过区位熵模型构建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的实证代理变量,然后将Griliches-Jaffe知识生产函数进行拓展、重整并对数化处理,构建产业集聚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影响的基准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应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2010—2020年的宏观经济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我国四大一线城市产业集聚对科技创新效率的集聚效应与拥挤效应。结果显示,(1)城市产业内生产制造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也即产生拥挤效应;(2)城市产业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呈现单调递增的正向线性关系,也即还存在集聚效应;(3)城市产业间生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关联集聚与其科技创新效率发展也呈现出倒“U”型非线性关系,关联集聚也出现拥挤效应。由此提出,以品牌质量为核心抓手推动生产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国际创新资源,继续做大做强北上广深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北上广深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对传统落后制造业与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进行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升级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金春雨  程浩  
本文基于环渤海44个城市数据,采用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制造业空间集聚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二者间的关系受经济发展水平、运输成本和空间集聚影响和制约。在中等经济发展水平、中等运输成本条件下空间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极的形成,突破一定临界值后集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制造业适度集聚有利于经济增长,制造业过度集聚引发拥挤效应会抑制经济增长。环渤海地区各城市应因地制宜地采取差异化集群发展政策,并通过区域产业整合和空间布局优化实现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何文举  张华峰  陈雄超  颜建军  
本文立足于我国加速城市化的现实背景,首先从精明增长理论出发,在理论上阐述了我国省域人口密度、产业密度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影响的内在机制;其次从空间效应的角度分析了我国30个省域的碳排放空间集聚效应,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了密度效应对省域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各个省域的碳排放存在着空间集聚效应,不仅在碳生产效率方面,而且在碳排放量上,表现出了东高西低的特征;各个省域的碳排放水平已经形成了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人口、产业以及企业密度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正N型的走势;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提高倾向于增加省域的碳排放,但是在密度效应的作用下,这种正向增长效应得到了削弱;且省域的碳排放水平与人均收入之间未呈现出倒U型的关系。最后,结合本文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周圣强  朱卫平  
规模效应与拥挤效应是产业集聚"一枚硬币的两面",集聚也会导致集聚效应由规模效应向拥挤效应转变。本文利用1999~2007年全国60个工业城市数据,实证分析拥挤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证实了拐点的存在。通过运用门限模型发现200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拐点,进一步的面板回归表明2003年及以前规模效应占主导,之后拥挤效应的约束性作用逐渐凸显,集聚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存在着倒U型关系。本文的研究结论有着重要的政策启示:一是我国已经进入拥挤时期,鼓励先发地区向欠发地区产业转移有着必要性;二是就城镇化建设而言,在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缺乏要素激励的转移可能只会产生拥挤效应而不是规模效应。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侯军岐  马玉璞  
服务业集聚能够使不同服务企业共享物质、资本与人力等各类资源,从而降低经营成本,实现全球竞争力的提升。然而,当服务业集聚区内企业过多而资源量无法持续增长时,企业便会针对有限资源展开竞争,从而丧失集聚优势,导致全球竞争力下降。因此,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之间可能存在非线性关系,本文在文献综述基础上收集了2008-2019年我国服务业相关数据,探究了服务业集聚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旨在为促进服务业合理集聚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服务业集聚程度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劳动密集服务业与全球竞争力不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资本密集服务业集聚程度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知识密集服务业集聚程度与服务业全球竞争力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采用20012014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引入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并将各因素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基于金融集聚研究金融创新的空间效应及金融创新区域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源的地域运动产生空间关联,关联传导机制影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不同关联机制产生金融创新的效果不同,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关联机制优于基于距离的关联机制,金融集聚对金融创新有正向熊彼特效应,金融创新对周边地区存在涓滴效应,金融创新有利于区域金融合作与金融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经济密度对金融创新有正向影响,而政府管制对金融创新有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虎  韩爱华  
采用2001~2014年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引入不同空间权重矩阵并将各因素纳入空间计量模型,基于金融集聚研究金融创新的空间效应及金融创新区域协调机制。研究发现:金融资源的地域运动产生空间关联,关联传导机制影响区域金融协调发展,不同关联机制产生金融创新的效果不同,基于引力模型的空间关联机制优于基于距离的关联机制,金融集聚对金融创新有正向熊彼特效应,金融创新对周边地区存在涓滴效应,金融创新有利于区域金融合作与金融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人力资本、科技创新、经济密度对金融创新有正向影响,而政府管制对金融创新有负向影响。因此,应改善对金融创新的监管,整合金融要素资源;强化金融创新战略合作,提升金融系统效率;优化金融资源流动模式,以促进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勇辉  沈波澜  胡舜  林森  
采用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6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测度模型,绘制专业化集聚、多样化集聚及城市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化趋势图,检验长江经济带城市群创新的空间关联性,采用空间杜宾面板计量模型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得到如下结果:(1)长江经济带各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集聚程度以及技术创新水平均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与非均衡性,并且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2)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并通过空间关联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多样化集聚不利于本地城市技术创新发展,也对其邻近城市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3)从地理区位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内陆城市技术创新进步,而多样化集聚对其邻近城市创新产生了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从经济发展地区差异视角来看,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显著推动了经济发达城市创新发展,但多样化集聚对经济发达城市创新产生了明显抑制作用。文章对于城市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自身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推动城市群跨地域创新活动开展,进而实现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王春晖  
在新经济地理学研究框架下,本文从区域异质性视点切入,构建并拓展了一个两区域劳动力知识创造模型,以探讨区域产业特征与开放程度的差异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机制。进一步地,本文使用中国区域面板数据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相关结论。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总体样本估计结果表明专业化产业特征对于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多样化产业特征对于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显著为正;其次,区域异质性视野下的分样本估计结果表明区域开放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其选择产业创新发展路径的重要因素。最后,本文归纳了NEG之产业集聚理论的三个异质性研究视点。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余泳泽  
本文运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研究了创新要素集聚、政府支持与科技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创新要素集聚对于科研机构创新效率具有负影响,对于高校的影响不显著,而对于企业的影响为正。政府支持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而对于企业具有负影响。制度因素对于科研机构和高校创新效率没有明显影响,而对于企业具有明显的正影响。人力资本对于高校和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影响。FDI因素对于企业创新效率具有正的外溢效应。因此,政府需要通过对人力资本的知识和健康投资,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才能实现更快的创新产出和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刘洪铎  陈和  李文宇  
运用2002~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对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这一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最小。因此,要推动中国地区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促进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均衡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钱水土  江乐  
以民营企业为基础的产业集聚群是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然而产业集聚的形成依赖于一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对于资金的需求和金融结构有特殊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浙江11个市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不同的金融结构对产业集聚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结构、促进浙江产业集聚群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金荣学  许广月  
一、引言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产业结构不断软化和优化,呈现出由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发展趋势。在服务经济时代中,现代服务业从制造业中分离出来,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粉  孙祥栋  张亮亮  
利用1999—2013年中国21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排放具有循环累计因果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长期内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波动的解释力将超越产业集聚。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李粉  孙祥栋  张亮亮  
利用1999—2013年中国21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数据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工业集聚程度的提高能够显著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环境污染排放具有循环累计因果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排放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但长期内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波动的解释力将超越产业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