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99)
- 2023(7637)
- 2022(6260)
- 2021(5385)
- 2020(4361)
- 2019(9399)
- 2018(8663)
- 2017(16295)
- 2016(8870)
- 2015(9342)
- 2014(9059)
- 2013(8857)
- 2012(8058)
- 2011(7097)
- 2010(6774)
- 2009(6071)
- 2008(5803)
- 2007(5031)
- 2006(4155)
- 2005(3408)
- 学科
- 济(39906)
- 经济(39873)
- 业(26860)
- 管理(25921)
- 企(20686)
- 企业(20686)
- 方法(16950)
- 数学(15076)
- 数学方法(14996)
- 农(11288)
- 产业(10735)
- 业经(10619)
- 中国(9735)
- 地方(9282)
- 财(8847)
- 贸(8318)
- 贸易(8311)
- 易(8071)
- 技术(8017)
- 农业(7943)
- 学(6969)
- 环境(6258)
- 结构(5942)
- 地方经济(5733)
- 务(5721)
- 财务(5717)
- 制(5716)
- 财务管理(5711)
- 企业财务(5477)
- 划(5154)
- 机构
- 学院(127778)
- 大学(126499)
- 济(56552)
- 经济(55794)
- 管理(51334)
- 理学(46079)
- 理学院(45598)
- 管理学(44942)
- 管理学院(44730)
- 研究(43275)
- 中国(30036)
- 农(28250)
- 科学(28143)
- 京(25395)
- 业大(24354)
- 农业(22753)
- 财(21759)
- 所(21649)
- 研究所(20273)
- 中心(19457)
- 财经(18470)
- 经济学(17676)
- 江(17544)
- 经(16881)
- 经济学院(16353)
- 院(15771)
- 农业大学(15550)
- 经济管理(15390)
- 北京(15073)
- 商学(14515)
- 基金
- 项目(97335)
- 科学(77301)
- 基金(72237)
- 家(65711)
- 国家(65207)
- 研究(65030)
- 科学基金(55737)
- 社会(44676)
- 社会科(42795)
- 社会科学(42787)
- 基金项目(39312)
- 省(39022)
- 自然(37007)
- 自然科(36199)
- 自然科学(36187)
- 自然科学基金(35586)
- 划(32579)
- 教育(28289)
- 资助(27647)
- 编号(23387)
- 发(22433)
- 重点(22231)
- 创(21421)
- 部(20620)
- 创新(20038)
- 计划(19673)
- 国家社会(19553)
- 科研(18852)
- 业(18788)
- 发展(17448)
共检索到1692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徐梦雨 张建华
根据产业集聚与空气污染理论模型,当技术进步的作用强于产业规模与经济结构的作用时,产业集聚可以改善空气质量,反之亦然。以开发区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将开发区数据与各城市每日API数据相匹配,利用83个城市的月度数据建立了空间面板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总体来看产业集聚能够显著提升空气质量,且这一结论在考虑了空气质量度量的异质性、剔除严重污染城市与直辖市的数据后依然稳健。此结论具有区域差异,在中东部地区成立,在西部地区不成立。以技术进步为传导机制进一步分析产业集聚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产业集聚可以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改善空气质量。
关键词:
产业集聚 空气质量 空间溢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婷 顾建福
本文采用2009~2020年254个企业OFDI及所处城市空气污染数据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 OFDI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显著为负,即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够改善地区空气质量;(2)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存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OFDI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等方式改善空气质量存在最优区间;(3)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环境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就东道国而言,对高度开放且环境规制程度良好的东道国进行投资能有效降低母国的空气污染水平;就母国而言,处于严重空气污染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使空气质量得到更显著的改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罗知 李浩然
为改善中国的空气污染状况,特别是减少北方地区供暖季节的雾霾天气,国务院于2013年提出了治理空气污染问题的"大气十条"政策。本文利用258个地级市的数据,对"大气十条"政策的实施是否有助于减轻北方地区冬季供暖对其空气污染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地区层面因素、秸秆燃烧点、其他能源使用量、各种气象条件、节假日因素以及各种固定效应后,冬季供暖确实显著加重了北方地区的空气污染。相对于南方地区,实施"大气十条"政策显著减轻了北方地区冬季空气污染程度,但是这一作用仅在供暖季节显现,这说明"大气十条"政策主要是通过与供暖相关的机制改善了北方地区冬季的空气质量。本文进一步设置"煤改气"指标,发现"煤改气"虽然可以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但是通过测算可知其使用成本远远高于燃煤供热。更进一步地,本文将发电用煤作为清洁用煤的代理变量,发现清洁用煤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空气质量的恶化。因此,如果用先进燃煤锅炉集中供热,减少散煤和燃煤小锅炉,将有效改善北方地区冬季空气质量,而且更加符合中国"富煤、少油、缺气"的现实资源禀赋状况,长期看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范晨璟 田莉 李经纬
我国近年来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空气质量恶化现象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探索城市扩张与空气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成为热点话题。通过梳理国内外空气质量与城市形态的相关文献,总结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机制,同时对与空气质量相关的探索性城市形态指标研究进行了梳理。现有文献表达了以下观点:(1)不同城市形态会产生不同的空气污染排放,工业、能源、居住污染排放可以通过规模类形态指标测度,交通污染排放可以通过密度类、形状类、功能结构类城市形态指标测度;(2)通过优化建筑形态、强度、布局,以及构建城市通风廊道有助于降低城市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孙慧 唐静 祝树森 邱朝乐
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有重要影响,但很少有研究从时空维度探讨其影响关系。论文基于2015—2020年WorldPop中国人口数据集,运用社会网络法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识别城市空间结构,同时利用GTWR模型探讨其对空气质量的时空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空间结构对空气质量改善起重要作用,其影响在不同城市中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整体来看,多中心度对AQI的影响在研究期由正转负,集聚度与AQI一直呈负相关。从异质性特征看,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对中东部城市AQI的抑制作用逐渐增强,对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城市空间结构集聚度对AQI的负向效应呈下降趋势,正向效应呈上升趋势。控制变量中,产业结构、人口密度、道路密度和人均GDP与AQI呈正相关关系,平均风速和平均气温与AQI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从多中心度和集聚度来看,建议政府根据各市具体发展水平及未来发展规划,布局城市空间结构,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拟自然实验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英杰 朱爱孔 苗长虹
生态补偿的实质是以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经济激励形式,引导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福利的优化配置,能够有效提升地区空气质量水平。基于生态福利绩效构建了黄河流域空气质量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城市空气质量生态补偿为例,通过拟自然实验评估了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对空气质量水平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传导机制表明,黄河流域生态补偿政策通过提高技术进步水平和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形成对空气质量水平的倒逼机制,从而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提升。(3)异质性影响表明,生态补偿政策对于补偿规模越大、政府治理能力越高和能源消耗越大的空气质量水平的提升作用更大。论文为各地区诱发生态补偿政策在推动空气质量水平方面的制度性红利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生态补偿 空气质量 拟自然实验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满凤 谢晗进
基于空气质量指数(AQI),检验了经济集聚与污染集聚之间存在的是强的正线性关系,并且验证了经济集聚、工业化加速、信息化加快都会使污染集聚加速;而科技创新投入和FDI增加则会化解污染集聚的形成。增加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融合变量的时空地理加权模型(GTWR)的估计结果表明,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融合可显著地降低污染的集聚,协调融合度越高,越能化解污染集聚的形成。在对策举措方面,北方地区省市污染集聚现象严重,可通过信息化加速发展提升工业化发展质量,促使重工业转型与升级,以缓解污染集聚形成;中、西部地区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严格控制污染集聚形成。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李骏 李成
空气质量是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改善环境质量,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容忽视。利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和青海)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首先,基于宏观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改善了示范区的空气质量;其次,基于家庭住户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示范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最后,异质性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福建、贵州和青海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效果显著,对江西和云南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李小胜 时辰 张思思
【目的/意义】合理的环境政策工具是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设计/方法】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后的双重差分法(PSM-DID),分析了2016年杭州召开“G20峰会”前实行的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结论/发现】(1)长期政策有效改善了空气质量,其效果明显好于短期政策,保障了“G20峰会”前后杭州市空气的优良品质;(2)长期政策创造的蓝天是稳定持续的,“G20峰会”前后空气质量未出现大的波动或反弹现象;(3)“G20峰会”长期政策具有长期效应,长期内空气质量保持良好水平,未出现恶化趋势。在考虑了共同趋势、不同污染物形式、更换不同样本以及选择不同模型后仍然稳健。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谢晗进 李骏 李成
空气质量是居民健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生态文明建设旨在改善环境质量,对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不容忽视。利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福建、贵州、云南和青海)的设立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对空气质量和居民健康状况的影响。首先,基于宏观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改善了示范区的空气质量;其次,基于家庭住户微观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研究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示范区居民的健康水平;最后,异质性分析发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设立对福建、贵州和青海居民的健康水平改善效果显著,对江西和云南居民健康水平的影响效果不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兆媛 张时煌 高庆先 李文杰 赵凌美 冯永恒 徐明洁 施蕾蕾
空气质量与人们的健康和生活息息相关。除了直接受局地大气污染物排放影响,空气质量也受局地气象要素的影响。本文利用相关分析法和主成分回归分析法详细阐述了2001-2010年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的空气污染指数(API)与各气象要素的关系,并假设大气污染物排放相对稳定,结合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模拟结果,探讨未来各气象要素的可能变化及其对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①气压、气温、降水量和相对湿度与3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关系较为密切。其中,气压与API指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他气象要素与API指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②未来京津冀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和气温均呈上升趋势,风速呈减弱趋势。降水量在202...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杨肃昌 马素琳
建立了城市发展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因素模型,分析了我国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2003-2012年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结果显示,城市的经济增长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总体上呈倒U型关系,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城市产业结构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是正向的;城市公共交通因素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总体上是显著的;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总体上会降低空气质量;无论在全国层面还是区域层面,城市绿化因素的作用均不显著。
[期刊] 数理统计与管理
[作者]
郭际 郭莹莹 吴先华
"政治性蓝天"等是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中的独特现象。为了研究这种重大活动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影响的持续期,以及影响的空间范围等,本文采集了我国140 个城市2015年1月2日到2018年11月28日的日度空气质量指数(AQI)以及合成空气质量指数的单项污染物浓度等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究国家层面的政治会议、运动会等重大活动对于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实证研究表明:(1)重大活动涉及到的城市空气质量在重大活动期间显著改善。(2)从单项污染物浓度来看,重大活动期间,颗粒物降低得最为明显,其次为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臭氧浓度的影响并不明显。(3)在重大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空气质量指数和各个单项污染物浓度都有不同程度的回升趋势,甚至超过平常时期的水平。(4)重大活动不仅会影响活动举办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会影响周边地区的空气质量。每次重大活动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空间范围大约在活动城市周围800公里以内,且距离主办城市越远影响越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